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事记
西汉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建宣城县、春谷县,属丹阳郡。宣城县治在今弋江镇,春谷县治在今繁昌县芦南一带。今县域属上述二县。
东汉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居石城,讨平春谷,建安三年以周王俞领春谷长。
三国·吴
赤乌元年(238年),在县北染浦(今黄塘乡)建浮城寺,为县境内最早的佛寺。
西晋
武帝太康二年(281年),迁丹阳郡治所于建邺。另置宣城郡,治所于宛陵(今宣州市)。宣城县、春谷县属宣城郡。
东晋
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邑人何琦著《三国评论》百余篇问世,《晋书》、《隋书》均有记载。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建荐福烧香院,占地百余亩,遗址在今中山公园北。
南朝·梁
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杯渡禅师在朗陵山建灵山寺。
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南陵县名自此始。
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并石城、临城、定陵诸县入南陵县。
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析南陵县西5乡及原石城地置秋浦县。
唐
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新罗僧金乔觉于县城西灵岩山创建灵岩寺,明代更名为南山寺,遗址为今南山医院。
同年,仲和尚募修圣寿寺(一名籍山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更名崇教禅寺。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移南陵县治所于青阳城,即今城关镇。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寓居本县的李白奉诏入京,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
同年,析南陵、泾县、秋浦3县各一部置青阳县。
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县令范传正发动农民在县东南斩莽辟芜,开荒造田并垒石筑坝,修大农陂,障青弋江水灌田3万亩。
同年建柳拂庵。诗人杜牧于开成四年(839年)游此并手书柳拂庵匾额,勒石尚存,遗址为今弋江中学。
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在县东南(今奚滩乡张村)修永丰陂,引青弋江水入熊家店至莞塘湖,灌田3万余亩。
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义军攻南陵,败唐将樊俦,次年击毙都统王涓。
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5乡置义安县。
五代·南唐
升元年间(937~943年),析南陵县5乡复置繁昌县。
北宋
仁宗皇祐右五年(1053年),邑人胡友谅在县东南叶村筑白杨陂石堰,障水入上张村至盏铃塘,供农民饮用。这是本县最早的人工蓄水工程。
仁宗嘉礻右六年(1061年),著名学者、林学家陈翥卒。陈在南陵县隐居数十年,著述180余卷,其中《桐谱》流传至今。今桂山乡尚存陈翥书舍。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罗显、童应之率众建青阳桥,三年建成,后更名通济桥,俗称东门大桥。
元祐右年间,于崇教禅寺东侧建七层六面、高30.72米的佛塔。
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龙图阁学士、邑人徐责力为蔡京所陷,被迫还乡,在城西创元功书院,为本县最早的书院。
南宋
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于城南建承天观,为本县建观之始。
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县郭、主薄徐挺之主持重修大农陂、永丰陂,溉田6万余亩。元代湮废。
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县郭山尧编修《春谷志》,创本县修志之始。
元
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首领双刀赵首攻南陵。元末红巾军五次攻打南陵。
明
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本县名医杨治龙应诏入京,为太祖朱元璋治牙疾,愈,被授太医职。
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邑人丁镃(今绿岭乡)以书法被征入国子监参加编纂《永乐大典》。
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为勉励士子力学待举,司教任伦在文庙立碑考本县前代进士题名于上,计题名唐进士4人,宋进士25人,明进士3人。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邑人进士陈效在资福河与金阁河交界处筑永丰堰,蓄水灌田。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仍重修使用。
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胡文静主持始建县城四门。
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俞昌言主修《南陵县志》,未竟。嘉靖十二年知县钱照续成,计10卷。
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县钱照修建鹅(峨)岭桥,时为驿站,古为交通要道,后多次重修。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邑人张士锦在县南筑南湾坝,引水下官田湖至莞湖塘灌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县杨九韶力奏准免南陵饲养官马87匹,缓解了乡民养马困难。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由浙东侵入南陵县境,在县东杀掠10余天,经新林铺奔芜湖。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罗汝芳、知县郜永春主持始建土城垣。嘉靖四十四年改用砖砌。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将市桥河东(今市桥巷内)的孔庙与崇教禅寺换址拆迁,寺内佛塔亦修葺,更名“文风塔”。
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林鸣盛发动乡民于马仁渡沿河向北筑圩堤15公里,以障漳河洪水与江潮。此为本县筑圩之始。
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林鸣盛建尊经阁,藏有经、史、子、集和各类丛书。咸丰年间,阁毁,书多散佚。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沈尧中将城垣增高近1米,立四重门:东曰春谷、南曰陵阳、西曰秋浦、北曰赭圻,筑台灵雉于西北二门之间。崇祯年间改名倚剑台。
万历十二年(1584年),修龙会桥,为本县石桥长、高之冠。
同年,于文庙附近创籍山书院。
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沈尧中主修、编成刻印《南陵县志》3卷。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知县沈尧中主持在东北乡筑圩坝200余处。乡民怀其德,将筑圩公署改建为沈公祠,以示纪念。
万历十九年(1591年),本县在册实籍8237户,90953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邑人沈炼受明廷派遣,随大将李如松收复被日军侵占的平壤。朝鲜王李日公亲书《赠沈督府炼凯旋》,明廷敕封炼为龙虎将军。
清
顺治三年(1646年),大水,圩堤冲决,人皆露宿。
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普济禅林。同治年间重建,更名千佛庵。故址在今县城北街龙会桥西。
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杨必达主修《南陵县志》12卷。今存其半,藏安徽省图书馆。
康熙九年(1670年),夏,大水,圩田浸没。冬,大雪越月不止,深数尺,道罕行迹,畜多冻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邑人何一化所著《瑟斋集》,由清初名诗人施闰章付印行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康五瑞于城厢小南街创建育婴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13个圩坝联并成弋江大堤,保护南繁芜3县百万亩农田。同年,9个圩坝联并成东七圩。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史学家邑人汪越卒,著有《读史记十表》,凡10卷。著名学者梅文鼎作序。乾隆时,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大水,诸圩房屋坍塌,食用等物漂没无存。
康熙末年,邑人中书舍人刘楷于东城建太子宫,宫后辟慕园。
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宋廷佐主修《南陵县志》16卷。今存,藏安徽省档案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陈应联主持扩大城垣,修城楼8座。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全县交通形成2驿14铺网络。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绅捐资建造文星阁。清光绪八年,邑人两淮盐运使徐文达捐资重修。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周学元募资建春谷书院,设立号房,供考生临时住宿。
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春至秋无雨,民食榆蕨殆尽,饿死者甚众。
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徐心田主修《南陵县志》,刊行。
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大雨洪涝,江潮久阻,3个月不退,圩田颗粒无收。农民逃荒,卖子女,饿冻死者众多。
道光十八年(1838年),邑人何彤文所著《听松随札》、《丛桂山房诗存》、《掬生园诗草》由宋翔凤付刊问世。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第一次进占南陵城,县绅陶士霖(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督办乡勇敬胜勇武装顽抗。次年四月,被太平军在白水塘(今奎湖乡)歼其大部。
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清军攻泾县夏家渡太平军,驻南陵太平军赴泾支援,共同退守南陵城。次年十二月主动撤出南陵城,知县刘西园调各乡团练赴城结寨顽守。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太平军张遂媒部攻取泾县万级岭后,第二次进占南陵县城。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占南陵城。
同治二年(1863年),制陶工匠曹产双于本县梅花山创建陶瓷厂。烧制的陶器享有“腌菜不酸、装菜不臭”之盛誉。
同治四年(1865年),邑人陈大镛重修文庙。
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洪水陡发,圩堤尽破,民间房屋倾圮,乡民淹死无计。
光绪十年(1884年),两淮盐运使徐文达在城内西街建徐家大屋99间半。这座明式建筑群为民国时期本县最佳院宅。现存甚少。
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神父莘继仁在县城区建天主教堂,开始传教。
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县张源溱重建县署,延用至解放初期。
光绪十九年(1893年),邑人徐乃昌校订《积学斋丛书》等19种古籍刊印问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牧师雅学诗、白云回二人,自芜湖来本县建立宣道会传播基督教。
同年,查崇钟在东城外河滩创设茂林公股,地广百亩,种植桑树,发展蚕丝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知县宗能徵编修《南陵小志》,有舆地、职官、烈女、艺文四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办南陵邮政代办所,为本县近代邮政之始。越二年,改由商民梁廷干代办,始通汇兑。
同年五月,大水,各圩坝皆破,籽粒无收,人多食草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谷书院改名春谷高等小学堂。
同年,基督教会在市桥西办珂美女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求是学堂。
同年,芜湖圣公会派李元模会长偕教士张达夫来南陵,租城北民房设堂传教。
同年,明末始传入本县的伊斯兰教在本县城区王家坦建第一所清真寺。
宣统元年(1909年),本县商民开始试办轮船。不久,由芜湖泰昌公司承办,行驶于南(陵)芜(湖)航线。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学界因大米输出过多引起粮价猛涨,力促知县禁止大米出口,引起商界强烈不满。十八日大小商店闭市。十字街一带聚集市民数千人,捣毁商店一家,被县勇驱散。
同年,本县邮政局改由芜湖局辖办,隶二等邮局,属安徽邮政总局。下设麒麟 桥、青弋江、分界山、黄墓渡支局。
同年,县商会成立,会址设留仙居,即今工商联址。
同年,全县设10个区自治公所,公选总董或乡董、乡佐、正副议长各1人供职。
宣统三年(1911年),县设学务科,主管全县教育。
同年,武昌起义后知县离任。由10个区自治公所推任行政所长,设民政、财政、司法、警察4所,组织临时县署,成立临时县议会。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5月,县署改称县公署,设民政、财政、司法三科。
9月,设教育公所。
9月,学堂改为小学,实行七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民国2年(1913年)
7月,撤销临时县议会和区自治公所。
9月,湖南籍人士利用湖南会馆资金创办郁青小学。民国4年改名储才小学,后改名黉宫小学。
同年,城关商民刘范财在湖北会馆开设茧厂缫丝,产品畅销苏、杭等地。
民国3年(1914年)
6月2日,南陵县划属芜湖道。
7月,暴雨成灾,仙坊张公渡堤段决口,被淹农田1万多亩。
同年,邑人徐乃昌主修《南陵县志》,于民国13年完稿付印,今存县档案馆。
同年,华籍传教士在城内创办圣公会小学(今城关一小)。
同年,成立戒烟所,严禁吸食鸦片烟。
民国4年(1915年)
圣公会小学更名为乐育小学,开设4个班。
民国5年(1916年)
冬,地方集资购消防器材,建水龙局,为本县第一个消防组织。
民国6年(1917年)
夏,大旱。清明后70天不下雨,山区沟塘开裂,圩乡湖泊干涸,收成减半。
民国7年(1918年)
县知事徐传友手书庠序楷模匾,赠奚滩张村成达小学。
民国8年(1919年)
5月中旬,春谷高等小学教员高士杰发动300多名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
6月,县召开各界声援五四运动后援会成立大会,与会有学生、教员,工商界共四五百人,会后举行示威,并罢课、罢市、罢工。
冬,朱瓒臣以8万银元资金在城区西街开设朱长济当铺,民国27年停业。民国9年(1920年)
2月,县公署创办义务教育师范讲习所,招学生20名,学制一年。这是本县最早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
秋,商民戴洪飞、刘范财合资创办远明电灯公司,发电供城关碾米、照明,为本县用电之始。
县公署创办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民国12年增设高级班,民国23年改为籍山小学。
民国10年(1921年)
圣公会会长陈见真兼乐育小学校长,迫使学生做祈祷,引起非教徒师生不满。
民国11年(1922年)
5月,大水,圩堤破尽,籽粒无收,灾民饿死者甚众。
7月,南陵旅沪学生刘一清等11人在县城内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次年8月解散。
8月,南陵旅沪学生俞昌时在俞家埠建立民智促进会。
9月,知事公署开办师范国语讲习班,培养农村小学教员80人。
民国12年(1923年)
本县城内商民筹集股金6万元,民国13年从上海购进德国成套柴油机设备,扩办南陵远明电灯有限公司。民国27年被日机炸毁。
民国13年(1924年)
民国11年在谢家坝创立的进智小学改为麟潭小学,为当时模范小学,经省检查誉为“全县之冠,省内罕见”。
民国14年(1925年)
6月16日,南陵旅沪学生俞昌时、俞昌准等联络城内工、商、学界1000余人,在夫子庙广场召开声援五卅运动大会。
秋,贯彻《新学制系统(草案)》,小学六年制,四、二分段。
民国15年(1926年)
2月,刘一清、朱怀德等学生在城内成立共青团南陵临时特别支部,活动20多天,因同学返校读书而解散。
8月,在上海读书的本籍学生俞昌时、俞昌准,奉命回陵开展策应北伐军的革命活动。9月,在南陵县城内成立“反帝非基(基督教)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
9月,军阀谢文炳、陆学文部进驻南陵,次年初撤走,勒索6万银元。
11月25日,中共南陵特别支部在县城内成立。这是本县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
民国16年(1927年)
2月6日,北伐军师长贺耀祖率部由泾县进入南陵,次日释放全部在押政治犯。
2月10日,在北伐军和中共南陵特支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南陵县党部成立,中共党员俞昌时任常务委员。同时,成立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
3月,县总工会发动百余名店员、工人为反对资方老板压迫举行首次罢工。
4月1日,县总工会发动千余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获得胜利。
4月21日,本县国民党右派分子刘传锦、许锦章等纠集暴徒、县自卫队百余人捣毁县党部、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办公处,大肆逮捕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
7月,大水淹没农田10多万亩。李振亚及地方士绅陈夺声等人,奔走安庆、芜湖、上海等地,得赈灾款3万元(折稻谷百万斤)救灾。
7月,国民党南陵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
12月,中共谢家坝支部成立,同时建立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农民暴动指挥部和赤卫队。
同年,县公署改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7年(1928年)
1月,俞昌准在谢家坝领导农民武装暴动。
3月,王德芳奉命返南陵恢复中共地方党团组织,6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并任书记。
7月,老秤改市秤。
10月14日,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任弼时在本县香由寺参加南陵县党团骨干分子会议,因叛徒告密被捕,后转押安庆。
民国18年(1929年)
春,本县山区发生松毛虫灾,松、栗树叶被食尽。
7月,泰丰公司小轮由芜湖行至仓溪肇家渡,被土匪劫持,旅客18人全部被害。
9月,本年田赋科征改折银元,每亩征收五角三分三厘三丝。
民国19年(1930年)
3月,于香由寺前空地建公共体育场,命名中山公园。
4月,中共南陵县委发动农民千余人参加“借粮”斗争,坚持10多天失败,党团县委负责人被捕。
10月,本县举办首届运动会,参赛学校有7所高小,运动员200余人。
民国20年(1931年)
7月,洪水溃破弋江大堤等86个圩坝,淹没农田16万亩,村庄房屋被毁很多,灾民窝棚就宿,灾情甚惨。
11月,霍乱流行,疫情甚烈。
冬,地方群众成立弋江大堤公所、下林都堤工委员会,负责圩堤兴修和防汛工作。民国21年(1932年)
2月,设县教育局。
3月,成立捐税稽征处,征收牙税、屠宰税、印花税和迷信捐。
4月,设民众教育馆,有图书室1间,民众夜校6所。
同年,本县大友米厂购制第一台碾米机,开设机制米厂。
民国22年(1933年)
7月,县高小毕业生由省教育厅命题举行首次会考。
8月,废都图制,建立区、保甲制。全县设7区,98联保、464保、4607甲。
秋,本县开始实行征兵制。民国29年起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同年,南(陵)繁(昌)营业税局在本县麒麟桥成立,废厘金,开征营业税。
民国23年(1934年)
4月,谢家坝、杨家园、俞家埠创办3所农民夜校,参加学习农民130多人。
夏,特大旱,70余天不雨。山区田地龟裂,籽粒无收;圩乡湖塘干涸,收获减半,农民以蕨根、榆树皮充饥。
秋,本县士绅向富户巨贾筹款,购买安南米在夫子庙设点售给灾民。
同年,设中国实业银行南陵汇兑所,次年停办。
民国24年(1935年)
11月,本县开始实行新货币制,政府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业4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用银元。同年,商民张黑山办南陵派报社,经销报纸。
民国25年(1936年)
4月,设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开始通长途电话。
6月,安徽省地方银行南陵办事处开业。
秋,庐和帮朱炳南创办庐阳初级中学,民国27年被日机炸毁。
民国26年(1937年)
2月,本县春谷乡贤会发给本县籍旅外大中学生生活津贴,大学每人每年40元,高中25元,初中10元。
5月,县商会创办簿计讲习所,学员20人,学习一年,毕业后任商业会计。
12月,民国县政府派民伕挖毁芜(湖)青(阳)公路,以阻滞日本侵略军由芜湖南犯。
冬,民国政府军队一O八师、一四四师驻本县至宣城红杨树一线,阻击日军南犯。
冬,全县认购抗日救国公债9832元。
民国27年(1938年)
1月,驻本县三里店的民国政府第五十军一四四师反攻占据芜湖的日本侵略军,在白马山激战7天,伤亡近半。
2月17日,日本侵略军飞机开始轰炸县城,至民国29年12月2日共轰炸7次,炸毁房屋550多间,炸死477人,伤190多人。
2月23日,成立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士绅陈夺声任主任委员。民国29年2月,改为安徽省南陵县动员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
5月26日,为了北上抗日,新四军军部由太平移驻本县土塘(今三里镇吕山村)。7月1日移往泾县云岭。
5月28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本县三里公鸡坦(今三里镇山泉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30日,民国政府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在城内宴请陈毅。
6月,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邀请当地青红帮、理教会头领在土塘举办两期学习班,争取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救亡。
8月,新四军在本县三里店成立南三区工委会,在县南、县西包括泾、青、铜边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9月,建立中共三里区委。10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进驻南芜宣地区,司令部驻本县蒲桥,下旬在蒲桥附近收编余子才的一支七八十人的绿林武装。
11月3日,新四军三支队同侵犯马家园的日军激战,毙伤日军300多人。
11月,中共南陵县委于三里店成立,统一领导县南、县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民国29年5月更名泾南县委,民国30年解散。
12月,新四军三支队移驻铜南繁边境地区,司令部设在本县沙滩脚。
12月,建立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发动和领导群众抗日救国。
民国28年(1939年)
1月,中共南芜宣县委在南陵蒲桥成立,民国30年4月迁至芜湖县埭南,民国33年3月改称南芜工委。
1月,废联保,改区、乡、镇。
4月,为便于城市居民防空疏散,民国县政府动员民工将城墙拆除。
6月,创办南陵中学,校址设在大花山蒲塘曹村,次年被日机炸毁,先后迁至奚滩张村、泾县肖村。
民国29年(1940年)
2月12日,日本侵略军20余人进犯奎湖街,商店货物被掳劫一空。4月8日,又犯奎湖,掳掠而去。
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入县城,3月24日离去。
4月26日,新四军老一团在本县父子岭抗击日本侵略军,击毙伤日军317名。同日,新四军三团狙击进犯何家湾的日本侵略军,击毙击伤日军300余名。
5月7日,小股日本侵略军进犯茆村、老鹳嘴等地,栗泽少尉被民国政府军击毙,16日又在殷家嘴一带骚扰,亦被击退。
9月6日,日本侵略军侵入县城,当日南犯新四军军部驻地泾县云岭。
10月,县粮食业同业公会成立。
11月24日,丫山丹皮由南繁合作社起运出口外销。
12月下旬,中共铜南繁县委在本县西乡八都何村何家祠堂召开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撤离皖南的决定。同年,建县诊疗所,民国30年改称县卫生院。
民国30年(1941年)
2月,日本侵略军在奎湖小东桥与北梗两处,用机枪扫死群众20余人,放火烧毁房屋百余间。
2月,民国政府军五十二师组建“铜、南、繁、泾绥靖指挥部”并在戴汇召开绥靖会议。次年1月,在八都何村(今桂山乡)杀害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苏托夫(原名疏仁安)等人。
4月,中共南陵工委在奚滩成立。
10月,民国县政府设立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先后轮训保、乡镇干部719人。
11月,民国县政府成立税捐征收处,实行统一征收。民国31年(1942年)
4月,国民政府摊派本县推销甲种建国储蓄券142万元。
7月,大水。弋江大堤倒塌,600多人淹死,25万亩田淹没成灾。9月,邑绅李振亚奔走皖南行署呼吁灾情,得赈款、面粉,以工代赈,修复大堤。
秋,民国县政府为加强反共,强化乡保甲组织控制,实施五户联保连坐法。
秋,乡绅张和声利用湖南会馆资金创办郁青初级农校。
民国32年(1943年)
1月,本县摊派推销甲种储蓄券102万元。
4月,南陵县银行开业,属官商合办性质,代办国库支库事务。民国37年因货币贬值而倒闭。
10月29日,日军60余人,由奎湖街向阮村渡侵犯,被民国政府驻军击退,俘日军2人。
民国33年(1944年)
3月29日,民国政府驻南陵川军一四四师代理师长张昌德部投降日军,被编为“皖南独立方面军”,设“皖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于南陵县城。
4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陵县城。
4月,奎湖区、工山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9月,中共领导的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成立,同时成立中共南繁芜县委。
民国34年(1945年)
3月,中共领导的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改为繁昌县抗日民主政府。
6月中旬,中共领导的南芜游击大队和民兵600余人,进攻太丰圩董万大刀会坛点失利,大队副李寿和等人被杀害。7月,在新四军临江团配合下摧毁该坛。
7月,中共领导的南芜行政办事处成立,辖奎潭、马园、竹丝港、方村、清水5个区政府。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占据县城日本侵略军深夜逃往芜湖。
8月28日,民国县政府由刘店乡(今烟墩乡)迁返县城。
9月29日,中共南繁芜县委率主力部队北撤至无为县白茆州。10月,杨明奉命率300余人重返皖南坚持斗争,成立中共沿江中心县委,辖铜青南、南繁芜两个县委,同时成立皖南人民自卫队总队。
12月,中共铜青南县委由铜陵移至泾青南边区大格里、宾山一带。
民国35年(1946年)
2月,南陵中学由泾县迁回县城。
3月,民国政府军万余人,对皖南中共游击队进行“清剿”,并村移民,烧杀淫掳。
5月1日,成立南陵县临时参议会,10月正式选举南陵县参议会。
8月,建私立中山中学。
9月,中共工山区委发动群众开展向富户“开仓济贫”斗争。
民国36年(1947年)
1月1日,民国县政府设立司法公署。
4月底,城区粮食业将大宗粮食装运外地出售,粮价日涨,激起群众公愤,导致船装米被抢事件。
5月,县警察局纵警殴伤商民,引起抗议,商民停市一天。
7月,民国县政府成立粮食调济委员会,调查公私存粮,从中抽30%平粜,市秤每百斤13万元。
11月,国民党南陵县党部和三青团南陵县分团合并,组成南陵县党团统一委员会。
11月17日,中共泾青南县委副书记陈尚和,在张家山被民国县政府常备队包围,突围时牺牲。
民国37年(1948年)
2月,民国县政府成立戡乱委员会,加紧反共活动。
5月,民国政府军新编独立13旅进入本县工山、桂山、麻桥等地,对中共游击区封山围剿。县国民兵团在泾南一带围剿中共游击队。
7月,民国县政府成立军警督察处,实行宵禁。
民国38年(1949年)
2月20日,在泾南游击区三里吕山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南陵县行政办事处,陈作霖、王克祥分别任书记和主任。
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解放南陵。
4月23日,国民党三里乡乡长蒯俊秀率部起义。
4月24日、25日,中共南陵县委、南陵行政办事处由三里吕山迁至南陵县城。
5月3日,张义、王发率领南下干部第三支队80余人到达南陵,与皖南地方游击队干部会师,全面展开接管工作。
5月25日,南陵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芜当专区。
5月29日,开始对反动党、团、军、警、宪、特人员进行清查登记,至1953年5月结束。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南陵县支行成立、开业。
7月,连日大雨成灾,淹没农田14万余亩。人民政府发救济粮20.5万公斤,救济款7191元,衣5527件。
8月,废除保甲制,全县建立152个行政村。
9月,成立皖南区南陵县供销合作总社。
9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全县各界代表集会、游行,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成立县堵口复堤指挥部,至年底完成土方20.9万立方米。
12月25日,在城厢区召开南陵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3年5月28日止,共召开了九届。
本年底统计,全县有64977户,278101人,其中农业61105户,246140人。
1950年
2月,全县设10区、149行政村、12街。
2月,城区南陵中学、中山中学合并为皖南区南陵中学。
3月,成立南陵县人民法院。
5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办理结婚、离婚登记。
6月,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在全县展开,至次年11月结束。依法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318641亩,分给135016个无地少地的农民。
夏,奚滩、东河始用柴油机提水抗旱。
7月31日,召开第一次县妇女代表会议,成立县妇女民主联合会。
8月,建立县收音站。
9月15日,成立中苏友好协会。
9月,城镇开始户口登记工作,建立常住、暂住、迁出、迁入、出生、死亡和变更等7项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秋,选水稻良种胜利籼推广,每亩可增产10~15%,60年代推广耐肥抗倒的矮杆品种。1976年组织农民至海南岛制成杂交稻种南繁种,在全县逐步推广。
秋,开展财产保险, 为本县保险业务之始。
10月,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结束。
11月中旬,县、区、村成立抗美援朝分会。12月,20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名。次年6月,5983名青年被批准参加志愿军。
12月,成立县烈军工属暨荣退军人优抚委员会。
1951年
春,对全县儿童普种牛痘苗。
4月,开办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955年学员增至235人,1959年停办。
7月,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活动,全县人民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63241元。
7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党训班。1959年8月更名为中共南陵县委党校。
10月19日,县设立人民问事处,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10月,在城东长乐地区创办农村信用社。1958年改为公社信用部,1962年复原。
11月27日,成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12月,查禁烟毒。取缔烟馆20户、查处烟案37起,50余人经教育后停止吸毒,2人被判刑。
同年,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年底已达61个。
同年,宣城县的汤家蓬街和曹家湾、西梅村、洲上村、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划归南陵县,南陵的蒋家村划归宣城县。
同年,在蒲桥建成县农场。1963年更名县示范繁殖农场,以培育水稻良种为主要任务。
同年,开始对芜青公路实行民工建勤制度。此制度坚持到1971年。
1952年
1月,全县各机关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3月12日,柏山渠灌溉工程动工。1953年5月建成,灌田8.83万亩。
3月,在县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4月,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工山乡吴举斋农业生产社成立。
6月,创办泾南繁初级师范,校址在县城东门刘家祠堂,1956年改为南陵初级师范,1957年迁至十字街南,1958年更名南陵师范学校。
7月,划乡建政,全县计10区、90乡、5镇。7月,改供给制为工资分制,企业实行八级工资制。
8月17日,在县城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10月,成立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运动。
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947万元,农业总产值4069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42.2%和9.7%。
本年,开始拓宽城内街道,埋设下水管道。
1953年
1月1日,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制度。
1月,依县城墙修筑城关西门至北门公路。
1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南陵县支公司。
2月1日,弋江镇发生火灾,烧毁房屋98间,伤6人。2月,城厢区组建棉织生产合作社,为全省第一批发证的社。
3月10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南陵县委员会。
4月,取缔一贯道、先天道等反动道会门组织。
4月,县残老孤儿教养院改为县生产教养院,至年底共收残老孤儿88人,1961年2月改为社会福利院。
6月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90127人。
6月,建县基干民兵团。
6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8月,基层选举开始,1954年3月结束。
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李家发烈士特等功臣、授于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2月15日,朝鲜授予李家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11月,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2月,全县有私商1559户,资本26.3万元,销售额606万元,占商品销售总额41.4%。
本年,全县基层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粮食44650吨。
1954年
3月,农业推行旱改水,老品种改优良品种,一季改双季的“三改”办法。
4月,发动群众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至1958年共93万元。7月,特大水灾,淹没农田23.2万亩,冲倒房屋39421间,国家拨救济粮款,组织灾民至山区垦荒自救。
8月7日至8日,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6名,无记名投票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月,成立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次年对私营商业和饮食业进行普查。
1955年
1月,开始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
1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5人领导小组和审干办公室,对干部进行审查,1958年7月结束。
2月,开始推广种植双季稻。
3月1日,使用新版人民币,收兑旧币,新币1元兑旧币1万元。
6月,中国农业银行南陵县支行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南陵县支行合署办公。
7月,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
7月,成立肃反办公室,抽调第一批中、小学教师分别至宣城、芜湖参加肃反学习。
8月,实行粮食“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定产、定购3年不变。
11月,开始使用粮油票,实行分工种定量供应粮油。
11月,铜陵县钟鸣区水村乡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和九榔乡枫树余村划归本县大工乡。
12月,成立县扫盲工作委员会,举办扫盲学习班,培训扫盲教师365人。
同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1个,初级社1133个。
1956年
1月,全县调整为6个区、4个镇、50个乡。
1月,设林业科,始集体造林1.6万亩。
2月14日,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组织119名医务人员下乡查治。
2月23日,成立县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
3月1日,修筑南弋(麒麟桥至弋江)公路,次年5月1日正式通车。
4月,在蒲桥建立县气候站。
7月,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8月,泾县的胡冲乡李家冲,宣城县的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划归南陵县。
8月,撤销城厢区,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秋,三里乡创办东山造纸厂。
9月,进行工资改革。
11月,县召开中医、中药商代表座谈会,征询对中药材生产、收购和满足市场需要等意见。
12月,对19个圩坝加高培厚,完成土方405万立方米。
12月,高级社发展到73个,初级社289个。
12月,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1个,合作商店(小组)78个,代销店19个。
同年,大规模推广双季稻,年种43万亩,至1966年形成一年三熟为主的耕作制度。
1957年
2月15日,召开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45人,选举正副县长。
2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
2月,全县原10个区,调整为3个区、26个乡、2个镇。
3月12日,中共南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代表281人,选举产生中共南陵县委员会。
4月23日,成立县山区规划办公室,发展山区经济作物和林业生产。
5月,成立整风办公室,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
6月,初级社全部升为高级社,入社农户68816户,占总农户的98.1%。
8月8日,召开南陵县目连戏剧整理工作会议,并举行鉴定演出。
9月17日,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区设分会,乡设管理小组,进行文物普查。
9月,全面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底基本结束。
秋,城关面粉厂小麦剥皮加工成功,出粉率由83%提高到88%。
10月,实行生猪派购,猪肉供应完全由国营食品公司统一经营。
11月,县人委布告规定:药材、木材等68种商品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由国家统一收购。
11月,成立南陵县庐剧团,后改为黄梅戏剧团。
1958年
1月2日,召开县第五届劳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0名。
1月15日起,全县开展除“四害”(鼠、蚊、蝇、麻雀)的爱国卫生运动。
3月,南陵县煤矿采矿处在丫山成立。1959年改名为丫山煤矿,1979年停办。
3月,建立县园艺场,占地1615亩。
3月,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新品种、农业科技的推广。
春,始用拖拉机耕田。
春,建成下林都洋河排涝站,可排涝8000亩。
4月,三里乡办本县第一个小水电站建成发电。1959年全县乡建小水电站33处,因质量不合标准,1960年全部拆除。
6月27日,召开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正副县长和出席省人代会代表。
8月1日,《南陵报》创刊,为八开二版三日刊,1961年1月停刊。
9月,成立县机械厂,本县工业从手工作坊、匠铺加快向工厂企业过渡。
9月,县建民兵师,全县适龄公民都加入了民兵组织。
9月,全县开展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各行各业建立土高炉,男女老少齐上阵,伐树砸锅炼钢铁。
9月,实行政社合一,建立10个人民公社。
11月,水电部、农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检查组和苏、鄂、皖三省水利灌溉观摩代表团先后来本县参观兴建中的柏山渠水力发电站和燕山水库。
12月25日,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冬,在弋江东部的中洲、新光围成二坝。
同年,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改称国营商店。1962年恢复供销社,1971年再并入国营商业,1976年又恢复供销社。
1959年
1月22日,柏山渠第二水电站建成发电,翌日向城关镇供电。12月第三水电站、翌年9月第四水电站先后建成发电。1965年1月始用华东电网电,柏山渠电站停止发电。春,修于工山公社的杨村湖水库、弋江公社的燕山水库竣工。
4月,成立县防治病虫指挥部,各公社成立防治病虫指挥所。
5月1日,孤峰河分洪工程竣工,从小河湾至青弋江新开长1.85公里河道一条,显著减轻奚滩、蒲桥、东河、九连等地洪灾。
8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8月,市制木杆秤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
10月16日,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开展“反右倾”斗争,此后一些敢讲真话的干部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10月,建立国营戴公山林场和丫山林场,开始国营造林。
12月27日,南丫公路全线竣工通车。
同年,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评审,摘帽定为社员1234人,非正式社员1574人,仍监督劳动的3393人。
1960年
1月30日,中共南陵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选举出县委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并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委9名和书记处书记5名,设第一书记1名。成立县委书处。
4月6日,开展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包括反强迫命令)运动,至本年年底结束。
4月30日,修于工山的石峰水库竣工,后经续建可灌田1万多亩,为本县最大的水库。
5月1日,弋江公社奚滩大队民兵梅务斌出席全国第一届民兵代表会后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6月10日,工山公社8个大队发生狼害,咬死儿童10人(男8人,女2人),伤9人;咬死小猪28头。
8月3日,最大日降水量249.9毫米,淹没农田23万亩,冲坏房屋、桥梁甚多,县政府拨给重点受灾生产队救济款5万元,衣万件。
9月,创办童村初级农校。
12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和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十二条”指示的具体规定》,彻底纠正“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上瞎指挥风)。
1961年
3月,贯彻省委决定,全县农村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办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当时农村存在的严重因难。
6月,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
7月13日夜,一架由台湾起飞的国民党飞机,窜入县境,撒下大量传单与一些食品。
8月4日,县工会联合会改为县总工会。
秋,始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碎粉、榨油、碾米、轧花、饲料粉碎、揉茶等手工劳动逐渐淘汰。10月,全县建5个区划为24个公社。
12月28日,召开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0人,选举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长、副县长。
同年,本县6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26.38%。
1962年
5月,中共南陵县委成立甄别平反领导小组,对被错误处分的干部甄别平反,恢复名誉。
7月,成立精减委员会,本年共精减职工2036人,占职工总数的44.5%。
9月,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的决议》,农村开始收回责任田,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1月,台湾国民党飞机一架窜入戴镇公社上空,投下一些食品、传单和1支手枪。
冬,南(陵)铜(陵)公路正式通车。
同年,下放城镇居民2096人,减少吃商品粮的4603人。
1963年
2月24日,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运动。3月 ,组织干部对照检查,退还公款公物。
3月,全县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3月6日,麻桥公社石峰大队部发生硝药爆炸,毁房屋5间,死6人,伤12人。
4月,开始在农村分期分批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0月进行“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6月,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0日,成立县种子公司,负责全县农业良种管理经营。
10月11日,召开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4人。
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夫人张茜陪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前往黄山,返京途中在县城停留半天。
本年,收购副食品1000吨支援河北省石家庄和本省怀远县灾区。
1964年
1月4日,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整风整社。2月,吸收38名知识青年参加“四清”工作队。
5月6日,成立县供电所。8月,35千伏新中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
9月,创办南陵葛林农业技术学校,为皖南地区试点学校之一。
11月,撤销县委农业、工交、财贸、文卫、扫盲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
11月,成立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11月,析弋江、奚滩、石铺公社各一部置葛林公社。
12月17日,蒲东大队瓦屋程生产队发生火灾,全队13户中有10户被烧,毁稻谷1.05万公斤。
1965年
3月24日,孤峰河与柏山渠总干渠交叉工程竣工,解决了渡槽分洪与涵洞供水灌溉的矛盾。
5月21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下去黄山,经本县园艺场小憩时接见了县党政负责人。
8月,郭沫若、于立群由黄山途经本县。郭手书毛泽东诗词《送瘟神》,于手书《冬云》,赠给本县作为纪念。
秋,创办家发、东河、九连、石铺、戴汇、弋江、何湾7所半耕半读农中。
10月21日,县大米厂失火,焚毁、坏粮食125.5吨。
12月29日,召开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16人。
1966年
3月25日,35千伏城关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1985年1月,因110千伏五里变电所升压成功而停运拆除。
5月,建县南山麻风病防治村。1972年更名为南山医院。
6月6日,南陵中学等学校发动师生“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开展“文化大革命”。
6月11日,社员5人下城关新民粪管场粪池掏粪中毒身亡,城关税务所长余荣、蔬菜第一生产队长王维金下池抢救也中毒身亡。
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发表。县委工作组进驻学校,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8月,建县红旗茶场,栽培茶树,生产炒青绿茶。
10月,红卫兵掀起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民间古物、书画被毁,寺院神像被破坏,连剧团戏服也被堆在十字街口焚烧,不少家庭被抄。
11月28日,戴镇公社春福大队古塘生产队基干民兵、共青团员谭正平(16岁)在抢修千山水库中光荣牺牲,县委号召向他学习。
11月,红卫兵开始大串连,成立“造反”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全县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处于瘫痪状态。
冬,全县动工修水库21个,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草草收工。
同年,本县粮食5个主要品种收购价平均提高19.4%。
1967年
1月,始建弋江大桥,1969年10月通车,全长333.5米,为本县最长的公路桥。自此,南陵至宣城不再绕道泾县。
2月,受上海“一月风暴”影响,本县各单位“造反派”开始分裂,出现了派性斗争。
3月,成立县农业生产服务团委员会,由造反派头头、人民解放军(县人民武装部)“支左”代表、地方领导干部共23人组成。4月更名“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6月,各造反派卷入“扫黑线造反派”与“批联部造反派”两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终至武斗。在武斗中两派共死亡12人。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派来代表“支左”,县行政工作由军事管制委员会行使职权。
1968年
1月,芜湖行署在本县葛林公社建芜湖地区精神病医院。1970年1月对外门诊,易名为南陵县精神病医院。1971年10月划归芜湖行署卫生局管辖,恢复原名。
2月20日,在支左部队帮助下,县内两大造反派组织达成大联合协议。3月3日成立南陵县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
3月,河蚌育珠试验成功。
8月19日,南陵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8月,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将一批干部、教师、 群众打成“牛鬼蛇神、国民党残渣余孽”关入“牛棚”批斗,有的还关入新成立的县“群众专政指挥部”进行隔离审查。
9月,县革委会将县直行政机构及其企事业单位合并成立12个站,原科局全部撤销。
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关学校,领导斗、批、改。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
10月,经省批准,小工山铁矿改为县、社联营,翌年3月始开采铁矿石。
10月,开始动员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农村。本年全县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533名,其中接收外地2406名。至1978年结束,共下放知识青年4776名,其中外地3148名。
11月,建立“104”干校,作为没有被结合的“当权派”、没有安排工作的干部的劳动和学习的场所。
12月,解放军于本县马山嘴创办127医院,占地366平方米,1987年撤销。
同年,经国务院核准,豁免1962年前农贷173万元。
1969年
1月,南陵中学下迁到黄墓区、南陵二中下迁到何湾区、南陵师范下迁到峨岭区共13个公社办学,3校各留1个组在城关合并办“五七”中学。
2月6日,气温降至-16.7℃,为本县历史上最低温度。
3月7日,成立县消灭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4月15日至6月3日,弋江镇发生3次火灾,烧毁房屋163间,财物捐失甚多。
8月,芜湖市3所学校下迁本县公社办学,市第五中学下迁到弋江区、市第八中学下迁到工山区各公社办学,市机关业余学校下迁到奎湖公社办学。
10月14日,成立县革委会“五七小组”,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农村办公室改为上山下乡办公室。
12月30日,成立中共南陵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
1970年
1月9日,撤销弋江、黄墓、峨岭、工山、何湾5个区建置。
5月,丫山煤矿恢复开采。
5月,县钢铁厂建成投产。
7月30日,县成立招工领导小组,招收工人,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招工。
8月31日,芜湖专署革委会决定恢复南陵师范学校,推荐工农兵学员入学,学制一年,毕业生由国家分配。
10月,始建县化肥厂。1973年11月建成投产。
11月,成立兴建南(陵)奎(湖)公路指挥部,开始修筑南奎公路,1976年8月通车。
1971年
1月,在泾县中山坝以下裁弯取直新开长3公里河道竣工。自此,孤峰河洪水可由西向东直泻青弋江。
2月21日,中共南陵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到会代表538人,选出县委委员31人,其中常委7人。
9月,以公社为单位,将基层的国营商业网点与供销社合并,统称供销社,行政上由公社领导,业务上由商业局管理。
10月,县委分期分批传达林彪叛国出逃事件的中央文件,开始“批林整风”运动。
1972年
1月,对全民所有制低工资职工进行调升一级工资。
1月,建县良种畜牧场,培育良种仔猪。
2月2日,小工山铁矿土法上马开始开采铜矿,8月在龙池庵发现孔雀石(氧化铜),引起各界关注,共采掘11吨,后因藏量稀少而停采。
3月,将城关镇东风、红旗、胜利、解放、建设、工农6个居民委员会划为东街、西街、北街、中街4个居民委员会。设弋江、黄墓、峨岭、工山、何湾5个片,成立5个革命领导小组。
11月30日,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代表来本县奎湖公社参观。
1973年
3月,恢复县人民法院。
4月,恢复县公安局。
8月18日,县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780人,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
10月30日,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县邮电局。
11月27日至12月4日,全省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本县城关召开。
12月12日,弋江公社一辆拖拉机在南弋公路上因右轮胎爆炸,倾入河内,14人落水,其中4人淹死,1人受伤。
同年全县所有自然村都通有线广播,被省评为普及广播网先进县。
1974年
春,全县中小学清查“马振扶事件”在本县的影响。
3月,全县5个区均恢复中共区委会。
4月,成立县城市建设领导组。
5月,成立县公安消防中队。
7月,始建县自来水厂,1976年10月1日对城关地区供水。
秋,水旱两熟制向以双季稻为中心的一旱(肥、油、麦)两水耕作栽培制度的转变基本完成。同年国务院在《情况简报》中登载南陵县违纪建房情况,省委派工作组来县检查。翌年1月,县委对干部用公款私自建房、超标准建房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
1975年
春,农业运输始用载重汽车,1977年又始用机动运输船。
9月,110千伏五里输电工程动工,1976年5月建成运行。
9月,奎湖公社书记赴京参加全国第三次体育工作会议,介绍该社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情况。
10月,本县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11月,建麻桥水泥厂,后改称南陵县水泥厂。同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有林地35.8万亩。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县人民悲痛万分,自发佩戴黑纱、小白花,沉痛哀悼。
1月8日,在绿岭、工山、崇岭山设人工降雨炮点。6月,首次进行人工降雨。翌年3月又在三里、奚滩、何湾增设炮点。
3月,家发公社圈筑堤防16.5公里,开辟洪渠道6公里。
6月5日,城关街道柏油建设工程开工,共铺油路3262米,整建下水道3190米。
8月,设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在何湾、工山、排湾、葛林、蒲桥等地设10个测报点。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1日本县在中山公园设灵堂,各单位向毛主席遗像敬献花圈。18日,各界代表2万多人集会哀悼。
秋,广泛开展预防地震活动。各单位发竹木、塑料薄膜给职工在室外搭防震棚。
10月24日,县委、县革委会分设,撤销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
10月25日,全县人民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12月,35千伏南(五里)三(三里)线建成,对三里等公社供电。
冬,选购优质山芋淀粉650吨出口日本。
1977年
1月,后港河改道工程竣工,徐家桥至漳河入口3319米长的弯曲狭窄的河道拓宽取直,免除马山、滨玉、城西、上港一带滞洪致灾。
春,始在湖塘投放蟹苗,河蟹产量逐步回升。
4月20日,省革委会通知:烟墩、三里、峨岭公社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扬子鳄的保护。
4月,建县奎潭湖渔场。
5月,成立县外贸公司。
6月,全县拥有农用电泵1722台,基本代替了人工提水工具。
秋,本县中、小学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
11月28日,成立县杂交水稻研究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1978年
1月17日,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月,成立县基本建设局和县建设银行办事处,翌年建行办事处改为县支行。
3月7日,南陵初中改为县第二中学。
4月8日,石峰水库翻船,淹死9名农民。
4月,县召开科学技术大会,讨论制定县科技发展计划。
5月,三里公社吕山金埂村出土一柄青铜短剑,经省博物馆鉴定是春秋吴王光(阖庐)所铸并定名为“吴王光剑”,今存本县文物管理所。
6月13日,县委召开工业学大庆工作会议,试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
6月,创办南陵县卫生学校,后改为县卫生进修学校。
秋,特大干旱。全部水库、溪流干涸,13.7万亩农田受灾,县委组织10万人拦河打坝21处,引青弋江水灌田,抢种晚稻,创粮食年总产241472吨的好成绩。
10月,开展“一批双打”(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打击反革命、打击贪污盗窃)运动。1979年1月奉命中止。
11月4日,建立县图书馆。
11月20日,对“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关押的97名干部,全部宣布平反,恢复名誉。
12月18日,县委成立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80年5月,本县所划“右派分子”全部改正。
同年,本县一批企业陆续恢复奖金制。
12月,恢复县人民检察院。
1979年
1月,县煤建公司划为石油、燃料两个公司。
1月,开办广播电视大学南陵教学点,招收学员85名。
1月,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清理评审,绝大多数摘帽、纠正,只有28名被继续戴帽、管制。1983年全部摘帽、撤管。
春,始售电视机。
6月,在工山、峨岭、何湾区上空,飘来台湾国民党利用台风空飘的气球,撤下传单数千张。
8月26日,成立县幼儿保教委员会。10月8日,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颁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光荣证》。此后,各单位按证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
秋,实行补充用工制,年老或病退职工允许子女1人顶职,至1981年有1212人顶职,1983年9月停止顶职。
10月19日,成立待业青年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至1980年共安置待业知识青年3561人。
10月30日,成立盲人聋哑人协会。
12月,本县明心糖评为省优质产品,国家注册批准用“大吉昌”商标。
同年,县鞋帽厂生产的男女布鞋获省评比第一名。
同年,本县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31.84%。同年,县医院门诊大楼竣工使用。
1980年
1月29日,南陵县由芜湖地区改属宣城地区。
6月14日,召开县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出席委员105人,列席49人,选举产生县政协常务委员会。
6月15日,召开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30人。选举产生县人大常务委员会、正副县长及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6月,成立下放居民回收办公室,至次年10月止,共回收下放居民1442人。
11月12日,成立县司法局。
同年,省对本县实行增收分成、旱涝保收、收支挂钩、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县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办法。
同年,县戴公山林场获省政府嘉奖。
1981年
3月13日,成立县地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县地名进行普查。
春,全面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月5日,弋江渡船超载沉没,淹死3人。
5月5日至20日,中、美两国扬子鳄考察小组在本县东河公社考察,发现扬子鳄32条。
6月,狂犬咬伤人、畜,仅东河公社就有11人被咬伤,县政府发动群众灭狗。
8月,整顿民办教师,辞退581名,留用2600名。
10月,全面开展林业“三定”工作,至1983年止,划定自留山17.3万亩,落实责任山18.57万亩,分别发证。
11月24日,县钢铁厂转为白水泥厂。
11月24日,建立县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至1983年共有542人被授予中级、初级职称。
12月4日,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2月5日,成立县委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翌年,在县委院内西侧辟地1165平方米建成老干部活动室。
12月21日,成立县社会治安纠察队,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
同年,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
1982年
3月,县气象局启用传真机,为本县传真通讯之始。
春,收购茶叶28.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47.5万人。
8月20日,县矿山汽车队改为县汽车队。
9月,南陵中学由1969年实行的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1月6日,中共南陵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出席代表376人,会议总结了本县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经验,确定经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选举县委委员31人,选举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人。
12月10日,成立黄砂管理工作领导组,开采青弋江、漳河流域黄砂资源。
1983年
2月18日,成立县绿化委员会。
4月,成立县灭鼠领导小组,开展群众性灭鼠活动。
4月,首改黄塘、九连、桂山、何湾、三里公社为乡级建制。
6月7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南陵县由宣城行署管辖划归芜湖市管辖。
7月,特大洪涝,15个圩口溃破。
7月,张公渡粮站被洪水淹没,毁粮29万公斤,三河渡粮站毁粮20万公斤。
7月,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供应,国家财政不再增拨流动资金。
8月26日,在县委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逮捕一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进行惩办。
12月,废除1954年9月开始实行的棉布供应票证。
同年,开展集资办学,至1984年10月累计集资66.5万元,用于建、修校舍1287间。
1984年
1月,设敦促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投案登记站31处。
3月8日,与芜湖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高知市友好访问代表团来本县访问。
3月,恢复区公所,撤销公社,改乡镇建制。
春,从广州引进英美良种猪与本县圩猪交配,育成良种圩猪日可长0.42公斤,瘦肉率达52%,被《中国猪种志》选载。
春,排湾中学建生物标本厂,其生物切片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4月16日,成立县中等教育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暑期将许镇中学、三里中学高中部改为职业高级中学。
4月25日,召开县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4月26日,召开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5月6日,成立县“两户(专业户、万元户)一体(经济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7月,设侨务办公室,兼管外事。至1990年回乡探亲的侨胞153人次,来南陵考察、参观、访问的美、苏、英、法、日、德、瑞典、西班牙学者118人次。
8月,成立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粮油市场日趋活跃,至1990年议购粮食15万吨,粮油加工厂、货栈已有百家,粮食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9月17日,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年参加自学考试的有107人。
9月,本县女运动员陈秀玲在中日帆板比赛中获第八名。
秋,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2家国营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由统购包销到面向市场自产自销。
10月,建立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治理废水、废气、废渣。
11月27日,成立县房屋开发公司。始建、售商品房。
12月10日,中共南陵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12月16日,县通用机械厂试制的BSO——150甘薯淀粉测定仪经国家农牧渔业部鉴定通过。
12月24日,东河公社划为东七乡、东河乡。
12月,乌霞寺被列为省级保护寺庙。
1985年
1月,建立乡一级财政。
1月,成立工商银行南陵县支行。
2月,黄墓乡、三里乡、丫山乡改为乡级镇建制,实行镇领导村体制。
春,历时5年的全县土壤普查结束,开始对19.8万亩低产水稻土分类改良。
4月1日,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实行“比例计价”。
4月,试种烤烟74亩,产烟叶6.7吨,1990年增至6692亩,产烟叶538吨,总值193万元。
5月30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下列单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林乡的西周墓葬群,麻桥乡和家发乡的六朝墓葬群,桂山乡西湖村的汉代以前矿冶遗址,戴镇乡乔冲的春秋冶炼遗址,
6月2日,驻本县的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荣洁明出席“亚太地区文化精神医学研讨会”。
6月14日,县第二中学高中部改为县高级职业中学。秋,开设烹饪、养殖两班。
7月,下林都等圩实行经济承包、圩站合一,即防洪、排涝、灌溉统一管理,促进机电站自我良性发展和堤防工程的标准化。
7月,县第二建筑公司六层办公楼于十字街南竣工。
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从教35周年教师授奖大会,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0月,开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10月,开始用塑料棚生产蔬菜。1990年发展到600余亩。
11月29日,成立县自动电活综合工程指挥部。1990年底邮电大楼竣工,自动电话安装基本完成。
12月13日晚8时,县农资公司十字街知青门市部失火,芜湖市消防大队、繁昌县、泾县的消防车赶来支援,经3个多小时扑灭。
12月,麻桥乡联山村生产的扫帚销往日本。
同年,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首批招收合同工204名。
同年,县工人文化宫在十字街南落成。
同年,开始执行《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制定规划,综合治理。据统计,1952~1985年,漳河、后港河、大通河、获港河流域831平方公里,共流失土壤1440万吨,河床淤高1.5~3米。
同年,县人民政府首次命名18个文明单位、16个文明村。
1986年
2月22日,颁布征收教育费附加实施办法,从本年1月1日起执行。
6月,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
7月15日,葛林乡千峰山土墩墓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8日,本县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本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废止市秤、市尺,改用千克秤、米尺。
9月,贯彻《义务教育法》。
9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楼破土动工,投资116万元,1987年6月竣工。
秋,县粮油食品厂建成日加工能力为50吨小麦的等级粉车间,生产富强粉、建设粉、标准粉、四号粉。
11月,荸荠生产达4万吨,销往南京、安庆、屯溪等地加工清水马蹄罐头。
11月,在何湾乡兴建甲鱼养殖场,人工繁殖甲鱼成功,1990年获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2月,县铰链厂生产的钢花牌系列铰链(25、50、75毫米规格)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二名,产品行销国内24个省市,于1990年1月出口印度。
同年,三里镇清溪宣纸厂生产的宫灯牌宣纸获“省优”、“部优”称号,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浙江、湖北、厦门、香港等地,并出口日本。
1987年
1月1日,在蒲桥示范农场建县优质精米加工厂,日加工能力30吨。
2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查出非法占用地6022.79亩,翌年6月成立县土地管理局,乡镇设土地管理员。
2月,麻桥乡文化中心落成,面积750平方米。
3月,始颁发居民身份证。
4月6日,南陵影剧院建成开业,建筑面积2669平方米,座位1150个。
5月12日9时50分,数以万计小蟾蜍由山林向峨岭乡凤凰小学附近聚集,顿时倾降暴雨,4500平方米地面上聚集数10万只幼蟾,19时左右才逐渐离去。
5月15日,召开县政协三届一次会议。
5月16日,召开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7月1日,建立县公安交通警察队。
7月,专家勘定,县内古代铜矿遗址有11处,冶炼遗址有25处,最大的是桂山乡塌里牧冶炼场,定名为大工山古铜矿遗址。
9月止,收购蜂蜜26.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1月1日,中共南陵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出席代表400人。
12月,本县15项优质农副产品送北京第四届全国春节农副产品展销会,产品有:优质米(当选晚二号、小麻籼、奎湖糯、香米,杂交稻)、孙家涝大果豆、杂交西瓜种、荸荠、何湾酥糖、玉带糕、三黄鸡、红花草籽等 。
冬,对下林都圩堤、弋江大堤全面进行清障(拆房、伐树、迁坟)加固,确保圩堤安全。
本年,大工山古铜矿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扩单位。
1988年
1月,在乡镇和县直机关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
4月,县机械厂试制神牛牌水田耕整机成功。
6月25日,成立中国民主同盟芜湖市委员会南陵县直属支部。
6月,在城东芜南路口新建农药厂,为村办集体企业,生产南化牌杀虫双,为省农药生产定点企业。
7月25日,家发乡青年农民董学财为抢救触电的工山乡栗阳村农民王学荣献身,县市有关单位分别授予“优秀青年”、“舍己救人好公民”等光荣称号。
9月,县人民政府授予107名教师“优秀园丁”称号。
10月11日,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10月15日,本县干部叶采凡在北京10公里国际元老马拉松邀请赛中以56分3秒成绩获第24名。
11月,本县获芜湖市人民政府颁发基本扫除文盲县奖状。
12月1日,中国银行南陵支行开业。
12月,县九连罐头食品厂建成投产,与安庆胡玉美罐头厂联营生产清水马蹄罐头,属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12月,县检察院对县农业银行36万元特大贪污案侦查终结,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案犯死刑、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0年。
12月,本县人口总数504240人。
12月,县弋江橡胶厂生产的晨江牌维纶三角带填补省内空白,获省科技进步奖,新产品开发奖。
同年,南芜路拓宽浇铸水泥路面。
1989年
6月28日,颁发县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7月1日,首次发行保值公债114.9万元。
7月,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犯罪分子必须在限期内自首坦白通告》,两个半月内受理举报100件,7人投案自首。
7月9日,太丰圩溃破,受灾农户6895户,直接经济损失3267万元。7月20日,省市领导到太丰圩视察灾情。
7月,以县白水泥厂化工车间改造成立的芜湖精细化工厂生产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及其复配系列产品,列入国家级重大新产品。
9月15日,县科委授予188名农民技术员职称,并于12月8日开会正式颁发证书。
10月,在烟墩、绿岭、何湾三乡开荒整地5203亩。
同年,本县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12起,死34人,伤71人。
1990年
1月,县广播电视综合楼竣工,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设2个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 。
3月19日,召开县政协四届一次会议。
3月20日,召开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3月,全县耕地面积降至509912亩,比1953年减少9万余亩。
4月26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1000多人隆重集会纪念父子岭、何家湾战斗胜利50周年。
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500081人。
7月1日,黄墓镇一所爆竹引信作坊违章操作造成重大燃爆事故,毁坏房屋3间,伤亡12人。县委、县政府及时派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抢救并开展募捐筹集医疗费用。
9月13日,“亚运之光”火炬从宣城经本县弋江镇进入县城。
9月,峨岭乡铁字艺人赵强铸“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铁字横幅捐赠北京亚运会。
秋,收购蚕茧26.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1月7日,中共南陵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
12月,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641万元,比1978年的241.7万元增加35倍。
12月,全县私有汽车182部,占全县汽车总数669部的27.2%。
同年,全县造林2.4万亩,被市人民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县。
同年,本县优质米在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获特等奖,县城关米厂生产的乐华牌特熟晚粳米销往毛里求斯、德国、捷克、菲律宾等国。
同年,本县毛巾厂产值225.6万元,创汇151.42万元。
同年,国务院授予本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奖状。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建宣城县、春谷县,属丹阳郡。宣城县治在今弋江镇,春谷县治在今繁昌县芦南一带。今县域属上述二县。
东汉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以程普为丹阳都尉,居石城,讨平春谷,建安三年以周王俞领春谷长。
三国·吴
赤乌元年(238年),在县北染浦(今黄塘乡)建浮城寺,为县境内最早的佛寺。
西晋
武帝太康二年(281年),迁丹阳郡治所于建邺。另置宣城郡,治所于宛陵(今宣州市)。宣城县、春谷县属宣城郡。
东晋
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邑人何琦著《三国评论》百余篇问世,《晋书》、《隋书》均有记载。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建荐福烧香院,占地百余亩,遗址在今中山公园北。
南朝·梁
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杯渡禅师在朗陵山建灵山寺。
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县,属南陵郡,南陵县名自此始。
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并石城、临城、定陵诸县入南陵县。
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析南陵县西5乡及原石城地置秋浦县。
唐
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新罗僧金乔觉于县城西灵岩山创建灵岩寺,明代更名为南山寺,遗址为今南山医院。
同年,仲和尚募修圣寿寺(一名籍山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更名崇教禅寺。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移南陵县治所于青阳城,即今城关镇。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寓居本县的李白奉诏入京,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
同年,析南陵、泾县、秋浦3县各一部置青阳县。
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县令范传正发动农民在县东南斩莽辟芜,开荒造田并垒石筑坝,修大农陂,障青弋江水灌田3万亩。
同年建柳拂庵。诗人杜牧于开成四年(839年)游此并手书柳拂庵匾额,勒石尚存,遗址为今弋江中学。
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在县东南(今奚滩乡张村)修永丰陂,引青弋江水入熊家店至莞塘湖,灌田3万余亩。
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义军攻南陵,败唐将樊俦,次年击毙都统王涓。
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5乡置义安县。
五代·南唐
升元年间(937~943年),析南陵县5乡复置繁昌县。
北宋
仁宗皇祐右五年(1053年),邑人胡友谅在县东南叶村筑白杨陂石堰,障水入上张村至盏铃塘,供农民饮用。这是本县最早的人工蓄水工程。
仁宗嘉礻右六年(1061年),著名学者、林学家陈翥卒。陈在南陵县隐居数十年,著述180余卷,其中《桐谱》流传至今。今桂山乡尚存陈翥书舍。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罗显、童应之率众建青阳桥,三年建成,后更名通济桥,俗称东门大桥。
元祐右年间,于崇教禅寺东侧建七层六面、高30.72米的佛塔。
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龙图阁学士、邑人徐责力为蔡京所陷,被迫还乡,在城西创元功书院,为本县最早的书院。
南宋
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于城南建承天观,为本县建观之始。
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县郭、主薄徐挺之主持重修大农陂、永丰陂,溉田6万余亩。元代湮废。
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县郭山尧编修《春谷志》,创本县修志之始。
元
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首领双刀赵首攻南陵。元末红巾军五次攻打南陵。
明
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本县名医杨治龙应诏入京,为太祖朱元璋治牙疾,愈,被授太医职。
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邑人丁镃(今绿岭乡)以书法被征入国子监参加编纂《永乐大典》。
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为勉励士子力学待举,司教任伦在文庙立碑考本县前代进士题名于上,计题名唐进士4人,宋进士25人,明进士3人。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邑人进士陈效在资福河与金阁河交界处筑永丰堰,蓄水灌田。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仍重修使用。
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胡文静主持始建县城四门。
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俞昌言主修《南陵县志》,未竟。嘉靖十二年知县钱照续成,计10卷。
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县钱照修建鹅(峨)岭桥,时为驿站,古为交通要道,后多次重修。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邑人张士锦在县南筑南湾坝,引水下官田湖至莞湖塘灌田。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县杨九韶力奏准免南陵饲养官马87匹,缓解了乡民养马困难。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由浙东侵入南陵县境,在县东杀掠10余天,经新林铺奔芜湖。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罗汝芳、知县郜永春主持始建土城垣。嘉靖四十四年改用砖砌。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将市桥河东(今市桥巷内)的孔庙与崇教禅寺换址拆迁,寺内佛塔亦修葺,更名“文风塔”。
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林鸣盛发动乡民于马仁渡沿河向北筑圩堤15公里,以障漳河洪水与江潮。此为本县筑圩之始。
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林鸣盛建尊经阁,藏有经、史、子、集和各类丛书。咸丰年间,阁毁,书多散佚。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沈尧中将城垣增高近1米,立四重门:东曰春谷、南曰陵阳、西曰秋浦、北曰赭圻,筑台灵雉于西北二门之间。崇祯年间改名倚剑台。
万历十二年(1584年),修龙会桥,为本县石桥长、高之冠。
同年,于文庙附近创籍山书院。
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沈尧中主修、编成刻印《南陵县志》3卷。
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知县沈尧中主持在东北乡筑圩坝200余处。乡民怀其德,将筑圩公署改建为沈公祠,以示纪念。
万历十九年(1591年),本县在册实籍8237户,90953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邑人沈炼受明廷派遣,随大将李如松收复被日军侵占的平壤。朝鲜王李日公亲书《赠沈督府炼凯旋》,明廷敕封炼为龙虎将军。
清
顺治三年(1646年),大水,圩堤冲决,人皆露宿。
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普济禅林。同治年间重建,更名千佛庵。故址在今县城北街龙会桥西。
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杨必达主修《南陵县志》12卷。今存其半,藏安徽省图书馆。
康熙九年(1670年),夏,大水,圩田浸没。冬,大雪越月不止,深数尺,道罕行迹,畜多冻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邑人何一化所著《瑟斋集》,由清初名诗人施闰章付印行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康五瑞于城厢小南街创建育婴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13个圩坝联并成弋江大堤,保护南繁芜3县百万亩农田。同年,9个圩坝联并成东七圩。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史学家邑人汪越卒,著有《读史记十表》,凡10卷。著名学者梅文鼎作序。乾隆时,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大水,诸圩房屋坍塌,食用等物漂没无存。
康熙末年,邑人中书舍人刘楷于东城建太子宫,宫后辟慕园。
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宋廷佐主修《南陵县志》16卷。今存,藏安徽省档案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陈应联主持扩大城垣,修城楼8座。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全县交通形成2驿14铺网络。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绅捐资建造文星阁。清光绪八年,邑人两淮盐运使徐文达捐资重修。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周学元募资建春谷书院,设立号房,供考生临时住宿。
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春至秋无雨,民食榆蕨殆尽,饿死者甚众。
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徐心田主修《南陵县志》,刊行。
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大雨洪涝,江潮久阻,3个月不退,圩田颗粒无收。农民逃荒,卖子女,饿冻死者众多。
道光十八年(1838年),邑人何彤文所著《听松随札》、《丛桂山房诗存》、《掬生园诗草》由宋翔凤付刊问世。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第一次进占南陵城,县绅陶士霖(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督办乡勇敬胜勇武装顽抗。次年四月,被太平军在白水塘(今奎湖乡)歼其大部。
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清军攻泾县夏家渡太平军,驻南陵太平军赴泾支援,共同退守南陵城。次年十二月主动撤出南陵城,知县刘西园调各乡团练赴城结寨顽守。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太平军张遂媒部攻取泾县万级岭后,第二次进占南陵县城。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占南陵城。
同治二年(1863年),制陶工匠曹产双于本县梅花山创建陶瓷厂。烧制的陶器享有“腌菜不酸、装菜不臭”之盛誉。
同治四年(1865年),邑人陈大镛重修文庙。
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洪水陡发,圩堤尽破,民间房屋倾圮,乡民淹死无计。
光绪十年(1884年),两淮盐运使徐文达在城内西街建徐家大屋99间半。这座明式建筑群为民国时期本县最佳院宅。现存甚少。
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神父莘继仁在县城区建天主教堂,开始传教。
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县张源溱重建县署,延用至解放初期。
光绪十九年(1893年),邑人徐乃昌校订《积学斋丛书》等19种古籍刊印问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牧师雅学诗、白云回二人,自芜湖来本县建立宣道会传播基督教。
同年,查崇钟在东城外河滩创设茂林公股,地广百亩,种植桑树,发展蚕丝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知县宗能徵编修《南陵小志》,有舆地、职官、烈女、艺文四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办南陵邮政代办所,为本县近代邮政之始。越二年,改由商民梁廷干代办,始通汇兑。
同年五月,大水,各圩坝皆破,籽粒无收,人多食草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谷书院改名春谷高等小学堂。
同年,基督教会在市桥西办珂美女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求是学堂。
同年,芜湖圣公会派李元模会长偕教士张达夫来南陵,租城北民房设堂传教。
同年,明末始传入本县的伊斯兰教在本县城区王家坦建第一所清真寺。
宣统元年(1909年),本县商民开始试办轮船。不久,由芜湖泰昌公司承办,行驶于南(陵)芜(湖)航线。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学界因大米输出过多引起粮价猛涨,力促知县禁止大米出口,引起商界强烈不满。十八日大小商店闭市。十字街一带聚集市民数千人,捣毁商店一家,被县勇驱散。
同年,本县邮政局改由芜湖局辖办,隶二等邮局,属安徽邮政总局。下设麒麟 桥、青弋江、分界山、黄墓渡支局。
同年,县商会成立,会址设留仙居,即今工商联址。
同年,全县设10个区自治公所,公选总董或乡董、乡佐、正副议长各1人供职。
宣统三年(1911年),县设学务科,主管全县教育。
同年,武昌起义后知县离任。由10个区自治公所推任行政所长,设民政、财政、司法、警察4所,组织临时县署,成立临时县议会。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5月,县署改称县公署,设民政、财政、司法三科。
9月,设教育公所。
9月,学堂改为小学,实行七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民国2年(1913年)
7月,撤销临时县议会和区自治公所。
9月,湖南籍人士利用湖南会馆资金创办郁青小学。民国4年改名储才小学,后改名黉宫小学。
同年,城关商民刘范财在湖北会馆开设茧厂缫丝,产品畅销苏、杭等地。
民国3年(1914年)
6月2日,南陵县划属芜湖道。
7月,暴雨成灾,仙坊张公渡堤段决口,被淹农田1万多亩。
同年,邑人徐乃昌主修《南陵县志》,于民国13年完稿付印,今存县档案馆。
同年,华籍传教士在城内创办圣公会小学(今城关一小)。
同年,成立戒烟所,严禁吸食鸦片烟。
民国4年(1915年)
圣公会小学更名为乐育小学,开设4个班。
民国5年(1916年)
冬,地方集资购消防器材,建水龙局,为本县第一个消防组织。
民国6年(1917年)
夏,大旱。清明后70天不下雨,山区沟塘开裂,圩乡湖泊干涸,收成减半。
民国7年(1918年)
县知事徐传友手书庠序楷模匾,赠奚滩张村成达小学。
民国8年(1919年)
5月中旬,春谷高等小学教员高士杰发动300多名师生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
6月,县召开各界声援五四运动后援会成立大会,与会有学生、教员,工商界共四五百人,会后举行示威,并罢课、罢市、罢工。
冬,朱瓒臣以8万银元资金在城区西街开设朱长济当铺,民国27年停业。民国9年(1920年)
2月,县公署创办义务教育师范讲习所,招学生20名,学制一年。这是本县最早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
秋,商民戴洪飞、刘范财合资创办远明电灯公司,发电供城关碾米、照明,为本县用电之始。
县公署创办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民国12年增设高级班,民国23年改为籍山小学。
民国10年(1921年)
圣公会会长陈见真兼乐育小学校长,迫使学生做祈祷,引起非教徒师生不满。
民国11年(1922年)
5月,大水,圩堤破尽,籽粒无收,灾民饿死者甚众。
7月,南陵旅沪学生刘一清等11人在县城内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次年8月解散。
8月,南陵旅沪学生俞昌时在俞家埠建立民智促进会。
9月,知事公署开办师范国语讲习班,培养农村小学教员80人。
民国12年(1923年)
本县城内商民筹集股金6万元,民国13年从上海购进德国成套柴油机设备,扩办南陵远明电灯有限公司。民国27年被日机炸毁。
民国13年(1924年)
民国11年在谢家坝创立的进智小学改为麟潭小学,为当时模范小学,经省检查誉为“全县之冠,省内罕见”。
民国14年(1925年)
6月16日,南陵旅沪学生俞昌时、俞昌准等联络城内工、商、学界1000余人,在夫子庙广场召开声援五卅运动大会。
秋,贯彻《新学制系统(草案)》,小学六年制,四、二分段。
民国15年(1926年)
2月,刘一清、朱怀德等学生在城内成立共青团南陵临时特别支部,活动20多天,因同学返校读书而解散。
8月,在上海读书的本籍学生俞昌时、俞昌准,奉命回陵开展策应北伐军的革命活动。9月,在南陵县城内成立“反帝非基(基督教)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
9月,军阀谢文炳、陆学文部进驻南陵,次年初撤走,勒索6万银元。
11月25日,中共南陵特别支部在县城内成立。这是本县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
民国16年(1927年)
2月6日,北伐军师长贺耀祖率部由泾县进入南陵,次日释放全部在押政治犯。
2月10日,在北伐军和中共南陵特支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南陵县党部成立,中共党员俞昌时任常务委员。同时,成立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
3月,县总工会发动百余名店员、工人为反对资方老板压迫举行首次罢工。
4月1日,县总工会发动千余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获得胜利。
4月21日,本县国民党右派分子刘传锦、许锦章等纠集暴徒、县自卫队百余人捣毁县党部、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办公处,大肆逮捕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
7月,大水淹没农田10多万亩。李振亚及地方士绅陈夺声等人,奔走安庆、芜湖、上海等地,得赈灾款3万元(折稻谷百万斤)救灾。
7月,国民党南陵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
12月,中共谢家坝支部成立,同时建立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农民暴动指挥部和赤卫队。
同年,县公署改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7年(1928年)
1月,俞昌准在谢家坝领导农民武装暴动。
3月,王德芳奉命返南陵恢复中共地方党团组织,6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并任书记。
7月,老秤改市秤。
10月14日,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任弼时在本县香由寺参加南陵县党团骨干分子会议,因叛徒告密被捕,后转押安庆。
民国18年(1929年)
春,本县山区发生松毛虫灾,松、栗树叶被食尽。
7月,泰丰公司小轮由芜湖行至仓溪肇家渡,被土匪劫持,旅客18人全部被害。
9月,本年田赋科征改折银元,每亩征收五角三分三厘三丝。
民国19年(1930年)
3月,于香由寺前空地建公共体育场,命名中山公园。
4月,中共南陵县委发动农民千余人参加“借粮”斗争,坚持10多天失败,党团县委负责人被捕。
10月,本县举办首届运动会,参赛学校有7所高小,运动员200余人。
民国20年(1931年)
7月,洪水溃破弋江大堤等86个圩坝,淹没农田16万亩,村庄房屋被毁很多,灾民窝棚就宿,灾情甚惨。
11月,霍乱流行,疫情甚烈。
冬,地方群众成立弋江大堤公所、下林都堤工委员会,负责圩堤兴修和防汛工作。民国21年(1932年)
2月,设县教育局。
3月,成立捐税稽征处,征收牙税、屠宰税、印花税和迷信捐。
4月,设民众教育馆,有图书室1间,民众夜校6所。
同年,本县大友米厂购制第一台碾米机,开设机制米厂。
民国22年(1933年)
7月,县高小毕业生由省教育厅命题举行首次会考。
8月,废都图制,建立区、保甲制。全县设7区,98联保、464保、4607甲。
秋,本县开始实行征兵制。民国29年起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同年,南(陵)繁(昌)营业税局在本县麒麟桥成立,废厘金,开征营业税。
民国23年(1934年)
4月,谢家坝、杨家园、俞家埠创办3所农民夜校,参加学习农民130多人。
夏,特大旱,70余天不雨。山区田地龟裂,籽粒无收;圩乡湖塘干涸,收获减半,农民以蕨根、榆树皮充饥。
秋,本县士绅向富户巨贾筹款,购买安南米在夫子庙设点售给灾民。
同年,设中国实业银行南陵汇兑所,次年停办。
民国24年(1935年)
11月,本县开始实行新货币制,政府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业4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用银元。同年,商民张黑山办南陵派报社,经销报纸。
民国25年(1936年)
4月,设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开始通长途电话。
6月,安徽省地方银行南陵办事处开业。
秋,庐和帮朱炳南创办庐阳初级中学,民国27年被日机炸毁。
民国26年(1937年)
2月,本县春谷乡贤会发给本县籍旅外大中学生生活津贴,大学每人每年40元,高中25元,初中10元。
5月,县商会创办簿计讲习所,学员20人,学习一年,毕业后任商业会计。
12月,民国县政府派民伕挖毁芜(湖)青(阳)公路,以阻滞日本侵略军由芜湖南犯。
冬,民国政府军队一O八师、一四四师驻本县至宣城红杨树一线,阻击日军南犯。
冬,全县认购抗日救国公债9832元。
民国27年(1938年)
1月,驻本县三里店的民国政府第五十军一四四师反攻占据芜湖的日本侵略军,在白马山激战7天,伤亡近半。
2月17日,日本侵略军飞机开始轰炸县城,至民国29年12月2日共轰炸7次,炸毁房屋550多间,炸死477人,伤190多人。
2月23日,成立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士绅陈夺声任主任委员。民国29年2月,改为安徽省南陵县动员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
5月26日,为了北上抗日,新四军军部由太平移驻本县土塘(今三里镇吕山村)。7月1日移往泾县云岭。
5月28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本县三里公鸡坦(今三里镇山泉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30日,民国政府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在城内宴请陈毅。
6月,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邀请当地青红帮、理教会头领在土塘举办两期学习班,争取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救亡。
8月,新四军在本县三里店成立南三区工委会,在县南、县西包括泾、青、铜边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9月,建立中共三里区委。10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进驻南芜宣地区,司令部驻本县蒲桥,下旬在蒲桥附近收编余子才的一支七八十人的绿林武装。
11月3日,新四军三支队同侵犯马家园的日军激战,毙伤日军300多人。
11月,中共南陵县委于三里店成立,统一领导县南、县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民国29年5月更名泾南县委,民国30年解散。
12月,新四军三支队移驻铜南繁边境地区,司令部设在本县沙滩脚。
12月,建立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发动和领导群众抗日救国。
民国28年(1939年)
1月,中共南芜宣县委在南陵蒲桥成立,民国30年4月迁至芜湖县埭南,民国33年3月改称南芜工委。
1月,废联保,改区、乡、镇。
4月,为便于城市居民防空疏散,民国县政府动员民工将城墙拆除。
6月,创办南陵中学,校址设在大花山蒲塘曹村,次年被日机炸毁,先后迁至奚滩张村、泾县肖村。
民国29年(1940年)
2月12日,日本侵略军20余人进犯奎湖街,商店货物被掳劫一空。4月8日,又犯奎湖,掳掠而去。
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入县城,3月24日离去。
4月26日,新四军老一团在本县父子岭抗击日本侵略军,击毙伤日军317名。同日,新四军三团狙击进犯何家湾的日本侵略军,击毙击伤日军300余名。
5月7日,小股日本侵略军进犯茆村、老鹳嘴等地,栗泽少尉被民国政府军击毙,16日又在殷家嘴一带骚扰,亦被击退。
9月6日,日本侵略军侵入县城,当日南犯新四军军部驻地泾县云岭。
10月,县粮食业同业公会成立。
11月24日,丫山丹皮由南繁合作社起运出口外销。
12月下旬,中共铜南繁县委在本县西乡八都何村何家祠堂召开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撤离皖南的决定。同年,建县诊疗所,民国30年改称县卫生院。
民国30年(1941年)
2月,日本侵略军在奎湖小东桥与北梗两处,用机枪扫死群众20余人,放火烧毁房屋百余间。
2月,民国政府军五十二师组建“铜、南、繁、泾绥靖指挥部”并在戴汇召开绥靖会议。次年1月,在八都何村(今桂山乡)杀害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苏托夫(原名疏仁安)等人。
4月,中共南陵工委在奚滩成立。
10月,民国县政府设立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先后轮训保、乡镇干部719人。
11月,民国县政府成立税捐征收处,实行统一征收。民国31年(1942年)
4月,国民政府摊派本县推销甲种建国储蓄券142万元。
7月,大水。弋江大堤倒塌,600多人淹死,25万亩田淹没成灾。9月,邑绅李振亚奔走皖南行署呼吁灾情,得赈款、面粉,以工代赈,修复大堤。
秋,民国县政府为加强反共,强化乡保甲组织控制,实施五户联保连坐法。
秋,乡绅张和声利用湖南会馆资金创办郁青初级农校。
民国32年(1943年)
1月,本县摊派推销甲种储蓄券102万元。
4月,南陵县银行开业,属官商合办性质,代办国库支库事务。民国37年因货币贬值而倒闭。
10月29日,日军60余人,由奎湖街向阮村渡侵犯,被民国政府驻军击退,俘日军2人。
民国33年(1944年)
3月29日,民国政府驻南陵川军一四四师代理师长张昌德部投降日军,被编为“皖南独立方面军”,设“皖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于南陵县城。
4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陵县城。
4月,奎湖区、工山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9月,中共领导的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成立,同时成立中共南繁芜县委。
民国34年(1945年)
3月,中共领导的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改为繁昌县抗日民主政府。
6月中旬,中共领导的南芜游击大队和民兵600余人,进攻太丰圩董万大刀会坛点失利,大队副李寿和等人被杀害。7月,在新四军临江团配合下摧毁该坛。
7月,中共领导的南芜行政办事处成立,辖奎潭、马园、竹丝港、方村、清水5个区政府。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占据县城日本侵略军深夜逃往芜湖。
8月28日,民国县政府由刘店乡(今烟墩乡)迁返县城。
9月29日,中共南繁芜县委率主力部队北撤至无为县白茆州。10月,杨明奉命率300余人重返皖南坚持斗争,成立中共沿江中心县委,辖铜青南、南繁芜两个县委,同时成立皖南人民自卫队总队。
12月,中共铜青南县委由铜陵移至泾青南边区大格里、宾山一带。
民国35年(1946年)
2月,南陵中学由泾县迁回县城。
3月,民国政府军万余人,对皖南中共游击队进行“清剿”,并村移民,烧杀淫掳。
5月1日,成立南陵县临时参议会,10月正式选举南陵县参议会。
8月,建私立中山中学。
9月,中共工山区委发动群众开展向富户“开仓济贫”斗争。
民国36年(1947年)
1月1日,民国县政府设立司法公署。
4月底,城区粮食业将大宗粮食装运外地出售,粮价日涨,激起群众公愤,导致船装米被抢事件。
5月,县警察局纵警殴伤商民,引起抗议,商民停市一天。
7月,民国县政府成立粮食调济委员会,调查公私存粮,从中抽30%平粜,市秤每百斤13万元。
11月,国民党南陵县党部和三青团南陵县分团合并,组成南陵县党团统一委员会。
11月17日,中共泾青南县委副书记陈尚和,在张家山被民国县政府常备队包围,突围时牺牲。
民国37年(1948年)
2月,民国县政府成立戡乱委员会,加紧反共活动。
5月,民国政府军新编独立13旅进入本县工山、桂山、麻桥等地,对中共游击区封山围剿。县国民兵团在泾南一带围剿中共游击队。
7月,民国县政府成立军警督察处,实行宵禁。
民国38年(1949年)
2月20日,在泾南游击区三里吕山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南陵县行政办事处,陈作霖、王克祥分别任书记和主任。
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解放南陵。
4月23日,国民党三里乡乡长蒯俊秀率部起义。
4月24日、25日,中共南陵县委、南陵行政办事处由三里吕山迁至南陵县城。
5月3日,张义、王发率领南下干部第三支队80余人到达南陵,与皖南地方游击队干部会师,全面展开接管工作。
5月25日,南陵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芜当专区。
5月29日,开始对反动党、团、军、警、宪、特人员进行清查登记,至1953年5月结束。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南陵县支行成立、开业。
7月,连日大雨成灾,淹没农田14万余亩。人民政府发救济粮20.5万公斤,救济款7191元,衣5527件。
8月,废除保甲制,全县建立152个行政村。
9月,成立皖南区南陵县供销合作总社。
9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全县各界代表集会、游行,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成立县堵口复堤指挥部,至年底完成土方20.9万立方米。
12月25日,在城厢区召开南陵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3年5月28日止,共召开了九届。
本年底统计,全县有64977户,278101人,其中农业61105户,246140人。
1950年
2月,全县设10区、149行政村、12街。
2月,城区南陵中学、中山中学合并为皖南区南陵中学。
3月,成立南陵县人民法院。
5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办理结婚、离婚登记。
6月,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在全县展开,至次年11月结束。依法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318641亩,分给135016个无地少地的农民。
夏,奚滩、东河始用柴油机提水抗旱。
7月31日,召开第一次县妇女代表会议,成立县妇女民主联合会。
8月,建立县收音站。
9月15日,成立中苏友好协会。
9月,城镇开始户口登记工作,建立常住、暂住、迁出、迁入、出生、死亡和变更等7项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秋,选水稻良种胜利籼推广,每亩可增产10~15%,60年代推广耐肥抗倒的矮杆品种。1976年组织农民至海南岛制成杂交稻种南繁种,在全县逐步推广。
秋,开展财产保险, 为本县保险业务之始。
10月,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结束。
11月中旬,县、区、村成立抗美援朝分会。12月,20万人在《和平宣言》上签名。次年6月,5983名青年被批准参加志愿军。
12月,成立县烈军工属暨荣退军人优抚委员会。
1951年
春,对全县儿童普种牛痘苗。
4月,开办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955年学员增至235人,1959年停办。
7月,开展抗美援朝捐献活动,全县人民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63241元。
7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党训班。1959年8月更名为中共南陵县委党校。
10月19日,县设立人民问事处,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
10月,在城东长乐地区创办农村信用社。1958年改为公社信用部,1962年复原。
11月27日,成立木帆船联合运输社。12月,查禁烟毒。取缔烟馆20户、查处烟案37起,50余人经教育后停止吸毒,2人被判刑。
同年,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年底已达61个。
同年,宣城县的汤家蓬街和曹家湾、西梅村、洲上村、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划归南陵县,南陵的蒋家村划归宣城县。
同年,在蒲桥建成县农场。1963年更名县示范繁殖农场,以培育水稻良种为主要任务。
同年,开始对芜青公路实行民工建勤制度。此制度坚持到1971年。
1952年
1月,全县各机关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3月12日,柏山渠灌溉工程动工。1953年5月建成,灌田8.83万亩。
3月,在县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至9月中旬结束。
4月,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工山乡吴举斋农业生产社成立。
6月,创办泾南繁初级师范,校址在县城东门刘家祠堂,1956年改为南陵初级师范,1957年迁至十字街南,1958年更名南陵师范学校。
7月,划乡建政,全县计10区、90乡、5镇。7月,改供给制为工资分制,企业实行八级工资制。
8月17日,在县城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10月,成立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运动。
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947万元,农业总产值4069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42.2%和9.7%。
本年,开始拓宽城内街道,埋设下水管道。
1953年
1月1日,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制度。
1月,依县城墙修筑城关西门至北门公路。
1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南陵县支公司。
2月1日,弋江镇发生火灾,烧毁房屋98间,伤6人。2月,城厢区组建棉织生产合作社,为全省第一批发证的社。
3月10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南陵县委员会。
4月,取缔一贯道、先天道等反动道会门组织。
4月,县残老孤儿教养院改为县生产教养院,至年底共收残老孤儿88人,1961年2月改为社会福利院。
6月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90127人。
6月,建县基干民兵团。
6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8月,基层选举开始,1954年3月结束。
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李家发烈士特等功臣、授于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2月15日,朝鲜授予李家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11月,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2月,全县有私商1559户,资本26.3万元,销售额606万元,占商品销售总额41.4%。
本年,全县基层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粮食44650吨。
1954年
3月,农业推行旱改水,老品种改优良品种,一季改双季的“三改”办法。
4月,发动群众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至1958年共93万元。7月,特大水灾,淹没农田23.2万亩,冲倒房屋39421间,国家拨救济粮款,组织灾民至山区垦荒自救。
8月7日至8日,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6名,无记名投票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月,成立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次年对私营商业和饮食业进行普查。
1955年
1月,开始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
1月,成立中共南陵县委5人领导小组和审干办公室,对干部进行审查,1958年7月结束。
2月,开始推广种植双季稻。
3月1日,使用新版人民币,收兑旧币,新币1元兑旧币1万元。
6月,中国农业银行南陵县支行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南陵县支行合署办公。
7月,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
7月,成立肃反办公室,抽调第一批中、小学教师分别至宣城、芜湖参加肃反学习。
8月,实行粮食“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定产、定购3年不变。
11月,开始使用粮油票,实行分工种定量供应粮油。
11月,铜陵县钟鸣区水村乡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和九榔乡枫树余村划归本县大工乡。
12月,成立县扫盲工作委员会,举办扫盲学习班,培训扫盲教师365人。
同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1个,初级社1133个。
1956年
1月,全县调整为6个区、4个镇、50个乡。
1月,设林业科,始集体造林1.6万亩。
2月14日,成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组织119名医务人员下乡查治。
2月23日,成立县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
3月1日,修筑南弋(麒麟桥至弋江)公路,次年5月1日正式通车。
4月,在蒲桥建立县气候站。
7月,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8月,泾县的胡冲乡李家冲,宣城县的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划归南陵县。
8月,撤销城厢区,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秋,三里乡创办东山造纸厂。
9月,进行工资改革。
11月,县召开中医、中药商代表座谈会,征询对中药材生产、收购和满足市场需要等意见。
12月,对19个圩坝加高培厚,完成土方405万立方米。
12月,高级社发展到73个,初级社289个。
12月,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1个,合作商店(小组)78个,代销店19个。
同年,大规模推广双季稻,年种43万亩,至1966年形成一年三熟为主的耕作制度。
1957年
2月15日,召开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45人,选举正副县长。
2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
2月,全县原10个区,调整为3个区、26个乡、2个镇。
3月12日,中共南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代表281人,选举产生中共南陵县委员会。
4月23日,成立县山区规划办公室,发展山区经济作物和林业生产。
5月,成立整风办公室,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
6月,初级社全部升为高级社,入社农户68816户,占总农户的98.1%。
8月8日,召开南陵县目连戏剧整理工作会议,并举行鉴定演出。
9月17日,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区设分会,乡设管理小组,进行文物普查。
9月,全面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底基本结束。
秋,城关面粉厂小麦剥皮加工成功,出粉率由83%提高到88%。
10月,实行生猪派购,猪肉供应完全由国营食品公司统一经营。
11月,县人委布告规定:药材、木材等68种商品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由国家统一收购。
11月,成立南陵县庐剧团,后改为黄梅戏剧团。
1958年
1月2日,召开县第五届劳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0名。
1月15日起,全县开展除“四害”(鼠、蚊、蝇、麻雀)的爱国卫生运动。
3月,南陵县煤矿采矿处在丫山成立。1959年改名为丫山煤矿,1979年停办。
3月,建立县园艺场,占地1615亩。
3月,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新品种、农业科技的推广。
春,始用拖拉机耕田。
春,建成下林都洋河排涝站,可排涝8000亩。
4月,三里乡办本县第一个小水电站建成发电。1959年全县乡建小水电站33处,因质量不合标准,1960年全部拆除。
6月27日,召开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正副县长和出席省人代会代表。
8月1日,《南陵报》创刊,为八开二版三日刊,1961年1月停刊。
9月,成立县机械厂,本县工业从手工作坊、匠铺加快向工厂企业过渡。
9月,县建民兵师,全县适龄公民都加入了民兵组织。
9月,全县开展大炼钢铁群众运动。各行各业建立土高炉,男女老少齐上阵,伐树砸锅炼钢铁。
9月,实行政社合一,建立10个人民公社。
11月,水电部、农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检查组和苏、鄂、皖三省水利灌溉观摩代表团先后来本县参观兴建中的柏山渠水力发电站和燕山水库。
12月25日,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冬,在弋江东部的中洲、新光围成二坝。
同年,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改称国营商店。1962年恢复供销社,1971年再并入国营商业,1976年又恢复供销社。
1959年
1月22日,柏山渠第二水电站建成发电,翌日向城关镇供电。12月第三水电站、翌年9月第四水电站先后建成发电。1965年1月始用华东电网电,柏山渠电站停止发电。春,修于工山公社的杨村湖水库、弋江公社的燕山水库竣工。
4月,成立县防治病虫指挥部,各公社成立防治病虫指挥所。
5月1日,孤峰河分洪工程竣工,从小河湾至青弋江新开长1.85公里河道一条,显著减轻奚滩、蒲桥、东河、九连等地洪灾。
8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8月,市制木杆秤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
10月16日,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开展“反右倾”斗争,此后一些敢讲真话的干部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10月,建立国营戴公山林场和丫山林场,开始国营造林。
12月27日,南丫公路全线竣工通车。
同年,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评审,摘帽定为社员1234人,非正式社员1574人,仍监督劳动的3393人。
1960年
1月30日,中共南陵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选举出县委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并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委9名和书记处书记5名,设第一书记1名。成立县委书处。
4月6日,开展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包括反强迫命令)运动,至本年年底结束。
4月30日,修于工山的石峰水库竣工,后经续建可灌田1万多亩,为本县最大的水库。
5月1日,弋江公社奚滩大队民兵梅务斌出席全国第一届民兵代表会后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6月10日,工山公社8个大队发生狼害,咬死儿童10人(男8人,女2人),伤9人;咬死小猪28头。
8月3日,最大日降水量249.9毫米,淹没农田23万亩,冲坏房屋、桥梁甚多,县政府拨给重点受灾生产队救济款5万元,衣万件。
9月,创办童村初级农校。
12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和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十二条”指示的具体规定》,彻底纠正“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上瞎指挥风)。
1961年
3月,贯彻省委决定,全县农村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办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当时农村存在的严重因难。
6月,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
7月13日夜,一架由台湾起飞的国民党飞机,窜入县境,撒下大量传单与一些食品。
8月4日,县工会联合会改为县总工会。
秋,始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碎粉、榨油、碾米、轧花、饲料粉碎、揉茶等手工劳动逐渐淘汰。10月,全县建5个区划为24个公社。
12月28日,召开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0人,选举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长、副县长。
同年,本县6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26.38%。
1962年
5月,中共南陵县委成立甄别平反领导小组,对被错误处分的干部甄别平反,恢复名誉。
7月,成立精减委员会,本年共精减职工2036人,占职工总数的44.5%。
9月,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的决议》,农村开始收回责任田,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1月,台湾国民党飞机一架窜入戴镇公社上空,投下一些食品、传单和1支手枪。
冬,南(陵)铜(陵)公路正式通车。
同年,下放城镇居民2096人,减少吃商品粮的4603人。
1963年
2月24日,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运动。3月 ,组织干部对照检查,退还公款公物。
3月,全县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3月6日,麻桥公社石峰大队部发生硝药爆炸,毁房屋5间,死6人,伤12人。
4月,开始在农村分期分批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0月进行“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6月,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0日,成立县种子公司,负责全县农业良种管理经营。
10月11日,召开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4人。
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夫人张茜陪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前往黄山,返京途中在县城停留半天。
本年,收购副食品1000吨支援河北省石家庄和本省怀远县灾区。
1964年
1月4日,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整风整社。2月,吸收38名知识青年参加“四清”工作队。
5月6日,成立县供电所。8月,35千伏新中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
9月,创办南陵葛林农业技术学校,为皖南地区试点学校之一。
11月,撤销县委农业、工交、财贸、文卫、扫盲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
11月,成立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11月,析弋江、奚滩、石铺公社各一部置葛林公社。
12月17日,蒲东大队瓦屋程生产队发生火灾,全队13户中有10户被烧,毁稻谷1.05万公斤。
1965年
3月24日,孤峰河与柏山渠总干渠交叉工程竣工,解决了渡槽分洪与涵洞供水灌溉的矛盾。
5月21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下去黄山,经本县园艺场小憩时接见了县党政负责人。
8月,郭沫若、于立群由黄山途经本县。郭手书毛泽东诗词《送瘟神》,于手书《冬云》,赠给本县作为纪念。
秋,创办家发、东河、九连、石铺、戴汇、弋江、何湾7所半耕半读农中。
10月21日,县大米厂失火,焚毁、坏粮食125.5吨。
12月29日,召开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16人。
1966年
3月25日,35千伏城关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1985年1月,因110千伏五里变电所升压成功而停运拆除。
5月,建县南山麻风病防治村。1972年更名为南山医院。
6月6日,南陵中学等学校发动师生“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开展“文化大革命”。
6月11日,社员5人下城关新民粪管场粪池掏粪中毒身亡,城关税务所长余荣、蔬菜第一生产队长王维金下池抢救也中毒身亡。
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发表。县委工作组进驻学校,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8月,建县红旗茶场,栽培茶树,生产炒青绿茶。
10月,红卫兵掀起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民间古物、书画被毁,寺院神像被破坏,连剧团戏服也被堆在十字街口焚烧,不少家庭被抄。
11月28日,戴镇公社春福大队古塘生产队基干民兵、共青团员谭正平(16岁)在抢修千山水库中光荣牺牲,县委号召向他学习。
11月,红卫兵开始大串连,成立“造反”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全县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处于瘫痪状态。
冬,全县动工修水库21个,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草草收工。
同年,本县粮食5个主要品种收购价平均提高19.4%。
1967年
1月,始建弋江大桥,1969年10月通车,全长333.5米,为本县最长的公路桥。自此,南陵至宣城不再绕道泾县。
2月,受上海“一月风暴”影响,本县各单位“造反派”开始分裂,出现了派性斗争。
3月,成立县农业生产服务团委员会,由造反派头头、人民解放军(县人民武装部)“支左”代表、地方领导干部共23人组成。4月更名“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6月,各造反派卷入“扫黑线造反派”与“批联部造反派”两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终至武斗。在武斗中两派共死亡12人。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派来代表“支左”,县行政工作由军事管制委员会行使职权。
1968年
1月,芜湖行署在本县葛林公社建芜湖地区精神病医院。1970年1月对外门诊,易名为南陵县精神病医院。1971年10月划归芜湖行署卫生局管辖,恢复原名。
2月20日,在支左部队帮助下,县内两大造反派组织达成大联合协议。3月3日成立南陵县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
3月,河蚌育珠试验成功。
8月19日,南陵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8月,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将一批干部、教师、 群众打成“牛鬼蛇神、国民党残渣余孽”关入“牛棚”批斗,有的还关入新成立的县“群众专政指挥部”进行隔离审查。
9月,县革委会将县直行政机构及其企事业单位合并成立12个站,原科局全部撤销。
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关学校,领导斗、批、改。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
10月,经省批准,小工山铁矿改为县、社联营,翌年3月始开采铁矿石。
10月,开始动员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农村。本年全县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533名,其中接收外地2406名。至1978年结束,共下放知识青年4776名,其中外地3148名。
11月,建立“104”干校,作为没有被结合的“当权派”、没有安排工作的干部的劳动和学习的场所。
12月,解放军于本县马山嘴创办127医院,占地366平方米,1987年撤销。
同年,经国务院核准,豁免1962年前农贷173万元。
1969年
1月,南陵中学下迁到黄墓区、南陵二中下迁到何湾区、南陵师范下迁到峨岭区共13个公社办学,3校各留1个组在城关合并办“五七”中学。
2月6日,气温降至-16.7℃,为本县历史上最低温度。
3月7日,成立县消灭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4月15日至6月3日,弋江镇发生3次火灾,烧毁房屋163间,财物捐失甚多。
8月,芜湖市3所学校下迁本县公社办学,市第五中学下迁到弋江区、市第八中学下迁到工山区各公社办学,市机关业余学校下迁到奎湖公社办学。
10月14日,成立县革委会“五七小组”,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农村办公室改为上山下乡办公室。
12月30日,成立中共南陵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
1970年
1月9日,撤销弋江、黄墓、峨岭、工山、何湾5个区建置。
5月,丫山煤矿恢复开采。
5月,县钢铁厂建成投产。
7月30日,县成立招工领导小组,招收工人,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招工。
8月31日,芜湖专署革委会决定恢复南陵师范学校,推荐工农兵学员入学,学制一年,毕业生由国家分配。
10月,始建县化肥厂。1973年11月建成投产。
11月,成立兴建南(陵)奎(湖)公路指挥部,开始修筑南奎公路,1976年8月通车。
1971年
1月,在泾县中山坝以下裁弯取直新开长3公里河道竣工。自此,孤峰河洪水可由西向东直泻青弋江。
2月21日,中共南陵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到会代表538人,选出县委委员31人,其中常委7人。
9月,以公社为单位,将基层的国营商业网点与供销社合并,统称供销社,行政上由公社领导,业务上由商业局管理。
10月,县委分期分批传达林彪叛国出逃事件的中央文件,开始“批林整风”运动。
1972年
1月,对全民所有制低工资职工进行调升一级工资。
1月,建县良种畜牧场,培育良种仔猪。
2月2日,小工山铁矿土法上马开始开采铜矿,8月在龙池庵发现孔雀石(氧化铜),引起各界关注,共采掘11吨,后因藏量稀少而停采。
3月,将城关镇东风、红旗、胜利、解放、建设、工农6个居民委员会划为东街、西街、北街、中街4个居民委员会。设弋江、黄墓、峨岭、工山、何湾5个片,成立5个革命领导小组。
11月30日,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代表来本县奎湖公社参观。
1973年
3月,恢复县人民法院。
4月,恢复县公安局。
8月18日,县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780人,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
10月30日,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县邮电局。
11月27日至12月4日,全省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本县城关召开。
12月12日,弋江公社一辆拖拉机在南弋公路上因右轮胎爆炸,倾入河内,14人落水,其中4人淹死,1人受伤。
同年全县所有自然村都通有线广播,被省评为普及广播网先进县。
1974年
春,全县中小学清查“马振扶事件”在本县的影响。
3月,全县5个区均恢复中共区委会。
4月,成立县城市建设领导组。
5月,成立县公安消防中队。
7月,始建县自来水厂,1976年10月1日对城关地区供水。
秋,水旱两熟制向以双季稻为中心的一旱(肥、油、麦)两水耕作栽培制度的转变基本完成。同年国务院在《情况简报》中登载南陵县违纪建房情况,省委派工作组来县检查。翌年1月,县委对干部用公款私自建房、超标准建房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
1975年
春,农业运输始用载重汽车,1977年又始用机动运输船。
9月,110千伏五里输电工程动工,1976年5月建成运行。
9月,奎湖公社书记赴京参加全国第三次体育工作会议,介绍该社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情况。
10月,本县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11月,建麻桥水泥厂,后改称南陵县水泥厂。同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有林地35.8万亩。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县人民悲痛万分,自发佩戴黑纱、小白花,沉痛哀悼。
1月8日,在绿岭、工山、崇岭山设人工降雨炮点。6月,首次进行人工降雨。翌年3月又在三里、奚滩、何湾增设炮点。
3月,家发公社圈筑堤防16.5公里,开辟洪渠道6公里。
6月5日,城关街道柏油建设工程开工,共铺油路3262米,整建下水道3190米。
8月,设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在何湾、工山、排湾、葛林、蒲桥等地设10个测报点。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1日本县在中山公园设灵堂,各单位向毛主席遗像敬献花圈。18日,各界代表2万多人集会哀悼。
秋,广泛开展预防地震活动。各单位发竹木、塑料薄膜给职工在室外搭防震棚。
10月24日,县委、县革委会分设,撤销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
10月25日,全县人民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12月,35千伏南(五里)三(三里)线建成,对三里等公社供电。
冬,选购优质山芋淀粉650吨出口日本。
1977年
1月,后港河改道工程竣工,徐家桥至漳河入口3319米长的弯曲狭窄的河道拓宽取直,免除马山、滨玉、城西、上港一带滞洪致灾。
春,始在湖塘投放蟹苗,河蟹产量逐步回升。
4月20日,省革委会通知:烟墩、三里、峨岭公社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扬子鳄的保护。
4月,建县奎潭湖渔场。
5月,成立县外贸公司。
6月,全县拥有农用电泵1722台,基本代替了人工提水工具。
秋,本县中、小学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
11月28日,成立县杂交水稻研究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1978年
1月17日,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月,成立县基本建设局和县建设银行办事处,翌年建行办事处改为县支行。
3月7日,南陵初中改为县第二中学。
4月8日,石峰水库翻船,淹死9名农民。
4月,县召开科学技术大会,讨论制定县科技发展计划。
5月,三里公社吕山金埂村出土一柄青铜短剑,经省博物馆鉴定是春秋吴王光(阖庐)所铸并定名为“吴王光剑”,今存本县文物管理所。
6月13日,县委召开工业学大庆工作会议,试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
6月,创办南陵县卫生学校,后改为县卫生进修学校。
秋,特大干旱。全部水库、溪流干涸,13.7万亩农田受灾,县委组织10万人拦河打坝21处,引青弋江水灌田,抢种晚稻,创粮食年总产241472吨的好成绩。
10月,开展“一批双打”(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打击反革命、打击贪污盗窃)运动。1979年1月奉命中止。
11月4日,建立县图书馆。
11月20日,对“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关押的97名干部,全部宣布平反,恢复名誉。
12月18日,县委成立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80年5月,本县所划“右派分子”全部改正。
同年,本县一批企业陆续恢复奖金制。
12月,恢复县人民检察院。
1979年
1月,县煤建公司划为石油、燃料两个公司。
1月,开办广播电视大学南陵教学点,招收学员85名。
1月,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清理评审,绝大多数摘帽、纠正,只有28名被继续戴帽、管制。1983年全部摘帽、撤管。
春,始售电视机。
6月,在工山、峨岭、何湾区上空,飘来台湾国民党利用台风空飘的气球,撤下传单数千张。
8月26日,成立县幼儿保教委员会。10月8日,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颁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光荣证》。此后,各单位按证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
秋,实行补充用工制,年老或病退职工允许子女1人顶职,至1981年有1212人顶职,1983年9月停止顶职。
10月19日,成立待业青年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至1980年共安置待业知识青年3561人。
10月30日,成立盲人聋哑人协会。
12月,本县明心糖评为省优质产品,国家注册批准用“大吉昌”商标。
同年,县鞋帽厂生产的男女布鞋获省评比第一名。
同年,本县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31.84%。同年,县医院门诊大楼竣工使用。
1980年
1月29日,南陵县由芜湖地区改属宣城地区。
6月14日,召开县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出席委员105人,列席49人,选举产生县政协常务委员会。
6月15日,召开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30人。选举产生县人大常务委员会、正副县长及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6月,成立下放居民回收办公室,至次年10月止,共回收下放居民1442人。
11月12日,成立县司法局。
同年,省对本县实行增收分成、旱涝保收、收支挂钩、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县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办法。
同年,县戴公山林场获省政府嘉奖。
1981年
3月13日,成立县地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县地名进行普查。
春,全面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月5日,弋江渡船超载沉没,淹死3人。
5月5日至20日,中、美两国扬子鳄考察小组在本县东河公社考察,发现扬子鳄32条。
6月,狂犬咬伤人、畜,仅东河公社就有11人被咬伤,县政府发动群众灭狗。
8月,整顿民办教师,辞退581名,留用2600名。
10月,全面开展林业“三定”工作,至1983年止,划定自留山17.3万亩,落实责任山18.57万亩,分别发证。
11月24日,县钢铁厂转为白水泥厂。
11月24日,建立县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至1983年共有542人被授予中级、初级职称。
12月4日,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2月5日,成立县委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翌年,在县委院内西侧辟地1165平方米建成老干部活动室。
12月21日,成立县社会治安纠察队,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
同年,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
1982年
3月,县气象局启用传真机,为本县传真通讯之始。
春,收购茶叶28.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47.5万人。
8月20日,县矿山汽车队改为县汽车队。
9月,南陵中学由1969年实行的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1月6日,中共南陵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出席代表376人,会议总结了本县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经验,确定经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选举县委委员31人,选举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人。
12月10日,成立黄砂管理工作领导组,开采青弋江、漳河流域黄砂资源。
1983年
2月18日,成立县绿化委员会。
4月,成立县灭鼠领导小组,开展群众性灭鼠活动。
4月,首改黄塘、九连、桂山、何湾、三里公社为乡级建制。
6月7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南陵县由宣城行署管辖划归芜湖市管辖。
7月,特大洪涝,15个圩口溃破。
7月,张公渡粮站被洪水淹没,毁粮29万公斤,三河渡粮站毁粮20万公斤。
7月,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供应,国家财政不再增拨流动资金。
8月26日,在县委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逮捕一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进行惩办。
12月,废除1954年9月开始实行的棉布供应票证。
同年,开展集资办学,至1984年10月累计集资66.5万元,用于建、修校舍1287间。
1984年
1月,设敦促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投案登记站31处。
3月8日,与芜湖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高知市友好访问代表团来本县访问。
3月,恢复区公所,撤销公社,改乡镇建制。
春,从广州引进英美良种猪与本县圩猪交配,育成良种圩猪日可长0.42公斤,瘦肉率达52%,被《中国猪种志》选载。
春,排湾中学建生物标本厂,其生物切片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4月16日,成立县中等教育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暑期将许镇中学、三里中学高中部改为职业高级中学。
4月25日,召开县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4月26日,召开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5月6日,成立县“两户(专业户、万元户)一体(经济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7月,设侨务办公室,兼管外事。至1990年回乡探亲的侨胞153人次,来南陵考察、参观、访问的美、苏、英、法、日、德、瑞典、西班牙学者118人次。
8月,成立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粮油市场日趋活跃,至1990年议购粮食15万吨,粮油加工厂、货栈已有百家,粮食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9月17日,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年参加自学考试的有107人。
9月,本县女运动员陈秀玲在中日帆板比赛中获第八名。
秋,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2家国营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由统购包销到面向市场自产自销。
10月,建立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治理废水、废气、废渣。
11月27日,成立县房屋开发公司。始建、售商品房。
12月10日,中共南陵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12月16日,县通用机械厂试制的BSO——150甘薯淀粉测定仪经国家农牧渔业部鉴定通过。
12月24日,东河公社划为东七乡、东河乡。
12月,乌霞寺被列为省级保护寺庙。
1985年
1月,建立乡一级财政。
1月,成立工商银行南陵县支行。
2月,黄墓乡、三里乡、丫山乡改为乡级镇建制,实行镇领导村体制。
春,历时5年的全县土壤普查结束,开始对19.8万亩低产水稻土分类改良。
4月1日,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实行“比例计价”。
4月,试种烤烟74亩,产烟叶6.7吨,1990年增至6692亩,产烟叶538吨,总值193万元。
5月30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下列单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林乡的西周墓葬群,麻桥乡和家发乡的六朝墓葬群,桂山乡西湖村的汉代以前矿冶遗址,戴镇乡乔冲的春秋冶炼遗址,
6月2日,驻本县的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荣洁明出席“亚太地区文化精神医学研讨会”。
6月14日,县第二中学高中部改为县高级职业中学。秋,开设烹饪、养殖两班。
7月,下林都等圩实行经济承包、圩站合一,即防洪、排涝、灌溉统一管理,促进机电站自我良性发展和堤防工程的标准化。
7月,县第二建筑公司六层办公楼于十字街南竣工。
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从教35周年教师授奖大会,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0月,开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10月,开始用塑料棚生产蔬菜。1990年发展到600余亩。
11月29日,成立县自动电活综合工程指挥部。1990年底邮电大楼竣工,自动电话安装基本完成。
12月13日晚8时,县农资公司十字街知青门市部失火,芜湖市消防大队、繁昌县、泾县的消防车赶来支援,经3个多小时扑灭。
12月,麻桥乡联山村生产的扫帚销往日本。
同年,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首批招收合同工204名。
同年,县工人文化宫在十字街南落成。
同年,开始执行《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制定规划,综合治理。据统计,1952~1985年,漳河、后港河、大通河、获港河流域831平方公里,共流失土壤1440万吨,河床淤高1.5~3米。
同年,县人民政府首次命名18个文明单位、16个文明村。
1986年
2月22日,颁布征收教育费附加实施办法,从本年1月1日起执行。
6月,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
7月15日,葛林乡千峰山土墩墓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8日,本县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本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废止市秤、市尺,改用千克秤、米尺。
9月,贯彻《义务教育法》。
9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楼破土动工,投资116万元,1987年6月竣工。
秋,县粮油食品厂建成日加工能力为50吨小麦的等级粉车间,生产富强粉、建设粉、标准粉、四号粉。
11月,荸荠生产达4万吨,销往南京、安庆、屯溪等地加工清水马蹄罐头。
11月,在何湾乡兴建甲鱼养殖场,人工繁殖甲鱼成功,1990年获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2月,县铰链厂生产的钢花牌系列铰链(25、50、75毫米规格)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二名,产品行销国内24个省市,于1990年1月出口印度。
同年,三里镇清溪宣纸厂生产的宫灯牌宣纸获“省优”、“部优”称号,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浙江、湖北、厦门、香港等地,并出口日本。
1987年
1月1日,在蒲桥示范农场建县优质精米加工厂,日加工能力30吨。
2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查出非法占用地6022.79亩,翌年6月成立县土地管理局,乡镇设土地管理员。
2月,麻桥乡文化中心落成,面积750平方米。
3月,始颁发居民身份证。
4月6日,南陵影剧院建成开业,建筑面积2669平方米,座位1150个。
5月12日9时50分,数以万计小蟾蜍由山林向峨岭乡凤凰小学附近聚集,顿时倾降暴雨,4500平方米地面上聚集数10万只幼蟾,19时左右才逐渐离去。
5月15日,召开县政协三届一次会议。
5月16日,召开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7月1日,建立县公安交通警察队。
7月,专家勘定,县内古代铜矿遗址有11处,冶炼遗址有25处,最大的是桂山乡塌里牧冶炼场,定名为大工山古铜矿遗址。
9月止,收购蜂蜜26.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1月1日,中共南陵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出席代表400人。
12月,本县15项优质农副产品送北京第四届全国春节农副产品展销会,产品有:优质米(当选晚二号、小麻籼、奎湖糯、香米,杂交稻)、孙家涝大果豆、杂交西瓜种、荸荠、何湾酥糖、玉带糕、三黄鸡、红花草籽等 。
冬,对下林都圩堤、弋江大堤全面进行清障(拆房、伐树、迁坟)加固,确保圩堤安全。
本年,大工山古铜矿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扩单位。
1988年
1月,在乡镇和县直机关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
4月,县机械厂试制神牛牌水田耕整机成功。
6月25日,成立中国民主同盟芜湖市委员会南陵县直属支部。
6月,在城东芜南路口新建农药厂,为村办集体企业,生产南化牌杀虫双,为省农药生产定点企业。
7月25日,家发乡青年农民董学财为抢救触电的工山乡栗阳村农民王学荣献身,县市有关单位分别授予“优秀青年”、“舍己救人好公民”等光荣称号。
9月,县人民政府授予107名教师“优秀园丁”称号。
10月11日,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10月15日,本县干部叶采凡在北京10公里国际元老马拉松邀请赛中以56分3秒成绩获第24名。
11月,本县获芜湖市人民政府颁发基本扫除文盲县奖状。
12月1日,中国银行南陵支行开业。
12月,县九连罐头食品厂建成投产,与安庆胡玉美罐头厂联营生产清水马蹄罐头,属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12月,县检察院对县农业银行36万元特大贪污案侦查终结,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案犯死刑、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0年。
12月,本县人口总数504240人。
12月,县弋江橡胶厂生产的晨江牌维纶三角带填补省内空白,获省科技进步奖,新产品开发奖。
同年,南芜路拓宽浇铸水泥路面。
1989年
6月28日,颁发县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7月1日,首次发行保值公债114.9万元。
7月,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犯罪分子必须在限期内自首坦白通告》,两个半月内受理举报100件,7人投案自首。
7月9日,太丰圩溃破,受灾农户6895户,直接经济损失3267万元。7月20日,省市领导到太丰圩视察灾情。
7月,以县白水泥厂化工车间改造成立的芜湖精细化工厂生产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及其复配系列产品,列入国家级重大新产品。
9月15日,县科委授予188名农民技术员职称,并于12月8日开会正式颁发证书。
10月,在烟墩、绿岭、何湾三乡开荒整地5203亩。
同年,本县发生公路交通事故112起,死34人,伤71人。
1990年
1月,县广播电视综合楼竣工,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设2个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 。
3月19日,召开县政协四届一次会议。
3月20日,召开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3月,全县耕地面积降至509912亩,比1953年减少9万余亩。
4月26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1000多人隆重集会纪念父子岭、何家湾战斗胜利50周年。
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500081人。
7月1日,黄墓镇一所爆竹引信作坊违章操作造成重大燃爆事故,毁坏房屋3间,伤亡12人。县委、县政府及时派医护人员赶赴现场抢救并开展募捐筹集医疗费用。
9月13日,“亚运之光”火炬从宣城经本县弋江镇进入县城。
9月,峨岭乡铁字艺人赵强铸“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铁字横幅捐赠北京亚运会。
秋,收购蚕茧26.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1月7日,中共南陵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
12月,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641万元,比1978年的241.7万元增加35倍。
12月,全县私有汽车182部,占全县汽车总数669部的27.2%。
同年,全县造林2.4万亩,被市人民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县。
同年,本县优质米在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获特等奖,县城关米厂生产的乐华牌特熟晚粳米销往毛里求斯、德国、捷克、菲律宾等国。
同年,本县毛巾厂产值225.6万元,创汇151.42万元。
同年,国务院授予本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