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图书报刊档案
一、图书
发行民国时期,本县曾先后开设启记书店、世界书店、文香阁书店、文海文具书店(后改名为复兴书店)、杨步云笔店、南陵书店、自立书店等7家私人经营图书或兼营图书的小店,发行方式为零售。图书种类主要是一些古绣像、章回小说和少儿启蒙读物。1949年5月,成立南陵新华书店,店内附设阅览室,店址在圣公会(今城关医院),当时购得《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各数百册,正式经营。1951年新华书店迁到湖南会馆(今南陵中学),在弋江镇建立了第一个代销点。全县10个区各设1名专职图书发行员,负责各区及学校的流动供应,不列入编制,不发给工资,只领手续费(类似代销)。1953年,图书发行量增大,书店进行扩建。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原私营南陵书店并入新华书店,其余私营书店并入县百货公司。1957年,新华书店在各社镇设立基层门市部,发行工作则由县书店统一掌握。1966年,书店工作遭到冲击,工作人员减少,图书种类只剩下几种政治书籍。“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种类十分单调。1978年以后,书店工作发展很快,图书发行数量大,品种全,形式多,并出现了个体书店。1982年,县新华书店首次实行开架售书,反映良好。每逢节日,县书店还经常举行优惠和展销活动。1982年,县新华书店被评为省级和全国书店先进单位。1990年,县新华书店在城关有2座营业大楼,在各乡、镇均设有门市部,职工26人,年销售图书208.2万册,销售额197.8万元。
若干年份图书发行量统计表
表1—3单位:千册、千元
馆藏图书民国期间,本县无图书藏借单位,只在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室。1951年,派生为独立单位,仍称县图书室,室址在现南陵中学院内东侧教堂内,所藏书籍不多。全室只有1人负责业务工作。1957年,县图书馆并入县文化馆。1968~1969年,因“清理阶级队伍”,图书室停止开放,1970年恢复借阅。1978年省文化厅拨款8万元,新建图书、文物共用楼房,其中图书占9间270平方米。此间,县财政又拨给2万余元购书专款,图书由6千册增至3万余册。1984年,图书由文化馆内分出,成立县图书馆。至1990年底,藏书已达4.5万余册,其中建国前平装书320册,古籍线装书60册,年订阅报刊180余种,所藏图书以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书籍为主,另收藏部分中、外工具书、历史资料。其中有徐乃昌撰《南陵县志》全套24册、《二十四史》和《全唐诗》等。有持借书证读者1830人,年均接待读者65000人次,年借书8万册次。
县图书馆在图书分类上原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现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一般分至4级类目。在图书编目上原使用《中国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后按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著录条例》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目录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除馆内借阅外,图书馆还面向社会,开展送书上门、社会调查、提供信息、参考咨询、跟踪服务等活动。每年不定期召开2~3次读书座谈会。1985年1月,组织万人参加了全县首届读书知识竞赛,效果良好。1986年,为芜湖市电大设了教学分点,开办图书专业电大班,全县5个图书馆(室)共14人参加学习,其中5人获省电大毕业证书。1990年底,县图书馆共有6人。除县图书馆外,县总工会图书室、南陵师范图书室、南陵中学图书室,都具有一定规模,活动开展正常。
二、地方报刊
《青抗月刊》创刊于民国27年(1938年)12月,本县青年抗敌协会主办,以宣传抗日,揭露日军暴行为宗旨。每期数万字,只办3期即停。
《正报》、《民生报》创刊于民国37年(1948年)下半年,属私人发行,均系八开石印小报,刊期不定,以报导地方新闻为主,发行量仅100~200份,《正报》发行10期,《民生报》发行6期后停刊。
《南陵报》创刊于1958年8月,系县委机关报,铅印四开版,不定期发行,每期约5000字,共发行441期,1961年1月停刊。
《春谷》创刊于1980年,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铅印四开版,不定期发行,以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为宗旨,每期约15000字,共发行30期,1986年停刊。
《南陵社联》创刊于1982年,县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系铅印16开刊物,以普及和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宗旨,每期4万余字,至1990年共发行22期,刊登稿件240篇。
《南陵志稿》创刊于1983年9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四开铅印,有人物志、革命斗争史、流风集什、艺林风物、胜迹访踪等专栏,刊行15期,约40万字,发行量最高达5000份,流传省内外。
《南陵党史资料通讯》创刊于1983年10月,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主办,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有资料简介、专题资料、党史人物、革命大事记、回忆录、访问录、研究与探讨等栏目,每期发行300份,至1990年,共发行20期。
《南陵县文史资料》创办于1982年,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主办,不定期发行,每期约10万字,铅印32开版,有中华儿女、名人轶事、革命烈士、党史传真、浊流异葩、日政往闻、水利商业、宗教曲艺、往事追忆、审判台等栏目,每期1000本,至1990年共出10辑,刊稿342篇。
《农技推广》创刊于1989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主办,铅印16开四版小报,以推广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为宗旨,每期发行2100份,至1990年共出10期,改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县农学会共同主办。
三、档案管理与利用
1958年9月,成立县档案馆,址在县人民政府院内,面积240平方米。始收集现行文书档案资料,并按全宗内档案产生的时间、内容、来源和形式分类整理,便于查找和利用。1960年起,编有文件索引、全引、专题、案卷目录、卡片等检索工具,编制档案工作大事记、政治运动汇集、全宗指南、全宗介绍、谚语千条集、利用效益等专题馆藏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遭到破坏,大量资料散失。1979年,开始恢复整顿,1980年12月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是同一单位两个名称。此后,档案馆由单一的文书档案逐步发展为多门类档案,如科技、财会、人事、声像等。并在全县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机关综合性档案室的升级工作。1987年1月,面积为958平方米的新馆建成,共有3层,内部设备主要有吸湿机、吸尘器、毛发吸尘器等。1988年,《档案法》颁布,档案工作有法可依。1989年,县档案馆对满30年的档案向社会开放,3月,县档案学会成立,并创办《南陵档案》,多次举办过档案业务学习班。县档案馆建馆以来共提供档案资料28415卷次,接待调阅10938人次。1990年,保管档案资料87个全宗,文书档案19913卷,专门档案5144卷,报纸合订本2007本,刊物8708册。共有人员9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2人,助理馆员1人,管理员1人。
县档案馆建馆以来,7次获省、市和行署、地委以及业务部门授予的档案先进县、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6~1990年连续5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若干年份馆藏档案资料与利用情况统计表
表1—4
发行民国时期,本县曾先后开设启记书店、世界书店、文香阁书店、文海文具书店(后改名为复兴书店)、杨步云笔店、南陵书店、自立书店等7家私人经营图书或兼营图书的小店,发行方式为零售。图书种类主要是一些古绣像、章回小说和少儿启蒙读物。1949年5月,成立南陵新华书店,店内附设阅览室,店址在圣公会(今城关医院),当时购得《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各数百册,正式经营。1951年新华书店迁到湖南会馆(今南陵中学),在弋江镇建立了第一个代销点。全县10个区各设1名专职图书发行员,负责各区及学校的流动供应,不列入编制,不发给工资,只领手续费(类似代销)。1953年,图书发行量增大,书店进行扩建。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原私营南陵书店并入新华书店,其余私营书店并入县百货公司。1957年,新华书店在各社镇设立基层门市部,发行工作则由县书店统一掌握。1966年,书店工作遭到冲击,工作人员减少,图书种类只剩下几种政治书籍。“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种类十分单调。1978年以后,书店工作发展很快,图书发行数量大,品种全,形式多,并出现了个体书店。1982年,县新华书店首次实行开架售书,反映良好。每逢节日,县书店还经常举行优惠和展销活动。1982年,县新华书店被评为省级和全国书店先进单位。1990年,县新华书店在城关有2座营业大楼,在各乡、镇均设有门市部,职工26人,年销售图书208.2万册,销售额197.8万元。
若干年份图书发行量统计表
表1—3单位:千册、千元
馆藏图书民国期间,本县无图书藏借单位,只在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室。1951年,派生为独立单位,仍称县图书室,室址在现南陵中学院内东侧教堂内,所藏书籍不多。全室只有1人负责业务工作。1957年,县图书馆并入县文化馆。1968~1969年,因“清理阶级队伍”,图书室停止开放,1970年恢复借阅。1978年省文化厅拨款8万元,新建图书、文物共用楼房,其中图书占9间270平方米。此间,县财政又拨给2万余元购书专款,图书由6千册增至3万余册。1984年,图书由文化馆内分出,成立县图书馆。至1990年底,藏书已达4.5万余册,其中建国前平装书320册,古籍线装书60册,年订阅报刊180余种,所藏图书以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书籍为主,另收藏部分中、外工具书、历史资料。其中有徐乃昌撰《南陵县志》全套24册、《二十四史》和《全唐诗》等。有持借书证读者1830人,年均接待读者65000人次,年借书8万册次。
县图书馆在图书分类上原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现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一般分至4级类目。在图书编目上原使用《中国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后按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文献著录条例》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目录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除馆内借阅外,图书馆还面向社会,开展送书上门、社会调查、提供信息、参考咨询、跟踪服务等活动。每年不定期召开2~3次读书座谈会。1985年1月,组织万人参加了全县首届读书知识竞赛,效果良好。1986年,为芜湖市电大设了教学分点,开办图书专业电大班,全县5个图书馆(室)共14人参加学习,其中5人获省电大毕业证书。1990年底,县图书馆共有6人。除县图书馆外,县总工会图书室、南陵师范图书室、南陵中学图书室,都具有一定规模,活动开展正常。
二、地方报刊
《青抗月刊》创刊于民国27年(1938年)12月,本县青年抗敌协会主办,以宣传抗日,揭露日军暴行为宗旨。每期数万字,只办3期即停。
《正报》、《民生报》创刊于民国37年(1948年)下半年,属私人发行,均系八开石印小报,刊期不定,以报导地方新闻为主,发行量仅100~200份,《正报》发行10期,《民生报》发行6期后停刊。
《南陵报》创刊于1958年8月,系县委机关报,铅印四开版,不定期发行,每期约5000字,共发行441期,1961年1月停刊。
《春谷》创刊于1980年,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铅印四开版,不定期发行,以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为宗旨,每期约15000字,共发行30期,1986年停刊。
《南陵社联》创刊于1982年,县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系铅印16开刊物,以普及和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宗旨,每期4万余字,至1990年共发行22期,刊登稿件240篇。
《南陵志稿》创刊于1983年9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四开铅印,有人物志、革命斗争史、流风集什、艺林风物、胜迹访踪等专栏,刊行15期,约40万字,发行量最高达5000份,流传省内外。
《南陵党史资料通讯》创刊于1983年10月,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主办,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有资料简介、专题资料、党史人物、革命大事记、回忆录、访问录、研究与探讨等栏目,每期发行300份,至1990年,共发行20期。
《南陵县文史资料》创办于1982年,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主办,不定期发行,每期约10万字,铅印32开版,有中华儿女、名人轶事、革命烈士、党史传真、浊流异葩、日政往闻、水利商业、宗教曲艺、往事追忆、审判台等栏目,每期1000本,至1990年共出10辑,刊稿342篇。
《农技推广》创刊于1989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主办,铅印16开四版小报,以推广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为宗旨,每期发行2100份,至1990年共出10期,改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县农学会共同主办。
三、档案管理与利用
1958年9月,成立县档案馆,址在县人民政府院内,面积240平方米。始收集现行文书档案资料,并按全宗内档案产生的时间、内容、来源和形式分类整理,便于查找和利用。1960年起,编有文件索引、全引、专题、案卷目录、卡片等检索工具,编制档案工作大事记、政治运动汇集、全宗指南、全宗介绍、谚语千条集、利用效益等专题馆藏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遭到破坏,大量资料散失。1979年,开始恢复整顿,1980年12月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是同一单位两个名称。此后,档案馆由单一的文书档案逐步发展为多门类档案,如科技、财会、人事、声像等。并在全县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机关综合性档案室的升级工作。1987年1月,面积为958平方米的新馆建成,共有3层,内部设备主要有吸湿机、吸尘器、毛发吸尘器等。1988年,《档案法》颁布,档案工作有法可依。1989年,县档案馆对满30年的档案向社会开放,3月,县档案学会成立,并创办《南陵档案》,多次举办过档案业务学习班。县档案馆建馆以来共提供档案资料28415卷次,接待调阅10938人次。1990年,保管档案资料87个全宗,文书档案19913卷,专门档案5144卷,报纸合订本2007本,刊物8708册。共有人员9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2人,助理馆员1人,管理员1人。
县档案馆建馆以来,7次获省、市和行署、地委以及业务部门授予的档案先进县、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6~1990年连续5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若干年份馆藏档案资料与利用情况统计表
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