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区(镇)乡(镇)
一、城关镇
城关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漳河西岸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后港、西港、中港与漳河在此交汇。地面高程11~14米,自西南向东北微倾。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镇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布。
城关镇,古为青阳城。自唐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治徙于此,历为县治。宣统二年(1910年)置城区。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一区公所。民国24年改称区署。民国28年3月,设朝阳、秋浦、籍惠3镇。民国30年,析籍惠入朝阳、秋浦,为2镇。
民国38年(1949年)8月,置城厢区。翌年2月置第十区人民政府。1952年2月,改称城厢区,下设漳溪、新民、城西3镇。1956年8月撤区,置城关镇为县辖镇。1960年改建城关公社。1962年复置城关镇至今。
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镇办工业13家,年产值396万元。镇办毛巾厂的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波兰、新加坡等国和香港、澳门等地。集市贸易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竹木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及耕牛、仔猪交易所。商店星罗棋布,夜市小吃通宵达旦。公路通往黄山、九华山、芜湖、合肥、宣州、铜陵、繁昌、泾县和南京、杭州、上海。长途自动电话通往外省、市,程控电话正在筹建之中。
有中等师范学校1所,中学2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534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公、民办幼儿园多所,幼儿都能入园。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城关医院及县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台、电影院、人民剧场、体育场等。
该镇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李白、杜牧、王维、汤显祖等名人均来此游历,留下许多诗文佳句。
二、弋江区
位于县境东部,处弋江河谷平原,青弋江流经东缘,区以江名。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二区(驻蒲桥)、第三区(驻下朱村),为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撤销第二、第三区署,置弋江区署,当年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弋江区公所。1950年2月废弋江区,分建奚滩区、朱村区人民政府,5月改为区公所。7月区以数序冠名,奚滩区称第六区、朱村区称第七区。1952年2月,第六区更名弋江区、第七区更名源潭区。1956年1月,源潭区划归弋江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境建立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区划社,重建弋江区,析弋江公社置弋江、九连、东河、石铺、奚滩5个公社。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弋江片。1974年3月,恢复弋江区。1984年3月复置弋江区公所,至1990年,辖弋江镇和东七、九连、东河、石铺、蒲桥、葛林、奚滩7乡。
弋江镇位于县境东缘,处弋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14~19米,青弋江由南至北流经东沿,镇以江名。建镇面积1.20平方公里,镇区呈块状分布。
古为宣邑,西汉为宣城县治。民国年间,分属南陵县弋蒲乡的柳州保和宣城县清水乡的贻新保。民国38年(1949年)8月设柳州行政村,翌年置弋江镇。1951年贻新村划归弋江镇。1958年改为商业大队,属弋江公社。1965年复置弋江镇至今,现为区辖镇。
解放前,防洪设施差。民国11~31年(1922~1942年)洪水冲毁7次。解放后,青弋江大堤逐年拓宽加固。柏山渠修成,实现了自流灌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籽、棉花、蔬菜,牧业、渔业亦有很大发展。集市贸易日渐繁荣,尤以竹木交易为盛,是皖南山区竹木集散地之一。竹器及其工艺品为该镇传统产品,素负盛名。镇上及周围农村有近万人从事竹编,大宗产品有竹席、囤条、稻箩、靠皮、晒匾、竹篮等。镇办企业有精米厂、油厂、砖厂、水泥预制品厂、织布厂、建筑公司等单位,年产值826万元。青弋江大桥连通宣南公路,上抵泾县、旌德、黄山,下达芜湖、南京、上海。往来于青弋江镇的机帆船每日数十艘。镇上有粮站、银行、邮电局、商店、书店、车站、木材站和众多私营、个体手工业及商业,市场繁荣。
有初、高级中学各1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1855人。有医院、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灯光球场。唐代诗人杜牧游此,吟有“青弋江村柳拂桥”的诗句,并书“柳拂庵”镌碑为庵门匾额,碑石至今犹存。
东七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处江河平原圩区,地面高程8.6~13米。资福河流经东北部。孤峰河沿西自南而北,至三岔河与资福河相交,汇入漳河。境内水网密布,沟塘率达30%。夏季降水集中时,漳河顶托,易积涝。
清代属金陵乡、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属源潭乡。解放初,建百全、和合、四连、义兴、黄城、姚兴、上洲7个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行政村不变,属第七区。1952年建四合、上洲2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置东七乡,1957年2月划归东河乡,均属弋江区。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属东河公社。1984年12月复置东七乡,乡名取东七连圩简称。同时将九连乡四连圩的郇兴、同心2个村委会划入该乡。
解放以来,修筑、加固圩坝工程,建电力排灌站,农业生产有长足发展。农作物有稻、麦、豆类、棉花、油料等,以稻为主。1990年产粮食11250吨,油料164吨,皮棉23吨。盛产紫云英。水产有鱼、蟹、虾、贝类以及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208吨。孤峰河河段育珠蚌颇多。三黄鸡、圩猪(年饲养8300余头)为本地名特产。境内泥煤(又名草炭)分布广泛,可作燃料、腐植酸。乡办企业有油厂等7家,年总产值46.3万元。有公路经弋江镇通往县城。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可至县城、弋江镇、芜湖市。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264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影剧院。
九连乡位于县城北偏东,处江河平原圩区,地面高程8.9~12.7米。漳河流经西部,孤峰河自南而北与资福河串流后折西汇入漳河。境内6圩2坝,多洼地。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沟塘率达36%。梅雨季节降水集中时,易遭洪涝。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朱村乡,属弋江区。解放后,沿用乡名,下设朱村、仓溪、西联、黄金、三联、高桥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废乡,改建西连、黄金、仓溪、高桥、朱家、五连行政村,属朱村区,是年改称第七区。1952年境内设九连、朱村、邱姑、西七、闸口5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九连、西七乡,属弋江区,翌年合并为九连乡。1958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九连公社,属弋江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乡以四连、五连两圩名称之和得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等次之。解放前,水利不兴,“十年九涝”。解放后,修筑、加固圩堤,兴建电力排灌站,旱涝保收面积逐步扩大。1990年产粮16695吨,油菜籽180吨。水产有鱼、蟹、虾、黄鳝和菱、藕、茭白、芡实等。鲜鱼年产51吨,境内孤峰河段年育三角帆蚌、绉纹冠蚌50吨以上,资福河中多螃蟹。盛产荸荠,荸荠以个大皮薄、肉质脆嫩、纤维素少、味甜汁多闻名,加工成“清水马蹄”罐头,远销西欧、美国。乡办工厂有罐头食品厂、饲料加工厂、窑厂、油厂等5家,年产值115.5万元。
芜(湖)南(陵)公路纵穿境内。水运有漳河、资福河通达县城、芜湖。张公渡设汽车代办站、航运管理站。
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3950人。有乡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西连古冶铸遗址、祠堂陈印纹陶遗址。
东河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处河谷平原,地面高程8.9~12.5米。青弋江经东沿与资福河在北部汇流,孤峰河贯穿西境,至东七乡注入资福河。沿青弋江一带地势略高,泥砂淤集,西部低洼,沟塘率高。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上东乡、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分属朱村乡、弋蒲乡。解放后,设合义、闸口、义城、上洲、姚兴5个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改建东河、大胜、义城、合义行政村,属第七区。1952年建东河、排湾、合义3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东河乡,属弋江区。1958年10月属弋江人民公社。1961年6月建东河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为东河乡。青弋江在南陵之东,素称“东河”,故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油菜籽、棉花、豆、麦次之。1990年产粮11782吨,皮棉48吨,油料284吨,烤烟34吨。水产有鱼、育珠、菱、藕、茭白,年产鲜鱼32吨。盛产紫云英。土特产有圩猪、三黄鸡。珍稀动物有扬子鳄。1981年5月,中美扬子鳄考察小组在合义、东河等5处发现扬子鳄32条。乡办工厂有油厂、木材加工厂等7家,年产值53.50万元。公路经弋江镇通县城,陶村设汽车代办站。水运经青弋江通弋江镇、芜湖市等地。
有初中2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78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
石铺乡位于县城东部,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13.9~15.6米。漳河及孤峰河支流——弋字桥河分别纵穿东西边缘。境内渠系成网,灌溉便利。梅雨季节,沿河一带易受洪水漫溢。
石铺,历为驿路,宋始置铺。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长乐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仍为长乐乡,设6个行政村。1950年2月废乡,设长塘、乐安行政村和联城、马镇2个街政府,分属第五、第六、第七、第十区。1952年置石铺、麒麟、乐安3乡,分属城厢区、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石铺乡,1957年2月并入葛林乡,均属弋江区。1958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石铺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乡驻地石铺,故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5186吨,油料230吨。水产有鱼、虾、菱、藕、茭白等,年产鲜鱼55.8吨。盛产荸荠、紫云英。珍贵动物有扬子鳄。乡办企业较多,有变压器厂、钢窗厂、无线电厂、羽绒厂、精米厂等工厂28家,年产值642.5万元。民间草编手工业较盛,主产草包。宣州至南陵公路横贯中部,芜(湖)南(陵)公路纵穿西境,石铺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67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古迹有牯牛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坝里张六朝古墓群,熊村宋墓、其林土墩墓群。
蒲桥乡位于县境东部,处河谷平原,地面高程15.5~19.1米。青弋江流经东沿,孤峰河纵穿腹地。地势平坦,渠系成网,土地肥沃。
古为驿路所经,宋置蒲桥铺。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为上东乡境地。民国28年(1939年)置弋蒲乡,属弋江区。解放初,沿用乡名,建蒲桥、杨林、柳和、方溪、塘南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蒲桥、陶塘、柿杨、河坝、塘南、都塘行政村,属第六区。1952年建蒲桥、柿坝、新陶、钟塘4乡,属弋江区。1956年1月析置蒲桥乡。1958年10月建弋江公社。1961年6月划社建区,境界大为缩小,仍名弋江公社,属弋江区。1982年1月更名蒲桥公社。1984年3月改为蒲桥乡至今。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棉花、油菜籽、烤烟次之。1990年产粮食14456吨,油料330吨,皮棉79吨,烤烟4.5吨。水产有鱼、虾、菱、茭白。新陶村是圩猪(俗称“油葫芦”)之源地,故又称“新陶圩猪”,具有出肉率和瘦肉率高,肉嫩味美等特点。蒲桥设有家畜人工改良站。乡办企业有农药厂、油厂、大米厂等6家,年产值133.8万元。宣州至南陵公路横贯中部,蒲桥设汽车代办站。青弋江水运通长江。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94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印纹陶遗址2处,明代砖窑址2处。
葛林乡位于县城东南,多为河谷平原,南高北低。海拔14.9~89米,南部属低岗地带,岗坡平缓。漳河自南而北流经西沿。多小溪,均源短流急。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界山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葛林、胡山、官峰、柏林、芦塘、尹塘、龙田、连塘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葛林、界山、柏林、尹塘、芦塘、官峰行政村,分属第五、第六区。1952年建湖界、长林、官峰、千峰4乡,1956年1月合并为葛林、官峰2乡,均分属弋江、峨岭2区。1957年2月析置葛林乡,属弋江区。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属石铺公社。1964年11月建葛林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建葛林乡至今。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薯类、油料、烤烟。1990年产粮13946吨,油料254吨,烤烟23.5吨。有林地15445亩,林产有松、杉、檫、桐、竹。茶园1674.5亩,年产干茶11吨。桑园150亩,年产蚕茧8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蜂蜜。蜂蜜品质优良,为外贸出口商品。珍稀动物有扬子鳄。企业有轮窑厂、木材加工厂、油厂、精米厂等19家,年产值233万元。草编手工业较盛,主产草包。南(陵)雄(路)公路纵穿境内,分界山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530人。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坐落境内。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西周至春秋的千峰山土墩墓群。莞塘古冶铸遗址、六朝墓群(6处)、唐代水利工程大农陂、黄柏陂遗址。
奚滩乡位于县城东南边缘,处地多为河谷平原,地面高程22.2~29.4米。南部低丘,海拔74~98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青弋江流经东沿,榨溪、北泉溪汇入孤峰河纵穿腹地。冲积物分布广,淤沙成洲。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奚滩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奚滩、湾溪、张家、万家、宋桥、竟成、中洲、洲上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奚滩、湾溪、中洲、万民、宋桥行政村,属奚滩区,当年改称第六区。1952年置奚滩、凤洲、竟河、中洲、分水5乡,1956年1月析置奚滩、分水2乡,均属弋江区。1957年2月,分水乡划归奚滩乡。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奚滩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烤烟、棉花品质优良,是南陵主产区。1990年产粮食11837吨,皮棉342吨,油料533吨,烤烟476吨。有林地9261亩,产有松、杉、檫、乌桕子、圆竹。果园55亩,年产水果12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奚滩(自然镇)历为南陵棉花、土布集散地。乡办工业有油脂加工厂、皮件厂等14家,年产值74万元。南陵至奚滩公路贯穿全境,奚滩、宋桥设汽车代办站。5~10月青弋江水运上抵泾县,下达芜湖市。
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17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凤洲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明代砖窑址、六朝墓群(2处)、唐代大农陂、白杨陂、永丰陂、肖陂水利工程遗址。
三、黄墓区
位于县境东北部,处江河平原圩区。四面环水,河网密布。青弋江沿东,漳河沿西,均由南向北流注,其支流有资福河、上潮河、金阁河、许镇河、沙河、八尺口河、普照河。港汊交织,湖泊众多,较大湖泊有奎湖(亦称奎潭湖)、池湖、浦西湖、白塘湖、莲子湖、七都湖、清浦塘、东塘、洋河等。水面5万余亩,占全县总水面的36%,有江南水乡之特征。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七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第七区更名黄墓区,区署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黄墓区公所。1950年2月,析黄墓区置金阁区、黄墓区人民政府,当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区以数序冠名,金阁区称第八区、黄墓区称第九区。1952年2月,复称金阁区、黄墓区。1956年1月,撤销2区,置许镇区。1958年9月撤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分建许镇、奎湖2个公社。1961年9月,析置奎湖、黄塘、黄墓、东塘、太丰、仙坊6个公社,同时恢复黄墓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黄墓片。1974年3月,恢复黄墓区。1984年3月,复置黄墓区公所,至1990年,辖黄墓镇和奎湖、黄塘、太丰、仙坊、东塘5乡。
黄墓镇位于县境北,下林都圩西南部。地面高程6.5~8.6米,西临漳河。境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有洋河、西冲湖、义兴湖、新中塘、龙骨塘等。水面占总面积的22.1%。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黄墓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黄墓、永元、郭城、丁塘、洋河 、新塘、中塘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黄墓区改称第九区。1952年建黄墓、郭城、新中3乡,1956年1月合并为黄墓、洋河2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划洋河入黄墓乡,属许镇区。翌年9月属奎湖公社。1961年9月建立黄墓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县辖镇建制至今。
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1990年产粮8804吨,油菜籽年产96吨。养殖水面6935亩,年产鲜鱼64.2吨。黄墓渡(自然镇)历为农、渔产品集散地。土特产有圩猪、洋河藕。工厂有纺织机械厂、印刷制版厂、钢砂厂、优质米精加工厂等9家,年产值167.3万元。有黄墓到许镇埠公路,与芜(湖)南(陵)公路相接。漳河水运上抵县城,下达芜湖市,黄墓渡设航管站。
有初中1所,许镇农职业高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16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街南有黄盖墓。镇上设置渡口,故名黄墓渡。还有神墩头、郭城寺印纹陶遗址(含窑址)、古清溪庵。
奎湖乡位于县境北部,下林都圩西北部。地面高程6~8米。漳河沿西,上潮河蜿蜒北沿。境内湖汊密布,水面占总面积的19.46%,奎湖是县内最大湖泊。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奎湖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奎镇、浮流、文阁、公商、东村、建河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奎湖、文阁、浮流、工山、东胜、建福行政村,属第九区。1952年7月,建奎湖、东山、建福、桃木4乡,1956年1月4日4乡合并为奎湖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属许镇区。翌年10月建奎湖公社。1961年9月社境缩小,仍名奎湖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乡以湖名。
该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渔业闻名省内外。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9698吨,油菜籽465吨。养鱼水面7738亩,盛产鱼、虾、蟹、菱、藕、茭白、芡实等。境内有国营奎潭湖渔场。土特产有奎湖糯。奎湖泥煤储量大。工厂有五金厂、金钢砂厂等8家,年产值100.6万元。芜湖至南陵公路贯穿境内,奎湖设汽车代办站。漳河、上潮河水运上溯县城,下达芜湖市。北沿三埠管古为水陆交通要隘,清同治年间设厘局,至民国20年废。
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2044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农民体育很盛,曾被国家体委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黄塘乡位于县境北,下林都圩东部,地面高程6.3~8.5米。上潮河由南而北流注。较大湖泊有奎湖(部分)、池湖、浦西湖等,水面占总面积34.3%。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属奎湖、龙潭2乡。解放初,建大士、古圩、肖东、高桥、浮城、浦西、林塘行政村。1950年行政村无变,属第九区。1952年7月,建黄塘、大浦、池湖3乡,1956年1月,并为黄塘、池湖2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池湖划归黄塘乡,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奎湖公社。1961年9月建黄塘公社,属黄墓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乡驻地黄塘庵,故名。
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0630吨,油菜籽年产217吨。养殖水面14145亩,渔业发达,兼以菱、藕、茭白。乡、村办渔场5个,鱼苗种池55亩,成鱼水面5850亩,年产鲜鱼69吨。境内泥煤分布广泛。乡办工厂有机电五金厂、塑料厂、塑料印刷厂、油厂等6家,年产值193.8万元。芜(湖)南(陵)公路纵穿境内,黄塘庵设汽车代办站。5~10月上潮河通机帆船。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49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林塘谢家坝是革命烈士俞昌准出生地和他在民国17年(1928年)建立的“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古迹有印纹陶遗址4处和秦村楼宋代墓葬。
太丰乡位于县境东北的太丰圩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6.5~8.3米。青弋江流经东部,资福河横贯南端。西沿为资福河支流金阁河,北沿为青弋江支流普照河,均注入青弋江。境内湖汊密布,水面占总面积18.6%,较大湖泊有白塘湖、莲子湖、七都湖。
清属金陵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太丰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李村、马园、郑潭、华民、古林、北斗、金阁、茆镇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马园、金阁、李村、北斗、茆镇、华林6乡,1956年1月并为马园、金阁2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2月复置太丰乡,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成立太丰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1990年产粮14927吨,油菜籽419吨。盛产紫云英。渔业闻名省内外,水面12514亩,水产资源丰富,有鱼、虾、黄鳝、育珠和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143.5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珍稀动物有扬子鳄。工厂有油厂等14家,年产值182.9万元。沿青弋江一带沉积大量黄砂,为优质建筑材料,全乡有14个黄砂站。交通主要是水运,青弋江常年通航,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马园设航管站。
有初中2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4472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墩上古墓群。
仙坊乡位于县境北,上林都圩西。地面高程8.6~11.4米。西沿漳河,南沿资福河,东沿许镇河。较大水面有清浦塘、古里塘、盆罾塘等,沟塘占总面积20.1%。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清浦乡,属黄墓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仙坊、大浦、南庄、清城、董村、马仁、汪洋、林上、南松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废乡,改建仙坊、大浦、南庄、上清城、下清城、许镇、董村、马仁、林上、汪洋、上南松行政村,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仙坊、清城、许镇、马仁4乡,1956年1月并为仙坊、许镇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2月仙坊划入许镇乡,属许镇区。1958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建仙坊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2673吨,油菜籽年产251吨。盛产紫云英。水面6222亩,水产有鱼、蟹、虾、黄鳝、育珠以及菱、藕、茭白、芡实。有乡办渔场、鱼苗场、珍珠场,鱼苗种池39亩,成鱼水面2700亩,年产鲜鱼68.67吨。工厂有煤矿机械配件厂等10家,年产值57.4万元。芜湖至南陵公路纵穿境内,许镇设汽车分站,仙坊设代办站。漳河水运上通县城,下达芜湖市;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张公渡设航管站。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519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古迹有仙坊古井,据《南陵县志》记载“李白曾饮酒于此”。夏村有印纹陶遗址、宋家墩有宋墓群。
东塘乡位于县境东北部的东塘圩内。呈岛状,地形低平,海拔5~7米。资福河沿南,其支流金阁河、许镇河分别沿东、西自南而北与八尺口河串联注入青弋江。沟塘占总面积19.5%,较大的有东塘、汰塘、朱塘、龙潭。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龙潭乡,属黄墓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沙河、庵溪、崇圣、三合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废乡,行政村无变,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东塘、民合2乡,1956年1月析置东塘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建立东塘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8270吨,油菜籽118吨。盛产紫云英。养殖水面3083亩,水产有鱼、虾、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9.45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工厂有煤矿机械配件厂、油厂等8家,年产值65.4万元。交通主要是水运,5~10月资福河、许镇河、八尺口河通机帆船。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971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图书室。古迹有俞家埠古墓群。
四、工山区
位于县境西北,处低山丘陵区。东部多缓岗,西、北有大工山、马仁山、峒山、团山等。大工山为工山、桂山、戴镇3乡分水岭,海拔558米。境内有工山河、麻桥河、戴汇河、天官河、桂山河及诸多溪流。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六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划入戴汇区。解放初沿旧。1950年2月,析置麻桥区人民政府,当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麻桥区称第一区。1952年2月复称麻桥区。1956年1月撤销麻桥区,置工山区公所。1957年2月撤销工山区,所辖乡划为县直属乡。1961年9月,复置工山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工山片。1974年3月恢复工山区。1984年3月,建工山区公所,至1990年,辖工山、桂山、麻桥、家发4乡。
工山乡位于县境西。西北属低山高丘区,海拔50~150米,东南为缓坡低岗,海拔20~70米。境内工山、戴汇、麻桥3河及八甲、山峰、牛冲郎、青山、永林、高岭6溪均汇入后港河,属漳河水系。河、溪源短流急,梅雨季节常有山洪暴发,上游冲刷严重,中游淤积成滩,下游窄深弯曲,“V”形变道颇多。
清为上长林乡、下长林乡地,清末属上北乡。民国22年(1933年)置工镇、连土白2个联保办事处,属第六区。民国28年置工镇、连土白2乡,属戴汇区。民国36年,连土白乡改称新岭乡。解放初,设戴塘、井槐、山峰、土白山行政村。1950年行政村不变,分属第一、第二区。1952年7月建井塘、山峰、土白山3乡,分属麻桥、戴汇2区。1956年1月析置工山乡。1958年析麻桥乡、桂山乡为境,置工山人民公社。1961年9月分建工山、麻桥、桂山3个公社,均属工山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以麦、豆、薯类、油料。1990年产粮12020吨,油料年产208吨。茶园509亩,年产干茶8吨。养鱼水面2592亩,年产鲜鱼27.05吨。林产有松、杉、檫、竹。珍贵动物有梅花鹿、扬子鳄、穿山甲、金钱龟、画眉鸟。矿产资源有铜、金、铁、钼、煤和名贵雕刻原料孔雀石。厂矿有龙池庵(铜)选矿厂、刀具厂等24家,年产值241万元。南陵至铜陵公路经此,山头张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253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古窑址1处、六朝墓群4处、古矿冶遗址3处。“工山削翠”、“龙池布雨”为南陵十景之首。
桂山乡位于县境西,海拔43~558米,境内群山环抱,桂山河横贯中部,由东向西与大工、跃进、高岭3溪汇流注入荻港河。
清属上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桂工乡,属戴汇区。民国36年属新岭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桂镇、翠峰、射山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改建桂镇、射山、大公行政村,分属第一、第二区。1952年7月置桂山、大公2乡,属麻桥区。1956年1月大公乡划入桂山乡,属工山区。翌年7月桂山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属工山公社。1961年9月建桂山公社,属工山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烟叶、留兰香。1990年产粮8291吨,油料280吨。养鱼水面1768亩,年产鲜鱼31.75吨。林产以杉、松、檫、竹为主,油茶、油桐、桂花、果类次之。茶园1637亩,年产干茶13吨。“笔山芽尖”、“射的尖茶”被芜湖市评为优质名茶。乔灌木树种有270多种。天然植被有白栎、茅栗、继木、淡竹、杜鹃、山楂等。珍贵动物有梅花鹿、金钱豹、小灵猫、穿山甲、白鹇、白颈长尾雉、猴面鹰等。药材有杜仲、八角莲、银杏、绞股兰等。矿产有铜、铁、金、硫铁、锰、煤、钾长石、砩石和玄武岩。厂矿有铁矿、铜矿、油厂、花炮厂等21家,年产值202.6万元。南(陵)铜(陵)公路贯穿境内,有支线高(岭)桂(镇)公路衔接,沙滩脚、牧家亭、桂镇桥均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948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广播站。马仁山麓乌霞洞寺被《中国名胜辞典》收录,系省级重点保护寺庙。西湖、高岭2村有古矿冶遗址8处。西湖的塌里牧村古铜矿遗址是安徽省唯一铜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跃进村的猫儿山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麻桥乡位于县境西北,处低山丘陵区。海拔26~365.5米,峒山最高。麻桥河与联三山溪、麻桥山溪由北向南汇流,下为永林溪。境内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15.8平方公里。西部多溪涧流入石峰水库。清属上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属新岭、龙泉2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石潮、长林、云峰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2月改建麻桥、长岭、石潮行政村,属麻桥区。1952年7月,置麻桥、永林、石潮3乡,属麻桥区。1956年1月并为麻桥、永林2乡,属工山区。翌年2月析置麻桥乡,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属工山公社。1961年9月建麻桥公社,属工山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1990年产粮7247吨,油料189吨。林产有松、杉、毛竹等。桑园116亩,年产蚕茧19吨。土特产有桂花、烘笋、蜂蜜、三黄鸡。矿产资源有铁、煤、砩石、方解石、石灰石和石墨、重晶石、珍珠岩,以砩石、石灰石储量最大。工厂有水泥厂、石灰石厂、电线厂、竹器厂等30家,年产值369.5万元。联三村盛产竹器,农民多从事竹编。芜(湖)大(渡口)和南陵至联三公路贯穿境内,麻桥、联三有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2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212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广播站、庐剧团、电影放映队。革命纪念地有联三、长山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永林村六朝古墓。麻桥村上分阮有清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墓葬。
家发乡位于县城北部。西多缓岗,东南北三面处漳河、后港河、西港河汇合地带。海拔9.2~36.2米。南部马山口为戴汇、天官、麻桥、工山4河及八甲、曙光、陶冲、山峰、牛冲郎、高岭、青山、永林8溪总汇口,经县城北,东入漳河。诸水均源短流急,坡降大,渲泄不畅,故洪峰快,持续时间长,严重威胁县城。后港新河开通后有缓解。
清属下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龙泉乡,属戴汇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盛桥、滨玉、龙泉、泉塘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1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一区。1952年7月置盛桥、滨玉、泉塘、龙山4乡,属麻桥区。1956年2月为纪念烈士李家发,析置李家发乡,属工山区,翌年2月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建家发公社。1961年9月社境缩小,仍名家发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次之。1990年产粮11649吨,油料225吨。养鱼水面2402亩,主产鱼虾等。林产松、杉、檫、竹、桑、油桐等。茶园840亩,年产干茶11吨,桑茧10吨。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工厂有针织服装厂、船用挂桨机厂、制钉厂、轮窑厂等8家,年产值193.5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境内,有马山嘴至墩山简易公路。漳河5~10月通小轮。
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62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式英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烈士出生在该乡何村。古迹有戴村印纹陶遗址、墩山六朝墓葬群及长山、龙泉土墩墓群。
五、峨岭区
位于县境南。东北岗冲绵延,西南山峦起伏,有城山、蛇形山、井经山、吕山、车山、椅子山、牛头山、峨岭、崇岭山等。有漳河及其支流澄清河、峨岭河。多山溪,源短流小。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四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第四区更名三里区,区署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三里区公所。解放初,区名沿旧。1950年2月,析置三里区、十里区人民政府,是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三里区称第四区、十里区称第五区。1952年2月,第四区更名三里区,第五区更名峨岭区。1956年1月,三里区划归峨岭区。1957年2月撤销峨岭区,下辖烟墩、白云2乡划入合村区,五里、峨岭、三里、凤凰4乡为县直属乡。1961年9月复置峨岭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峨岭片。1974年3月恢复峨岭区。1984年3月复置峨岭区公所,至1990年,辖三里镇和五里、峨岭、烟墩3乡。
三里镇位于县境南,处低山丘陵区。海拔34~450米。南部多低山,东南角与泾县交界处高山(山名)海拔569.7米。淮水源出境南吕山涌珠泉,流经合河口与漳水合流,水闸河沿西汇入漳河,孤峰河沿南由泾县流经吕山河向东又入泾县境内。
清属再淳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三里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三里、村岭、芦麻、辋峰、吕山、包冲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四区。1952年7月建三里、澄桥、辋峰、合河、吕山、白云6乡,1956年1月并为三里、辋峰、吕山3乡,均属三里区。1957年2月撤销三里区,建三里乡,为县直属乡。翌年10月建三里公社。1961年9月属峨岭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乡为镇。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类、油菜籽、芝麻、花生、薯类、菸叶等次之。1990年产粮14759吨,油料274吨。养鱼水面1958亩,年产鲜鱼80吨。林产杉 、松、檫、槠、栓皮栎、竹、果类。产有丹皮、百合、首乌、沙参、明党等中药材。茶园1594亩,年产干茶25吨。桑园248亩,年产蚕茧9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苏门羚、穿山甲、白鹇、白颈长尾雉等。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矿产资源有铁、金、锑、铅、锌、铜、煤、白云石、石灰石、黄砂,以白云石储量最大。企业有宣纸厂、林场和白云石矿等24家,年产值428.1万元。造纸历史悠久,清溪宣纸获部优称号,畅销海内外。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中部,三里店设汽车分站。
农职业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394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土塘村曾为新四军军部驻地,车山有新四军革命烈士墓及纪念碑。古迹有合河口商周土城遗址、金埂“吴王光剑”出土处,东山古代造纸作坊遗址,吕山东汉、六朝古墓群,肖冲太平军营盘。
五里乡位于县城南。西南多高岗,东北低丘,海拔13.6~92.2米。漳河沿东,西港、中港、后港诸水流经全境。境内坡度平缓,为理想的经济林区。
清分属下长林、梅根2乡,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南乡、西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五里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莲台、海泉、戴公、官塘、沈亭、古塘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五区。1952年7月建大港、上港、古亭3乡,属峨岭区。1957年2月复置五里乡,为县直属乡。翌年10月属家发公社。1961年9月建五里公社,属峨岭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薯类、油料等,以稻为主。1990年产粮12190吨,油料208吨。水面2658亩,水产有鱼、虾、黄鳝、菱、藕、茭白等,年产鲜鱼220吨,盛产青虾。土特产有三黄鸡、孙家涝大果豆、蜂蜜。大果豆品质优良,粒大味美,营养丰富,经五香烹调,成为美味茶料。林产松、杉、檫、油桐、果类。茶园2564亩,年产干茶45吨。果园135亩,年产水果75吨。境内有县园艺场、县茶场。工厂有精米厂、农机厂、制钉厂、轮窑厂、蓄电池厂等10家,年产值256.1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中部,南(陵)丫(山)公路横贯北沿。
现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51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狮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茶丰、古亭、上港、曙光土墩墓群。
峨岭乡位于县境南,地处丘陵。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5.6~107.9米。峨岭河由西北向东南斜贯,澄清河横穿南缘,沿河两岸多系平畈。
峨岭古为驿路所经,历为兵事要地,明置巡检司署至清。清末分属澄清、梅根2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3年(1934年)置峨岭联保办事处,属三里区。民国28年(1939年)置峨岭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10个行政村。1950年2月废乡,置第五区,境内设路西、路东、渡潭、桂月,柏山、峨峰、清楼、仪湖行政村。1952年7月,置新义、凤凰、桂峨3乡。1957年2月撤销峨岭区,复置峨岭乡。1958年分属三里、家发、童村3个公社。1961年9月析置峨岭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次之。1990年产粮13663吨,油料189吨。林产松、杉、檫、桐、竹等。茶园1969亩,年产干茶19吨。水面4111亩,年产鲜鱼20余吨。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矮脚黄芝麻。珍贵动物有扬子鳄、穿山甲、金钱龟。工厂有农机、食品、饲料、砖瓦等12家,年产值225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纵贯境内,峨岭设汽车代办站。
现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810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鹅岭横云”为南陵十景之一。古迹有窑山古窑址,肖屋古聚塔遗址及土堆墓群8处。
烟墩乡位于县境南部边缘,处低山丘陵,山峦起伏,沟壑众多,海拔45~563米。漳河南源于境内水龙洞,流经烟墩河至三里镇合河口与淮水交汇;格里河自南而北至格外向西流入青通河。多山溪,源短流急。
烟墩铺,古为兵铺,设烟墩(烽火台)。明、清为南陵驿。清属再淳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刘店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烟墩、刘店、三星、大格、海井、工山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分属第三、第四区。1952年7月建烟墩、刘店、三星、工山、大格、海溪6乡,分属合村、三里区。1957年2月析置烟墩乡,属合村区。1958年10月成立烟墩公社,翌年11月并入三里公社。1961年6月,复建烟墩公社,属峨岭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菸叶等,以水稻为主。1990年产粮10870吨,油料182吨。林产杉、松、檫、槠、栓皮栎、栗、竹、果类等,并产丹皮、百合、首乌、沙参等药材。茶园945亩,年产干茶30吨。桑园1750亩,年产蚕茧49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穿山甲、金钱豹、云豹、梅花鹿、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等。土特产有三黄鸡、蘑菇、银炭。矿产资源有锑、铁、白云石、石灰石。企业有林场、百花地板厂、磷肥厂、轮窑厂等17家,年产值77.1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纵贯中部,有烟墩至泾县北贡公路,烟墩铺设汽车分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683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烟墩宝山寺碑刻、格里明代民居建筑、格里河上太平军活动遗迹、古城印纹陶遗址及万兴、刘店土墩墓群。
六、何湾区
位于县境西南,处低山丘陵区。西北部多低山,有大工山、平顶山、犀牛山、张家山、马鞍山、水龙山、寨山、丫山、尖山等。绿岭、钱桥、丫山诸河汇流七星河,注入青通河;晏公、戴汇、天官、象山等河均注入漳河。
民国22年(1933年)属第四、第五自治区公所。民国28年属三里区、戴汇区。解放初沿旧。1950年2月,置戴汇区、 合村区人民政府,5月改为区公所,7月戴汇区称第二区,合村区称第三区。1952年2月复称戴汇区、合村区。1956年1月撤销戴汇区,其下辖8乡分别划入合村区、工山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建何湾、童村、晏公3公社,翌年11月晏公公社并入何湾公社。1961年9月置何湾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何湾片。1974年3月恢复何湾区。1984年3月置何湾区公所,至1990年,辖丫山镇和戴镇、绿岭、何湾3乡。
丫山镇位于县境西南,处低山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3.8~434米。山峦起伏,溪涧纵横,源于北境双龙井和东北部陈家岭的丫山河至椿树园流入七星河,注入清通河。北部地下水资源丰富,西山、龙山村境内以涌泉为主,为丫山河补给水源。
清属进德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属何湾乡。解放初,建丫山、回龙、南山行政村,属何湾乡。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三区。1952年7月建丫山、回龙2乡,1956年1月回龙乡划归丫山乡,均属合村区。1958年10月属何湾公社。1961年9月建丫山公社,属何湾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乡为镇。
龙山、西山、铁山行政村以种植丹皮、养蚕为主;丫山、黄山、南山行政村以农业为主。1990年产粮2480吨,油料242吨。养鱼水面571亩,年产鲜鱼9.8吨。桑园2128亩,年产蚕茧153吨。丹皮1124亩,年出口量50吨左右,畅销东南亚。林产松、杉、檫、槠、竹、漆树、柏枝、栓皮栎等。土特产有藕糖、生漆(油漆,俗称“土漆”),藕糖乃传统名产,久负盛名。珍贵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穿山甲、白鹇等。矿产资源有铜、铁、硫铁、铅、锌、煤、大理石、石灰石、方解石等,尤以煤储量最大。有煤矿、铜矿、矿笆厂、水泥厂、工艺厂等厂矿12家,年产值149万元。南(陵)丫(山)公路终点,丫山设汽车分站。
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900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境内西山风景区景色秀丽,融奇峰怪石和溶洞、清泉、瀑布为一体,经勘察论证认为是一处很有开发前途的风景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铁炉墩古矿冶遗址2处、铁山古矿冶遗址2处,告官古采矿遗址及明代建筑黄山祠、冷水冲后山摩崖石刻。
戴镇乡位于县境西,处低山丘陵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9~558米。北部戴汇河、天官河均自西而东汇入后港河;南部桃园河与童村河、象山河汇流后由西向东注入峨岭河。溪涧众多,皆源短流急。
清分属上长林、下长林、智信3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分属丁殿乡、工镇乡。解放初,建戴镇、桃源、石龙、联甲、山溪行政村,分属戴汇区、三里区。1950年2月行政村无变,分属第二区、第五区。1952年7月建戴镇、童村、联山、桃源、象峰5乡,分属戴汇、峨岭区。1957年2月析置戴镇乡,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建童村公社。1961年9月更名戴镇公社,属工山区。1972年3月划属何湾片。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菸叶次之。1990年产粮13012吨,油料年产302吨。养鱼水面2634亩,年产鲜鱼18吨。林产杉、松、檫、竹、油茶、油桐、栓皮栎等。境内有县戴公山林场、童村苗圃。茶园1903亩,年产干茶7吨。“戴汇奎尖”被芜湖市评为优质茶。境内大工山,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珍贵药材有杜仲、八角莲、银杏、绞股兰等;珍贵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画眉等。矿产资源有铜、铁、钼、石灰石。工厂有生物化工厂、竹木加工厂、砖瓦厂、油厂等21 家,年产值130万元。南(陵)丫(山)公路经此,有戴家汇至童村街公路,戴汇、童村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269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乔村、春福、冲口古矿冶遗址4处,南塘、戴汇、天官、春福、象山土墩墓群。
绿岭乡位于县境西偏南,处低山丘陵区,北高南低,海拔50~443米。绿岭河源于大王冲,流经何湾乡钱桥河,注入青通河。源于荷花塘的晏公河流经三里镇合河口与淮水、漳河相交。
清属智信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丁殿乡,属戴汇区。解放初,建绿岭、青山、川泉、晏全行政村,仍属戴汇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绿岭、青山、晏钱、川泉行政村,属第二区。1952年7月建绿岭、晏全2乡,属戴汇区。1956年仍为2乡,晏全更名晏公乡,属合村区。1958年10月成立晏公公社,翌年11月并入何湾公社。1961年9月,建绿岭公社,属何湾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城关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漳河西岸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后港、西港、中港与漳河在此交汇。地面高程11~14米,自西南向东北微倾。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镇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布。
城关镇,古为青阳城。自唐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治徙于此,历为县治。宣统二年(1910年)置城区。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一区公所。民国24年改称区署。民国28年3月,设朝阳、秋浦、籍惠3镇。民国30年,析籍惠入朝阳、秋浦,为2镇。
民国38年(1949年)8月,置城厢区。翌年2月置第十区人民政府。1952年2月,改称城厢区,下设漳溪、新民、城西3镇。1956年8月撤区,置城关镇为县辖镇。1960年改建城关公社。1962年复置城关镇至今。
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镇办工业13家,年产值396万元。镇办毛巾厂的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波兰、新加坡等国和香港、澳门等地。集市贸易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竹木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及耕牛、仔猪交易所。商店星罗棋布,夜市小吃通宵达旦。公路通往黄山、九华山、芜湖、合肥、宣州、铜陵、繁昌、泾县和南京、杭州、上海。长途自动电话通往外省、市,程控电话正在筹建之中。
有中等师范学校1所,中学2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534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公、民办幼儿园多所,幼儿都能入园。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城关医院及县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台、电影院、人民剧场、体育场等。
该镇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李白、杜牧、王维、汤显祖等名人均来此游历,留下许多诗文佳句。
二、弋江区
位于县境东部,处弋江河谷平原,青弋江流经东缘,区以江名。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二区(驻蒲桥)、第三区(驻下朱村),为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撤销第二、第三区署,置弋江区署,当年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弋江区公所。1950年2月废弋江区,分建奚滩区、朱村区人民政府,5月改为区公所。7月区以数序冠名,奚滩区称第六区、朱村区称第七区。1952年2月,第六区更名弋江区、第七区更名源潭区。1956年1月,源潭区划归弋江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境建立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区划社,重建弋江区,析弋江公社置弋江、九连、东河、石铺、奚滩5个公社。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弋江片。1974年3月,恢复弋江区。1984年3月复置弋江区公所,至1990年,辖弋江镇和东七、九连、东河、石铺、蒲桥、葛林、奚滩7乡。
弋江镇位于县境东缘,处弋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14~19米,青弋江由南至北流经东沿,镇以江名。建镇面积1.20平方公里,镇区呈块状分布。
古为宣邑,西汉为宣城县治。民国年间,分属南陵县弋蒲乡的柳州保和宣城县清水乡的贻新保。民国38年(1949年)8月设柳州行政村,翌年置弋江镇。1951年贻新村划归弋江镇。1958年改为商业大队,属弋江公社。1965年复置弋江镇至今,现为区辖镇。
解放前,防洪设施差。民国11~31年(1922~1942年)洪水冲毁7次。解放后,青弋江大堤逐年拓宽加固。柏山渠修成,实现了自流灌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籽、棉花、蔬菜,牧业、渔业亦有很大发展。集市贸易日渐繁荣,尤以竹木交易为盛,是皖南山区竹木集散地之一。竹器及其工艺品为该镇传统产品,素负盛名。镇上及周围农村有近万人从事竹编,大宗产品有竹席、囤条、稻箩、靠皮、晒匾、竹篮等。镇办企业有精米厂、油厂、砖厂、水泥预制品厂、织布厂、建筑公司等单位,年产值826万元。青弋江大桥连通宣南公路,上抵泾县、旌德、黄山,下达芜湖、南京、上海。往来于青弋江镇的机帆船每日数十艘。镇上有粮站、银行、邮电局、商店、书店、车站、木材站和众多私营、个体手工业及商业,市场繁荣。
有初、高级中学各1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1855人。有医院、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灯光球场。唐代诗人杜牧游此,吟有“青弋江村柳拂桥”的诗句,并书“柳拂庵”镌碑为庵门匾额,碑石至今犹存。
东七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地处江河平原圩区,地面高程8.6~13米。资福河流经东北部。孤峰河沿西自南而北,至三岔河与资福河相交,汇入漳河。境内水网密布,沟塘率达30%。夏季降水集中时,漳河顶托,易积涝。
清代属金陵乡、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属源潭乡。解放初,建百全、和合、四连、义兴、黄城、姚兴、上洲7个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行政村不变,属第七区。1952年建四合、上洲2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置东七乡,1957年2月划归东河乡,均属弋江区。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属东河公社。1984年12月复置东七乡,乡名取东七连圩简称。同时将九连乡四连圩的郇兴、同心2个村委会划入该乡。
解放以来,修筑、加固圩坝工程,建电力排灌站,农业生产有长足发展。农作物有稻、麦、豆类、棉花、油料等,以稻为主。1990年产粮食11250吨,油料164吨,皮棉23吨。盛产紫云英。水产有鱼、蟹、虾、贝类以及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208吨。孤峰河河段育珠蚌颇多。三黄鸡、圩猪(年饲养8300余头)为本地名特产。境内泥煤(又名草炭)分布广泛,可作燃料、腐植酸。乡办企业有油厂等7家,年总产值46.3万元。有公路经弋江镇通往县城。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可至县城、弋江镇、芜湖市。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264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影剧院。
九连乡位于县城北偏东,处江河平原圩区,地面高程8.9~12.7米。漳河流经西部,孤峰河自南而北与资福河串流后折西汇入漳河。境内6圩2坝,多洼地。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沟塘率达36%。梅雨季节降水集中时,易遭洪涝。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朱村乡,属弋江区。解放后,沿用乡名,下设朱村、仓溪、西联、黄金、三联、高桥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废乡,改建西连、黄金、仓溪、高桥、朱家、五连行政村,属朱村区,是年改称第七区。1952年境内设九连、朱村、邱姑、西七、闸口5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九连、西七乡,属弋江区,翌年合并为九连乡。1958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九连公社,属弋江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乡以四连、五连两圩名称之和得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等次之。解放前,水利不兴,“十年九涝”。解放后,修筑、加固圩堤,兴建电力排灌站,旱涝保收面积逐步扩大。1990年产粮16695吨,油菜籽180吨。水产有鱼、蟹、虾、黄鳝和菱、藕、茭白、芡实等。鲜鱼年产51吨,境内孤峰河段年育三角帆蚌、绉纹冠蚌50吨以上,资福河中多螃蟹。盛产荸荠,荸荠以个大皮薄、肉质脆嫩、纤维素少、味甜汁多闻名,加工成“清水马蹄”罐头,远销西欧、美国。乡办工厂有罐头食品厂、饲料加工厂、窑厂、油厂等5家,年产值115.5万元。
芜(湖)南(陵)公路纵穿境内。水运有漳河、资福河通达县城、芜湖。张公渡设汽车代办站、航运管理站。
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3950人。有乡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西连古冶铸遗址、祠堂陈印纹陶遗址。
东河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处河谷平原,地面高程8.9~12.5米。青弋江经东沿与资福河在北部汇流,孤峰河贯穿西境,至东七乡注入资福河。沿青弋江一带地势略高,泥砂淤集,西部低洼,沟塘率高。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上东乡、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分属朱村乡、弋蒲乡。解放后,设合义、闸口、义城、上洲、姚兴5个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改建东河、大胜、义城、合义行政村,属第七区。1952年建东河、排湾、合义3乡,属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东河乡,属弋江区。1958年10月属弋江人民公社。1961年6月建东河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为东河乡。青弋江在南陵之东,素称“东河”,故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油菜籽、棉花、豆、麦次之。1990年产粮11782吨,皮棉48吨,油料284吨,烤烟34吨。水产有鱼、育珠、菱、藕、茭白,年产鲜鱼32吨。盛产紫云英。土特产有圩猪、三黄鸡。珍稀动物有扬子鳄。1981年5月,中美扬子鳄考察小组在合义、东河等5处发现扬子鳄32条。乡办工厂有油厂、木材加工厂等7家,年产值53.50万元。公路经弋江镇通县城,陶村设汽车代办站。水运经青弋江通弋江镇、芜湖市等地。
有初中2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78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
石铺乡位于县城东部,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13.9~15.6米。漳河及孤峰河支流——弋字桥河分别纵穿东西边缘。境内渠系成网,灌溉便利。梅雨季节,沿河一带易受洪水漫溢。
石铺,历为驿路,宋始置铺。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长乐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仍为长乐乡,设6个行政村。1950年2月废乡,设长塘、乐安行政村和联城、马镇2个街政府,分属第五、第六、第七、第十区。1952年置石铺、麒麟、乐安3乡,分属城厢区、源潭区。1956年1月析置石铺乡,1957年2月并入葛林乡,均属弋江区。1958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石铺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乡驻地石铺,故名。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5186吨,油料230吨。水产有鱼、虾、菱、藕、茭白等,年产鲜鱼55.8吨。盛产荸荠、紫云英。珍贵动物有扬子鳄。乡办企业较多,有变压器厂、钢窗厂、无线电厂、羽绒厂、精米厂等工厂28家,年产值642.5万元。民间草编手工业较盛,主产草包。宣州至南陵公路横贯中部,芜(湖)南(陵)公路纵穿西境,石铺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67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古迹有牯牛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坝里张六朝古墓群,熊村宋墓、其林土墩墓群。
蒲桥乡位于县境东部,处河谷平原,地面高程15.5~19.1米。青弋江流经东沿,孤峰河纵穿腹地。地势平坦,渠系成网,土地肥沃。
古为驿路所经,宋置蒲桥铺。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为上东乡境地。民国28年(1939年)置弋蒲乡,属弋江区。解放初,沿用乡名,建蒲桥、杨林、柳和、方溪、塘南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蒲桥、陶塘、柿杨、河坝、塘南、都塘行政村,属第六区。1952年建蒲桥、柿坝、新陶、钟塘4乡,属弋江区。1956年1月析置蒲桥乡。1958年10月建弋江公社。1961年6月划社建区,境界大为缩小,仍名弋江公社,属弋江区。1982年1月更名蒲桥公社。1984年3月改为蒲桥乡至今。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棉花、油菜籽、烤烟次之。1990年产粮食14456吨,油料330吨,皮棉79吨,烤烟4.5吨。水产有鱼、虾、菱、茭白。新陶村是圩猪(俗称“油葫芦”)之源地,故又称“新陶圩猪”,具有出肉率和瘦肉率高,肉嫩味美等特点。蒲桥设有家畜人工改良站。乡办企业有农药厂、油厂、大米厂等6家,年产值133.8万元。宣州至南陵公路横贯中部,蒲桥设汽车代办站。青弋江水运通长江。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94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印纹陶遗址2处,明代砖窑址2处。
葛林乡位于县城东南,多为河谷平原,南高北低。海拔14.9~89米,南部属低岗地带,岗坡平缓。漳河自南而北流经西沿。多小溪,均源短流急。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界山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葛林、胡山、官峰、柏林、芦塘、尹塘、龙田、连塘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葛林、界山、柏林、尹塘、芦塘、官峰行政村,分属第五、第六区。1952年建湖界、长林、官峰、千峰4乡,1956年1月合并为葛林、官峰2乡,均分属弋江、峨岭2区。1957年2月析置葛林乡,属弋江区。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属石铺公社。1964年11月建葛林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建葛林乡至今。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薯类、油料、烤烟。1990年产粮13946吨,油料254吨,烤烟23.5吨。有林地15445亩,林产有松、杉、檫、桐、竹。茶园1674.5亩,年产干茶11吨。桑园150亩,年产蚕茧8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蜂蜜。蜂蜜品质优良,为外贸出口商品。珍稀动物有扬子鳄。企业有轮窑厂、木材加工厂、油厂、精米厂等19家,年产值233万元。草编手工业较盛,主产草包。南(陵)雄(路)公路纵穿境内,分界山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530人。芜湖市精神病医院坐落境内。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西周至春秋的千峰山土墩墓群。莞塘古冶铸遗址、六朝墓群(6处)、唐代水利工程大农陂、黄柏陂遗址。
奚滩乡位于县城东南边缘,处地多为河谷平原,地面高程22.2~29.4米。南部低丘,海拔74~98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青弋江流经东沿,榨溪、北泉溪汇入孤峰河纵穿腹地。冲积物分布广,淤沙成洲。
清属梅根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奚滩乡,属弋江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奚滩、湾溪、张家、万家、宋桥、竟成、中洲、洲上行政村,属弋江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奚滩、湾溪、中洲、万民、宋桥行政村,属奚滩区,当年改称第六区。1952年置奚滩、凤洲、竟河、中洲、分水5乡,1956年1月析置奚滩、分水2乡,均属弋江区。1957年2月,分水乡划归奚滩乡。翌年10月属弋江公社。1961年6月建奚滩公社,属弋江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烤烟、棉花品质优良,是南陵主产区。1990年产粮食11837吨,皮棉342吨,油料533吨,烤烟476吨。有林地9261亩,产有松、杉、檫、乌桕子、圆竹。果园55亩,年产水果12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奚滩(自然镇)历为南陵棉花、土布集散地。乡办工业有油脂加工厂、皮件厂等14家,年产值74万元。南陵至奚滩公路贯穿全境,奚滩、宋桥设汽车代办站。5~10月青弋江水运上抵泾县,下达芜湖市。
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17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凤洲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明代砖窑址、六朝墓群(2处)、唐代大农陂、白杨陂、永丰陂、肖陂水利工程遗址。
三、黄墓区
位于县境东北部,处江河平原圩区。四面环水,河网密布。青弋江沿东,漳河沿西,均由南向北流注,其支流有资福河、上潮河、金阁河、许镇河、沙河、八尺口河、普照河。港汊交织,湖泊众多,较大湖泊有奎湖(亦称奎潭湖)、池湖、浦西湖、白塘湖、莲子湖、七都湖、清浦塘、东塘、洋河等。水面5万余亩,占全县总水面的36%,有江南水乡之特征。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七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第七区更名黄墓区,区署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黄墓区公所。1950年2月,析黄墓区置金阁区、黄墓区人民政府,当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区以数序冠名,金阁区称第八区、黄墓区称第九区。1952年2月,复称金阁区、黄墓区。1956年1月,撤销2区,置许镇区。1958年9月撤区、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分建许镇、奎湖2个公社。1961年9月,析置奎湖、黄塘、黄墓、东塘、太丰、仙坊6个公社,同时恢复黄墓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黄墓片。1974年3月,恢复黄墓区。1984年3月,复置黄墓区公所,至1990年,辖黄墓镇和奎湖、黄塘、太丰、仙坊、东塘5乡。
黄墓镇位于县境北,下林都圩西南部。地面高程6.5~8.6米,西临漳河。境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有洋河、西冲湖、义兴湖、新中塘、龙骨塘等。水面占总面积的22.1%。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黄墓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黄墓、永元、郭城、丁塘、洋河 、新塘、中塘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黄墓区改称第九区。1952年建黄墓、郭城、新中3乡,1956年1月合并为黄墓、洋河2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划洋河入黄墓乡,属许镇区。翌年9月属奎湖公社。1961年9月建立黄墓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县辖镇建制至今。
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1990年产粮8804吨,油菜籽年产96吨。养殖水面6935亩,年产鲜鱼64.2吨。黄墓渡(自然镇)历为农、渔产品集散地。土特产有圩猪、洋河藕。工厂有纺织机械厂、印刷制版厂、钢砂厂、优质米精加工厂等9家,年产值167.3万元。有黄墓到许镇埠公路,与芜(湖)南(陵)公路相接。漳河水运上抵县城,下达芜湖市,黄墓渡设航管站。
有初中1所,许镇农职业高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16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街南有黄盖墓。镇上设置渡口,故名黄墓渡。还有神墩头、郭城寺印纹陶遗址(含窑址)、古清溪庵。
奎湖乡位于县境北部,下林都圩西北部。地面高程6~8米。漳河沿西,上潮河蜿蜒北沿。境内湖汊密布,水面占总面积的19.46%,奎湖是县内最大湖泊。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奎湖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奎镇、浮流、文阁、公商、东村、建河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奎湖、文阁、浮流、工山、东胜、建福行政村,属第九区。1952年7月,建奎湖、东山、建福、桃木4乡,1956年1月4日4乡合并为奎湖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属许镇区。翌年10月建奎湖公社。1961年9月社境缩小,仍名奎湖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乡以湖名。
该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渔业闻名省内外。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9698吨,油菜籽465吨。养鱼水面7738亩,盛产鱼、虾、蟹、菱、藕、茭白、芡实等。境内有国营奎潭湖渔场。土特产有奎湖糯。奎湖泥煤储量大。工厂有五金厂、金钢砂厂等8家,年产值100.6万元。芜湖至南陵公路贯穿境内,奎湖设汽车代办站。漳河、上潮河水运上溯县城,下达芜湖市。北沿三埠管古为水陆交通要隘,清同治年间设厘局,至民国20年废。
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2044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农民体育很盛,曾被国家体委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黄塘乡位于县境北,下林都圩东部,地面高程6.3~8.5米。上潮河由南而北流注。较大湖泊有奎湖(部分)、池湖、浦西湖等,水面占总面积34.3%。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属奎湖、龙潭2乡。解放初,建大士、古圩、肖东、高桥、浮城、浦西、林塘行政村。1950年行政村无变,属第九区。1952年7月,建黄塘、大浦、池湖3乡,1956年1月,并为黄塘、池湖2乡,均属黄墓区。1957年2月池湖划归黄塘乡,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奎湖公社。1961年9月建黄塘公社,属黄墓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乡驻地黄塘庵,故名。
农作物以双季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0630吨,油菜籽年产217吨。养殖水面14145亩,渔业发达,兼以菱、藕、茭白。乡、村办渔场5个,鱼苗种池55亩,成鱼水面5850亩,年产鲜鱼69吨。境内泥煤分布广泛。乡办工厂有机电五金厂、塑料厂、塑料印刷厂、油厂等6家,年产值193.8万元。芜(湖)南(陵)公路纵穿境内,黄塘庵设汽车代办站。5~10月上潮河通机帆船。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49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林塘谢家坝是革命烈士俞昌准出生地和他在民国17年(1928年)建立的“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古迹有印纹陶遗址4处和秦村楼宋代墓葬。
太丰乡位于县境东北的太丰圩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6.5~8.3米。青弋江流经东部,资福河横贯南端。西沿为资福河支流金阁河,北沿为青弋江支流普照河,均注入青弋江。境内湖汊密布,水面占总面积18.6%,较大湖泊有白塘湖、莲子湖、七都湖。
清属金陵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东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太丰乡,属黄墓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李村、马园、郑潭、华民、古林、北斗、金阁、茆镇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马园、金阁、李村、北斗、茆镇、华林6乡,1956年1月并为马园、金阁2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2月复置太丰乡,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成立太丰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1990年产粮14927吨,油菜籽419吨。盛产紫云英。渔业闻名省内外,水面12514亩,水产资源丰富,有鱼、虾、黄鳝、育珠和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143.5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珍稀动物有扬子鳄。工厂有油厂等14家,年产值182.9万元。沿青弋江一带沉积大量黄砂,为优质建筑材料,全乡有14个黄砂站。交通主要是水运,青弋江常年通航,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马园设航管站。
有初中2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4472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古迹有墩上古墓群。
仙坊乡位于县境北,上林都圩西。地面高程8.6~11.4米。西沿漳河,南沿资福河,东沿许镇河。较大水面有清浦塘、古里塘、盆罾塘等,沟塘占总面积20.1%。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清浦乡,属黄墓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仙坊、大浦、南庄、清城、董村、马仁、汪洋、林上、南松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废乡,改建仙坊、大浦、南庄、上清城、下清城、许镇、董村、马仁、林上、汪洋、上南松行政村,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仙坊、清城、许镇、马仁4乡,1956年1月并为仙坊、许镇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2月仙坊划入许镇乡,属许镇区。1958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建仙坊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12673吨,油菜籽年产251吨。盛产紫云英。水面6222亩,水产有鱼、蟹、虾、黄鳝、育珠以及菱、藕、茭白、芡实。有乡办渔场、鱼苗场、珍珠场,鱼苗种池39亩,成鱼水面2700亩,年产鲜鱼68.67吨。工厂有煤矿机械配件厂等10家,年产值57.4万元。芜湖至南陵公路纵穿境内,许镇设汽车分站,仙坊设代办站。漳河水运上通县城,下达芜湖市;5~10月资福河通机帆船,张公渡设航管站。
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519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影剧院。古迹有仙坊古井,据《南陵县志》记载“李白曾饮酒于此”。夏村有印纹陶遗址、宋家墩有宋墓群。
东塘乡位于县境东北部的东塘圩内。呈岛状,地形低平,海拔5~7米。资福河沿南,其支流金阁河、许镇河分别沿东、西自南而北与八尺口河串联注入青弋江。沟塘占总面积19.5%,较大的有东塘、汰塘、朱塘、龙潭。
清属新美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下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龙潭乡,属黄墓区。解放后,乡名沿旧,建沙河、庵溪、崇圣、三合行政村,属黄墓区。1950年废乡,行政村无变,属第八区。1952年7月建东塘、民合2乡,1956年1月析置东塘乡,均属金阁区。1957年属许镇区,翌年10月属许镇公社。1961年9月建立东塘公社,属黄墓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油菜籽次之,1990年产粮8270吨,油菜籽118吨。盛产紫云英。养殖水面3083亩,水产有鱼、虾、菱、藕、茭白、芡实等,年产鲜鱼9.45吨。土特产有三黄鸡、圩猪。工厂有煤矿机械配件厂、油厂等8家,年产值65.4万元。交通主要是水运,5~10月资福河、许镇河、八尺口河通机帆船。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971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图书室。古迹有俞家埠古墓群。
四、工山区
位于县境西北,处低山丘陵区。东部多缓岗,西、北有大工山、马仁山、峒山、团山等。大工山为工山、桂山、戴镇3乡分水岭,海拔558米。境内有工山河、麻桥河、戴汇河、天官河、桂山河及诸多溪流。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六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划入戴汇区。解放初沿旧。1950年2月,析置麻桥区人民政府,当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麻桥区称第一区。1952年2月复称麻桥区。1956年1月撤销麻桥区,置工山区公所。1957年2月撤销工山区,所辖乡划为县直属乡。1961年9月,复置工山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工山片。1974年3月恢复工山区。1984年3月,建工山区公所,至1990年,辖工山、桂山、麻桥、家发4乡。
工山乡位于县境西。西北属低山高丘区,海拔50~150米,东南为缓坡低岗,海拔20~70米。境内工山、戴汇、麻桥3河及八甲、山峰、牛冲郎、青山、永林、高岭6溪均汇入后港河,属漳河水系。河、溪源短流急,梅雨季节常有山洪暴发,上游冲刷严重,中游淤积成滩,下游窄深弯曲,“V”形变道颇多。
清为上长林乡、下长林乡地,清末属上北乡。民国22年(1933年)置工镇、连土白2个联保办事处,属第六区。民国28年置工镇、连土白2乡,属戴汇区。民国36年,连土白乡改称新岭乡。解放初,设戴塘、井槐、山峰、土白山行政村。1950年行政村不变,分属第一、第二区。1952年7月建井塘、山峰、土白山3乡,分属麻桥、戴汇2区。1956年1月析置工山乡。1958年析麻桥乡、桂山乡为境,置工山人民公社。1961年9月分建工山、麻桥、桂山3个公社,均属工山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以麦、豆、薯类、油料。1990年产粮12020吨,油料年产208吨。茶园509亩,年产干茶8吨。养鱼水面2592亩,年产鲜鱼27.05吨。林产有松、杉、檫、竹。珍贵动物有梅花鹿、扬子鳄、穿山甲、金钱龟、画眉鸟。矿产资源有铜、金、铁、钼、煤和名贵雕刻原料孔雀石。厂矿有龙池庵(铜)选矿厂、刀具厂等24家,年产值241万元。南陵至铜陵公路经此,山头张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253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古窑址1处、六朝墓群4处、古矿冶遗址3处。“工山削翠”、“龙池布雨”为南陵十景之首。
桂山乡位于县境西,海拔43~558米,境内群山环抱,桂山河横贯中部,由东向西与大工、跃进、高岭3溪汇流注入荻港河。
清属上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桂工乡,属戴汇区。民国36年属新岭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桂镇、翠峰、射山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改建桂镇、射山、大公行政村,分属第一、第二区。1952年7月置桂山、大公2乡,属麻桥区。1956年1月大公乡划入桂山乡,属工山区。翌年7月桂山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属工山公社。1961年9月建桂山公社,属工山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烟叶、留兰香。1990年产粮8291吨,油料280吨。养鱼水面1768亩,年产鲜鱼31.75吨。林产以杉、松、檫、竹为主,油茶、油桐、桂花、果类次之。茶园1637亩,年产干茶13吨。“笔山芽尖”、“射的尖茶”被芜湖市评为优质名茶。乔灌木树种有270多种。天然植被有白栎、茅栗、继木、淡竹、杜鹃、山楂等。珍贵动物有梅花鹿、金钱豹、小灵猫、穿山甲、白鹇、白颈长尾雉、猴面鹰等。药材有杜仲、八角莲、银杏、绞股兰等。矿产有铜、铁、金、硫铁、锰、煤、钾长石、砩石和玄武岩。厂矿有铁矿、铜矿、油厂、花炮厂等21家,年产值202.6万元。南(陵)铜(陵)公路贯穿境内,有支线高(岭)桂(镇)公路衔接,沙滩脚、牧家亭、桂镇桥均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948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广播站。马仁山麓乌霞洞寺被《中国名胜辞典》收录,系省级重点保护寺庙。西湖、高岭2村有古矿冶遗址8处。西湖的塌里牧村古铜矿遗址是安徽省唯一铜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跃进村的猫儿山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麻桥乡位于县境西北,处低山丘陵区。海拔26~365.5米,峒山最高。麻桥河与联三山溪、麻桥山溪由北向南汇流,下为永林溪。境内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15.8平方公里。西部多溪涧流入石峰水库。清属上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属新岭、龙泉2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石潮、长林、云峰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2月改建麻桥、长岭、石潮行政村,属麻桥区。1952年7月,置麻桥、永林、石潮3乡,属麻桥区。1956年1月并为麻桥、永林2乡,属工山区。翌年2月析置麻桥乡,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属工山公社。1961年9月建麻桥公社,属工山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1990年产粮7247吨,油料189吨。林产有松、杉、毛竹等。桑园116亩,年产蚕茧19吨。土特产有桂花、烘笋、蜂蜜、三黄鸡。矿产资源有铁、煤、砩石、方解石、石灰石和石墨、重晶石、珍珠岩,以砩石、石灰石储量最大。工厂有水泥厂、石灰石厂、电线厂、竹器厂等30家,年产值369.5万元。联三村盛产竹器,农民多从事竹编。芜(湖)大(渡口)和南陵至联三公路贯穿境内,麻桥、联三有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2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212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广播站、庐剧团、电影放映队。革命纪念地有联三、长山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永林村六朝古墓。麻桥村上分阮有清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墓葬。
家发乡位于县城北部。西多缓岗,东南北三面处漳河、后港河、西港河汇合地带。海拔9.2~36.2米。南部马山口为戴汇、天官、麻桥、工山4河及八甲、曙光、陶冲、山峰、牛冲郎、高岭、青山、永林8溪总汇口,经县城北,东入漳河。诸水均源短流急,坡降大,渲泄不畅,故洪峰快,持续时间长,严重威胁县城。后港新河开通后有缓解。
清属下长林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龙泉乡,属戴汇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盛桥、滨玉、龙泉、泉塘行政村,属戴汇区。1950年1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一区。1952年7月置盛桥、滨玉、泉塘、龙山4乡,属麻桥区。1956年2月为纪念烈士李家发,析置李家发乡,属工山区,翌年2月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建家发公社。1961年9月社境缩小,仍名家发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次之。1990年产粮11649吨,油料225吨。养鱼水面2402亩,主产鱼虾等。林产松、杉、檫、竹、桑、油桐等。茶园840亩,年产干茶11吨,桑茧10吨。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工厂有针织服装厂、船用挂桨机厂、制钉厂、轮窑厂等8家,年产值193.5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境内,有马山嘴至墩山简易公路。漳河5~10月通小轮。
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625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式英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烈士出生在该乡何村。古迹有戴村印纹陶遗址、墩山六朝墓葬群及长山、龙泉土墩墓群。
五、峨岭区
位于县境南。东北岗冲绵延,西南山峦起伏,有城山、蛇形山、井经山、吕山、车山、椅子山、牛头山、峨岭、崇岭山等。有漳河及其支流澄清河、峨岭河。多山溪,源短流小。
民国22年(1933年)置第四自治区公所。民国24年改为区署,属县下行政机关。民国28年,第四区更名三里区,区署改为督导机关。民国35年设三里区公所。解放初,区名沿旧。1950年2月,析置三里区、十里区人民政府,是年5月改为区公所,7月,三里区称第四区、十里区称第五区。1952年2月,第四区更名三里区,第五区更名峨岭区。1956年1月,三里区划归峨岭区。1957年2月撤销峨岭区,下辖烟墩、白云2乡划入合村区,五里、峨岭、三里、凤凰4乡为县直属乡。1961年9月复置峨岭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峨岭片。1974年3月恢复峨岭区。1984年3月复置峨岭区公所,至1990年,辖三里镇和五里、峨岭、烟墩3乡。
三里镇位于县境南,处低山丘陵区。海拔34~450米。南部多低山,东南角与泾县交界处高山(山名)海拔569.7米。淮水源出境南吕山涌珠泉,流经合河口与漳水合流,水闸河沿西汇入漳河,孤峰河沿南由泾县流经吕山河向东又入泾县境内。
清属再淳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三里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三里、村岭、芦麻、辋峰、吕山、包冲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四区。1952年7月建三里、澄桥、辋峰、合河、吕山、白云6乡,1956年1月并为三里、辋峰、吕山3乡,均属三里区。1957年2月撤销三里区,建三里乡,为县直属乡。翌年10月建三里公社。1961年9月属峨岭区。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乡为镇。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类、油菜籽、芝麻、花生、薯类、菸叶等次之。1990年产粮14759吨,油料274吨。养鱼水面1958亩,年产鲜鱼80吨。林产杉 、松、檫、槠、栓皮栎、竹、果类。产有丹皮、百合、首乌、沙参、明党等中药材。茶园1594亩,年产干茶25吨。桑园248亩,年产蚕茧9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苏门羚、穿山甲、白鹇、白颈长尾雉等。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矿产资源有铁、金、锑、铅、锌、铜、煤、白云石、石灰石、黄砂,以白云石储量最大。企业有宣纸厂、林场和白云石矿等24家,年产值428.1万元。造纸历史悠久,清溪宣纸获部优称号,畅销海内外。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中部,三里店设汽车分站。
农职业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3947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土塘村曾为新四军军部驻地,车山有新四军革命烈士墓及纪念碑。古迹有合河口商周土城遗址、金埂“吴王光剑”出土处,东山古代造纸作坊遗址,吕山东汉、六朝古墓群,肖冲太平军营盘。
五里乡位于县城南。西南多高岗,东北低丘,海拔13.6~92.2米。漳河沿东,西港、中港、后港诸水流经全境。境内坡度平缓,为理想的经济林区。
清分属下长林、梅根2乡,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南乡、西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五里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莲台、海泉、戴公、官塘、沈亭、古塘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五区。1952年7月建大港、上港、古亭3乡,属峨岭区。1957年2月复置五里乡,为县直属乡。翌年10月属家发公社。1961年9月建五里公社,属峨岭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薯类、油料等,以稻为主。1990年产粮12190吨,油料208吨。水面2658亩,水产有鱼、虾、黄鳝、菱、藕、茭白等,年产鲜鱼220吨,盛产青虾。土特产有三黄鸡、孙家涝大果豆、蜂蜜。大果豆品质优良,粒大味美,营养丰富,经五香烹调,成为美味茶料。林产松、杉、檫、油桐、果类。茶园2564亩,年产干茶45吨。果园135亩,年产水果75吨。境内有县园艺场、县茶场。工厂有精米厂、农机厂、制钉厂、轮窑厂、蓄电池厂等10家,年产值256.1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贯穿中部,南(陵)丫(山)公路横贯北沿。
现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516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狮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茶丰、古亭、上港、曙光土墩墓群。
峨岭乡位于县境南,地处丘陵。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5.6~107.9米。峨岭河由西北向东南斜贯,澄清河横穿南缘,沿河两岸多系平畈。
峨岭古为驿路所经,历为兵事要地,明置巡检司署至清。清末分属澄清、梅根2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3年(1934年)置峨岭联保办事处,属三里区。民国28年(1939年)置峨岭乡。解放初,乡名沿旧,建10个行政村。1950年2月废乡,置第五区,境内设路西、路东、渡潭、桂月,柏山、峨峰、清楼、仪湖行政村。1952年7月,置新义、凤凰、桂峨3乡。1957年2月撤销峨岭区,复置峨岭乡。1958年分属三里、家发、童村3个公社。1961年9月析置峨岭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次之。1990年产粮13663吨,油料189吨。林产松、杉、檫、桐、竹等。茶园1969亩,年产干茶19吨。水面4111亩,年产鲜鱼20余吨。土特产有三黄鸡、蜂蜜、矮脚黄芝麻。珍贵动物有扬子鳄、穿山甲、金钱龟。工厂有农机、食品、饲料、砖瓦等12家,年产值225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纵贯境内,峨岭设汽车代办站。
现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810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鹅岭横云”为南陵十景之一。古迹有窑山古窑址,肖屋古聚塔遗址及土堆墓群8处。
烟墩乡位于县境南部边缘,处低山丘陵,山峦起伏,沟壑众多,海拔45~563米。漳河南源于境内水龙洞,流经烟墩河至三里镇合河口与淮水交汇;格里河自南而北至格外向西流入青通河。多山溪,源短流急。
烟墩铺,古为兵铺,设烟墩(烽火台)。明、清为南陵驿。清属再淳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南乡。民国28年(1939年)置刘店乡,属三里区。解放初,乡名沿旧,建烟墩、刘店、三星、大格、海井、工山行政村,属三里区。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分属第三、第四区。1952年7月建烟墩、刘店、三星、工山、大格、海溪6乡,分属合村、三里区。1957年2月析置烟墩乡,属合村区。1958年10月成立烟墩公社,翌年11月并入三里公社。1961年6月,复建烟墩公社,属峨岭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有稻、麦、豆、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菸叶等,以水稻为主。1990年产粮10870吨,油料182吨。林产杉、松、檫、槠、栓皮栎、栗、竹、果类等,并产丹皮、百合、首乌、沙参等药材。茶园945亩,年产干茶30吨。桑园1750亩,年产蚕茧49吨。珍贵动物有扬子鳄、穿山甲、金钱豹、云豹、梅花鹿、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等。土特产有三黄鸡、蘑菇、银炭。矿产资源有锑、铁、白云石、石灰石。企业有林场、百花地板厂、磷肥厂、轮窑厂等17家,年产值77.1万元。芜(湖)大(渡口)公路纵贯中部,有烟墩至泾县北贡公路,烟墩铺设汽车分站。
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683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烟墩宝山寺碑刻、格里明代民居建筑、格里河上太平军活动遗迹、古城印纹陶遗址及万兴、刘店土墩墓群。
六、何湾区
位于县境西南,处低山丘陵区。西北部多低山,有大工山、平顶山、犀牛山、张家山、马鞍山、水龙山、寨山、丫山、尖山等。绿岭、钱桥、丫山诸河汇流七星河,注入青通河;晏公、戴汇、天官、象山等河均注入漳河。
民国22年(1933年)属第四、第五自治区公所。民国28年属三里区、戴汇区。解放初沿旧。1950年2月,置戴汇区、 合村区人民政府,5月改为区公所,7月戴汇区称第二区,合村区称第三区。1952年2月复称戴汇区、合村区。1956年1月撤销戴汇区,其下辖8乡分别划入合村区、工山区。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制,建何湾、童村、晏公3公社,翌年11月晏公公社并入何湾公社。1961年9月置何湾区。1970年1月撤销区建制。1972年3月设何湾片。1974年3月恢复何湾区。1984年3月置何湾区公所,至1990年,辖丫山镇和戴镇、绿岭、何湾3乡。
丫山镇位于县境西南,处低山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3.8~434米。山峦起伏,溪涧纵横,源于北境双龙井和东北部陈家岭的丫山河至椿树园流入七星河,注入清通河。北部地下水资源丰富,西山、龙山村境内以涌泉为主,为丫山河补给水源。
清属进德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属何湾乡。解放初,建丫山、回龙、南山行政村,属何湾乡。1950年2月废乡,行政村不变,属第三区。1952年7月建丫山、回龙2乡,1956年1月回龙乡划归丫山乡,均属合村区。1958年10月属何湾公社。1961年9月建丫山公社,属何湾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1985年2月改乡为镇。
龙山、西山、铁山行政村以种植丹皮、养蚕为主;丫山、黄山、南山行政村以农业为主。1990年产粮2480吨,油料242吨。养鱼水面571亩,年产鲜鱼9.8吨。桑园2128亩,年产蚕茧153吨。丹皮1124亩,年出口量50吨左右,畅销东南亚。林产松、杉、檫、槠、竹、漆树、柏枝、栓皮栎等。土特产有藕糖、生漆(油漆,俗称“土漆”),藕糖乃传统名产,久负盛名。珍贵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穿山甲、白鹇等。矿产资源有铜、铁、硫铁、铅、锌、煤、大理石、石灰石、方解石等,尤以煤储量最大。有煤矿、铜矿、矿笆厂、水泥厂、工艺厂等厂矿12家,年产值149万元。南(陵)丫(山)公路终点,丫山设汽车分站。
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900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境内西山风景区景色秀丽,融奇峰怪石和溶洞、清泉、瀑布为一体,经勘察论证认为是一处很有开发前途的风景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古迹有铁炉墩古矿冶遗址2处、铁山古矿冶遗址2处,告官古采矿遗址及明代建筑黄山祠、冷水冲后山摩崖石刻。
戴镇乡位于县境西,处低山丘陵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9~558米。北部戴汇河、天官河均自西而东汇入后港河;南部桃园河与童村河、象山河汇流后由西向东注入峨岭河。溪涧众多,皆源短流急。
清分属上长林、下长林、智信3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分属丁殿乡、工镇乡。解放初,建戴镇、桃源、石龙、联甲、山溪行政村,分属戴汇区、三里区。1950年2月行政村无变,分属第二区、第五区。1952年7月建戴镇、童村、联山、桃源、象峰5乡,分属戴汇、峨岭区。1957年2月析置戴镇乡,为县直属乡。1958年10月建童村公社。1961年9月更名戴镇公社,属工山区。1972年3月划属何湾片。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麦、豆、薯类、油料、菸叶次之。1990年产粮13012吨,油料年产302吨。养鱼水面2634亩,年产鲜鱼18吨。林产杉、松、檫、竹、油茶、油桐、栓皮栎等。境内有县戴公山林场、童村苗圃。茶园1903亩,年产干茶7吨。“戴汇奎尖”被芜湖市评为优质茶。境内大工山,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珍贵药材有杜仲、八角莲、银杏、绞股兰等;珍贵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画眉等。矿产资源有铜、铁、钼、石灰石。工厂有生物化工厂、竹木加工厂、砖瓦厂、油厂等21 家,年产值130万元。南(陵)丫(山)公路经此,有戴家汇至童村街公路,戴汇、童村设汽车代办站。
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269人。有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古迹有乔村、春福、冲口古矿冶遗址4处,南塘、戴汇、天官、春福、象山土墩墓群。
绿岭乡位于县境西偏南,处低山丘陵区,北高南低,海拔50~443米。绿岭河源于大王冲,流经何湾乡钱桥河,注入青通河。源于荷花塘的晏公河流经三里镇合河口与淮水、漳河相交。
清属智信乡,宣统二年(1910年)属西乡。民国28年(1939年)置丁殿乡,属戴汇区。解放初,建绿岭、青山、川泉、晏全行政村,仍属戴汇区。1950年2月,废乡,改建绿岭、青山、晏钱、川泉行政村,属第二区。1952年7月建绿岭、晏全2乡,属戴汇区。1956年仍为2乡,晏全更名晏公乡,属合村区。1958年10月成立晏公公社,翌年11月并入何湾公社。1961年9月,建绿岭公社,属何湾区。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