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兵组织
民国27年(1938年),为抗日支前、保卫后方,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在何湾地区何合、丁店、黄山3乡,建立民兵大队,24保建立240人的抗日保家猎户队和300多人的儿童团。民国29年,民兵发展到1400多人,凡有游击队活动的地区,均建立了民兵组织。奎湖、工山、弋江等地民兵组织,配合游击队活动较多。民国35年1月11日,中共党员吴子英(化名王克祥)带领游击队员11人,在烟墩大格里、三里吕山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发动农民和造纸工人组成自卫队,后改称民兵。不久,民兵发展到数百人,骨干被编入皖南游击队。民国35年6月,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陈尚和等人在晏公(今绿岭乡)组织民兵36人,有土枪26支,矛刀10把。是年底,何湾地区又建立了一支近百人的民兵大队,大队长彭大福,副大队长吴立洲。至本县解放前夕,均由中共皖南地委所辖各工委、游击队领导。
解放初,本县民兵组织公开,区设民兵大队部,区长兼大队长;乡设民兵中队,配中队长1人,副中队长由乡公安员兼任,指导员、副指导员分别由乡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兼任;村设民兵分队,村公所专设1名武装委员负责民兵工作;自然村设民兵小队。1950年,全县有民兵6334人。1951年11月,乡村两级均设人民武装部、民兵基干队,按8~15人编成小队或班。是年,全县161个行政村(街)共有民兵10610人,武装干部341人,武器装备有步、机枪及土枪、土炮等。
1953年6~8月,成立县基干民兵团,县人武部长、副部长和县公安局长分别兼任团长、副团长,县委书记兼任政治委员。全县适龄合格青壮年90%以上参加了民兵或基干民兵,并以乡为单位进行组织编队。1954年3月,县、区、乡建立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1955年,民兵总数达32689人。1957年进行民兵合组,预备役和民兵合而为一,全县28个乡镇,共有基干民兵16980人,干部4277人,其中复员军人810人,编成161个中队,459个分队,1603个小队。每个基干民兵均有一本《民兵识字课本》,供学文化和宣传用。
1958年9月,县建民兵师1个,社、镇建民兵团9个,辖138个营,139731人,其中基干民兵33594人。次年4月,整顿民兵组织,县建民兵师1个,辖12个团,140个营,105916人,装备两个武装基干连,有步兵武器845件。1960年2月,各公社设政法部、人民武装部。1961年冬,民兵在500人以上的社镇建师,不足500人的建团,生产大队建营,生产队建连。1962年6月,民兵整组,编为3个团,199个营,281个连,基干民兵37562人,其中复员军人985人,武装基干民兵1108人。1964年,全县民兵72803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2707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工作一度流于形式。1969年冬,对重点地区和守卫重要目标的民兵组织进行整顿,大队建营、生产队建排或独立班。1970年2月,县奉命组建武装基干民兵独立团,下辖4个营,17个连,72个排,有官兵3039人,其中复退军人402人,县委书记、县人武部部长分别兼任政委、团长。1974年7月,县人武部在三里公社组建了南陵县第一个民兵技术分队——民兵通信连,有官兵145人。此后,陆续组建了高机、通信有线、无线、六O迫击炮、八二迫击炮、八二无后座力迫击炮、民兵防化、四O火箭筒、侦察等分队。12月,学习“上海民兵工作新经验”,成立了县民兵指挥部,由公、检、法和人武部派员合署办公,有逮捕、立案、审判权,1977年撤销。同年8月,充实调整武装基干民兵连,各公社以新式武器为基础建连,每件轻武器配3套人员,重武器配两套人员。
1978年,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结束后,取消武装基干民兵,统称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81年6月,民兵组织调整,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结合的后备兵役制。经过调整,全县共有民兵57114人,其中基干民兵8585人,编设基干团1个,基干连28个,民兵武器集中到大队由专人保管。是年9月、10月,宣城军分区、安徽省军区和南京军区分别转发了五里公社民兵整组试点经验和县人武部调整民兵组织中的政治工作经验。
1982年9月,全县27个社镇均建立了兵器室,民兵武器集中社镇专人保管。同年,取消县直各科、委、办、局、医院、学校和厂矿机关的民兵组织。1983年4月,县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建成,民兵武器由区、片集中收归县库保管,配有保管员5人。1984年,民兵武器部分封存。1988年,本县民兵武器装备仓库被安徽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
1989年10月,民兵由大办转为精办,由应急型转向储备型。1990年,全县民兵56669人,其中基干民兵5969人(女性297人,复退军人823人,排以上干部329人),编为29个连,228个排。经过训练,合格的3536人。全县专业技术民兵1790人,编为八二迫击炮连3个,通信、侦察、高机、工兵分队各1个,并组建了县民兵应急分队,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应付突发事件等。
若干年份民兵组织统计表
表1—2

二、训练与教育
军事训练50年代主要是步兵训练,县人武部负责培训区、乡民兵干部和教员,每年两期,每期20天。区、乡民兵干部和教员,分赴各乡村普训民兵,时间10~15天。1957年,对全县25个乡镇,31个民兵分队,811名基干民兵进行重点训练。1958年,训基干民兵2391人,其中持枪民兵846人。
1960年开始,本县民兵由单一的步兵训练,逐步发展为火炮、高射机枪、通信(有线、无线)、侦察等多兵种、多项目训练。是年,对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兵和直接掌管的基干民兵进行防空、防化学、防原子弹及单兵和班的战术训练,专业技术兵以专业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7月20日,本县首次组织城关、弋江、许镇公社、家发等中学及县专业运动队的学生、基干民兵、机关青年干部,共1724人,编为4个营,18个连,进行了防空、防化学、夜间急行军和一般军事技术训练。
1964年,全县普遍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以射击、投弹两大技术和值勤必备的技能训练为内容,共训练民兵2701人,其中干部411人,武装基干民兵2190人。是年2月,安徽省军区司令部《军训情况》刊载了南陵县培训民兵干部的经验。1965年,县人武部首次在武装基干民兵中开展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神射手活动。同年4月,家发、桂山、工山、绿岭、何湾、烟墩、弋江、东河、仙坊、黄墓、戴镇、城关12个公社分别组织民兵进行夜间紧急集合、夜行军、围歼空降特务等小型军事演习,参加演习的干部和民兵共3041人。是年国庆节,全县每公社1个建制班(7~9人)民兵,在三里公社进行了军事比武,内容分射击、投弹、刺杀、战术、武器分解结合。1969年秋,各区、社武装部利用田间地头和生产间隙,对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进行基本军事知识的训练。在城镇和重要保卫目标地区,进行对空射击、疏散、隐蔽、救护、消毒、防原子、防化学、抢修、构筑简易工事、埋设地雷、观察、潜听等科目的训练。1970年后,侧重于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防原子、防化学武器、防空袭和民兵游击战、巷战训练。军分区对专职武装干部和专业分队技术骨干每年训练2~3期,每期20天。奎湖公社基干民兵连,将民兵军政训练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此后,体育活动被列入全县民兵训练的一项内容。
1975年4月,在三里公社首次举办全县民兵司号员集训班,每公社1名。是年春,以区为单位,对239名民兵营(连)长进行训练,内容以单兵战术、爆破、打坦克为重点,兼及射击、投弹、刺杀。1977年3月,县人武部组织12名民兵骨干去嘉山县参加省军区组织的民兵打坦克集训。是年,全县共训民兵30491人,其中排以上干部3126名。1977年3月9日,仙坊公社武装基干民兵班长刘海宝在野外手榴弹实弹投掷中,临危不惧、勇排险弹,保护了在场百余民兵的生命安全,县人武部党委给他记三等功一次。是年11月,城关镇武装部副部长周世宝在组织民兵手榴弹投掷中,勇排险弹,保护了在场民兵的生命安全,受到县人武部和芜湖军分区的通令嘉奖。1978年,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法,对18796名民兵进行了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战术和队列的训练。9月,纪念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指示发表20周年,全县16个公社的166个武装基干民兵建制班,进行军事比武和表演。1979年,为减轻群众负担,民兵训练改为训练基干民兵为主,训练人数由10000名降为7000名,训练时间15天。1981年,基干民兵训练改为两年1个周期,每期训练30天,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累计完成。1985年,取消对普通民兵的训练,主要训练基干民兵的预备对象,使其合格编入基干民兵。是年,由两年1个周期改为年度训练,全县设9个训练点,训练时间25天,共训528人,其中女民兵53人,干部46人。训练结束后,由各乡镇组织射击、投弹、爆破、战术考核验收,成绩合格者,由县人武部发给《合格证书》。专业技术分队,由乡镇集中训练改为县集中训练,共训18~2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民兵270人。
1986年,采取以区为单位联训的办法,对全县44名民兵干部、246名基干民兵进行了为期25天的军事、政治、致富技术一体化训练。是年12月,在芜湖军分区组织的芜湖市农村民兵军事比赛活动中,本县获4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4名乡镇人武部长获个人第一、二、三名。是年底,一次能承训200人的县民兵训练基地在县人武部大院内建成使用。1987~1989年,以民兵训练基地为中心,成立训练大队,每年训练基干民兵300~350人,其中专业技术兵100~150人,合格率97%。1989年,县人武部被芜湖军分区评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全县共训基干民兵328人,其中专业技术兵160人,民兵营长35人,时间20天,经考核合格率达98.2%。
若干年份民兵军事训练统计表
表1—3

政治教育解放初期,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对民兵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人民英雄主义教育,人民武装任务教育,《民兵组织条例》教育和时事、政策、纪律、文化教育。
1952年,组织民兵学习中共中央军委、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进行民兵性质和任务的教育。各乡镇民兵队部还进行《民兵入队誓词》和《民兵守则》的学习教育。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对民兵进行义务兵役制重要意义的教育。1958年,结合大办民兵师进行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1961年12月,各公社组织民兵学习《民兵工作条例》。1962年5月,组织武装部长、民兵干部和全县民兵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并作为民兵建设的标准延续至今。1964年,进行民兵的历史、地位、作用的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与任务教育,开展学雷锋、学好八连的活动,组织民兵学、用毛泽东著作,参加的民兵有10451人,办民兵俱乐部249个,参加活动的民兵6610人。芜湖军分区转发了桂山公社桂镇民兵排创办的民兵政治夜校的经验。1965年,结合生产竞赛,评比“五好社员”,开展比学赶帮竞赛,创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和五好民兵(政治思想好,生产劳动好,军政学习好,执行任务好,组织纪律好)活动。
1966年3月,县人武部召开了全县民兵工作会议,号召民兵带头办文化室,开展学习王杰,做好人好事活动。是年,全县办民兵文化室2074所。同年10月,戴镇公社春福大队古塘生产队基干民兵谭正平在抢修千山水库中光荣牺牲,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
1969~1976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增强敌情观念,继续在民兵中开展创“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生活管理好)单位,“五好”(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团结互助好、文体卫生好)个人活动。1969年2月,五里公社大港大队民兵营、桂山公社桂镇大队民兵营、弋江镇群众专政指挥部和仙坊、城关、何湾、奚滩等公社的7名民兵以及武装干部代表出席了省军区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1977年,在全县民兵中开展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活动。1978年12月,县人武部召开民兵政治教育座谈会。各区、社武装部在民兵、预备役人员中,进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及人民战争思想的教育。
从1980年起,政治教育主要是民兵基本知识、时事政策,按军事训练时间的10%进行落实。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利用夜校进行,其他民兵每年4~5次。1982年3月,县人武部和县委宣传部联合下发《民兵政治教育意见》,把民兵政治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轨道。桂山公社跃进大队八都何自然村基干民兵班,坚持19年学雷锋不中断,1983年1月出席安徽省部队、民兵建设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并记集体三等功。同年,在部分乡村创办“青年民兵之家”,次年发展到178家,1985年全县95%的村建有“青年民兵之家”。
1986年7月5日创办《南陵武装》刊物,到1990年底,出刊33期。
1988年7月,家发乡长山村青年基干民兵董学财,为抢救触电村民光荣献身,县人武部授予其“优秀民兵”称号,号召全县民兵学习他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1988年,县人武部以“青年民兵之家”为阵地,在全县民兵中开展以《兵役法》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受教育民兵占民兵总数80%,年底被芜湖军分区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1989年6月,县及乡镇建立国防教育领导组,年底经芜湖市委宣传部和军分区政治部检查验收,县及峨岭、麻桥乡被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1990年4月,为纪念父子岭、何家湾战斗胜利50周年,各乡镇武装部利用这一时间,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国防教育。全县各电影放映单位还举办革命历史传统影片放映周,教育覆盖面达85%。年底,经芜湖军分区考核验收,本县被评为国防教育达标县。
三、参军参战、参加建设
民国27年(1938年)后,民兵配合中共领导的农民抗租、抗息、抗丁、抗粮斗争,为新四军游击队搜集情报,在担任警戒,配合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28年秋,小股日本侵略军途经南陵丫山渨湖,当地民兵80多人用土枪阻击,后在中共地方游击队的支援下,打死少数日军,缴获长枪数支。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20多名伤病员撤至本县戴镇乡葛屋村,民兵许德福、占质明将他们藏于金鸡岩山洞,后被甲长发现,向燕家老屋国民党驻军和乡公所报告,占质明及时将伤病员转移,使敌人搜剿落空。5天后,占质明、朱根苗将伤病员化装后由铜陵渡江去江北。
民国33年秋,桂镇、大工两个保50余名民兵,配合中共游击队,袭击驻桂镇伪独立方面军1个营,先由民兵开枪射击,诱敌离巢,待敌人进入夏家山伏击圈后,出其不意的予以打击,此战毙敌30余人,缴获步枪10支及部分弹药。民国35年6月间,铜青南游击队领导晏公(今绿岭乡)民兵以“粮食归还主人,不许无偿劫走”为口号,先后将恶霸地主耿安国、大地主熊汉顶、汤月明收租得来的稻谷1.75万公斤分给农民。次年7月,又在唐村从县中队手中夺下4.5吨粮食分给农民。民国36年1月,工山民兵秦以符、胡朝本等9人,手持木棍爬上碉堡,活捉6名国民党官兵,缴获长枪6支。
民国36年8月~37年5月,国民党军队六十三师和十三旅,对南繁芜边区和三里地区进行反复清剿,在峒山头(今麻桥乡)的中共游击队两百余人被数倍的国民党军队包围,当地民兵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送物、传递情报、配合作战,坚持3天3夜,终于使游击队突围。三里地区民兵用檀树自制土炮,袭击进山扫荡的敌人。
民国38年4月,为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本县民兵将乔木(属青阳县)、刘店、三里店、黄墓、奎湖、沙河港、秋浦乡(今仙坊乡)等地电话线杆锯断,切断敌人通讯联系。工山民兵在队长王宣友带领下,切断了国民党军队荻港至氵鲁港的江防电话线路。南陵解放之际,麻桥民兵支前工作站3天内,支援解放军粮食20吨、柴草10吨,派向导11人。城内民兵供应人民解放军粮草7天7夜不断,并担负看押800多名俘虏的任务。戴汇区民兵打扫战场,缴获敌机枪7挺,步枪45支及大量弹药。工山区民兵在汪家桥俘敌汽车驾驶员两名,并从繁昌缴获敌汽车1辆。三里1个民兵缴获国民党士兵机枪1挺。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兵任务是维护本地的社会治安和秩序,支援前线,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生产和建设。1950~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民兵积极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瓦解刀会的斗争,瓦解刀会组织65个,首领246人,会徒1901人。在剿匪、镇反运动中,民兵配合作战12次,参战民兵1117人,击毙匪敌5人,俘敌1165人,缴获步枪8支,土枪24支,大刀73把,子弹347发。1951年6月,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县9303名民兵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983人被批准。1954年,本县遇到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县123个民兵突击队,日夜战斗在抢险排涝现场,保住险埂要段30多处,长4100多米。此后,各区乡每年都成立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
1959年前,全县民兵配合公安部门共破获“盟军反共纵队”等反革命案件37起,追捕案犯102人,缴获电台1部,轻武器322支(挺),弹药1万多发(枚),反动传单、证件1万余份,以及矛刀、土枪、照相机、黄金等大量物品。何湾公社民兵在武装部长朱道康的带领下,配合公安局破获以孙致才为匪首的“人民自由军”反革命组织一案,19名成员全部逮捕。1960年2月,县清山指挥部发动民兵1010人清山,11个昼夜搜索山头112座,发现洞穴40个,破获重大刑事案件5起,捕获嫌疑分子45人。1962年10月,全国民兵代表奚滩公社民兵梅务斌,在宣城、泾县和县内经过两个多月的侦察,将藏匿在泾县曹溪黄沙岭的盗窃集团首犯捕获归案。
1970年,县人武部组织弋江、黄墓、何湾、峨岭4个区及城关公社民兵约200人,赴铜陵参加国防施工,次年9月完成任务后撤回。1971~1976年,本县组织73047名民兵参加泾县青弋江水利建设大会战,6年共完成土石方336万立方米。1974年,弋江、东河、奚滩、九连等公社民兵在根治弋江地区水灾和建设孤峰河水利工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后,每年冬,县人武部都组织全县民兵参加农田水利建设。1974年冬,县成立了几十个民兵小分队,执行治安保卫工作。1978年12月,县人武部成立洞穴调查组,对工山、峨岭、何湾3个区的8个公社进行实地勘察,查出洞穴59个,其中20~100平方米14个、100平方米以上8个,有较大利用价值的2个。
1983年8月,1300多名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1989年,全县共组建27个民兵治安联防队,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民兵代表会
解放初,为了总结交流民兵工作的经验,发展壮大民兵组织,县每隔一两年召开一次民兵代表会,至1964年共召开了七次。第一次于1951年11月召开,有民兵代表165人;第二次于1953年1月召开,代表95人;第三次于1954年1月召开,代表104人;第四次于1954年12月召开,代表104人;第五次于1958年10月召开,代表175人;第六次于1960年3月召开,代表207人;第七次于1964年10月召开,代表217人。1960年4月,弋江公社奚滩大队民兵梅务斌出席第一届全国民兵代表会,奖授“56式”半自动步枪1支。同年,梅务斌等11名民兵还出席了安徽省第一届民兵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县民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500名。会议总结交流“四学一创”(学大庆、学大寨、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创民兵工作“三落实”)活动的经验,表彰“三落实”先进单位189个,学雷锋先进个人240名。1980年,县民兵“三落实”先进单位达78个,此后中断。
五、人民防空
1952年7月,全县10个区共建立对空监视哨21个,重点区每晚5~7人轮流站哨,一般地区只在农闲站哨,都由民兵担任。1953年,为对付空降特务,三里乡建立防空降望哨,一、二、三、四区分别建立民兵打伞兵小组。1958年,县兵役局分别在烟墩乡虎形山、何湾乡顺冲平顶山、绿岭乡张家山顶、三里乡柏林坑、丫山乡丫木脚,白云及合村、桂山、戴镇等地制高点设立防空瞭望哨点。此外,山区及城关、弋江、太丰、黄塘、奚滩等乡相应建立了防空哨。1961年7月13日10时30分,1架台湾国民党飞机经宣城县飞至弋江区上空,散发了大量传单和空投了少量食品,县人武部、县公安局当晚就地组织民兵搜寻,共搜得传单731份。
1962年7月,芜湖军分区在麻桥公社麻桥、永林两个大队组建120人参加的持枪基干民兵连,作为分区平时反空降、平息暴乱的机动武装和战时组建分区警备团的基础。根据铜(陵)、南(陵)、繁(昌)3县和皖工区(孙村驻军)制定的战备联防协作方案,在南陵县桂山公社独山制高点建立对空瞭望哨,并定为3号作战区。11月29日夜,1架台湾国民党飞机飞至戴镇公社上空,戴镇公社武装部连夜组织两百多名民兵搜寻,共搜寻空投物品3896件,其中手枪1支,子弹40发,传单1964份,全部上交县。1963年5月,县成立反空降防暴乱指挥部,各社镇成立指挥所。6~7月,太丰、戴镇、奚滩公社分别制订了反空降、反暴乱方案。戴镇公社还按照方案进行民兵军事演习。
1966年9月,县成立“三防”(防空降、防空袭、防暴乱)指挥部,各社镇成立“三防”指挥所,设立固定或临时对空瞭望哨。峨岭公社崇岭,五里公社茶丰、古亭,葛林公社葛林、柏林、界山、官洲大队为防空降重点地区。城关地区,奚滩公社竟河、中洲,烟墩公社刘店,东河公社上洲,太丰公社李村、马园、郑潭大队被列为防空袭、防暴乱重点地区。1969年10月18日,县成立战备防空领导小组,各公社、县直有关大单位也建立战备防空领导小组。各公社加强了对空瞭望哨的组建、整顿和领导,恢复了夜间值哨制度。至此,全县城乡形成了群众性的对空观察网。1970年,县人武部确定制高点7个,其中有望价值的4个,戴镇公社大工山为最高制高点,海拔558米。同年11月,县组建496人参加的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编为对空射击连、治安纠察队、医疗救护队、通讯联络连、消防队、工程抢修连、交通运输连和防化排。1971年9月,重点在城关、戴镇、烟墩公社各建1个对空望哨,由所在地民兵轮流义务值哨。1978年1月,确定丫山的尖山、戴镇的南汪冲、烟墩的诸村为县反敌空中渗透地区;奚滩的张村、太丰的董万村、县看守所为县防敌暴乱目标;县委机关、张公渡桥、后港桥、峨岭桥、澄桥、桥头埂桥、惠民桥、龙门桥、通济桥和胜利水库、红旗水库、石峰水库、湖冲水库、千山水库为县防破坏重点守卫目标。以所在公社武装基干连为主,友邻配合守卫。弋江镇重点守卫弋江大桥,并从县民兵独立团抽调40人加强空中监控。是年,丫山南陵湖地域列为芜湖军分区4号反空降地区。
1979年6月,台湾国民党利用台风空飘气球携带传单飘至南陵上空,被空军某部击落,大批传单散落于工山、何湾、峨岭3区的12个公社。县人武部和县公安局组织当地民兵,经1个星期的搜寻,共搜得传单30余种。
1981年10月,县战备防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奉命撤销,战备和人民防空由县人武部军事科承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