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蓄水
一、塘坝
塘、坝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历史产物。历代县境圩区靠湖泊、沟、港蓄水灌溉,大旱时,可从斗门引进江河水源进行调蓄。弋江平原及丘陵山区,依靠降雨迳流,塘坝拦蓄,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大部分小型塘坝为私人所有,但也有少数“官塘”是官府拨款兴建,或富户为首集资兴建的。
宋皇祐五年(1053年),胡友谅创建白杨陂石堰,堰在叶村,障水入上张村至盏铃塘(今奚滩乡境内),解决三十一都五图民用水,明洪武(1368~1398年)年初,本县创筑县东都塘坝。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城20公里,在合河口东首,叶仁初建造永庆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陈效改永丰堰,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其水由金阁小河进口至阮村渡出口。瓦秋石(今东江湖)蓄水以灌东江湖及梅阳二坝田亩,年虽极旱,亦获有秋故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邑人张士锦改建本县南湾坝,其水由若坑孝义岭至此,下官田湖至莞湖塘。明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沈尧中,向因城内河浅,水泉易涸,居民苦于供汲,于北水关下建北关堰。至清末,全县有塘254口,坝79座。
丘陵区塘坝多年失修,1951年6~7月间的两次山洪,部分塘坝被冲垮,8月间,一些地区遭旱。1952年,全县群众自修塘1649口,坝137座,其中重点塘坝的材料费,由国家贷款9348元给于扶持。五区桂月村兴建公坝贷款457元,灌田798亩;五区官峰乡官塘,贷款289元,灌田1560亩,效益显著。土地改革后,基本上改变了塘坝私有制。逐步由受益户按亩负担,发展到集体投资,兴修管理,农民投工进行评工记分,参加农业分配。1957年,全县共有塘9631口,坝579座。
60年代后期是丘陵区大搞蓄水工程的高峰期。1966~1976年,全县共兴建当家塘1177口,原有的塘埂进行加高培厚、增加蓄水量,改善灌溉条件。1980年以后,塘、坝的兴修、管理、用水出现矛盾。1982年绿岭公社幸福大队,制定对全队塘坝管水、供水公约,确定专人放水,统一调度,实行按水路定塘口,以塘口确定灌溉范围,采取先用小塘水,后用大塘水,再用当家塘水;先用坝子活水,后用塘内死水,先灌远田,后灌近田的灌溉制度、以塘口或生产队定专人放水。全大队共选派放水员81人,明确责任范围,签订合同。放水员的报酬,由受益田亩负担,每亩0.5元,大队统一收付,春秋两季大队对放水员进行评比,先进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全大队除放水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执锹放水和任意增设放水涵洞,任何人不得阻拦和切断水路,违者视情节轻重进行罚款罚工。每年早稻栽插前,将供水公约,用水制度,连同承包合同一并落实到户,并在生产队张榜公布,做到修管结合。冬修前,全大队组织生产队长,放水员实地安排兴修任务,落实到户。1990年,全县有当家塘1177口,小型塘9482口,坝320座,蓄水容量4373.55万立方米,灌溉18.2974万亩。
二、小水库
本县水库建设始于1958~1959年,两年间共动工兴建17座。施工中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边查勘、边规划、边施工,导致两座水库报废,一座没有达到标准。1966年冬,全县共动工兴建水库21座,时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水库全部草率收工,都存在着大坝、溢洪道标准质量不够,放水涵洞一部分是圬工结构,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涵管,有的甚至是无筋水泥涵管,后经逐年培修加固、改建、除险、灌区工程配套,在控制运用中方不断完善。
至1990年,全县共有55座水库,均为土坝,其中小〔一〕型5座,小〔二〕型50座,分布在12个乡镇,85个村委会。漳河流域有水库37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35座),总集雨面积40.4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8%,总蓄水容量1703.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4980亩。孤峰河流域有水库5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3座),总集雨面积7.8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12%,总蓄水容量289.36万立方米,灌溉农田7300亩。大通河流域有小〔二〕型水库9座,总集雨面积4.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2%,总蓄水容量151.4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850亩。荻港河流域有水库4座(其中小〔一〕型1座,小〔二〕型3座)总集雨面积3.7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10%,总蓄水容量258.5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7700亩。
石峰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麻桥乡团山脚下石塘李村,属漳河流域,集雨面积12.2平方公里。原计划最大坝高18米,坝顶高程48.8米,内外边坡1∶5,坝顶宽4米,总蓄水库容11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8万亩。放水涵洞采用斜卧涵圬工结构,库区移民294户,占用 农田1935亩。
1959年11月21日,工山人民公社成立石峰水库工程指挥所,11月24日动工,至1960年4月30日,计112个工作日,累计投工14.69万个。坝高达8.5米,坝顶宽度1米,大坝高程40米,始蓄水受益,共完成大坝、溢洪道及灌溉渠道土方30.36万立方米,石方2712立方米,国家投资2.86万元,灌溉农田4320亩。淹没区内,迁移南阳李、石塘李、石塘何3座村庄,移民116户,447人,拆迁瓦房210间,草房360间,占耕地850亩。1960年8月3日,洪水冲毁了放水涵洞的消能设施,总干渠被冲溃,放水涵与大坝衔接处发生渗水。
1963年11月10日,重新拟订了《石峰水库修正设计书》,修正内容:最大坝高11.5米,坝顶高程43米,坝顶宽3.5米,灌溉面积8500亩。大坝加高培厚,溢洪道开挖护砌,新建进水闸、跌水、渡槽、底涵,放水涵大小配套建筑物33座。整修平架3条,支渠3条,全长15.9公里,共完成土方4.35万立方米,砌石1773立方米,混凝土51.8立方米。国家投资13万元,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校核100年一遇。
续建后,水库仍存在着渠道路线偏低,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溉面积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972~1975年间,灌区开挖主要排灌渠3条,计长22公里,斗渠6公里,东西干渠较原设计提高2米以上,受益范围由原来5个大队扩大到8个大队,灌溉面积扩大到7150亩。1981年安徽省水利厅核定“石峰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国家补助经费12.5万元,分两年实施,宣城行署水电局增补1万元,用于灌区配套工程。在工程实施后期,灌区连续遭受了1983年、1984年大洪水的袭击,有6处工程遭受水毁。1985年国家补助水毁工程经费1.4万元。至1985年8月,全部配套工程竣工验收,共完成农用桥45座,涵闸65座,渡槽4座,跌水3座,渠道块石护砌长575米,水库公路2公里,土方3.03万立方米,砌石3852立方米,混凝土318.6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4.95万元。经过3年的灌区工程配套后,1990年受益有工山乡的新岭、万安、工一、工二、工山、土白一、土白二、栗阳8个村委会及麻桥、桂山乡的石峰、桂镇两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灌溉面积由原设计8500亩扩大到11632亩。水库枢纽工程的状况是:坝身断面规划完整,坝高13.58米,坝顶高程44.58米,坝顶宽10米,外坡1∶2.4,内坡1∶3,坝顶挡浪墙高程45.98米,蓄水总库容71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0万立方米,溢洪道纵横断面整齐稳定,最大安全泄洪流量120.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放水箱涵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0.8米,设计流量为1.42立方米每秒,管理运行正常。
杨村湖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桂山乡境内,属荻港河流域。集雨面积2.54平方公里,总蓄水库容2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万立方米,受益桂镇、高岭、跃进、大工4个村委会,灌溉面积4050亩。
1958年冬动工兴建,1959年春开始蓄水受益,但大坝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坝身坍塌渗漏严重,后逐年加高培厚,枢纽工程也不断完善,至1971年才基本建成,灌溉面积3000亩。1975~1980年,社队自筹经费3.5万元,用于灌区工程配套,灌溉面积扩大到3600亩。1982年1月,宣城行署水电局核定灌区配套工程经费6.0万元。对大坝渗漏进行了灌浆。在第二期工程实施中,连续遭到了1983年、1984年大洪水袭击,部分工程又遭到水毁。1985年,芜湖市水电局核定:补助水毁工程经费1.6万元。至1985年底,灌区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共完成农用便桥13座,涵闸9座,渡槽6座,跌水16座,渠道块石护砌长465米,土方0.31万立方米,砌石2724立方米,混凝土288立方米,共使用经费7.6万元。经过3年的灌区工程配套,灌溉面积由3600亩扩大到4050亩,其中自流灌溉1650亩,提水灌溉2400亩。
1988年,圬工结构的放水涵洞,直径50厘米,经30年的水流冲刷,料面缝口水泥沙浆流失,渗漏严重,导致大坝陷洞,经采用直径40厘米钢管内衬,钢管四周用水泥沙浆灌浆密封,使水库安全运行。水库枢纽工程完整,最大坝高14.5米,坝顶高程60.14米,挡浪墙高程61.71米,防洪标准达500年一遇,管理运行正常。
燕山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泾、南两县毗连的奚滩乡燕山村委会,属孤峰河流域。集雨面积3.17平方公里,蓄水总库容11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00亩。
1958年冬动工兴建,1959年春蓄水受益。在施工过程中,枢纽工程的大坝、溢洪道、圬工放水涵标准质量不够,并发生两起重大事故。1959年3月17日下午5时30分,民工在山上取土,挖成削壁悬崖,高达8米,土方崩塌,压死民工4人。1960年8月3日,山洪暴发,燕山水库发生垮坝事故。垮坝后,原建的圬工斜卧涵,改建为圬工料石拱圈涵,直径80厘米,闸门为铸铁拉杆转动式。1976年又改为钢筋混凝竖井,用启闭机直升式开关。
大坝工程经多年整修,特别是1970年、1976年两次加高培厚,使大坝土方工程达到设计规模,但坝脚渗漏依然存在,虽用块石护坡,砂石倒滤,稳住了坝脚,但坝脚下10米宽,是一片沼泽。1982年冬至1983年春,采取大坝灌浆,解决渗漏。现有最大坝高11米,坝长205米,坝顶高程41.07米,坝顶宽7米,内坡1∶2.5,外坡1∶3,溢洪道为开撇式溢流堰。进口底板高程38.39米,宽度19米,全用块石护砌,最大泄洪流量5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到500年一遇。灌区内现有南北干渠两条,总长4226米,支渠13条,总长7690米,由南向北排洪干沟一条,长为2000米。
1987年汛期,钢闸门与启闭机螺杆连接螺丝脱落,闸门启不开,影响灌溉,危及大坝安全,经芜湖市打涝队潜水员进行水下电焊连接,解决了闸门启闭。1990年,放水涵老化气蚀,块石底板破碎,洞身四周疏松,表面破碎,放水涵外围渗漏严重,国家投资1.7万元,采用圬工涵内套钢板管,直径40厘米,钢板管四周用水泥砂浆灌浆密封,水库正常运行。使防洪标准已达300年一遇以上,灌区保证率已达95%以上,灌区各级渠道基本完好,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符合省水利厅关于建设旱涝保收片的标准。1990年5月,芜湖市水利局审核灌区建筑工程48项,工程量:钢筋混凝土29立方米,混凝土421立方米,砌石326立方米,建筑工程造价8.2万元。1990年安徽省水利厅从排灌配套项目中,安排经费5.7万元,群众自筹经费2.5万元,灌区建筑工程投入全面施工。
1990年小型水库统计表
表1—5
塘、坝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历史产物。历代县境圩区靠湖泊、沟、港蓄水灌溉,大旱时,可从斗门引进江河水源进行调蓄。弋江平原及丘陵山区,依靠降雨迳流,塘坝拦蓄,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大部分小型塘坝为私人所有,但也有少数“官塘”是官府拨款兴建,或富户为首集资兴建的。
宋皇祐五年(1053年),胡友谅创建白杨陂石堰,堰在叶村,障水入上张村至盏铃塘(今奚滩乡境内),解决三十一都五图民用水,明洪武(1368~1398年)年初,本县创筑县东都塘坝。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城20公里,在合河口东首,叶仁初建造永庆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陈效改永丰堰,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其水由金阁小河进口至阮村渡出口。瓦秋石(今东江湖)蓄水以灌东江湖及梅阳二坝田亩,年虽极旱,亦获有秋故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邑人张士锦改建本县南湾坝,其水由若坑孝义岭至此,下官田湖至莞湖塘。明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沈尧中,向因城内河浅,水泉易涸,居民苦于供汲,于北水关下建北关堰。至清末,全县有塘254口,坝79座。
丘陵区塘坝多年失修,1951年6~7月间的两次山洪,部分塘坝被冲垮,8月间,一些地区遭旱。1952年,全县群众自修塘1649口,坝137座,其中重点塘坝的材料费,由国家贷款9348元给于扶持。五区桂月村兴建公坝贷款457元,灌田798亩;五区官峰乡官塘,贷款289元,灌田1560亩,效益显著。土地改革后,基本上改变了塘坝私有制。逐步由受益户按亩负担,发展到集体投资,兴修管理,农民投工进行评工记分,参加农业分配。1957年,全县共有塘9631口,坝579座。
60年代后期是丘陵区大搞蓄水工程的高峰期。1966~1976年,全县共兴建当家塘1177口,原有的塘埂进行加高培厚、增加蓄水量,改善灌溉条件。1980年以后,塘、坝的兴修、管理、用水出现矛盾。1982年绿岭公社幸福大队,制定对全队塘坝管水、供水公约,确定专人放水,统一调度,实行按水路定塘口,以塘口确定灌溉范围,采取先用小塘水,后用大塘水,再用当家塘水;先用坝子活水,后用塘内死水,先灌远田,后灌近田的灌溉制度、以塘口或生产队定专人放水。全大队共选派放水员81人,明确责任范围,签订合同。放水员的报酬,由受益田亩负担,每亩0.5元,大队统一收付,春秋两季大队对放水员进行评比,先进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全大队除放水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执锹放水和任意增设放水涵洞,任何人不得阻拦和切断水路,违者视情节轻重进行罚款罚工。每年早稻栽插前,将供水公约,用水制度,连同承包合同一并落实到户,并在生产队张榜公布,做到修管结合。冬修前,全大队组织生产队长,放水员实地安排兴修任务,落实到户。1990年,全县有当家塘1177口,小型塘9482口,坝320座,蓄水容量4373.55万立方米,灌溉18.2974万亩。
二、小水库
本县水库建设始于1958~1959年,两年间共动工兴建17座。施工中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边查勘、边规划、边施工,导致两座水库报废,一座没有达到标准。1966年冬,全县共动工兴建水库21座,时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水库全部草率收工,都存在着大坝、溢洪道标准质量不够,放水涵洞一部分是圬工结构,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涵管,有的甚至是无筋水泥涵管,后经逐年培修加固、改建、除险、灌区工程配套,在控制运用中方不断完善。
至1990年,全县共有55座水库,均为土坝,其中小〔一〕型5座,小〔二〕型50座,分布在12个乡镇,85个村委会。漳河流域有水库37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35座),总集雨面积40.4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8%,总蓄水容量1703.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4980亩。孤峰河流域有水库5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3座),总集雨面积7.8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12%,总蓄水容量289.36万立方米,灌溉农田7300亩。大通河流域有小〔二〕型水库9座,总集雨面积4.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2%,总蓄水容量151.4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850亩。荻港河流域有水库4座(其中小〔一〕型1座,小〔二〕型3座)总集雨面积3.7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10%,总蓄水容量258.5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7700亩。
石峰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麻桥乡团山脚下石塘李村,属漳河流域,集雨面积12.2平方公里。原计划最大坝高18米,坝顶高程48.8米,内外边坡1∶5,坝顶宽4米,总蓄水库容11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8万亩。放水涵洞采用斜卧涵圬工结构,库区移民294户,占用 农田1935亩。
1959年11月21日,工山人民公社成立石峰水库工程指挥所,11月24日动工,至1960年4月30日,计112个工作日,累计投工14.69万个。坝高达8.5米,坝顶宽度1米,大坝高程40米,始蓄水受益,共完成大坝、溢洪道及灌溉渠道土方30.36万立方米,石方2712立方米,国家投资2.86万元,灌溉农田4320亩。淹没区内,迁移南阳李、石塘李、石塘何3座村庄,移民116户,447人,拆迁瓦房210间,草房360间,占耕地850亩。1960年8月3日,洪水冲毁了放水涵洞的消能设施,总干渠被冲溃,放水涵与大坝衔接处发生渗水。
1963年11月10日,重新拟订了《石峰水库修正设计书》,修正内容:最大坝高11.5米,坝顶高程43米,坝顶宽3.5米,灌溉面积8500亩。大坝加高培厚,溢洪道开挖护砌,新建进水闸、跌水、渡槽、底涵,放水涵大小配套建筑物33座。整修平架3条,支渠3条,全长15.9公里,共完成土方4.35万立方米,砌石1773立方米,混凝土51.8立方米。国家投资13万元,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校核100年一遇。
续建后,水库仍存在着渠道路线偏低,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溉面积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972~1975年间,灌区开挖主要排灌渠3条,计长22公里,斗渠6公里,东西干渠较原设计提高2米以上,受益范围由原来5个大队扩大到8个大队,灌溉面积扩大到7150亩。1981年安徽省水利厅核定“石峰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国家补助经费12.5万元,分两年实施,宣城行署水电局增补1万元,用于灌区配套工程。在工程实施后期,灌区连续遭受了1983年、1984年大洪水的袭击,有6处工程遭受水毁。1985年国家补助水毁工程经费1.4万元。至1985年8月,全部配套工程竣工验收,共完成农用桥45座,涵闸65座,渡槽4座,跌水3座,渠道块石护砌长575米,水库公路2公里,土方3.03万立方米,砌石3852立方米,混凝土318.6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4.95万元。经过3年的灌区工程配套后,1990年受益有工山乡的新岭、万安、工一、工二、工山、土白一、土白二、栗阳8个村委会及麻桥、桂山乡的石峰、桂镇两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灌溉面积由原设计8500亩扩大到11632亩。水库枢纽工程的状况是:坝身断面规划完整,坝高13.58米,坝顶高程44.58米,坝顶宽10米,外坡1∶2.4,内坡1∶3,坝顶挡浪墙高程45.98米,蓄水总库容71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0万立方米,溢洪道纵横断面整齐稳定,最大安全泄洪流量120.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放水箱涵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0.8米,设计流量为1.42立方米每秒,管理运行正常。
杨村湖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桂山乡境内,属荻港河流域。集雨面积2.54平方公里,总蓄水库容2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万立方米,受益桂镇、高岭、跃进、大工4个村委会,灌溉面积4050亩。
1958年冬动工兴建,1959年春开始蓄水受益,但大坝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坝身坍塌渗漏严重,后逐年加高培厚,枢纽工程也不断完善,至1971年才基本建成,灌溉面积3000亩。1975~1980年,社队自筹经费3.5万元,用于灌区工程配套,灌溉面积扩大到3600亩。1982年1月,宣城行署水电局核定灌区配套工程经费6.0万元。对大坝渗漏进行了灌浆。在第二期工程实施中,连续遭到了1983年、1984年大洪水袭击,部分工程又遭到水毁。1985年,芜湖市水电局核定:补助水毁工程经费1.6万元。至1985年底,灌区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共完成农用便桥13座,涵闸9座,渡槽6座,跌水16座,渠道块石护砌长465米,土方0.31万立方米,砌石2724立方米,混凝土288立方米,共使用经费7.6万元。经过3年的灌区工程配套,灌溉面积由3600亩扩大到4050亩,其中自流灌溉1650亩,提水灌溉2400亩。
1988年,圬工结构的放水涵洞,直径50厘米,经30年的水流冲刷,料面缝口水泥沙浆流失,渗漏严重,导致大坝陷洞,经采用直径40厘米钢管内衬,钢管四周用水泥沙浆灌浆密封,使水库安全运行。水库枢纽工程完整,最大坝高14.5米,坝顶高程60.14米,挡浪墙高程61.71米,防洪标准达500年一遇,管理运行正常。
燕山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泾、南两县毗连的奚滩乡燕山村委会,属孤峰河流域。集雨面积3.17平方公里,蓄水总库容11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100亩。
1958年冬动工兴建,1959年春蓄水受益。在施工过程中,枢纽工程的大坝、溢洪道、圬工放水涵标准质量不够,并发生两起重大事故。1959年3月17日下午5时30分,民工在山上取土,挖成削壁悬崖,高达8米,土方崩塌,压死民工4人。1960年8月3日,山洪暴发,燕山水库发生垮坝事故。垮坝后,原建的圬工斜卧涵,改建为圬工料石拱圈涵,直径80厘米,闸门为铸铁拉杆转动式。1976年又改为钢筋混凝竖井,用启闭机直升式开关。
大坝工程经多年整修,特别是1970年、1976年两次加高培厚,使大坝土方工程达到设计规模,但坝脚渗漏依然存在,虽用块石护坡,砂石倒滤,稳住了坝脚,但坝脚下10米宽,是一片沼泽。1982年冬至1983年春,采取大坝灌浆,解决渗漏。现有最大坝高11米,坝长205米,坝顶高程41.07米,坝顶宽7米,内坡1∶2.5,外坡1∶3,溢洪道为开撇式溢流堰。进口底板高程38.39米,宽度19米,全用块石护砌,最大泄洪流量5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到500年一遇。灌区内现有南北干渠两条,总长4226米,支渠13条,总长7690米,由南向北排洪干沟一条,长为2000米。
1987年汛期,钢闸门与启闭机螺杆连接螺丝脱落,闸门启不开,影响灌溉,危及大坝安全,经芜湖市打涝队潜水员进行水下电焊连接,解决了闸门启闭。1990年,放水涵老化气蚀,块石底板破碎,洞身四周疏松,表面破碎,放水涵外围渗漏严重,国家投资1.7万元,采用圬工涵内套钢板管,直径40厘米,钢板管四周用水泥砂浆灌浆密封,水库正常运行。使防洪标准已达300年一遇以上,灌区保证率已达95%以上,灌区各级渠道基本完好,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符合省水利厅关于建设旱涝保收片的标准。1990年5月,芜湖市水利局审核灌区建筑工程48项,工程量:钢筋混凝土29立方米,混凝土421立方米,砌石326立方米,建筑工程造价8.2万元。1990年安徽省水利厅从排灌配套项目中,安排经费5.7万元,群众自筹经费2.5万元,灌区建筑工程投入全面施工。
1990年小型水库统计表
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