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创作
诗、词、小说、散文历史上,本县文学创作以诗、词、散文为主。唐代诗人张乔、明代盛此公、何一化均诗词兼工,名著于世。另外,历代过境著名诗人如鲍照、谢月兆、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李白一人就留诗15首。民国期间,徐乃昌的两个女儿皆擅长填词,徐婉作有《纫兰词》,徐华作有《香云词》(《安徽省志》收录)。稍后,王渠清的散文,陈奉声的骈体文,潘筱斋、陈璞珊、王明孝的旧体诗在县内亦颇有影响,特别是陈友琴的散文,在国内更为读者所欢迎。新文化运动后,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发展。
解放后,本县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散文创作,成果斐然。1960年,南陵县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70年代,在县文化馆的辅导下,逐步形成了一支创作队伍。1972年,省出版社主办的改稿班,本县就有几位创作骨干参加,嗣后,出版了本县短篇小说集《青弋江畔》、儿童文学集《竹林哨》和《体育儿歌集》。1978年以后,业余创作队伍发展较快,每个乡(镇)都有创作组,人员达70余人。1986年,本县选送小说、散文18篇被芜湖市《大江》杂志采用。1987年秋,本县业余创作人员参加了芜湖县在西河镇举办的笔会。1988年10月,本县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会员60余人。1990年10月,县文化馆发起,由芜湖市文联、《芜湖日报》社、县文联四家联合在三里镇举办文学创作改稿班,本县作者9人参加,共选用10篇小说、散文发表在《芜湖日报》和《明天》杂志上。1965~1990年,本县作者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小说、散文29篇,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本县的《芳苑漫步》和《南陵党史集萃》两本书。
历代知名作者主要著作简表
表1—1


戏剧、曲艺旧时本县戏剧、曲艺创作多系民间自编自演,屡演不衰,民众喜爱。融佛教、道教、儒教合一的宗教剧“目连戏”,自明代起在本县广为流传。民国初年,下东乡(今太丰乡)艺人任鲁齐(艺名海子),演“目连戏”以乡音唱之,方言道白,形成独特声腔,缠绵悱恻,哀惋动人,创“清槌目连”派别,使该戏唯一剧本《目连救母》得以保存,后为传统剧目之珍品。
50年代,各文艺团体自编演唱材料成为当时戏剧创作主体。1958年,创作反映本籍英雄业绩的戏剧《李家发》和《孤峰河上红旗飘》是新戏的代表作。60年代,本县创作的戏剧有《抢磨》、《偏要管》、《换粮》、《铁姑娘》、《铁牛迎春》、《叉鱼》、《送瓜》、《谁当家》、《喜凤借泵》、《复婚》、《包公断伞》、《租店》等12本。其中在省以上发表的9本,获奖作品3本。80年代,本县创作的剧本《阴阳案》在《安徽新戏》上发表。其中六场黄梅戏剧本《阴阳案》参加芜湖市第二届创作剧目调演,获创作一等奖,县黄梅戏剧团获表演一等奖,被调往省参加第一届安徽省艺术节演出,获剧本创作奖,并摄制成3集舞台电视片,在省、市电视台播出。相声作品《五彩缤纷》获“淝河杯”相声大赛创作一等奖,《瞎扯淡》收入海峡出版社出版的《笑酿》一书。电影文学剧本《异友奇缘》发表在《电影、戏剧、小说》内刊上。
二、艺术创作
美术清末民初,本县仅有范络珊、孙奎、缪香谷等为数甚少的知名业余美术人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本县郁青中学任美术教师三年的黄叶村,曾创作过宣传抗日的宣传画。50年代,本县多为创作宣传画、墙头壁画。70年代起,县文化馆陆续举办美术创作和改稿学习班。70年代,本县美术创作的作品《志在农村》、《敢顶资产风、红色接班人》、《小球迷》、《青弋江之春》先后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进入80年代,先后邀请美术界知名人士杨剑候、赵良翰、张正吟、芦望明、肖龙士、黄叶村、郑伊农等来县内讲学,推动了美术工作的发展。至1985年,本县书画协会成立,专业、业余美术工作者发展到30余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作品《新绿》在《安徽文化报》发表。安徽省艺术学校教授,本籍画人戴维祥所作《牡丹》,色彩浓淡相宜,博人喜爱。
书法民国期间,书法名人戴麟洲,字体刚柔兼备,挥洒自如,自成一体,被称作“安徽四大书法家”之一,曾为安庆名胜大观亭题写匾额。后沙果斋书法以大楷见长,笔力雄健。解放后,爱好书法的人颇多。至1985年,本县成立书画协会,有成员97人,其中书法会员占61人。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大赛,其中参加全国农民书法展获省一等奖。1990年夏,县书画协会与芜湖市文联在芜湖市工人文化宫首次联合举办了南陵县书画作品展览。
摄影民国期间,本县先后共有6家照相馆。城内5家即天然(方跃南)、大陆(涂宜忠)、庐山(陈世忠)、青年(唐尚达)、中国(王群)照相馆。弋江镇1家即叶剑影开设的。当时设备器材简单,使用玻璃硬板感光底片。解放后,本县摄影工作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70年以后,摄影由单一的人像拍摄向多样化的艺术摄影发展。除城乡照相馆外,全县17个文化站都从事摄影业务活动。1974年,摄影作品《开山劈河》首次在省级报刊发表。1976年,作品《车站见闻》被《中国青年报》采用。进入80年代,在省级以上发表的摄影作品有《晴峦》、《晨渡》、《优秀学生》、《清泉石上流》、《窗口》、《晨雾中》、《拯救》、《蛤蟆观天》、《岁月雕琢》、《脸中脸》,其中:《晴峦》、《拯救》分别选入1981、1984年国家级展览;《岁月雕琢》、《脸中脸》入选国际级的“香港中国艺术大展”。1988年,县摄影协会成立,会员46人,其中省级会员3人(理事1人),市级会员9人(理事1人)。至1990年县文化馆还为县内各部门提供资料照片30000多张。
下一篇:第三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