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水文
本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为青弋江河谷平原,东北部为水网圩区平原,西南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主要湖泊是奎湖。在青弋江、漳河下游,河湖交织,相互串通,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为一纵横交替的水网地带。
一、河流
青弋江源自皖南黄山的北麓,自南向北流向,是安徽省境内长江最大一条支流,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河长291公里。青弋江蜿蜒本县东部,自奚滩乡入境,为本县与宣州市之界河,经芜湖县西河镇直至本县太丰乡出境,分支西出资福河与漳河相通,干流向北6公里至鳄鱼口又分支西出上潮河仍与漳河相通,干流则向北经湾氵止、芜湖入长江。县境内青弋江属中游河段,长34公里,河宽130~250米,水面比降0.16‰~0.19‰。弋江镇以上多为卵石河床,枯水季节沙滩外露,水深小于1米,不通航,雨季可通航1吨以下木船。弋江镇以下为沙质河床,河槽平直,水深常年在1米以上。每年6~9月可通3~20吨木船。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上旬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上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三年干旱,9月12日出现历史上最低水位9.21米。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但年际变化大,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立方米每秒(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立方米每秒。多年月最大流量1010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多年月最小流量2.02立方米每秒(1954年11月)。历年最大径流总量108.4亿立方米(1954年);历年最小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立方米每秒(1968年5月8日)。干旱季节,在西河镇青弋江曾处于停滞状态(1964年8月中旬,196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1968年9月中旬,1978年8~9月)。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低。从1958年开始,片面追求“以粮为纲”,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日益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河床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漳河发源于本县南部山区,自南向北穿越县境中部,至氵鲁港镇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全长115公里,境内80公里。源头有两支:北支源自本县西南部绿岭乡荷花塘;南支源自本县南部烟墩乡水龙洞,南北两支相汇于三里店,西汇峨岭河,至县城纳后港、西港、中港诸水。县城以上各支流属山间溪流,河床较陡,比降2.3~4.5‰,河面狭窄,水位变化大,汛期暴雨极易形成山洪暴发,干旱季节则断流。县城以下,漳河流经水网平原,自肇家埠至三埠管,河道长20公里,为本县与繁昌之界河,河宽80~135米,比降0.15‰,水流平缓。在肇家埠与漳河东分支资富河交汇,北经奎湖入上潮河,至三埠管仍归漳河。狮子山漳河多年平均水位10.26米,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7.12米(1967年9月1日);多年平均流量8.28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大流量14.9立方米每秒(1969年),年平均最小流量6.8立方米每秒(1968年),月平均最大流量91.5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月平均最小流量0.11立方米每秒(1966年8月);年平均径流总量2.6亿立方米;历年最大洪峰流量144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历年最小洪峰流量108立方米每秒。漳河从元代(1271年)至民国是皖南地区重要的航线,县城北7.5公里的仓溪是漳河第一个自然码头,皖南山区的粮食、土特产均由此转运。解放后,据肇家埠实测河床断面,1982年比1957年已高出1.13米,一则有碍通航,枯水季节仅1~2吨木船通县城,洪水季节可通5~20吨船只;二则泄洪能力降低,一遇暴雨,易成水患。
资福河联通青弋江和漳河的主要河道。自芜湖县西河镇向西,青弋江分支河道曲折,至三叉河与孤峰河相交入漳河,北经金家阁河归漳河,全长29里,河面宽60~100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中渡常年平均水位9.04米,最高水位12.62米(1983年7月4日),最低水位7.90米(1968年2月3日),可通2~5吨木船。
孤峰河自泾县中村乡沙龙山北麓,向北至三岔河汇漳河东分支,资福河,境内全长37.3公里。该河大部分流经青弋江河谷平原,河面宽30~40米,水深0.5~1.8米。
上潮河东向西在三埠管与漳河相接,河道曲折,境内全长14.37公里,为本县与芜湖县之北界河。水面宽15~65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三埠管多年平均水位8.02米,最高水位11.0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6.25米(1968年2月4日)。河道淤积严重,每至汛期,水面高出两岸地面2.5~3米,又受长江水之顶托,沿岸水灾频繁。
后港河河支流之一,全长63公里源自本县西部戴镇、工山、麻桥等乡,计有6条支流,呈树枝状,经县城入漳河。河床陡,比降18‰,河面宽8~30米,汛期易发生山洪暴发。
绿岭河青通河支流之一——七星河的源头,发源于本县西南部绿岭乡燕子洞,县境内河长近20公里。支流众多,均呈西南向,河长7公里以上有8条。属山间溪流,河床陡,比降15‰,水流急,河面窄1~8米。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干旱季节则断流。
二、湖泊
奎湖又名奎潭湖,是本县最大的湖泊。位于本县东北部,水面7167亩。湖盆为一沉溺洼地,经长期积水形成湖群。湖面大小不一,多呈南北向。较大者有奎湖、浦西湖、石板湖、池湖、清浦塘、白塘湖、莲子湖、东塘、上下黄塘、西冲湖、下塘、蒋塘、鸭湖塘等,水深一般在2米上下。蓄水量7200万立方米。资福河、上潮河是横贯湖群主要河流。河、沟、湖、港连为一体,是本县主要水产基地,但由于历年盲目围湖造田,已损失水面3771亩,这不仅直接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搞乱了原来水系,减少了滞洪面积,使湖群圩田的内涝和渍害日趋严重。
三、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受地质地貌条件制约,分布不均衡。
青弋江、漳河河谷平原为本县地下水最丰富的地段,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含水层为灰白色砂砾石层和青灰色粉细砂层,厚度10~30米,上覆5~10米原粘性土,微承压性,平均水位2.26米,单井出水量100~600吨/日,多为HCO—CMN型,PH7.3~7.5,矿化度0.15~0.3克/升。水质好,水量丰富、埋深浅,易于开发,利用潜力大是这一地区地下水主要特点。
碳酸盐(石灰岩为主)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本县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裂隙溶洞中,具弱承压性。丫山镇渭湖村发育有2公里长地下暗河一条,其上游有一溶蚀洼地南陵湖,平时无水,1976年5~6月间,天晴无雨,地下水曾连续涌出地面,水量约2000立方米,积水面积达10余亩,水深3~4米。据传清咸丰6年(1856年)、清光绪30年(1904年)亦曾出现过类似时隐时现的地下水异常现象。当时曾认为是“地震前兆”,后经芜湖市地震办公室调查,认为是地下暗河中局部狭窄部位自引流通或堵塞所引起的,当地下暗河堵塞,地下水上升并沿溶洞溢出地面,排除“地震前兆”之说。在烟墩、三里店一带,岩溶水沿着断裂带方向所发育的溶隙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流动时,受到透水性差的红层所隔阻,常以特大泉水出露于地表,计有10余处。其中最为著名是涌珠泉,该泉位于三里店南偏西6公里处,此处群峦叠翠、苍松秀竹,常年流水潺潺,景色宜人,因泉水清澈,涌出如珠,故得其名。出露高程75米,为断层上升泉,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水温19℃,PH7.38~7.53,矿化度0.35克/升,含有20余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锰、锌、铜、锶、钡、钴、镍、碘、氟等10余种矿物质含量均符合生活用水标准,有毒细菌、放射性成分均未超标。水量丰富,枯水季节泉水量仍有990吨/日。该泉水为一天然优质饮用水,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本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贮存于柔性地层的构造裂隙中,其富水性一般较贫,在冲沟切割强烈的地段,多以泉水出露于地表。麻桥附近就有多处这样的泉群。水质为HCO—C型,PH6.8~7.8,水量0.1~0.2升/秒,但动态变化大,干旱季节则断流。
红层盆地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本县的中部,由于红层风化带弱,厚度小,地下水极为贫乏。但在红层盆地边缘断层破碎带附近,多出露较密集的长年不干涸而流量较大的上升泉。戴家汇附近就有4处这样的泉水,由于受断层控制,受到隐伏其下之水量丰富的高水头岩溶水补给,泉水量达5升每秒,水质好,矿化度0.25克每升,属HeO型。三里店附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红层中泉水众多,呈北东方向展布,水量常年在1~4升/秒之间,动态稳定。其南涌珠泉,一年四季泉水清澈如镜,在1978年大旱年份内,水量也无明显变化,故民间称此泉为“涌珠泉”。
一、河流
青弋江源自皖南黄山的北麓,自南向北流向,是安徽省境内长江最大一条支流,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河长291公里。青弋江蜿蜒本县东部,自奚滩乡入境,为本县与宣州市之界河,经芜湖县西河镇直至本县太丰乡出境,分支西出资福河与漳河相通,干流向北6公里至鳄鱼口又分支西出上潮河仍与漳河相通,干流则向北经湾氵止、芜湖入长江。县境内青弋江属中游河段,长34公里,河宽130~250米,水面比降0.16‰~0.19‰。弋江镇以上多为卵石河床,枯水季节沙滩外露,水深小于1米,不通航,雨季可通航1吨以下木船。弋江镇以下为沙质河床,河槽平直,水深常年在1米以上。每年6~9月可通3~20吨木船。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上旬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上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三年干旱,9月12日出现历史上最低水位9.21米。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但年际变化大,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立方米每秒(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立方米每秒。多年月最大流量1010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多年月最小流量2.02立方米每秒(1954年11月)。历年最大径流总量108.4亿立方米(1954年);历年最小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立方米每秒(1968年5月8日)。干旱季节,在西河镇青弋江曾处于停滞状态(1964年8月中旬,196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1968年9月中旬,1978年8~9月)。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低。从1958年开始,片面追求“以粮为纲”,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日益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河床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漳河发源于本县南部山区,自南向北穿越县境中部,至氵鲁港镇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全长115公里,境内80公里。源头有两支:北支源自本县西南部绿岭乡荷花塘;南支源自本县南部烟墩乡水龙洞,南北两支相汇于三里店,西汇峨岭河,至县城纳后港、西港、中港诸水。县城以上各支流属山间溪流,河床较陡,比降2.3~4.5‰,河面狭窄,水位变化大,汛期暴雨极易形成山洪暴发,干旱季节则断流。县城以下,漳河流经水网平原,自肇家埠至三埠管,河道长20公里,为本县与繁昌之界河,河宽80~135米,比降0.15‰,水流平缓。在肇家埠与漳河东分支资富河交汇,北经奎湖入上潮河,至三埠管仍归漳河。狮子山漳河多年平均水位10.26米,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7.12米(1967年9月1日);多年平均流量8.28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最大流量14.9立方米每秒(1969年),年平均最小流量6.8立方米每秒(1968年),月平均最大流量91.5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月平均最小流量0.11立方米每秒(1966年8月);年平均径流总量2.6亿立方米;历年最大洪峰流量144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历年最小洪峰流量108立方米每秒。漳河从元代(1271年)至民国是皖南地区重要的航线,县城北7.5公里的仓溪是漳河第一个自然码头,皖南山区的粮食、土特产均由此转运。解放后,据肇家埠实测河床断面,1982年比1957年已高出1.13米,一则有碍通航,枯水季节仅1~2吨木船通县城,洪水季节可通5~20吨船只;二则泄洪能力降低,一遇暴雨,易成水患。
资福河联通青弋江和漳河的主要河道。自芜湖县西河镇向西,青弋江分支河道曲折,至三叉河与孤峰河相交入漳河,北经金家阁河归漳河,全长29里,河面宽60~100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中渡常年平均水位9.04米,最高水位12.62米(1983年7月4日),最低水位7.90米(1968年2月3日),可通2~5吨木船。
孤峰河自泾县中村乡沙龙山北麓,向北至三岔河汇漳河东分支,资福河,境内全长37.3公里。该河大部分流经青弋江河谷平原,河面宽30~40米,水深0.5~1.8米。
上潮河东向西在三埠管与漳河相接,河道曲折,境内全长14.37公里,为本县与芜湖县之北界河。水面宽15~65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三埠管多年平均水位8.02米,最高水位11.0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6.25米(1968年2月4日)。河道淤积严重,每至汛期,水面高出两岸地面2.5~3米,又受长江水之顶托,沿岸水灾频繁。
后港河河支流之一,全长63公里源自本县西部戴镇、工山、麻桥等乡,计有6条支流,呈树枝状,经县城入漳河。河床陡,比降18‰,河面宽8~30米,汛期易发生山洪暴发。
绿岭河青通河支流之一——七星河的源头,发源于本县西南部绿岭乡燕子洞,县境内河长近20公里。支流众多,均呈西南向,河长7公里以上有8条。属山间溪流,河床陡,比降15‰,水流急,河面窄1~8米。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干旱季节则断流。
二、湖泊
奎湖又名奎潭湖,是本县最大的湖泊。位于本县东北部,水面7167亩。湖盆为一沉溺洼地,经长期积水形成湖群。湖面大小不一,多呈南北向。较大者有奎湖、浦西湖、石板湖、池湖、清浦塘、白塘湖、莲子湖、东塘、上下黄塘、西冲湖、下塘、蒋塘、鸭湖塘等,水深一般在2米上下。蓄水量7200万立方米。资福河、上潮河是横贯湖群主要河流。河、沟、湖、港连为一体,是本县主要水产基地,但由于历年盲目围湖造田,已损失水面3771亩,这不仅直接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搞乱了原来水系,减少了滞洪面积,使湖群圩田的内涝和渍害日趋严重。
三、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受地质地貌条件制约,分布不均衡。
青弋江、漳河河谷平原为本县地下水最丰富的地段,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含水层为灰白色砂砾石层和青灰色粉细砂层,厚度10~30米,上覆5~10米原粘性土,微承压性,平均水位2.26米,单井出水量100~600吨/日,多为HCO—CMN型,PH7.3~7.5,矿化度0.15~0.3克/升。水质好,水量丰富、埋深浅,易于开发,利用潜力大是这一地区地下水主要特点。
碳酸盐(石灰岩为主)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本县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裂隙溶洞中,具弱承压性。丫山镇渭湖村发育有2公里长地下暗河一条,其上游有一溶蚀洼地南陵湖,平时无水,1976年5~6月间,天晴无雨,地下水曾连续涌出地面,水量约2000立方米,积水面积达10余亩,水深3~4米。据传清咸丰6年(1856年)、清光绪30年(1904年)亦曾出现过类似时隐时现的地下水异常现象。当时曾认为是“地震前兆”,后经芜湖市地震办公室调查,认为是地下暗河中局部狭窄部位自引流通或堵塞所引起的,当地下暗河堵塞,地下水上升并沿溶洞溢出地面,排除“地震前兆”之说。在烟墩、三里店一带,岩溶水沿着断裂带方向所发育的溶隙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流动时,受到透水性差的红层所隔阻,常以特大泉水出露于地表,计有10余处。其中最为著名是涌珠泉,该泉位于三里店南偏西6公里处,此处群峦叠翠、苍松秀竹,常年流水潺潺,景色宜人,因泉水清澈,涌出如珠,故得其名。出露高程75米,为断层上升泉,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水温19℃,PH7.38~7.53,矿化度0.35克/升,含有20余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锰、锌、铜、锶、钡、钴、镍、碘、氟等10余种矿物质含量均符合生活用水标准,有毒细菌、放射性成分均未超标。水量丰富,枯水季节泉水量仍有990吨/日。该泉水为一天然优质饮用水,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本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贮存于柔性地层的构造裂隙中,其富水性一般较贫,在冲沟切割强烈的地段,多以泉水出露于地表。麻桥附近就有多处这样的泉群。水质为HCO—C型,PH6.8~7.8,水量0.1~0.2升/秒,但动态变化大,干旱季节则断流。
红层盆地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本县的中部,由于红层风化带弱,厚度小,地下水极为贫乏。但在红层盆地边缘断层破碎带附近,多出露较密集的长年不干涸而流量较大的上升泉。戴家汇附近就有4处这样的泉水,由于受断层控制,受到隐伏其下之水量丰富的高水头岩溶水补给,泉水量达5升每秒,水质好,矿化度0.25克每升,属HeO型。三里店附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红层中泉水众多,呈北东方向展布,水量常年在1~4升/秒之间,动态稳定。其南涌珠泉,一年四季泉水清澈如镜,在1978年大旱年份内,水量也无明显变化,故民间称此泉为“涌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