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4年(1935年),本县始敷设电话线路,架线90公里。民国25年,全县有总机3座(30门),西门子及瑞典产话机17架。民 国35年,架设至芜湖线1条。翌年,架通至宣城、青阳、繁昌线路。至民国38年,本县仅存至芜湖、繁昌、泾县3条长话干线电路,电话总机增至6部(55门)。长话业务种类仅有寻常、加急、传呼、预告等几种。
1959年,本县共有至芜湖市、繁昌县、泾县3条长话线路,有长途电话终端机1台,1963年增至2台。1964年置磁石式长途交换机1台。1971年,已开通至芜湖市、繁昌、泾县长话线路4条,其中至芜湖2条为载波电路。1973年,有60路以下载波终端机2部,1979年增为3部。1982年,有2部市、农话交换机用作长途电话交换机,使用11长回线、市中继线。1985年,有长话线路10条,其中6条为载波电路。1990年,全县长途业务电话电路共14路,其中至芜湖开通9路,至繁昌开通2路,至宣州、泾县、合肥各开通1路。1984年前,长话业务分代号电话、特种电话、公务电话、业务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和普通电话8类。1984年12月1日起,调整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会议及预约电话6大种。1990年,拥有磁石式长话交换机2台(60门),明线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架(1端),明线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明线高、低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各1架(1端)。
解放前,长话主要为国民党党、政、军界人士及豪绅巨商服务,业务萧条,收入微薄。民国34年7月,本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停止长话对外营业。此后,只有公务递话,无营业收入。1950年,本县长途电话处于调整建设中,长话出口仅为0.12万张,业务收入0.26万元。1970年长话出口2万张,业务收入1.18万元。1990年,长途电话出口6.01万张,收入19.49万元。
市内电话解放前,仅民国县政府所属各科室、县武装机构、县银行及县长、参议长住处等10余户电话,通信线路简陋,通常只受理装、拆、移机业务。
1950年,县邮电局进行市话线路的修复,并开办了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合同电话等业务。是年仅有县委、县人民政府2部单机,年收入0.28万元。1951年,市话磁石交换机总容量70门,电话单机50部,市话用户达19户,杆路长2.66公里。1957年杆路长4.5公里,通话线路改为双铁线。1958年,磁石交换机容量100门,杆路长9.8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56.64公里。1970年,市话单机1 80部,年收入1.2万元。1977年,开设公用电话业务,并相继开办了临时电话、用户小交换机等业务。1979年,市话磁石交换机总容量400门,电话单机293部,杆路长19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34对公里,有缆芯线4.5皮长公里。1980年,市话网路中有4.5皮长公里,增办了中继线租杆挂线、专线、代维用户机线和代办工程等重要市话业务。1985年,县邮电局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0门,实占容量达465门,市话用户384户,杆路长12公里,架空明线长18对公里,电缆长10.40皮长公里,市话收入7.17万元。1990年,市内电话计有木杆杆路6.74公里,水泥杆路2.8公里,电缆21.63公里,用户达444户,业务收入13.63万元。形成以电缆为主、架空明线为辅的初具现代特色的市话通信网。
农村电话民国24年(1935年),本县架设4条农话线路,一为南三线,由县城至三里店区署,长20公里;二为南戴线,由县城至戴家汇区署,长 15公里;三为南黄线,由县城至黄墓渡区署,长20公里;四为南弋线,由县城至青弋江巡官办公处,长15公里。民国35年,县内仅南陵至弋江、太平2条农话线路。民国38年初,本县已有12条主要农话通话线。
1951年,全县共有农话单机21部,交换机45门,杆路总长134公里。1952年,县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时有农话线路165公里。1957年,农话单机达139部。1958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25门,杆路614杆公里,农话单机增加至151部。1961年,有县城至各区农话线路5条,各区至各公社农话线路27条。1978年后,农话发展较快,相继完成了对弋江、许镇、三里、何湾、工山农话线路的更新改造工程。1979年,交换机总容量1425门,电话机总数610部,载波电话终端机6部。1985年,全县有42路农话中继电路,农话交换点33处,明线线条622公里,电缆线7.1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36部,农话电话机527部,载波电话终端机18部。1990年,全县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600门,其中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3台910门,农话杆路长631公里,明线线条长766公里。南陵至弋江开通6路环路载波电话,至许镇及何湾均开通了3路环路载波电路。
1950年,农话业务种类分区内电话、区间电话、农话特别业务3种。1953年,农活业务收入0.24万元。1958年后收入猛增。1965年,业务收入4.2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话业务收入很不稳定,1969年全年业务收入1.55万元。1973年后,业务收入持续增长。1980年农话实行价格调整政策。1990年,县邮电局按照业务性质在区内电话中开办了普通电话(正机)同线电话、合同电话、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用户交换机、专线业务、租杆挂线、代维设备等9项业务;在区间电话中开办了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业务电话等6项业务种类。此外,还开办租用电话、会议电话、预告电话3项特别农话业务。是年,全县农话用户254户,业务收入24.80万元。
二、电报
民国22年(1933年),本县有XNL型64M波长直流式无线电台1座。民国23年,民国县政府内设三管再生式乙等无线电台1座,主要与安庆方向联络,有时亦与芜湖、宣城等地联络。民国26年,架成至繁昌、泾县2条专线电报电路。民国30年,本县电报局所辖城内报话收发处代办民间电报业务,局内设无线电台1座。是年有2条专线电报电路。一为至太平有线电报电路;一为至屯溪无线电报电路(系商用)。民国32年,民国县政府增置三管再生式收报机及口合脱菜式发报机各1台。民国36年,本县电信局有直通芜湖铁实线电报电路1条。民国37年4月,交通部二区电信管理局定本县电信局为电报承转局,始代转电报业务。
1951年,本县电报由繁昌至芜湖双铜线承转。1958年,县邮电局有莫尔斯直接发报机1台。至芜湖开通2条电报电路,其中1条为无线电路。1977年购置电传电报打字机1部。1979年增为2部。1990年,县邮电局共有4条对外电报电路。是年,本县邮电局拥有BFD—01型单机头发报机1部、55型机械式电传打字机3部、BZP—01型音频载波机1部、TX—20型电子电传机1部、PACT—220型中外文电传电报机1部、BLR—01型单双流转换架1部、M—1型三类传真机1台。
民国时期,本县经办的电报种类有官方电报、军方电报、新闻电报、水情电报和加急电报,时业务量极低。解放后,电报业务分为8类,后调整为11种。1950年,去报量仅0.2万张,收入0.51万元。1956年,去报量0.49万张,收入0.4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电报业务呈下降和徘徊局面。1978年后,业务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12月,电报业务由11种调整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用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8种,并开办邮送、特急、加急三种电报特别种类。1990年县邮电局增开用户电报业务种类。1990年去报量4.74万份,电报业务收入10.87万元。
1950年前,本县有专职或兼职报差,徒步投递。1950~1959年,由报务员或话务员徒步兼投。1970年,城关地区设1人专司电报投递,投递频次为日投5次;农村集镇和乡村电报由守机话务员抄收,然后电话通知收报人,再由话务员或营业员及时送出。若收报人离办理电报业务机构较远,则作为挂号邮件交乡邮员投送,投递频次按乡邮员出班频次投送,平均日投1次。
三、传真
1982年3月,本县气象局引进123VSQ—1A型传真机1台,定频接收北京、上海、安徽省台的气象 资料和图像。是年9月,县委机要科购进1台上海122—1型文件传真机,年收发文件500份左右。1987年3月,县农业银行购进日本产VF2型传真机1台,与芜湖市农业银行进行互通。1988年5月,县公安局购进 常州电信器材厂生产的云雀BC112—Ⅲ型文字传真机,与芜湖市公安局联系。1987年6月,县工商银行购进邮电部上海通讯设备厂生产的PACT220ESR型电传机1台,用于同芜湖市工商银行的通讯往来。1989年8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购进常州VF—2型文字传真机1台,同芜湖市人民政府进行互通。是年12月,县邮电局为开拓新业务,购进日本产M—1型三类传真机2台,开通至弋江的电报传真通讯。1990年业务量达9200份,业务收入2.1万元。
若干年份电信业务及收入统计表
表1—4单位:万份、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