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水产局于1980年7月至1983年11月,组织全省水产技术干部,对73个县(市)、16个地(市)的28个重点水域,425万亩水面的水产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性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渔业区划,共分五大区:
淮北平原河沟、池塘养殖区。
本区位于黄淮江海平原南端,包括亳县、界首、涡阳、临泉、太和、利辛、蒙城、阜阳县、阜阳市的全部以及阜南县、颍上县的大部;淮北市郊区及濉溪县全部;砀山、肖县、宿县、宿州市、灵壁、泗县的全部,总面积29468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洪河、颍河、涡河、北淝河等直接注入淮河,解河、会河、沱河、新汴河,濉河注入洪泽湖。
本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4℃~15℃之间。夏季多雨,洪水量高度集中。本区河流为平原型河流,源近流短,河槽切割浅,调蓄能力差,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建国三十多年来,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开挖了一些人工河道,如新汴河、芡淮新河、怀洪新河等,沟渠河网纵横交错,给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本区大部分属贫水区,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渔业的发展。
本区水面资源以河网沟渠为主,没有较大的湖泊、水库。总水面为126.65万亩,其中河网沟渠为69.05万亩,占总水面的54.5%;池塘为48.32万亩,占38.2%;湖泊(含煤矿塌陷区及城湖等)3.39万亩,占2.7%;水库5.89万亩,占4.6%。
池塘是本区可养水面资源的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村前屋后的小塘,多则几亩,形状不规则,无进排水系统,一般仅能保水1.5米左右,能够全年保水的约40~56%。其水位变化规律是:“夏天满,秋大浅,冬季结冰春天干”。由于这类池塘紧靠村庄,肥水、污泥流入其中,有机质丰富,各种生物营养元素含量高,浮游生物容易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这类池塘多数进行了放养。但由于水体条件的制约,鱼产量低,一般亩产几十斤,高的百余斤。另一类是人工开挖的农业灌溉用水塘,可终年保水,水量补给靠雨水和地下水,有机质含量和各种营养盐类含量较少,特别是氮、磷含量低,钙、镁含量高,矿化度高,这批池塘远离村庄,管理不便,一部分没有放养,即使己放养了产量也较低。
河道、沟渠分段节制闸控制,终年有保一定水位,具有较好渔业利用价值。一些天然河道截弯取直后所形成的废河道,成为封闭性水体,水位稳定,便于管理。水质基本良好,饵料生物较丰富。除个别河段外,绝大部分符合渔业水质要求,PH值变动在7.5~8.5之间,各种生物营养盐类含量适合于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河流、湖泊、水库中的溶解氧正常情况下接近于饱和状态。根据1980~1981年测定,硝酸态氮的含量,涡河为0.28~0.6mg/L,新汴河为0.017mg/L,煤矿塌陷区为0.12~0.24mg/L。总磷含量,涡河为0.2mg/L。新汴河为0.1mg/L,煤矿塌陷区0.5~1mg/L。本区水的总硬度2.23~5.42毫克当量/升,总碱度2.66~4.5毫克当量/升,从总硬度和总碱度的变化幅度看,符合渔业高产要求的范围。
本区介于黄河、淮河之间,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由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和南方热带复合体组成。没有典型的回游性种类。主要渔业对象为鲤、鲫、等,其次为鲢、鳙、黄、条、泥鳅等。由于引黄灌溉等原因,黄河水系的鱼类如北方铜鱼,在涡河已有分布,但尚未构成捕捞对象。本区的养殖鱼类主要有鲢、鳙、草、鲤鱼。70年代曾引进兴国红鲤,镜鲤等,并推广了杂交鱼,非洲鲫鱼也曾一度推广。但由于越冬保种困难,并未全面铺开。近年又推广了罗非鱼,引进了异育银鲫,日本大阪鲫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扩大了养殖对象。由于捕捞强度加大,天然捕捞产量比50年代末期有所下降。
本区1982年有渔业生产大队32个,渔业人口3687人,渔业专业和兼业劳动力6010人。国营养殖场16个,职工586人,1982年水产品总产量为9901.7吨,占全省产量的10.3%。其中捕捞产量为3555.1吨,占总产量的35.9%,养殖产量6346.6吨,占总产量的64.1%。养殖产量中池塘为3829.2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0.3%。
本区可养水面为70.2万亩,占总水面的55.4%。1982年养殖水面达33.76万亩,占可养水面48.1%。养殖平均亩产为37.6斤,高于全省亩产27.6斤的水平。池塘平均亩产为45.6斤,略高于全省平均亩产40.3斤。
渔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甚小,渔业总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左右。
本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改造和治理水面,提高池塘的蓄水和保水性能,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池塘和小水面精养。同时要搞好苗种生产配套,扩大养鱼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1)与农田水利相结合,改造池塘;(2)充分利用塌陷区水面和截弯取直的死河道,发展中型水面养鱼;(3)搞好水产资源保护,发展河道渔业;(4)努力扩大苗种来源,以解决苗种不足,品种单调,规格小的问题;(5)建立技术推广体系,开展技术咨询服务;(6)发展专业户和家庭养鱼;(7)逐步建立养鱼饵料加工业;(8)发展水生植物种植业。
沿淮湖泊放养、捕捞区
本区位于江淮分水岭的北侧,包括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凤台县、蚌埠、淮南二市的全部,霍邱、寿县、长丰、嘉山的大部、颍上、阜南的一部分。共两市十一县。区内淮河以北为华北平原的南缘。淮河以南地势平缓,间有低山及丘陵。本区总面积为16882平方公里,耕地1200万亩,人口713.06万人。
本区气候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左右。
淮河流经本区420公里。主要支流颍河、涡河、史河、浍河均在本区注入淮河。淮河两岸湖泊星罗棋布,水域资源丰富,共有水域2282653亩,其中池塘482260亩,湖泊1068605亩,水库223561亩,河流沟渠508281亩。水面占总面积的9%,占耕地面积的19%。
本区湖泊主要为河迹洼地型湖泊。湖泊面积占水域面积的46.8%,其中可养面积为68.8万亩,占湖泊总面积的64.4%。万亩以上的湖泊有城西湖、城东湖、八里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天河湖、黄河湖、四方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香洞湖、沱湖,天井湖等15个。合计面积90多万亩。其中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为淮河中游的重要蓄洪区。
本区湖泊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十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如城东湖、瓦埠湖、女山湖,由于湖泊水位变幅较大,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条件遭到破坏,生产高等植物稀少,复盖率低,开敞水面扩大,风浪大,水中泥沙含量高,湖水混浊,透明度小,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另一类型是十万亩以下的湖泊,水位相对稳定,湖底淤泥厚深,水生高等植物复盖率70%以上,湖水清澈见底,初级生产力较高。如焦岗湖、高塘湖、沱湖、花园湖、龙子河等。
本区湖泊水质状况良好,各种营养盐类的含量较为丰富,特别是十万亩以下的湖泊,水浅淤泥深厚,有机物质含量多,大多数属富营养型湖泊。
本区鱼类以中国江河平原鱼类为主。根据1980~1982年调查采集的标本,共有鱼类75种,分属8目15科。其中鲤科鱼类43种,占57.3%,其次是科7种,占9.3%。科、银鱼科、鲚科、针鱼科、塘鳢科各2种,各占2.7%。鲶科、鳗鲡科、合鳃科、刺鳅科各1种,各占1.3%。本区鱼类来源于中国江河平原,南方热带等五个复合体。主要经济鱼类和渔业对象为鲤、鲫、鳊、、鲢、鳙、草、青、鲚、银鱼、乌鱼、黄以及条等小型经济鱼类。
本区湖泊为浅水湖,有较大的滩地面积,多数湖泊还盛产水生经济动植物。如莲藕、芡实、芦苇以及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螺类等。女山湖芡实最高年产达287万斤。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由于过量采捕,资源衰退。河蟹的人工放流在本区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沿淮湖区已为我省主要的河蟹生产基地之一。
沿淮湖泊区历来我省的重要渔区之一。至1982年,全区有渔业公社8个,渔业大队46个,国营养殖场20个。60年代以前,本区渔业生产主要是捕捞天然鱼类,1957年淮河及沿淮湖泊鱼产量达2万吨。60年代以后,养殖产量逐渐增加,1982年本区总产量为17483.2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8.2%。其中捕捞产量为6835.7吨,占总产量的39.1%,养殖产量为10647.5吨,占养殖产量的22.9%。养殖湖泊单产为14.6斤/亩。
本区水域面积220万亩,水产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有着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要把本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生产优势,必须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和管理湖泊渔业,保证和改造水域环境,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良胜循环,保持湖泊生态平衡,建立高效的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途经是:
1、稳定湖泊水位,绿化水体,改善水域环境;(2)加强水产资源的繁殖保护,搞好人工流放;(3)搞好配套设施,改善湖泊的渔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湖泊生产潜力;(4)综合利用湖泊水体,开展多种经营;(5)放宽政策,广泛争取投资,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6)建立统一的淮河渔政管理机构,搞好繁殖保护;(7)建立科研机构,加强沿淮湖泊渔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江淮水库,池塘放养区
本区位于全省中部,长江和淮河之间,东与江苏省为界,西与河南、湖北省毗邻,包括金寨、六安市、霍山、岳西、定远、全椒、滁县、来安、天长九县(市)的全部和霍邱、六安、寿县、嘉山、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肥西、肥东、庐江及合肥(含长丰县)等十三个县、市的一部分。全区有680个公社(乡)、土地面积33207平方公里,人口932万。总水面314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59万亩,占全省可养水面22%,是省内耕地面积较多,山场面积较大,水库、池塘星罗棋布的农业区。
本区河流分属长江与淮河水系,向北流入淮河的,主要有史河、浍河、东淝河、窑河、池河、白塔河等,向南流入长江的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滁河、清流河、来安河等,其中,除浍河、史河、抗埠河、滁河、池河等流量较大,水源比较丰富外,其他各河均较短浅,属雨源型河流。河水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干旱少雨季节流短水浅,有时断流;夏季多雨季节水涨流急,尤其暴雨时河水猛涨,河流中下游河道平缓曲折。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本区先后兴建了3000座大、中、小型水库,面积99万亩,其中可养面积70万亩,占全省可养水库面积的53%,是全省水库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全省十大水库中的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董铺、黄栗树、沙河集等九座大水库均落在本区。总养鱼面积26.53万亩,相应总库容19.71亿立米。全省中型水库79座,座落本区49座。
本区水库水质理化状况、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PH值适中,无论是大型水库还是中、小型水库,PH值均在6.5~7.6,这对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及鱼类的生长发育都十分有利。2、各类水库溶解氧均较充足,耗氧量较小。
本区水库上游大多是山场、农田、村庄,每年梅雨季,山上的树叶和村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随雨水冲入水库,滋生大量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丘陵型水库周围,植被覆盖率较低,外源性营养物质来源较少,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状况一般不如山谷型水库好。由于丘陵型水库库底较为平坦,光照充足,库水交换量小,水体饵料生物繁殖兴旺,亦适合鱼类生长。
本区大、小池塘总面积106万亩,其中可养池塘面积78万亩,占本区池塘总面积的74%。这些池塘广泛分布在全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一部分为农田灌溉蓄水塘,一部分是村前屋后的用水塘,还有一部分是渔业专用塘。
本区地处江淮之间,是我国南北鱼类区系分布汇集地带。由于地形复杂,水域类型颇为全面,构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定居性鱼类,也有回游性与江湖半回游性鱼类。多属江河平原复合体,亦有南方热带区系复合体,早第三纪区系复合体及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鲴、、鳜、鲶、银鱼、黄鳝等。经调查已发现的鱼类有92种隶属11目19科,其中鲤科52种占56.5%,鲶科、鳅科和科15种占16.3%,其他25种占27.2%。
本区湖泊中还产有虾、蟹、龟、鳖及螺蚌类等水产品。
经济水生植物品种有藕、芡实、茭瓜、荸荠、慈姑、莲籽,菱、芦苇、蒲草等,还有供作饲料和配料用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红萍、绿萍、轮叶黑藻、小茨藻、马来眼子菜、菹草、苦草等。近年来,不少渔场开始用春闲鱼池种植湿生的禾本科稗草,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饲料。
本区由于水面类型多,分布广,鱼类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建国以来,渔业生产蓬勃发展,经历了由依赖天然捕捞到以养殖为主的大转变过程。养殖产量上升较快,而受酷渔滥捕、建闸等影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天然捕捞产量逐年下降。本区的渔业发展,经历了上升、下降、徘徊和缓慢回升的阶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水产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以及专业、兼业渔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一部分国营渔场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优越。如合肥市郊区良种场,利用电厂余热不仅建立了罗非鱼的越冬保种中心,为全省各地提供鱼种。还可发展工厂化温流水养鱼,为城市直接提供商品鱼。
本区是我省水产科技力量集中之地,省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滁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均座落在本区。他们为水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水产事业的发展,他们将继续发挥其科技力量的优势,为本区渔业生产提供科技服务作出贡献。
在本区159万亩可养水面中,可养水库面积占44%,这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因此,对大、中型水库的养鱼优势亦应充分利用。可通过投放鱼种,调整种群结构、人工放流,开展繁殖保护,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逐步改善自然环境等措施,以及加强社会性的工作,逐步开发利用,提高渔业生产力。而池塘小型水库则有明显的精养高产优势,它面积小,改造利用投工少,投资少,可以在人工控制下造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集约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它分布广,适合于千家万户经营。养鱼所需的饲料容易解决,还可以利用水体开展多种水产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从实际情况看,在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主攻池塘和小型水库,发展养鱼生产,是有优越性的。
发展本区渔业的途径是:
1、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规律,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池塘生产力;(2)大型水库以人工放养为主,辅以自然增殖,切实做好资源增殖和繁殖保护工作;(3)总结推广科学养鱼技术,逐步提高中、小型水库的养殖水平;(4)大力提倡和发展家庭养鱼,进一步推广稻田养鱼。
沿江湖泊、圩沟重点渔业发展区
本区位于本省中部,地跨长江干支流两岸,由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东连江苏,西靠湖北、江西,南接皖南山区,北与大别山区、江淮丘陵相毗连。全区包括安庆,巢湖地区大部、六安地区南部、宣城地区北部,安庆、铜陵、马鞍山市全部,以及芜湖、合肥市的部分,共30个县市、742个公社。
全区土地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1.2%,耕地面积1321.6万亩,占85.8%,总水面812.2万亩,占耕地面积61.50%,全区总人口约1384万人,占全省的27.6%,其中农业人口1206万人,242万农业户。人均耕地1.1亩,水面0.67亩,是全省人口稠密,水面集中,农业、渔业综合经济发达,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本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一半以上,属于大小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地势低洼,拔海高度大部分在20米以下,沿江圩田,滩地低于10米。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群。是我省发展淡水渔业优越基地。本区属中严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滨湖临江,水源有保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全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7.5~—9.o℃,夏季平均气温27.0~27.5℃,最高常达40℃以上,适合鱼类生长的10℃以上气温天数长达227~239天。
本区位于长江下游,江河迂回曲折,水网纵横,湖库池塘星罗棋布。河湖息息相通,呈现一派“平原水乡”的自然景观。
全区总水面812.2万亩,占全省一半以上。其中湖泊371.8万亩,占全省71%,主要湖泊25个,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即位于本区。其它主要湖泊有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破罡湖、升金湖、南漪湖、石臼湖等。这些众多的湖泊水量充沛,透明度大,利用光热效益高,水质肥沃,资源丰富,历来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水产,利用灌溉,美化环境等多种效益。但这些湖泊都属老年性湖泊,水深1~4米,淤塞现象日趋严重,湖床逐年抬高,冬季枯水期时水位大多很浅,有的近半年时间干涸,给渔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区内江河沟渠总面积约274.6万亩,其中长江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境内,全长460公里,中等水位面积150万亩,江宽流曲,沙洲罗列,宽窄相间,形同藕状。平均比降0.024%,流速平均为1米/科左右。区内主要支流16条,其中较大的支流右岸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左岸有皖河、潜水、大沙河、巢湖水系、菜子湖水系、得胜河等。
本区河流均属各河流之下游河段,比降平坦。水流和缓,河系紊乱不清,河网密度在全省居中。中等水位时,江河、湖泊相互串通,增加了鱼类回游交往。扩大鱼类索饵育肥场所,也增加了江中产卵亲鱼的来源,对水产资源的增殖十分有利。但也常因汛期江流倒灌,泛滥成灾。解放以来,大多数湖泊、河流都先后建筑了闸坝,实行江河湖泊分家,有效控制了江流倒灌的影响,稳定了湖泊和河道上游水位,给发展渔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之带来的不良后果是阻碍了回游性鱼、蟹的通道,造成天然水产资源下降。
本区共有水库1100余座,30.09万亩,其中中型水库17座,其余为小(Ⅰ),小(Ⅱ)型。这些平原型水库库浅底平,集雨面积较大,地表径流丰富,雨季有大量外源性腐植质,有机碎屑汇汇入库,使水库水质肥沃,有利于鱼类生长。
本区池塘共有38万多口,面积135.44万亩,大多为圩区农田灌溉用水塘,村口用水塘,常年有大量肥水流入,水质肥沃,鱼类饵料生物丰富。但由于本区双季稻面积大,耗水多,塘浅蓄水量少。相当数量池塘渔农争水矛盾突出,入秋以后常常塘底朝天,影响了池塘渔业利用价值,有待于加以改造。
本区有水田1133.4万亩,占全省44.1%,其中万亩以上圩田有141个,556.3万亩(5万亩以上23个,10万亩以上7个,30万亩以上2个),如望江四合圩、无为下九连圩、枞阳陈洲圩、桐城广济圩、东至广丰圩、宣城金宝圩、当涂大公圩等。这些圩田水源充足,水质肥沃,沟渠密如蛛网,为发展圩沟和稻田养鱼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
本区可养水面344.58万亩,占全省47.4%,其中池塘110.68万亩,占全省可养池塘面积的38.5%,湖泊173.69万亩,占全省可养湖泊73.3%,水库23.90万亩,占全省可养水库17.6%,河沟36.31万亩,占全省可养河沟的58.3%。
本区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均较丰富,地下水位埋层小于4米,单孔涌水量大量50吨/时,属于足水区。全区地下水资源为25亿方/年左右,平均资源模数8万方/年·平方公里;高处达20.4万方/年·平方公里。地表水年平均经流量495毫米。长江干流水资源正常年为9317亿方,最估年为7260亿方,为本区灌溉和淡水养殖最有保证的水源。
本区江河湖泊天然水域一般水质良好,均属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HCO型淡水,适宜饮用、灌溉和养殖。溶氧量除个别外,平均在5~11.1毫克/升,长江及其支流接近饱和状况,适宜喜氧性鱼类的生长。水质属中性或微碱性,PH值6.8~8.5之间,有利于鱼类和饵料生物生长繁殖。氯化物含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类及其饵料生物繁殖的因素之一。整个说来,本区水域中氯化物含量比较低,每升水5.9~12毫克当量,不致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起不良影响,磷、氮、钙、镁、铁等都是生物所必须的元素。其含量多少对浮游植物和水草生长繁殖有密切关系。本区水域总磷含量在0.5~1.5毫克/升,氨氮0.02~0.4毫克/升,硝酸盐0.03~0.79毫克/升,钙11.63~18.4毫克/升,镁4~4.9毫克/升。这些元素在水中的含量基本上可满足水生植物的需要。有机物耗氧一般在2.86~7.13毫克/升左右,生化需氧量在5.9~10毫克/升。
本区水质卫生状况,总的看来基本良好。有害物质酚、氰化物、汞、钾、六价铬等虽有检出,但均未超过标准。由于农药、化肥、工业排污,灭螺等原因,水质污染已在许多水域有所表现,局部水域污染日趋严重,已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例如巢湖水系每天接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50万吨,各入湖河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淝河、北河、裕溪河较为严重。南淝河几乎所有各项指标均超过标准数倍到十倍。安庆地区三牙寺湖因纸厂排污受到严重污梁,已基本丧失水产养殖价值。同时由于春季血防灭螺,不少湖区也常造成严重污梁,毒死大批产卵亲鱼及幼鱼。
本区水体初级生产能力很高,浮游植物平均10~85.5万个/升。其中巢湖12.4~18.4万个/升。共7个门69属。其中绿藻门25属,蓝藻门15属,硅藻门15属,绿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各4属,黄藻门2属。优势和常见种为: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球形空球藻、飞燕角甲藻、水花微囊藻、阿氏颤藻、粘液胶鞘藻、粗双菱硅藻、华美双菱藻、新月鼓藻等。
浮游动物巢湖平均476.5个/升,其他湖泊每升水都在5000~1万个以上。种类共有35属,其中原生动物6属,轮虫15属,技角类7属,桡足类7属,常见的浮游动物为壳虫、表壳虫、多肢轮虫,晶囊轮虫,萼花臂尾轮虫,中华剑水蚤、象鼻蚤,秀体蚤等。
底栖动物有65种(属),其中巢湖有底栖动物55种,隶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5科8属14种,尾鳃科5科12属19种,环节动物寡毛目3科5属(种),多毛目2科2属。虫至纲1种,节肢动物甲壳纲3科4种,昆虫科4目10科。常见种类有河蚬、方格短沟蜷、淡水壳菜、环棱螺、摇蚊幼虫、水丝蚓等,这些都是青、鲤、鲫等鱼类的优质饵料。底栖动物平均每平方米54.96~126.8克,其中巢湖平均为103.4克/米2。
水生维管束植物,除巢湖、菜子湖外,其它湖泊都很丰富,共有80多种,秋季每亩水面生物量高达3900~7000斤。遍布全湖,难以行舟。陈瑶湖、菱湖是以莲藕、芡实为优势种,其它湖泊均以马来眼子菜为优势种。沿岸带以菰为优势种,常见种类有苦草、菹草、聚草、菰、轮叶黑藻、荇菜、野菱等。这些均可作为草食性鱼类饵料。也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栖息繁殖的场所。以适当利用水草资源估计,每亩湖泊水面可养草食性鱼类20~30斤,带养肥水鱼10~15斤。由此可见,本区湖泊饵料生物之丰富,生产潜力之大。
本区湖泊还有大量水生经济植物,如芦苇、菰、蒲草、芡实、野菱、莲藕,面积都在数万亩以上。这些水生植物有的自生自灭,未加利用,有的盲目采摘,利用不合理。亟需保护和组织收购、加工。
本区气候温和,水系复杂,水体面积大,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并且每年受季风的影响形成汛期,这些自然条件造就了繁盛的鱼类种群。据报导本区共有鱼类138种,其中回游性鱼类7种(中华鲟、长颌鲚、凤尾鲚、鲫鱼、暗色东方鱼、银鱼、大银鱼)。江湖回游性鱼类34种:主要有青、草、鲢、鳙、鳊、、等;湖泊定居性鱼类9种,主要有鲤、鲫、鲴、乌、鲶、黄鳝、条、螃、泥鳅等,分别隶属25种,鲤科有85种,占全区鱼类的61.6%,其次为鳅科17种,科5种,其余22科共40种。
本区鱼类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数量很大,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鳊、、、鲂、黄鳝、乌、鳜、条、银鱼等,产量都很大。
本区是长江天然鱼苗的集中产地,素有盛名。1957年曾达43.76亿尾,占整个长江鱼苗产量的33.15%,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区),但自60年代开始,随着长江鱼类资源的下降,鱼苗资源也日益减少,近年来总产已不足6亿尾。
本区珍贵的鱼类有长江鲟鱼、刀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东至张溪河“麦鱼”等。巢湖银鱼、虾米等每年都有大宗出产。除鱼类外,还有中华绒螯蟹、青虾、白虾、鳖、三角帆等、褶纹冠蚌等水生动物。江中还能发现稀有的淡水鲸类,如白鳍豚、江豚。在湖区还有各种野鸭等水禽,近年来还发现珍禽白头鹤越冬群体。
本区发展渔业的近期增产措施是:
(1)树立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2)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量大限度地利用水域资源;(3)保护渔业水域,建立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4)抓紧渔业基本建设,增强高产稳产基础;(5)加强智力投资,搞好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6)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
皖南山塘水库养殖区
本区位于东径116°39′~119°38′,北纬29°24′~31°18′。北接沿江平原,东邻浙江,西南两面与江西毗连。本区包括宁国、广德、泾县、青阳、祁门、休宁、旌德、黟县、歙县、绩溪、太平、石台、屯溪市、黄山市等14个县(市),以及东至、贵池、南陵、宣城、郎溪等5个县的一部分。全区共辖420个公社。
全区土地面积2641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9%。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6%,丘陵约占38%,山涧盆地和河谷平原约占5.5~6%,耕地面积409万亩左右,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耕地率10.3%。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气侯温和,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较为充足,水温适宜,天然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少,水、热资源丰富。夏长于冬,严寒天气不多,适宜鱼类生长的气温(大于10℃)达240天左右,为发展鱼类生产带来有利条件。但由于气候上的过渡性,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特别是该区东北部宣郎广丘陵地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匀,水土保持破坏较严重。地面蓄水工程少,降水量虽较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以致旱涝灾害频繁。入秋以后,有些年分雨水缺少,加上水稻种植比例大,需水量多,小型塘坝、水库常常底朝天,严重影响了养鱼生产。
本区位于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之间,黄山山脉为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之分界线。区内河系发育健全,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度为全省最大,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湖泊齐全。全区总水面130万亩。其中塘坝10万多座,面积16.3万亩,湖泊15.9万亩,水库600多座(大型1座,中型7座、其余为小(Ⅰ)型、小(Ⅱ)型水库),面积21.4万亩,河流约76.4万亩。其中流入长江主要河流有龙泉河、前河、后河、秋蒲河、白洋河、梅埂河、漳河、青弋江、舒溪河、水阳江、郎川河等。新安江流域集水面积较大的支流有练江、率水、横江,支流长度10公里以上者为57条,支流长度10公里以下者达586条,由此可见其河网密度之大。
本区总水面13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40.6万亩(池塘13.5万亩,湖泊4.3万亩,河流4万亩,水库18.2万亩)。
本区各类水域水质优良,溶氧充足,营养盐类全面,饵料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据1981年调查,本区最大的水面陈村水库(太平湖)浮游生物现存量为51万个/升,浮游动物为5700个/升,此外底栖生物资源亦较丰富。山区烟火塘、小水库更是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含量高,山丘、河滩、荒地可供鱼类食用的陆草取之不尽。
本区处于诸江河的上游,分属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大小溪河由于分水岭的阻隔,流向各异,互不接触,但由于自然条件相似,鱼的种类大致相同,亦具有独特性。据调查,该区鱼类有17科,124种。其中鲤科占绝大多数,科、鳅科次之,其余各科只有一、二种。除了一些常见鱼种如鲤、鲥、鳊、、鲴、鳜、鳝、乌、、螃等外,尚分布一些本区特有的山溪急流种类,如司氏、黑线、异华鱼、台湾铲颌鱼、盎堂、光唇鱼、鼠鱼、四川白甲、小口白甲、刺、四川半、金华拟、黎头鳅等。主要经济鱼类有30条种,除常见种外,具有地方特点的经济鱼类有刺、四川白甲、园吻鲴属等。
除鱼类外,本区水产经济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虾、蟹、贝、螺、龟、鳖、莲、菱、藕等。仅虾类1982年全区产量达32.6万斤,蟹类25,2万斤,贝类6万斤。龟、鳖仅泾县每年即可产1~2万斤。另外,还有驰名中外的扬子鳄、娃娃鱼等珍贵水生动物。
本区渔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山塘(包括流水池)、水库和稻田养鱼。从发展潜力上看,这几类水域面积大(山塘可养水面约34.4%,水库占44.9%),条件好,是本区优势。目前单产低(池塘45.2斤,水库18.3斤),发展前途广阔。从经营形式看,除陈村水库(太平湖)外,都是零星分散的小水面,适宜当前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有利于专业户、重点户经营。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把山塘、水库和稻田养鱼作为本区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本区发展渔业的近期增产措施是:
(1)各级领导要把水产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2)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来发展饲料、肥料生产;(3)建立一个布局合理,数量足、品种优良齐全的苗种生产体系;(4)合理利用和保护太平湖现有水产资源,开展资源增殖和鱼种投放,提高水域生产力;(5)发动千家万户开展流水养鱼;(6)加强智力投资,搞好技术推广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