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业隶属构成
一、轻手工业局系统工业
本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清同治二年(1863年),县城西6公里的梅花山陶瓷厂烧制的陶器产品,享有“腌菜不酸,装菜不臭”的盛誉。民国时期,本县工业企业大都是手工作坊(机坊、砻坊、糖坊、糟坊、油坊、面坊),还有匠铺(铁匠、木匠、篾匠、针匠、铜匠、锡匠、银匠、漆匠、石匠、裱匠、扎匠)以及制秤、弹花、制鞋、制笔、钟表修理等个体手工业。产品有铜、锡、银器、竹、木、铁器、鞋帽、土布、毛巾、袜子、砖瓦、石灰、土陶器等。弋江篾器产品,远销江苏、东北等地。至解放前夕,有各类手工业30余种,从业人员4888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手工业领导,大力扶持,对手工业产品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政策,使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2月,成立城厢棉织生产合作社,属本县第一个获省批准发证的社。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1957年,全县组织手工业社(组)67个,社员2673人,完成产值320.7万元,比1952年增长18.5倍;实现利润77.07万元,税金 4.65万元。
1959年,城关手工业合作社多数过渡升级为国营企业。1961年,又恢复集体性质,这样大上大下,损失严重。至1965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0个,职工1307人,完成产值213万元,比1957年下降33.6%;实现利润15.17万元,比1957年下降44%;税金10.63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斗、批、改”,行政机构瘫痪,企业管理混乱。1968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0个,职工1262人,完成产值208万元,实现利润11.61万元,分别比1965年下降2.4%和23.4%,税金10.78万元。1975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3个,职工1400人,完成产值546万元,利润39.17万元,税金32.5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82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25个,职工2108人,完成产值587万元,利润9.07万元,税金24.28万元。1983~1990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再次进行整顿,优胜劣汰,县橡胶厂、自行车配件厂、二轻机械厂、铰链厂、皮鞋厂、罐头饮料厂以优取胜,迅速发展。全县轻手工业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共投资345万元,扩建改造县橡胶厂、自行车配件厂、造纸厂、铰链厂、罐头饮料厂、康乐食品厂、皮鞋厂、鞋帽厂、二轻机械厂、第一和第二棉织厂、五金电镀厂、麻纺厂等13个企业。主要行业有:纺织、机械、饮料食品、五金电镀、印刷造纸、化工、皮革、制鞋、陶瓷、服装、建材和其它工业。主要产品有:橡胶制品、自行车配件、螺丝起刀、防滑轮、打稻机、鼓风机、磨粉机、汽酒、罐头、饮料、钢丝床、食品、棉布、毛巾、皮鞋、合页等。男女布鞋在1979年获省级评比第一名;合页在1986年获国家五金商品质量测试中心一类产品证书;橡胶维纶骨架V带在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20个,职工1230人,完成产值747万元,上交税金102.1万元。
1990年轻手工业局系统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1—2单位:万元
二、经委系统工业
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始建于50年代。1951年初建立县酒厂,为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建县印刷厂。1958年建县机械厂。1969年兴办县小工山铁矿和1970年兴办县丫山煤矿(后均因亏损严重而停办)。1970年建县钢铁厂(1980年因生铁积压而转产白水泥)。同年将县水电工程队改建为县水泥预制厂。1971年建县轮窑厂。1973年县化肥厂建成。1982年5月,县成立经济委员会,负责管理上述国营工业,当年实现产值481万元。1985年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职工1428人,实现产值727万元。1990年,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7个,即县化肥厂、县白水泥厂、县机械厂、县印刷厂、县酒厂、县轮窑厂、县水泥预制厂,共有职工1701人,固定资产原值1984.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29.7万元,实现产值1258.9万元。
三、乡镇企业局系统工业
本县乡镇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放后,乡村的“五匠”(木、瓦、篾、石、铁匠)、“四坊”(磨、面、油、豆腐坊)得到发展,其特点是亦工亦农、自产自销。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兴起,部分乡和高级社办起了农机、棉织、粮油加工等企业。此间,乡村工业大体有四种形式,即集镇合作手工业;农业社办的小作坊;隶属于农业社的手工业合作社;家庭手工业。1956年,三里乡创办东山造纸厂,生产土纸。1958年,全县集镇工业合作社(组)47个,合作工厂2个,职工934人,全部划给人民公社领导。是年,各公社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这些企业一哄而起,生产条件差,管理混乱,粗制滥造,加之供销不畅,不久,绝大多数停办。1971年,麻桥公社开采了石灰石矿。1972年,全县24个公社先后办起农机修配厂、农机管理站41个,基本形成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是年,城关镇办起回纺厂、农机厂、木器厂;石铺公社办起变压器厂。1977年,县社队企业局成立,社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年底,全县社镇工业(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下同)69个,从业人员2082人,实现产值447万元。1979年,城关回纺厂改建为县毛巾厂;城关农机厂改为县通用机械厂。是年,全县新办工业企业12个,新增产值58万元。至1981年底,县对社 镇工业投资34.5万元。是年,新办工业企业8个,老企业更新扩建14个,新增产值200.8万元,新增利润26.8万元。1983年,县成立黄砂总站;三里公社兴建清溪宣纸厂。1984年,全县27个乡、镇均成立了乡(镇)经济联合委员会。1985年,绿岭乡兴建复合肥厂。是年,全县乡镇工业132个,从业人员4875人,实现产值1353万元。1987年,九连乡兴建罐头食品厂、家发乡兴建针织服装厂、石铺乡兴建无线电厂、农药厂,以及芜南黄砂联合管理站成立。1989年,弋江镇建成蒸压灰砂砖厂。全县乡镇工业骨干企业有县毛巾厂、县水泥厂、县通用机械厂、县钢窗厂、县农药厂、县变压器厂、县无线电厂、县东郊精米厂、县罐头食品厂、县清溪宣纸厂、县针织服装厂、县复合肥厂、县肠衣厂、县麒麟羽绒厂、县纺织机械厂等。其中:出口创汇企业有县毛巾厂、县清溪宣纸厂、县罐头食品厂、县肠衣厂、县麒麟羽绒厂。1990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183个,从业人员7244人,实现产值3933万元,利润196万元,上交税金20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49万吨、铜矿石(金属量)58吨、铁矿石8700吨、脱粒机3500台、农用水泵1800台、水泥制砖机50台、拖拉机配件18.6万件、冷藏门20扇、空气帘10台、钢窗9600平方米、卷闸门1750平方米、红砖1857万块、水泥4.06万吨、变压器3800KVA、控制变压器6100KVA、电焊机4100KVA、开关扭80台、遥控开关3837套、复合肥1230吨、杀虫双225吨、清水马蹄罐头46.2吨、化纤编织袋4万条、棉毛衣裤40430件、毛巾299万条、提花浴巾30.17万条、宣纸29吨、草帽15万顶。
1990年乡镇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1—3单位:万元
四、其它系统工业
粮食局系统工业解放后,县粮食部门建新民米厂,加工军粮。1950~1951年,先后办起公司米厂和东门米厂。1955年,县城3个米厂合建为县碾米厂,弋江镇建第二碾米厂,当年实现产值120.5万元。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工人碾米厂。1957年建三里米厂(1982年停办)。1960年,实现产值492万元。1963年建何湾米厂。1965年实现产值291万元,利润4.22万元。1966年,县城关2个米厂、1个油厂合并为城关粮油厂,并将弋江米厂、油厂合并为弋江粮油厂。1970年实现产值303万元,利润3.49万元。1974年建黄墓米厂。1975年实现产值680.7万元,利润7.69万元。1980年实现产值615.7万元,利润2.78万元。1981年将城关粮油厂分设为城关米厂和城关油厂。1984年建成配合饲料厂。1985年,兴建粮油食品厂。是年实现产值928.5万元,利润20万元。1988年,城关粮站在五里岗新建五里米厂。1989年,城关油厂改建浸出制油工艺流程建成并改名为植物油厂;黄墓粮站在许镇新建许镇米厂。1990年全民独立核算厂5个。即:城关米厂、植物油厂、粮油食品厂、配合饲料厂、弋江粮油厂,职工302人。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黄墓米厂、五里米厂、何湾米厂等。全年共实现产值1326.5万元,利润174万元。此外,粮食系统还办有知青厂。
商业局系统工业始于1954年建立的城厢食品加工组,1956年,改建为县食品厂 ,1956年建立幸福食品厂。后相继建立城关、弋江、黄墓腌制厂(弋江、黄墓腌制厂因亏损而停办)。1979年建石油加工厂。1982年建弋江食品厂。1990年,全县商业系统全民工业企业有食品厂、腌制厂、石油加工厂、冰棒厂、弋江食品厂;集体工业企业有幸福食品厂。共有职工205人,实现产值87.1万元。
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业始于1964年创办的粉丝厂,1965年办筷子厂,1978年办“五七”综合厂(生产草帽、麻袋)均因供销不畅而停办。本县弋江、奚滩一带盛产棉花,于1965年建奚滩轧花厂,1974年建弋江轧花厂和弋江柳洲酱园。1987年动工,1989年建成缫丝厂。1990年全县供销系统工业企业有缫丝厂、奚滩轧花厂、弋江轧花厂、弋江柳洲酱园以及何湾、三里、丫山、太丰、奎湖供销社食品厂。职工371人,实现产值459.8万元,利润14.3万元,上交税金11.3万元。
民政局系统工业于1975年先后办起利农机械厂和福利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37.5万元。
城建局系统工业于1976年建自来水厂和建筑加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12.4万元,利润3.6万元。
教委系统工业1978年兴办排湾中学生物标本厂,南陵师范办有知青印刷厂,1990年实现产值33万元。
林业局系统工业1979年建立戴公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和丫山林场木材加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9.3万元。
农牧渔业局系统工业1985年建立示范农场精米厂,1990年实现产值97.9万元。
此外,企事业单位于80年代初先后兴办知青厂有财政局印刷厂、劳动服务公司瓜籽厂、柏山渠水泥预制厂、燃料公司加工厂等,1990年共实现产值82.5万元。
本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清同治二年(1863年),县城西6公里的梅花山陶瓷厂烧制的陶器产品,享有“腌菜不酸,装菜不臭”的盛誉。民国时期,本县工业企业大都是手工作坊(机坊、砻坊、糖坊、糟坊、油坊、面坊),还有匠铺(铁匠、木匠、篾匠、针匠、铜匠、锡匠、银匠、漆匠、石匠、裱匠、扎匠)以及制秤、弹花、制鞋、制笔、钟表修理等个体手工业。产品有铜、锡、银器、竹、木、铁器、鞋帽、土布、毛巾、袜子、砖瓦、石灰、土陶器等。弋江篾器产品,远销江苏、东北等地。至解放前夕,有各类手工业30余种,从业人员4888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加强对手工业领导,大力扶持,对手工业产品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政策,使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2月,成立城厢棉织生产合作社,属本县第一个获省批准发证的社。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1957年,全县组织手工业社(组)67个,社员2673人,完成产值320.7万元,比1952年增长18.5倍;实现利润77.07万元,税金 4.65万元。
1959年,城关手工业合作社多数过渡升级为国营企业。1961年,又恢复集体性质,这样大上大下,损失严重。至1965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0个,职工1307人,完成产值213万元,比1957年下降33.6%;实现利润15.17万元,比1957年下降44%;税金10.63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斗、批、改”,行政机构瘫痪,企业管理混乱。1968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0个,职工1262人,完成产值208万元,实现利润11.61万元,分别比1965年下降2.4%和23.4%,税金10.78万元。1975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33个,职工1400人,完成产值546万元,利润39.17万元,税金32.59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82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25个,职工2108人,完成产值587万元,利润9.07万元,税金24.28万元。1983~1990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再次进行整顿,优胜劣汰,县橡胶厂、自行车配件厂、二轻机械厂、铰链厂、皮鞋厂、罐头饮料厂以优取胜,迅速发展。全县轻手工业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共投资345万元,扩建改造县橡胶厂、自行车配件厂、造纸厂、铰链厂、罐头饮料厂、康乐食品厂、皮鞋厂、鞋帽厂、二轻机械厂、第一和第二棉织厂、五金电镀厂、麻纺厂等13个企业。主要行业有:纺织、机械、饮料食品、五金电镀、印刷造纸、化工、皮革、制鞋、陶瓷、服装、建材和其它工业。主要产品有:橡胶制品、自行车配件、螺丝起刀、防滑轮、打稻机、鼓风机、磨粉机、汽酒、罐头、饮料、钢丝床、食品、棉布、毛巾、皮鞋、合页等。男女布鞋在1979年获省级评比第一名;合页在1986年获国家五金商品质量测试中心一类产品证书;橡胶维纶骨架V带在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县轻手工业企业20个,职工1230人,完成产值747万元,上交税金102.1万元。
1990年轻手工业局系统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1—2单位:万元
二、经委系统工业
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始建于50年代。1951年初建立县酒厂,为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1952年建县印刷厂。1958年建县机械厂。1969年兴办县小工山铁矿和1970年兴办县丫山煤矿(后均因亏损严重而停办)。1970年建县钢铁厂(1980年因生铁积压而转产白水泥)。同年将县水电工程队改建为县水泥预制厂。1971年建县轮窑厂。1973年县化肥厂建成。1982年5月,县成立经济委员会,负责管理上述国营工业,当年实现产值481万元。1985年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职工1428人,实现产值727万元。1990年,经委直属全民工业企业7个,即县化肥厂、县白水泥厂、县机械厂、县印刷厂、县酒厂、县轮窑厂、县水泥预制厂,共有职工1701人,固定资产原值1984.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29.7万元,实现产值1258.9万元。
三、乡镇企业局系统工业
本县乡镇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放后,乡村的“五匠”(木、瓦、篾、石、铁匠)、“四坊”(磨、面、油、豆腐坊)得到发展,其特点是亦工亦农、自产自销。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兴起,部分乡和高级社办起了农机、棉织、粮油加工等企业。此间,乡村工业大体有四种形式,即集镇合作手工业;农业社办的小作坊;隶属于农业社的手工业合作社;家庭手工业。1956年,三里乡创办东山造纸厂,生产土纸。1958年,全县集镇工业合作社(组)47个,合作工厂2个,职工934人,全部划给人民公社领导。是年,各公社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这些企业一哄而起,生产条件差,管理混乱,粗制滥造,加之供销不畅,不久,绝大多数停办。1971年,麻桥公社开采了石灰石矿。1972年,全县24个公社先后办起农机修配厂、农机管理站41个,基本形成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是年,城关镇办起回纺厂、农机厂、木器厂;石铺公社办起变压器厂。1977年,县社队企业局成立,社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年底,全县社镇工业(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下同)69个,从业人员2082人,实现产值447万元。1979年,城关回纺厂改建为县毛巾厂;城关农机厂改为县通用机械厂。是年,全县新办工业企业12个,新增产值58万元。至1981年底,县对社 镇工业投资34.5万元。是年,新办工业企业8个,老企业更新扩建14个,新增产值200.8万元,新增利润26.8万元。1983年,县成立黄砂总站;三里公社兴建清溪宣纸厂。1984年,全县27个乡、镇均成立了乡(镇)经济联合委员会。1985年,绿岭乡兴建复合肥厂。是年,全县乡镇工业132个,从业人员4875人,实现产值1353万元。1987年,九连乡兴建罐头食品厂、家发乡兴建针织服装厂、石铺乡兴建无线电厂、农药厂,以及芜南黄砂联合管理站成立。1989年,弋江镇建成蒸压灰砂砖厂。全县乡镇工业骨干企业有县毛巾厂、县水泥厂、县通用机械厂、县钢窗厂、县农药厂、县变压器厂、县无线电厂、县东郊精米厂、县罐头食品厂、县清溪宣纸厂、县针织服装厂、县复合肥厂、县肠衣厂、县麒麟羽绒厂、县纺织机械厂等。其中:出口创汇企业有县毛巾厂、县清溪宣纸厂、县罐头食品厂、县肠衣厂、县麒麟羽绒厂。1990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183个,从业人员7244人,实现产值3933万元,利润196万元,上交税金20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49万吨、铜矿石(金属量)58吨、铁矿石8700吨、脱粒机3500台、农用水泵1800台、水泥制砖机50台、拖拉机配件18.6万件、冷藏门20扇、空气帘10台、钢窗9600平方米、卷闸门1750平方米、红砖1857万块、水泥4.06万吨、变压器3800KVA、控制变压器6100KVA、电焊机4100KVA、开关扭80台、遥控开关3837套、复合肥1230吨、杀虫双225吨、清水马蹄罐头46.2吨、化纤编织袋4万条、棉毛衣裤40430件、毛巾299万条、提花浴巾30.17万条、宣纸29吨、草帽15万顶。
1990年乡镇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1—3单位:万元
四、其它系统工业
粮食局系统工业解放后,县粮食部门建新民米厂,加工军粮。1950~1951年,先后办起公司米厂和东门米厂。1955年,县城3个米厂合建为县碾米厂,弋江镇建第二碾米厂,当年实现产值120.5万元。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工人碾米厂。1957年建三里米厂(1982年停办)。1960年,实现产值492万元。1963年建何湾米厂。1965年实现产值291万元,利润4.22万元。1966年,县城关2个米厂、1个油厂合并为城关粮油厂,并将弋江米厂、油厂合并为弋江粮油厂。1970年实现产值303万元,利润3.49万元。1974年建黄墓米厂。1975年实现产值680.7万元,利润7.69万元。1980年实现产值615.7万元,利润2.78万元。1981年将城关粮油厂分设为城关米厂和城关油厂。1984年建成配合饲料厂。1985年,兴建粮油食品厂。是年实现产值928.5万元,利润20万元。1988年,城关粮站在五里岗新建五里米厂。1989年,城关油厂改建浸出制油工艺流程建成并改名为植物油厂;黄墓粮站在许镇新建许镇米厂。1990年全民独立核算厂5个。即:城关米厂、植物油厂、粮油食品厂、配合饲料厂、弋江粮油厂,职工302人。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黄墓米厂、五里米厂、何湾米厂等。全年共实现产值1326.5万元,利润174万元。此外,粮食系统还办有知青厂。
商业局系统工业始于1954年建立的城厢食品加工组,1956年,改建为县食品厂 ,1956年建立幸福食品厂。后相继建立城关、弋江、黄墓腌制厂(弋江、黄墓腌制厂因亏损而停办)。1979年建石油加工厂。1982年建弋江食品厂。1990年,全县商业系统全民工业企业有食品厂、腌制厂、石油加工厂、冰棒厂、弋江食品厂;集体工业企业有幸福食品厂。共有职工205人,实现产值87.1万元。
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业始于1964年创办的粉丝厂,1965年办筷子厂,1978年办“五七”综合厂(生产草帽、麻袋)均因供销不畅而停办。本县弋江、奚滩一带盛产棉花,于1965年建奚滩轧花厂,1974年建弋江轧花厂和弋江柳洲酱园。1987年动工,1989年建成缫丝厂。1990年全县供销系统工业企业有缫丝厂、奚滩轧花厂、弋江轧花厂、弋江柳洲酱园以及何湾、三里、丫山、太丰、奎湖供销社食品厂。职工371人,实现产值459.8万元,利润14.3万元,上交税金11.3万元。
民政局系统工业于1975年先后办起利农机械厂和福利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37.5万元。
城建局系统工业于1976年建自来水厂和建筑加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12.4万元,利润3.6万元。
教委系统工业1978年兴办排湾中学生物标本厂,南陵师范办有知青印刷厂,1990年实现产值33万元。
林业局系统工业1979年建立戴公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和丫山林场木材加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9.3万元。
农牧渔业局系统工业1985年建立示范农场精米厂,1990年实现产值97.9万元。
此外,企事业单位于80年代初先后兴办知青厂有财政局印刷厂、劳动服务公司瓜籽厂、柏山渠水泥预制厂、燃料公司加工厂等,1990年共实现产值8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