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民国期间,城关、弋江、黄墓等地均有商会及其领导下的同业公会,商会先后隶属民国县政府建设科、实业科、社会科管辖。由商会具体经办某些商业管理事宜,如发放营业执照,对市场价格协商定价,检验度量衡器。
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后分设为商业科和工业科),管理全县的商品流通活动,各地商会相继改组。1951年开始,发展基层商业网点并归口管理农村私营商户。1953年6月,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在工商科领导下开展私营工商户的登记管理工作。1954年11月,设私营商业改造办公室,逐步把农村私营商业改造为在合作社领导下的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1955年,粮、油、生猪大宗业务移交国营后,供销社中心工作转移到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1956年9月设立财粮贸办公室,1957年4月撤销,与1956年1月成立的财贸部合署办公。1958年6月,供销社与国营商业第一次合并,基层供销社改称商店。1962年国合分开,实行城乡分工。1963年1月重建财贸办公室。1968年10月撤销所有商业管理机构,组成百货供销站、土副产品购销站、人民服务站。1969年12月,站管理体制撤销,属1969年10月成立的生产指挥组管辖。1971年6月恢复商业局,1973年7月恢复财贸办公室,1976年10月,国合第二次分开。1984年后,商业、供销、物资系统的各专业公司也由单一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全县商业管理遵循计划经济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县商业局(科)1949年5月设立工商科,1956年4月分置商业科。1958年6月,商业科、百货公司、食品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合并成立县商业局,有工业品、副食品、生产资料、煤建、土产5个经理部。1961年,增设饮食服务经理部。翌年,百货、食品、糖业烟酒、石油煤建、饮食服务恢复专业公司,增设商政股,负责私营商业的改造及物价、计量工作。是年,商业局系统职工560人,商品销售额896万元。1971年商业局辖百货、食品、蔬菜、饮食服务、药材、石油煤建、土产杂品、农资8个公司。1984年,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90年,商业局辖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糖业烟酒、食品、蔬菜、饮食服务、石油、盐业8个公司,职工847人,局机关干部职工16人,商品销售额3626万元。
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49年9月成立皖南区南陵县供销合作总社,设业务部、农民服务所和社务股。1951年,建立联村供销社23个,执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营方针,并担负组织手工业和改造农村私营商业的任务。1954年6月17日,本县召开首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9月,更名为县供销合作社。是年,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5个,成员401人。翌年夏,县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成立后划属其领导,农村除中药、屠宰、粮食行业外的私营商业全部属供销社领导的合作店(组)。1956年,设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土产副食3个经理部。1958年6月,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
1962年,恢复供销合作社建制,全面登记社员、清理股金、进行股金分红和发展新社员。是年,有职工1196人,归口管理的农村合作商店(组)55个,795人。并在弋江、黄墓建立贸易货栈。1965年,县社增设政治处,将生产资料、土产、日杂3个经理部合并成立土产公司。翌年9月,县社与公司合署办公,1968年10月,撤销供销社,并入土副产品购销站。1971年6月,并入商业局。1976年10月,恢复供销社建制,辖农资、土产2个公司。1984年,供销合作社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弋江、黄墓、峨岭、何湾、工山5个区社,全县建弋江、奚滩、东河、蒲桥、九连、石铺、葛林、仙坊、许镇、东塘、太丰、黄墓、黄塘、奎湖、戴镇、绿岭、何湾、丫山、烟墩、三里、峨岭、五里、家发、麻桥、工山、桂山等26个基层社改为集体性质。1990年还辖土产、日用杂品、废旧物资回收、工业品、棉麻茶畜茧、农业生产资料6个公司,并建有缫丝厂及弋江、奚滩轧花厂等企业,经营管理机构和网点267个,职工1772人,固定资产净值612万元。
县物资局1963年4月成立,与物资综合公司政企合一。遵循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按县计划委员会分配计划为生产建设部门供应物资。1963年9月,改为县物资科,1964年3月,恢复物资局建制,继续实行物资计划管理。1965年,职工11人,物资销售额32.53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1975年,职工31人,物资销售额219.67万元,盈利6.87万元,流动资金84.69万元。1979年5月,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金属、机电、化轻、建材、综合门市部5个承包组,核算到组,奖惩到人。1986年4月,政企分开,物资局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辖燃料、金属机电、化轻建材、生产资料服务4个公司,各公司自主经营、独立核算。1990年,物资销售额2104.1万元,盈利45.66万元,上交利税37.3万元。职工148人,固定资产原值75.56万元,净值42.4万元。
县烟草专卖局1981年12月建县烟草工业公司,翌年更名烟草公司。1983年11月,成立县烟草专卖局,有职工16人,对烟草市场行使行政管理和专卖执法权。是年3月,对经营批发、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颁发烟草专卖许可证,下设批发点由4个扩大到26个。是年,调进卷烟8495.6箱,销售8991.1箱,销售额769.17万元,盈利23.51万元,上交利税18.53万元。1985年,本县开始试种良种烟,聘请技工指导烟叶生产,设点组织收购。1986年收购烤烟26.2吨,全数调往芜湖烟厂。加强烟草市场管理,取缔手工卷烟,查获违章案件88起,没收假冒伪劣卷烟3035条;对103户无证经营的摊贩补办了烟草专卖许可证。1990年,职工31人,固定资产65.1万元,辖城关、烟草公司2个批发部,城关、奚滩2个烟叶收购站。是年,市场调节购进卷烟71箱,调入卷烟8794箱,销售卷烟9768箱,收购烤烟511.6吨,盈利42.5万元(其中烤烟利润13.4万元),上交利税29.7万元。
县对外经济贸易局1984年7月成立,与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政企合一,隶属中央外贸系统企业编制,负责本县商品对外贸易的经营、协调、管理工作,有职工25人,年外贸收购额62.3万元,出口75.15万元。1986年,在企业内部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利润,超额按比例提奖的责任制。1987年外贸收购345.9万元,外贸销售328.64万元,为国家创汇69万美元,盈利4.2万元。1988年,设土产粮油、纺织化工和内贸3个经理部,商品定包到人。是年,外贸收购总值418.7万元,外销总额652.6万元,实现利润11.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新建外贸办公大楼1幢,建筑面积71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0.9万元,年外贸收购690.5万元,销售940.4万元,利润3.2万元,职工20人。
二、经营体制
私营商业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城初具规模,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乡民聚集城东,摆摊设点,进行商品交易,称“扁担会”。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北商贾渐多,城关经商的多为泾、旌、太、徽州帮等商人。贸易物资大都是地产的稻、米、木材、竹器等。县城大南街、正街、北街、丁字街、八字街,有绸布、百货、杂纸、水果、糖炒、酱豆、茶社、旅栈、国药、屠宰、粮行、花炮、轿行等近30个行业。光绪二年(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洋货大量涌入,波及本县,煤油、火柴面市。光绪十四年(1888年),城关有大小商铺300多家。民国20年(1931年)后,商业一度兴盛,旅馆、酒楼、茶馆、浴池等随之兴旺。民国29年(1940年),县城主要商号有:陈广生药店、隆和百货店、汤顺兴山货店、同顺源锅店、章顺兴及大吉昌杂货店、黄源发店、惠群镶牙馆、义昌及孙宝鑫钟表店、同太和及倪祥记肉店、源盛祥及文香阁笔社等字号。资金超1000银元有张恒春(1170元)、黄源发(1303元)、大吉昌(3754元)等3家。经营的南北货、布匹、药材大都从浙江、南京、芜湖等地进货,销售随行就市。日军侵占县城,部分商家迁往泾县、三里、丫山、绿岭等地继续开业。抗日战争期间,民国县政府为防止货物流入日军占领区,在三里、黄墓、弋江设立货物检查处,控制商品出入,县城商业日渐凋零。抗战胜利后,商户陆续回城开业,但因受市场通货膨胀影响,私商经营每况愈下,至民国38年初,城关有私营商店700余家,大多小本经营。
解放初,全县商业以私营为主,营业清淡。县人民政府及时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扶持处于困境的私营商业,以繁荣市场,稳定经济,恢复私营商业生机。1949年末,陈广生药店营业额折合时价米35吨,章顺兴杂货店营业额折米28.3吨,宝丰布店营业额折米183.9吨,都有较大增长。是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216万元,基本为私营商店经营。1950年起,先后建立百货、粮食、花纱布、专卖、食品、文化用品、医药等国营公司和供销合作社。1952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国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代销、经销、包销等形式,私营商业市场相对缩小。是年,全县私营商业1559户(零售商1224户,批发商12户,批零兼营323户)。1954年9月,国家实行对棉花统购、棉布统销后,部分商业人员转向农业和手工业,棉布业37户全部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实行包购包销。是年末,全县私营商业1291户,比上年明显减少,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253户,占19.6%。私营商业营业额226.02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75万元的12.8%。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1157户私营商业改造成公私合营7户,合作商店78户,合作小组25户,过渡到国合门市部35户。1958年私营商业基本消失。
1962年,少数国营商业职工离店单干和在职人员的一些家属摆摊设点,个体商业重现,至1972年,全县有个体商贩249人。1979年,国家鼓励并引导个体商业发展,是年,个体有证商贩387户,从业556人,商品零售额63万元。1985年,城镇个体商业2212户,从业4017人,资金13.5万元;农村个体商业1151户,从业2933人,资金6万元,个体商业网点遍布城乡。1990年全县个体商业2801户,从业4160人,营业额3709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308万元的22.7%。
公私合营商业1956年1月19日,城关杂货业首先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星星商店。至1956年12月,全县有公私合营商店7个,分布在杂货、文具、百货、国药、酱园等行业。城关有益民酱园、时代文具店、星星商店、济民药店、欣光百货商店5家,从业人员204人,其中私方人员110人,入股资金4.85万元。1957年,按行业归口原则,城关星星商店、欣光商店、时代商店归口百货公司领导,益民酱园及弋江镇新农村酱园归属供销社管理,济民药店属药材公司管理。1958年4月,时代商店与欣光商店合并,设2个门市部,合并后资金3.62万元,年销售额21万元,盈利1.2万元。星星商店在东、西、北街设网点11个。是年,公私合营商业企业上缴利润4.49万元,企业留成0.47万元,私股定息2800元。1966年2月,公私合营企业改为国营企业,撤销私方代表,取消定息。是年10月,星星商店并入百货公司商场部,济民药店并入药材公司,益民酱园、新农村酱园改为国营月奄制厂,公私合营商店消失。
合作商业1956年,旅栈、陶瓷、寄售、糖炒、浴室、理发、零酒、茶叶、饮食、山货、洗染、刨烟、豆制品、面坊、百货摊贩、钟表、照相等16个行业实现合作化,建立合作店(组)103个,从业人员1690人,资金15.73万元,以店(组)为核算单位,自负盈亏。县城的合作店(组)归国营商业领导,县以下由供销社管理。1959年,合作商店进行升级过渡,全县合并为13个高级店,以集镇大户和商业大队核算,共负盈亏。县以下合作店(组)下放到公社管理,原有384个网点减为56个。1961年底至翌年4月,根据国家调整商业政策的规定,将下放的合作店(组)重新收回,分别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归口领导。1963年,分行业将合作商店(组)划细划小,自负盈亏,合作商业有所发展。是年,合作店(组)68个,年营业额485.8万元,占商业销售额1953万元的22.3%。1964年,对合作店(组)的人员、网点进行压缩。“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为公社人民服务站,其后,除蔬菜等个别合作商店外,其余都改为代销店。1979年,贯彻“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大力扶植、积极发展”政策,合作商业恢复生机。是年,取销代营体制,实行一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1980年,全县有合作商店46个,其中零售网点23个(饮服业21个,商办工业2个),从业467人,营业收入151.4万元,利润4.85万元,资金35.29万元。1983年,全县合作商业网点40个,从业671人,其中有退休保养人员184人,资金21.59万元,营业额128.99万元,利润2.02万元。1990年,全县有合作商店24个,网点46个,职工404人,资金92.2万元,营业额203.75万元,利润1.52万元。主要商店有红旗、家乐五金电器等商店及物资局所属创新、城中、夫子庙等商店。
供销合作商业民国23年(1934年),省农村合作委员会驻本县指导员办事处成立。民国27年撤销指导员办事处,成立县合作指导处,县长兼任处长,采取半劝导半强制方式成立乡、保合作社。至民国32年,全县成立17个合作社,即奚滩乡社、长乐乡社、龙潭乡社、弋蒲乡大胜保社、朱村乡仓溪保社、西连保社、桂工乡社、清浦乡社、工镇乡社、太丰乡社、何合乡社、合义保社、童村街犁头铲社、刘店乡社、弋蒲乡社、源潭乡社、五里乡社,入股社员529人,股金1777元,贷款金额60.6万元,到期还款金额16.5万元,后因成效欠佳,合作社夭折。
1951年,县供销合作总社通过农民筹集资金入股等形式先后组建23个联村供销合作社,入股社员79507人,占全县总人口28.5万的27.6%,股金总额73760元。翌年基层社合并为16个,购销网点42个,全系统商品销售额204万元。至1953年末,全县已建立城厢、弋江、金阁、黄墓、麻桥、戴汇、何湾、三里、峨岭、东河等10个区供销合作社,有网点46个。1954年9月更名为县供销合作社。1955年,粮、油、生猪等业务划出后,供销社经营全县土产日杂产品和农村的生产资料供应,对棉花、蚕茧、茶叶生产进行扶持,发放预购订金。是年,供销社第一次股金分红,全县社员80233股,股金83962元,分红利33859元,占股金的40.3%。翌年,再次分红利39541元,并先后建立供销部25个。1957年,基层社合并为城厢、弋江、黄墓、戴汇、三里、何湾6个区社。翌年,供销社机构撤并,基层社改称商店。1962年,恢复基层供销社建制,进行社员登记,发展新社员7000人,增股扩股117000元,共有社员111674人,补发国合合并时社员应分红利33974元,并建立城关、黄墓、弋江、三里4个基层社贸易货栈。1965年,供销社收购的三类农副产品达139种,收购总值156.7万元。首次销售氨水289吨,供应磷肥1300吨,石膏512吨,氮肥2483吨,全社销售额1117万元,实现利润28.5万元。1968年10月,食品、土产杂品两公司及天竺筷、轧花两厂合并,成立县土副产品购销站,1971年撤土副产品购销站,“以社建社”,全县建立弋江、东河、蒲桥、奚滩、九连、葛林、石铺、三里、烟墩、峨岭、五里、太丰、黄墓、丫山、何湾、绿岭、麻桥、家发、工山、桂镇、戴汇、许镇、奎湖等23个基层供销社,其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商业。在生产大队建立亦商亦农供销店(亦称双代店)140个,安排从业人员185人。双代店由供销社拨给铺底资金供应货物,属供销社管理,实行代购代销。
1976年,恢复县供销社建制,辖农资、土产两公司,职工1419人,年商品销售额2232万元,盈利65.4万元。1979年,供销社进行第四次股金分红,社员72128股,股金111667元,分红71310元,占股金的63.8%。1983年,入股社员122452人,股金24.6万元,分出红利60610元。1990年末,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基层社26个,亦商亦农商店129个,经营网点232个。自有资金1106.6万元,其中社员股金49.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72.7万元,并辖农资、土产、日用杂品、物资回收、工业品、棉麻茶畜茧6个公司。
国营商业1949年7月,国营皖南贸易总公司宣城分公司南陵支店成立,12月,烟酒专卖处成立。至1956年相继建立百货、花纱布、食品、医药、综合等国营公司。是年10月,实行生猪派购,猪肉供应完全由食品公司统一经营。1957年,花纱布公司并入百货公司,石油产品由百货公司经营。后经多次撤、转、分、合、调、整顿,逐渐建立健全经营体制。至1990年,全县有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石油、食品、盐业、蔬菜、糖业烟酒、饮食服务、燃料、化轻建材、金属机电、生产资料服务、烟草专卖、外贸、药材、木材等16个国营公司。设企业管理机构21个,商品批发机构11个,农副产品采购机构37个,零售门市部86个,仓储运输机构3个,职工2014人,商品零售额316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