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文物名胜
民国时期,本县无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许多珍贵文物流散。1951年,全县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1957年9月,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县内不少古墓被盗,不少文物遭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物保护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2年,全县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1984年,再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现和征集到一批珍贵的遗址和历史文物,随之建立了文物档案,设立了保护区。1987年,成立文物管理所负责全县文物管理工作。至1990年全县已有12个乡(镇)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一支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正在有效地保护本县境内的各种文物。本县现有出土文物7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162件。古遗址11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1处。古墓葬9处,其中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保护单位1处。
一、古遗址
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西周至唐宋时期本地土著人进行采矿、冶铜生产的遗存,有各类遗迹36处,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遗迹26处(炼铜竖炉19座、焙烧窖4座,采矿井3座),最大的古冶炼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集中分布于县西大工山区。1982年5月发现一处炼铜工场遗址,1984年11月,发现30余处古铜矿冶遗迹,始名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群。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了采矿点8处,冶炼点25处,清理古矿井2处。1987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月,国家文物局《文物工作动态》刊登了大工山古铜矿遗址,“至少从西周起,就进行了大规模的铜矿采冶活动,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宋代等历史时期,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堪称冶铜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冶铜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木冲冶炼遗址在戴镇乡乔村、春福村,大工山南麓戴镇西南4公里处,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春秋至汉初冶炼遗址。遗址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西起江木冲村口,东到春福塘埂,北到大塘岸,南临六口塘畔,文化层深50~200厘米,遗址上分布大量炼渣、炉壁、红烧土,各种纹饰的几何印纹硬陶片,原始青瓷片以及夹砂陶炊器片,可辨器有双耳硬陶罐、原始青瓷豆、夹砖陶鼎、鬲、罐等。
塌里牧冶炼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牧家亭村南2公里,紧邻南铜公路,时代为六朝至唐,面积4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4米厚。村中塘边炼渣层曾被812地质队钻到7米深未见底。村西有一个1万平方米的炼炉,炼渣堆积区,高12米,遗址上分布大量炼渣、石英石和用石块砌筑的炉基,炼渣规整,断面半圆形,用煤作燃料。
畚箕脑冶炼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平顶山西侧,北距南铜公路沙滩脚车站1.5公里,有竖井和横井数道,无支撑。1974年5月,桂山公社组织人员找矿,在古井中取得铜凿一支,矿井前有一面积4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上有少量炼渣遗存。
戴腰山采矿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水脊岭,北距沙滩脚车站2公里,东距大工山1公里。时代为六朝至唐,面积4000平方米,部分已坏,有竖井4道,横井30余个,均以木制“窿撑”支护,当地人称“老窿”。经省考古人员清理,得青瓷碗2只,木屐1只(三孔),1块四字纹硬陶片。还曾出过铜钁、木桶等工具。
狮子山遗址位于五里乡茶丰村,北距县城3公里,东临漳河,西距五里岗3公里,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校本有泥质灰陶豆、夹沙红陶鼎、鬲足、器柄、器流及两件有孔石铲,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小钱村钱造遗址位于九连乡四连村,距县城8公里,东距九连乡朱村2.5公里,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遗址上有炼渣、几何印纹陶片、夹沙陶鬲、青瓷三足砚、钵形碗等残片,遗址西边有三角形炼炉。时代为商周时代。
天成圩遗址位于蒲桥乡塘南袁家村。遗址西距县城8公里,南距南弋公路2公里。属商周时期,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遗址全被耕土覆盖,曾采集到残石器、夹沙红陶鼎足、鬲足以及印纹陶片等。
戴村城墩遗址位于黄塘乡黄塘村,东北距奎湖2.2公里,东南距黄塘村1.5公里,时代为商周。遗址沿奎潭湖岸边分布,有伸入湖中的土墩,当地称“城墩头”,岸边有很多印纹陶残片,发现过石石奔、石铲、石斧、网坠等石器,在村南水中有一埋没的石刻乌龟。
甘罗城遗址位于家发乡泉塘村,南距县城2公里,东距漳河70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6米,周围依水,水通漳河。该遗址保存良好,考古人员在遗址上采集到各种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夹沙陶鼎、鬲、罐的腹片和足。确定其年限多为商到汉初。
牯牛山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南距南雄公路500米,属石铺乡先进村,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3米,遗址周围依水,向南有一通道,地表有大量夹沙红陶鼎、鬲、足和腹片、原始青瓷豆、罐残片以及各种纹饰印纹陶片,还出土有孔石斧。遗址南端有一冶铸点,北端有一窑址。1982年曾出土一铜凿,经考证,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生活遗址。
郎陵丹井遗址位于县城西12.5公里处,戴镇东北2.5公里井塌村,属工山乡山峰村,据《南陵县志》记载为六朝丹井。面积0.42平方公里,内分布大量古竖井,深浅不一,井口直径约1~1.3米,大部分已淤塞。
二、古墓葬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葛林乡千峰村,东距葛林桥0.5公里,西北距县城6公里,西临漳河,遗址分布范围13平方公里,出土过云雷纹垂腹鼎,几何印纹陶瓷、罐、原始青瓷豆、夹沙陶鼎、鬲等随葬品。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现已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山土墩墓群东距县城5公里,南距盛桥0.5公里,在家发乡长山村境内。分布范围14平方公里,有数百座土墩墓,墓高2~5米,底径8~15米。曾出土皿禾、鼎、戈以及印纹硬陶鼎等物。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现已定为县级保护单位。
九龙包土墩墓群位于五里乡沈亭村,东北距县城9公里,东距县园艺场5公里,分布范围3平方公里,封土高2~5米,底径8~20米。顺着山脊,“一大数小”,有规律地分布,为西周至春秋时代。遗址保护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西岭白云土墩墓群位于三里镇西峰村,白云村。东距三里镇6公里,时代为西周至春秋。分布范围12平方公里。部分被破坏或坍塌,墓高1~3米。曾出土成组器物,有龙纹吴式鼎,变形具石纹鼎,青铜剑以及印纹陶瓷,原始青瓷豆等。
吕山村汉墓群遗址以岸头村为中心,北距三里镇5.5公里,在三里镇吕山村境内,分布范围1平方公里。一般为砖石墓,砖上有“大泉五十”钱文,部分墓有前后室和排水沟,其时代为东汉。
燕山古墓群位于奚滩乡燕山村,东距奚滩乡宋桥2.5公里,自上葛村到马家塔沿山分布。分布范围1平方公里,有大量六朝砖石墓,出土的墓砖有1块纪年砖,铭文:“永嘉三年(309年)太岁工已离家作冢”,年代为六朝。
孝子何琦墓位于绿岭乡青山村,为晋代墓。“何琦字万伦,曾任泾川令,丹阳郡主簿。启桓温乱,隐居南陵工山。母故,丁忧守孝至甚。除丧,隐而不出,结庐墓侧,因以孝名,卒葬于此”。
侍郎丁镃墓位于绿岭乡青山村密笼自然村,该墓原有石阶,今不存,土丘在焉。高8米,底径12米。丁镃墓,字永时,明永乐中,以书法征入国子监。预修《永乐大典》,官至刑部左侍郎。
朝散郎刘士安墓位于石铺乡长乐村。该墓早年被盗,破坏严重,经清理仅获墓志1盒,“清白传家”铜印1方,后又发现木俑1只。志盖长100厘米,宽84厘米,厚10厘米。阴刻铁线篆书12字,文曰:“宋左通直郎致仕刘公墓志铭”。墓志铭碑长105厘米,宽89厘米,厚10厘米,阴刻行书,间以大草。字口清晰如初镌流畅奔放,笔法圆健遒美,且不拘一格,现存于县文化馆。全文共29行,606字,除1~4行和27~29行外,余皆每行22字。
三、古建筑
徐氏住宅清光绪十年(1884年),两淮盐运使徐文达,在县城西门,建造明式住宅。该宅座北朝南,共有房屋九十九间半,系名贵木材建造。门楼高大临街,深入后进有东西大厅。整个大屋范围内有大院、小院、大巷、天井、走廊、甬道相连接。还有亭台楼阁、花园假山、布局有致,且多系雕梁画栋,古朴雅致,回廊曲栏更显其幽雅异常。民国后,徐宅渐衰,现仅存原东大厅后走马楼两进,两层二十四间,是芜湖地区最完整的单体古建筑之一。
黄山桥在县城西35公里的丫山镇黄山村,水源出双龙井,桥建于宋淳衤右六年(1246年),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葺于清邑人孙介若。桥长18米,宽5.3米,置以石栏。昔人有诗吟此桥云:“百尺飞流百丈峰,镜中螺黛泻重重,秋来半落明河水,十二银桥锁玉龙”。现存。
此外,城关镇的籍山桥(又名市桥)、惠民桥、毕家桥、黉塘桥、玉带桥、龙会桥,亦是建于宋、明时代,经多次维修而现存的古桥。
夫子庙建于宋,初坐落在县署南(市桥河东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郜永春将崇教禅寺换建儒学,于是夫子庙遂迁建于市桥河西,移寺于市桥河东南儒学故址。万历四年(1576年)重修,并增设尊经阁。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明伦堂,并竖立“金声玉振”和“江汉秋阳”两坊。清康熙年间,在河的南边筑墙名“万仞宫墙”以河水为泮池。正中有三大牌楼,中间书“大成”二字,两侧横额分别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进大牌楼栏栅门后,为一大院,中有三座石牌坊,沿石用甬直至五楹前大殿,即孔庙主体建筑。每年孔子辰日举行祭孔大典。民国时期,庙殿遭到破坏,解放后在旧址上改建学校。
文风塔位于县城市桥河西岸。始建于宋哲宗元衤右年间(1086~1093年),为七级六角形砖塔,塔脚径约7米,逐渐缩小至塔顶径3~4米,高30.72米。自塔脚至第四层,每层都是双假檐拱。第五层以上,每层则是单假拱,自塔脚一层中空,可逐层绕登至第五层止,第五层以上则为实体。塔顶覆有合金铸成铁釜,向南倾斜欲坠。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距建塔时已有四百多年),曾加以修葺,并加立三块大横石碑于塔之第二层。北面为“文峰壁立”,西面为“雁塔题名”,南面为“金石榜”。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新修葺一次,并加嵌立“风节擎空”与前碑同等大小之横石于塔之第二层东面,为当时知县沈尧中书。至拆塔时仍字清迹显,此后,未再修过。解放后,塔之东北脚有崩塌之处,塔身向东北倾斜,有倒塌之虑,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56年4月开工拆除。得腐化经书一部(现存省博物馆),一琉璃银质小瓶以及一批“天宝”年代的铜钱。
文星阁文星阁(俗称魁星阁),为南陵胜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绅捐资建造。基深1.7米,桩石巩固,高18.3米,共三层,上下各6柱,每面宽6.7米,崇构插霄,雕甍映日。咸丰十年(1860年),阁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年),邑人徐文达擢两淮盐运使募捐银1500两重修。1966年5月21日,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四、馆藏文物
龙耳尊外腹云雷纹饰,有瓦纹海马形状双耳,重10余公斤,高33.2厘米,口径27.6厘米,属春秋时期青铜器,绿岭乡团结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属国家一级文物。
漆砂砚三国时期文具,用细砂胶结成砚石,镶在木刻漆盒内,用以研墨。长29厘米,宽17.5厘米,厚0.8厘米,由一底一盖合成。砚盖有一直径3.5厘米的存放“研石”圆孔,底面四角原各有一柱形砚足,出土时被损。髹漆呈黑红色,至今仍光可鉴人。麻桥乡红旗村三国东吴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木俑高26厘米,宽7.5厘米,厚4厘米,石铺乡小盘村宋墓出土。1987年秋,石铺乡文化站收集,属国家一级文物。
瓷炉高19厘米,口径32厘米,有三足,外腹为长枝牡丹图,绿釉,明代龙泉窑烧制。烟墩乡格里村汪冀燮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瓷笔筒口径9厘米,高8厘米,有三足,绿釉,明万历年龙泉窑烧制,由烟墩乡格里村汪冀燮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石
长15.5厘米,宽6厘米,厚1.1厘米,无王段、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品,五里乡狮子山遗址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石铲长15厘米,宽9.5厘米,中有圆孔,完好,商代生活用具。峨岭乡沿河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属国家二级文物。
玉琮商代晚期社器,为透闪石质,一为碧青、一为乳白,内圆外方,边长7厘米,内径6厘米,高4.7厘米,无纹饰,属“良渚”时期文物。九连乡农民掘地时所得。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鼎三里乡西峰村土墩墓出土,春秋时期。直径19厘米,高19.5厘米,云雷纹饰,属国家二级文物。
吴王光剑长50厘米,近腊处有铭文两行共12字,阴刻篆书曰“攻吾攵王光自作用剑以战戍人”,三里乡吕山金埂村土墩墓出土,春秋时代兵器。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镜麻桥乡永林村三国东吴墓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
买地券铝锡合铸,长27.7厘米,宽4.1厘米,两面均刻文字,共70字,内容相同,铸年为赤乌八年(245年),为研究汉以来土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乐俑汉代,裸体,为一手舞足蹈,腰缠飘带的西域人造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蒲桥乡沿河村曹湾征集。属国家二级文物。
带钩汉代,铜质错银,长17.7厘米,海马头,通体错银作云雷纹,麻桥乡永林村东吴墓出土、完整。属国家二级文物。
弩机铜质错银,长15.4厘米,厚3.5厘米,高11.5厘米。柄上有铭文,字迹不清,麻桥乡永林村出土,六朝时期生产用具。属国家二级文物。
瓷瓶高18.5厘米,龙泉青瓷,有一只耳环残断,腹部饰“福寿”二字,另一只完好,腹部饰“双全”二字。明代,绿岭乡青山村丁镃墓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镜在家发乡马山林场征集,明代生活用品,直径23厘米,背有文曰:“隆庆贰年鸿胪寺陈万戴氏吉日置”。属国家二级文物。
鎏金铜佛部分鎏金已脱落,为藏佛坐像,基座有一行藏文。清代传为故宫藏品。蒲桥乡沿河村曹湾农民捐赠。属国家二级文物。五、纪念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三里镇土塘村。民国27年(1938)5月5日,叶挺军长率部从歙县岩寺北上,5月26日,到达土塘,设军部。是年7月1日,军部迁往泾县云岭。12月,土塘为新四军老一团驻地。
父子岭遇难烈士纪念碑位于三里镇山泉村,距三里镇7公里。民国29年(1940)4月26日,日本侵略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进犯新四军军部,并出动飞机掩护。在父子岭,新四军老一团与日军激战,日军死伤317人,新四军伤亡84人。新四军部分牺牲战士葬于东山脚下。解放后,树碑以作纪念,碑高8米,底宽6米。
苏拓夫烈士墓位于桂山乡八都何西南,猫儿山(跃进村)的北侧高坡上,面积20平方米,墓长2.5米,前宽2米,高1.6米,后宽1米。此墓系跃进村团支部与八都何民兵排于1964年5月4日建成,是将在此地牺牲的三位烈士(均系外地人)忠骨迁来合葬而成。苏拓夫,安徽庐江人,时任繁昌县敌后县委书记,民国31年(1942)1月11日牺牲;李景波,出生地不详,民国28年(1939)5月牺牲;陈宝林,出生地不详,民国37年(1948)7月15日牺牲。
六、名胜乌霞洞又名五霞洞,俗称乌鸦洞,系本县风景胜地,为《中国名胜辞典》所收录。乌霞洞山势环抱,曲径幽雅。处悬岩峭壁之下,周围奇峰陡峭,怪石嶙峋,芳草幽兰,益香飞翠,令人神驰,使人陶醉。这里有犀牛望月、猫戏老鼠、童子拜佛、乌龟观天、五马盘槽等自然成趣景观,以及仙人桥、关门石、猴儿洞等天工巧成景致使人目不暇接。清光绪年间《装修神像碑》记载:“……唯羡五松壤有洞名曰乌霞,四壁凌空,层峦、耸秀,云霞盘于谷口,仙气合蕴于洞中,楼阁天生,不啻桃园一别境也”。洞前有1座两进寺院,名乌霞寺,建于北宋,屡毁屡建,解放后重修,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
马仁山原名马人山,以形为名,海拔316米,座落在本县西北22.5公里的桂山乡境内。马仁山诸峰石壁丰姿多彩,既嶙峋峻峭,又瘦皱清透,实为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明代诗人景燮有诗赞曰:“一峰号韬玉,隐射腾飞静函璞;一峰号罗汉,枯坐终朝对香案;一峰号漏月,团
画现银蟾窟;一峰号双桂,高矗云端几千岁;又有双猫石,两峻山胃尾摇兀;又有毗卢帽……”诗人以传神之笔,将马仁山石壁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若值天晴登山,纵目远眺,南见九华,如莲花浮现碧空,北望长江,蜿蜒如带,青山起伏,葱葱茏茏,山下村舍,星罗棋布,白壁青瓦,映日生辉,田畴青勃,一派生机,游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马仁山景色为《中国名胜辞典》收录。
西山风景区处本县西陲,距县城41公里,南(陵)丫(山)公路终点。丫山镇境内,面积20余平方公里,海拔300~400米之间。山明水秀,引人入胜。境内奇峰怪石和熔洞泉瀑组成熔岩地貌;野生动、植物与山水融为一体。山峦起伏,有狮子峰、老虎峰、蝙蝠峰、乌龟峰、莲花峰等60余座,峰顶地貌以舒缓平坦者居多,但形态各异。熔洞众多,有神仙洞、燕倪洞、仙子洞、观音洞、双狮洞等90多处,大者可容千人,高者达20余米。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如“玉屏倒挂”、“天马行空”、“雪塔耸立”、“古佛归山”等等,丰富多彩。怪石嶙峋,奇特多变,似象似骆似马似羊,恰如一个天然动物园,“群蛙登山”形象逼真,“海狮出水”栩栩如生。泉水流畅,清泉星罗棋布,水流终年不断,有的沿悬崖漂洒而下,恰如珠帘垂挂,有的汇成地下河可以泛舟荡桨。西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如凤丹(中药材)驰名中外,素称“牡丹之乡”,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白鹇、猴面鹰等。西山夏季凉爽宜人,是一处幽静型的旅游疗养胜境,现为省级风景区。
南陵十景邑人热爱自己的故土,商旅宦游的过客中,也有不少人忘情于南陵的自然风景,经文人学士的咏颂宣染,逐步总结成“南陵十景”或“南陵八景”。自明朝起,便有描绘这些景色的诗歌流传。工山削翠工山,又名大工山,位于县西南方,主峰海拔558米,是县内最高峰,工山雄浑壮严,山色郁郁青青,犹如凝结了青绿色的颜料。旧县志描绘工山“秀削芙蓉、色凝螺黛”就是“工山削翠”的由来。明朝时宣城进士梅鼎祚写了一首工山削翠:“白云飞去又飞还,万壑千岩指顾间。天半芙蓉争削翠,案头一点是工山”。
射的占丰射的,指射的山,即现在桂山乡境内的笔架山。《太平寰宇记》中,有该山的记载,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即该山看起来像古代用布做成的屏风样的箭靶子。“射的占丰”,意为以射的山卜占丰歉,当地百姓常在元旦这一天看山色,以卜占当年的收成是好是坏。卜辞是:“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意为:如果射的山发白,就兆丰年,一斛稻只值一百钱,如果射的山发黑,即预示歉收,一斛稻值一千钱。
峨岭横云峨岭,即今峨岭乡所在地的峨岭。传说“有金鹅自泾之蛮唐山飞来栖此。”故称“峨岭”。峨岭横云,意为峨岭高耸常有白云缭绕。明朝本县一文人王宏道曾作诗咏道:“右军(王羲之)何年过?遗此笼中物,化作飞来峰,长有云气复”。
漳水拖蓝漳水,即漳河,是发源于县境内的第一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漳河的上游在峨岭到三里那一段叫澄清河。再沿河向上溯源到烟墩的古城大队的水龙洞,从该洞中流出一股“寒流曲折、清澈可爱”的泉水,这便是漳河的一支源头。泉水淙淙,顺势而下,从山地流向平原,一路上汇集各派水流,至此已成大河。河身宽阔,缓缓而流,平静时,水流清澈,河底墨绿色的小草,高空明朗的蓝天,辉映之下像一匹深蓝色的缎子。从五里的茶丰境内经大港到东门大桥一段,河谷高深,两岸树木又多,河水在荫影下显得更蓝,形成了“漳水拖蓝”的景色。上虞别驾(官职名)徐希明写到:“谁染轻绡百里缠?浮光遥接蔚蓝天,诗脾净洗尘氛尽,一曲沧浪烟水边”。
青弋波光青弋,指青弋江,古名青水,又名冷水,青弋水。旧县志载:青弋江发源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至此河身渐广,春夏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青弋江两岸风光旖旎,村舍、竹丛、良田、沙洲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画图。江水青青,微风阵阵,水波在阳光下泛起白光,白帆在水中徐徐远航,“青弋波光”因此得名。历代诗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有关青弋江的诗歌。其中唐代诗人杜牧《送裴坦往舒州经南陵》中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奎湖泛月奎湖,原称奎潭,又称“奎潭湖”。旧志载:奎湖有九十九个汊,三道关,三道锁,湖中有七个土墩,坐落状如奎星,因此名为奎湖。奎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夏时,菡萏(荷花)亭亭,香风遍野,莲、藕、芡、凫、雁、鱼利颇饶”。月色之下,湖景又不同往常,月夜乘舟泛游,情趣无穷,这就是“奎湖泛月”的由来。
龙池布雨龙池,旧名龙湫池,即现在工山腰的龙潭池,龙池布雨,意即龙池铺云布雨。龙池原来是个求雨的场所。旧县志载“龙池岁旱祷雨”,因此也有称之谓“龙池祷雨”的。龙池并大不,不到一丈见方,只是因为这么高的山腰有一潭水,地面又不见水流入,天旱又不见水干涸,古人推断里面有神龙居住(其实是地下水形成),龙池便由此得名。史载龙池原有一龙池庵。其匾上书“佛所悦可”4个大字,据说是雍正皇帝御笔。此庵现已废。
元观仙题元观,指承天观。位于“县东南四百步”(旧县志载)。建于宋朝,明洪武十五年在观中开设了道会司,当时道教活动在本县较活跃。旧县志载:宋朝时,承天观有个道士牧得清,精通法术,道行很深,在观内遇得吕洞宾,吕为度他,曾题诗警化,诗曰:“连岛三山在寸心,先生何事混凡尘?不因门外家人谨,还是无缘遇洞宾”。吕洞宾下凡之说自是无稽之谈,然而,承天观却因神话谬传出了名,成为南陵一景。王宏道有诗曰:“何日无都坛,天风落仙唾?白云或临轩,恐复屏人过”。
西溪积雪西溪,旧县志注,位于县西二里,在“黉桥”南。早先,西溪旁有不少树木,“老树萧瑟栖闲鹤,野岸杈木牙缀古梅”。在白茫茫的雪野中傲然挺立,分外醒目,加上远处的工山雪峰,近处的拱桥、石堰、溪谷,远近层次分明,黑白相间,实是一幅优美的雪景。“西溪积雪”,便由此而得名。西溪应是现城关三小对面的那条水沟,这条溪水是历史上劳动人民为改变生产条件开挖修筑的。梅鼎祚有诗曰:“溪流春谷净纤尘,玉树森森欲照春。皂盖好从西去向,雪中高卧岂无人?”。
南浦甘泉本县西部山丘地区泉水众多,较大的有丫山阝畏湖的双龙井,何湾涧滩的水龙泉,烟墩古城的水龙洞,三里吕山的涌珠泉。南浦甘泉很可能是三里吕山的涌珠泉,但也有是烟墩古城的水龙洞说法。究竟在何处,由于史料不足,已无从查考。
一、古遗址
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西周至唐宋时期本地土著人进行采矿、冶铜生产的遗存,有各类遗迹36处,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遗迹26处(炼铜竖炉19座、焙烧窖4座,采矿井3座),最大的古冶炼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集中分布于县西大工山区。1982年5月发现一处炼铜工场遗址,1984年11月,发现30余处古铜矿冶遗迹,始名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群。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了采矿点8处,冶炼点25处,清理古矿井2处。1987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月,国家文物局《文物工作动态》刊登了大工山古铜矿遗址,“至少从西周起,就进行了大规模的铜矿采冶活动,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宋代等历史时期,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堪称冶铜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冶铜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木冲冶炼遗址在戴镇乡乔村、春福村,大工山南麓戴镇西南4公里处,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春秋至汉初冶炼遗址。遗址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西起江木冲村口,东到春福塘埂,北到大塘岸,南临六口塘畔,文化层深50~200厘米,遗址上分布大量炼渣、炉壁、红烧土,各种纹饰的几何印纹硬陶片,原始青瓷片以及夹砂陶炊器片,可辨器有双耳硬陶罐、原始青瓷豆、夹砖陶鼎、鬲、罐等。
塌里牧冶炼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牧家亭村南2公里,紧邻南铜公路,时代为六朝至唐,面积4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4米厚。村中塘边炼渣层曾被812地质队钻到7米深未见底。村西有一个1万平方米的炼炉,炼渣堆积区,高12米,遗址上分布大量炼渣、石英石和用石块砌筑的炉基,炼渣规整,断面半圆形,用煤作燃料。
畚箕脑冶炼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平顶山西侧,北距南铜公路沙滩脚车站1.5公里,有竖井和横井数道,无支撑。1974年5月,桂山公社组织人员找矿,在古井中取得铜凿一支,矿井前有一面积4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上有少量炼渣遗存。
戴腰山采矿遗址位于桂山乡西湖村水脊岭,北距沙滩脚车站2公里,东距大工山1公里。时代为六朝至唐,面积4000平方米,部分已坏,有竖井4道,横井30余个,均以木制“窿撑”支护,当地人称“老窿”。经省考古人员清理,得青瓷碗2只,木屐1只(三孔),1块四字纹硬陶片。还曾出过铜钁、木桶等工具。
狮子山遗址位于五里乡茶丰村,北距县城3公里,东临漳河,西距五里岗3公里,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校本有泥质灰陶豆、夹沙红陶鼎、鬲足、器柄、器流及两件有孔石铲,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小钱村钱造遗址位于九连乡四连村,距县城8公里,东距九连乡朱村2.5公里,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遗址上有炼渣、几何印纹陶片、夹沙陶鬲、青瓷三足砚、钵形碗等残片,遗址西边有三角形炼炉。时代为商周时代。
天成圩遗址位于蒲桥乡塘南袁家村。遗址西距县城8公里,南距南弋公路2公里。属商周时期,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遗址全被耕土覆盖,曾采集到残石器、夹沙红陶鼎足、鬲足以及印纹陶片等。
戴村城墩遗址位于黄塘乡黄塘村,东北距奎湖2.2公里,东南距黄塘村1.5公里,时代为商周。遗址沿奎潭湖岸边分布,有伸入湖中的土墩,当地称“城墩头”,岸边有很多印纹陶残片,发现过石石奔、石铲、石斧、网坠等石器,在村南水中有一埋没的石刻乌龟。
甘罗城遗址位于家发乡泉塘村,南距县城2公里,东距漳河70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6米,周围依水,水通漳河。该遗址保存良好,考古人员在遗址上采集到各种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夹沙陶鼎、鬲、罐的腹片和足。确定其年限多为商到汉初。
牯牛山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南距南雄公路500米,属石铺乡先进村,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3米,遗址周围依水,向南有一通道,地表有大量夹沙红陶鼎、鬲、足和腹片、原始青瓷豆、罐残片以及各种纹饰印纹陶片,还出土有孔石斧。遗址南端有一冶铸点,北端有一窑址。1982年曾出土一铜凿,经考证,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生活遗址。
郎陵丹井遗址位于县城西12.5公里处,戴镇东北2.5公里井塌村,属工山乡山峰村,据《南陵县志》记载为六朝丹井。面积0.42平方公里,内分布大量古竖井,深浅不一,井口直径约1~1.3米,大部分已淤塞。
二、古墓葬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葛林乡千峰村,东距葛林桥0.5公里,西北距县城6公里,西临漳河,遗址分布范围13平方公里,出土过云雷纹垂腹鼎,几何印纹陶瓷、罐、原始青瓷豆、夹沙陶鼎、鬲等随葬品。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现已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山土墩墓群东距县城5公里,南距盛桥0.5公里,在家发乡长山村境内。分布范围14平方公里,有数百座土墩墓,墓高2~5米,底径8~15米。曾出土皿禾、鼎、戈以及印纹硬陶鼎等物。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现已定为县级保护单位。
九龙包土墩墓群位于五里乡沈亭村,东北距县城9公里,东距县园艺场5公里,分布范围3平方公里,封土高2~5米,底径8~20米。顺着山脊,“一大数小”,有规律地分布,为西周至春秋时代。遗址保护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西岭白云土墩墓群位于三里镇西峰村,白云村。东距三里镇6公里,时代为西周至春秋。分布范围12平方公里。部分被破坏或坍塌,墓高1~3米。曾出土成组器物,有龙纹吴式鼎,变形具石纹鼎,青铜剑以及印纹陶瓷,原始青瓷豆等。
吕山村汉墓群遗址以岸头村为中心,北距三里镇5.5公里,在三里镇吕山村境内,分布范围1平方公里。一般为砖石墓,砖上有“大泉五十”钱文,部分墓有前后室和排水沟,其时代为东汉。
燕山古墓群位于奚滩乡燕山村,东距奚滩乡宋桥2.5公里,自上葛村到马家塔沿山分布。分布范围1平方公里,有大量六朝砖石墓,出土的墓砖有1块纪年砖,铭文:“永嘉三年(309年)太岁工已离家作冢”,年代为六朝。
孝子何琦墓位于绿岭乡青山村,为晋代墓。“何琦字万伦,曾任泾川令,丹阳郡主簿。启桓温乱,隐居南陵工山。母故,丁忧守孝至甚。除丧,隐而不出,结庐墓侧,因以孝名,卒葬于此”。
侍郎丁镃墓位于绿岭乡青山村密笼自然村,该墓原有石阶,今不存,土丘在焉。高8米,底径12米。丁镃墓,字永时,明永乐中,以书法征入国子监。预修《永乐大典》,官至刑部左侍郎。
朝散郎刘士安墓位于石铺乡长乐村。该墓早年被盗,破坏严重,经清理仅获墓志1盒,“清白传家”铜印1方,后又发现木俑1只。志盖长100厘米,宽84厘米,厚10厘米。阴刻铁线篆书12字,文曰:“宋左通直郎致仕刘公墓志铭”。墓志铭碑长105厘米,宽89厘米,厚10厘米,阴刻行书,间以大草。字口清晰如初镌流畅奔放,笔法圆健遒美,且不拘一格,现存于县文化馆。全文共29行,606字,除1~4行和27~29行外,余皆每行22字。
三、古建筑
徐氏住宅清光绪十年(1884年),两淮盐运使徐文达,在县城西门,建造明式住宅。该宅座北朝南,共有房屋九十九间半,系名贵木材建造。门楼高大临街,深入后进有东西大厅。整个大屋范围内有大院、小院、大巷、天井、走廊、甬道相连接。还有亭台楼阁、花园假山、布局有致,且多系雕梁画栋,古朴雅致,回廊曲栏更显其幽雅异常。民国后,徐宅渐衰,现仅存原东大厅后走马楼两进,两层二十四间,是芜湖地区最完整的单体古建筑之一。
黄山桥在县城西35公里的丫山镇黄山村,水源出双龙井,桥建于宋淳衤右六年(1246年),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葺于清邑人孙介若。桥长18米,宽5.3米,置以石栏。昔人有诗吟此桥云:“百尺飞流百丈峰,镜中螺黛泻重重,秋来半落明河水,十二银桥锁玉龙”。现存。
此外,城关镇的籍山桥(又名市桥)、惠民桥、毕家桥、黉塘桥、玉带桥、龙会桥,亦是建于宋、明时代,经多次维修而现存的古桥。
夫子庙建于宋,初坐落在县署南(市桥河东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郜永春将崇教禅寺换建儒学,于是夫子庙遂迁建于市桥河西,移寺于市桥河东南儒学故址。万历四年(1576年)重修,并增设尊经阁。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明伦堂,并竖立“金声玉振”和“江汉秋阳”两坊。清康熙年间,在河的南边筑墙名“万仞宫墙”以河水为泮池。正中有三大牌楼,中间书“大成”二字,两侧横额分别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进大牌楼栏栅门后,为一大院,中有三座石牌坊,沿石用甬直至五楹前大殿,即孔庙主体建筑。每年孔子辰日举行祭孔大典。民国时期,庙殿遭到破坏,解放后在旧址上改建学校。
文风塔位于县城市桥河西岸。始建于宋哲宗元衤右年间(1086~1093年),为七级六角形砖塔,塔脚径约7米,逐渐缩小至塔顶径3~4米,高30.72米。自塔脚至第四层,每层都是双假檐拱。第五层以上,每层则是单假拱,自塔脚一层中空,可逐层绕登至第五层止,第五层以上则为实体。塔顶覆有合金铸成铁釜,向南倾斜欲坠。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距建塔时已有四百多年),曾加以修葺,并加立三块大横石碑于塔之第二层。北面为“文峰壁立”,西面为“雁塔题名”,南面为“金石榜”。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新修葺一次,并加嵌立“风节擎空”与前碑同等大小之横石于塔之第二层东面,为当时知县沈尧中书。至拆塔时仍字清迹显,此后,未再修过。解放后,塔之东北脚有崩塌之处,塔身向东北倾斜,有倒塌之虑,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56年4月开工拆除。得腐化经书一部(现存省博物馆),一琉璃银质小瓶以及一批“天宝”年代的铜钱。
文星阁文星阁(俗称魁星阁),为南陵胜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绅捐资建造。基深1.7米,桩石巩固,高18.3米,共三层,上下各6柱,每面宽6.7米,崇构插霄,雕甍映日。咸丰十年(1860年),阁毁于兵火。光绪八年(1882年),邑人徐文达擢两淮盐运使募捐银1500两重修。1966年5月21日,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四、馆藏文物
龙耳尊外腹云雷纹饰,有瓦纹海马形状双耳,重10余公斤,高33.2厘米,口径27.6厘米,属春秋时期青铜器,绿岭乡团结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属国家一级文物。
漆砂砚三国时期文具,用细砂胶结成砚石,镶在木刻漆盒内,用以研墨。长29厘米,宽17.5厘米,厚0.8厘米,由一底一盖合成。砚盖有一直径3.5厘米的存放“研石”圆孔,底面四角原各有一柱形砚足,出土时被损。髹漆呈黑红色,至今仍光可鉴人。麻桥乡红旗村三国东吴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木俑高26厘米,宽7.5厘米,厚4厘米,石铺乡小盘村宋墓出土。1987年秋,石铺乡文化站收集,属国家一级文物。
瓷炉高19厘米,口径32厘米,有三足,外腹为长枝牡丹图,绿釉,明代龙泉窑烧制。烟墩乡格里村汪冀燮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瓷笔筒口径9厘米,高8厘米,有三足,绿釉,明万历年龙泉窑烧制,由烟墩乡格里村汪冀燮墓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石
长15.5厘米,宽6厘米,厚1.1厘米,无王段、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品,五里乡狮子山遗址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石铲长15厘米,宽9.5厘米,中有圆孔,完好,商代生活用具。峨岭乡沿河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属国家二级文物。
玉琮商代晚期社器,为透闪石质,一为碧青、一为乳白,内圆外方,边长7厘米,内径6厘米,高4.7厘米,无纹饰,属“良渚”时期文物。九连乡农民掘地时所得。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鼎三里乡西峰村土墩墓出土,春秋时期。直径19厘米,高19.5厘米,云雷纹饰,属国家二级文物。
吴王光剑长50厘米,近腊处有铭文两行共12字,阴刻篆书曰“攻吾攵王光自作用剑以战戍人”,三里乡吕山金埂村土墩墓出土,春秋时代兵器。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镜麻桥乡永林村三国东吴墓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
买地券铝锡合铸,长27.7厘米,宽4.1厘米,两面均刻文字,共70字,内容相同,铸年为赤乌八年(245年),为研究汉以来土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乐俑汉代,裸体,为一手舞足蹈,腰缠飘带的西域人造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蒲桥乡沿河村曹湾征集。属国家二级文物。
带钩汉代,铜质错银,长17.7厘米,海马头,通体错银作云雷纹,麻桥乡永林村东吴墓出土、完整。属国家二级文物。
弩机铜质错银,长15.4厘米,厚3.5厘米,高11.5厘米。柄上有铭文,字迹不清,麻桥乡永林村出土,六朝时期生产用具。属国家二级文物。
瓷瓶高18.5厘米,龙泉青瓷,有一只耳环残断,腹部饰“福寿”二字,另一只完好,腹部饰“双全”二字。明代,绿岭乡青山村丁镃墓出土。属国家二级文物。
铜镜在家发乡马山林场征集,明代生活用品,直径23厘米,背有文曰:“隆庆贰年鸿胪寺陈万戴氏吉日置”。属国家二级文物。
鎏金铜佛部分鎏金已脱落,为藏佛坐像,基座有一行藏文。清代传为故宫藏品。蒲桥乡沿河村曹湾农民捐赠。属国家二级文物。五、纪念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三里镇土塘村。民国27年(1938)5月5日,叶挺军长率部从歙县岩寺北上,5月26日,到达土塘,设军部。是年7月1日,军部迁往泾县云岭。12月,土塘为新四军老一团驻地。
父子岭遇难烈士纪念碑位于三里镇山泉村,距三里镇7公里。民国29年(1940)4月26日,日本侵略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进犯新四军军部,并出动飞机掩护。在父子岭,新四军老一团与日军激战,日军死伤317人,新四军伤亡84人。新四军部分牺牲战士葬于东山脚下。解放后,树碑以作纪念,碑高8米,底宽6米。
苏拓夫烈士墓位于桂山乡八都何西南,猫儿山(跃进村)的北侧高坡上,面积20平方米,墓长2.5米,前宽2米,高1.6米,后宽1米。此墓系跃进村团支部与八都何民兵排于1964年5月4日建成,是将在此地牺牲的三位烈士(均系外地人)忠骨迁来合葬而成。苏拓夫,安徽庐江人,时任繁昌县敌后县委书记,民国31年(1942)1月11日牺牲;李景波,出生地不详,民国28年(1939)5月牺牲;陈宝林,出生地不详,民国37年(1948)7月15日牺牲。
六、名胜乌霞洞又名五霞洞,俗称乌鸦洞,系本县风景胜地,为《中国名胜辞典》所收录。乌霞洞山势环抱,曲径幽雅。处悬岩峭壁之下,周围奇峰陡峭,怪石嶙峋,芳草幽兰,益香飞翠,令人神驰,使人陶醉。这里有犀牛望月、猫戏老鼠、童子拜佛、乌龟观天、五马盘槽等自然成趣景观,以及仙人桥、关门石、猴儿洞等天工巧成景致使人目不暇接。清光绪年间《装修神像碑》记载:“……唯羡五松壤有洞名曰乌霞,四壁凌空,层峦、耸秀,云霞盘于谷口,仙气合蕴于洞中,楼阁天生,不啻桃园一别境也”。洞前有1座两进寺院,名乌霞寺,建于北宋,屡毁屡建,解放后重修,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
马仁山原名马人山,以形为名,海拔316米,座落在本县西北22.5公里的桂山乡境内。马仁山诸峰石壁丰姿多彩,既嶙峋峻峭,又瘦皱清透,实为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明代诗人景燮有诗赞曰:“一峰号韬玉,隐射腾飞静函璞;一峰号罗汉,枯坐终朝对香案;一峰号漏月,团
画现银蟾窟;一峰号双桂,高矗云端几千岁;又有双猫石,两峻山胃尾摇兀;又有毗卢帽……”诗人以传神之笔,将马仁山石壁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若值天晴登山,纵目远眺,南见九华,如莲花浮现碧空,北望长江,蜿蜒如带,青山起伏,葱葱茏茏,山下村舍,星罗棋布,白壁青瓦,映日生辉,田畴青勃,一派生机,游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马仁山景色为《中国名胜辞典》收录。
西山风景区处本县西陲,距县城41公里,南(陵)丫(山)公路终点。丫山镇境内,面积20余平方公里,海拔300~400米之间。山明水秀,引人入胜。境内奇峰怪石和熔洞泉瀑组成熔岩地貌;野生动、植物与山水融为一体。山峦起伏,有狮子峰、老虎峰、蝙蝠峰、乌龟峰、莲花峰等60余座,峰顶地貌以舒缓平坦者居多,但形态各异。熔洞众多,有神仙洞、燕倪洞、仙子洞、观音洞、双狮洞等90多处,大者可容千人,高者达20余米。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如“玉屏倒挂”、“天马行空”、“雪塔耸立”、“古佛归山”等等,丰富多彩。怪石嶙峋,奇特多变,似象似骆似马似羊,恰如一个天然动物园,“群蛙登山”形象逼真,“海狮出水”栩栩如生。泉水流畅,清泉星罗棋布,水流终年不断,有的沿悬崖漂洒而下,恰如珠帘垂挂,有的汇成地下河可以泛舟荡桨。西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如凤丹(中药材)驰名中外,素称“牡丹之乡”,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白鹇、猴面鹰等。西山夏季凉爽宜人,是一处幽静型的旅游疗养胜境,现为省级风景区。
南陵十景邑人热爱自己的故土,商旅宦游的过客中,也有不少人忘情于南陵的自然风景,经文人学士的咏颂宣染,逐步总结成“南陵十景”或“南陵八景”。自明朝起,便有描绘这些景色的诗歌流传。工山削翠工山,又名大工山,位于县西南方,主峰海拔558米,是县内最高峰,工山雄浑壮严,山色郁郁青青,犹如凝结了青绿色的颜料。旧县志描绘工山“秀削芙蓉、色凝螺黛”就是“工山削翠”的由来。明朝时宣城进士梅鼎祚写了一首工山削翠:“白云飞去又飞还,万壑千岩指顾间。天半芙蓉争削翠,案头一点是工山”。
射的占丰射的,指射的山,即现在桂山乡境内的笔架山。《太平寰宇记》中,有该山的记载,说它“望之似射候因名”。即该山看起来像古代用布做成的屏风样的箭靶子。“射的占丰”,意为以射的山卜占丰歉,当地百姓常在元旦这一天看山色,以卜占当年的收成是好是坏。卜辞是:“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意为:如果射的山发白,就兆丰年,一斛稻只值一百钱,如果射的山发黑,即预示歉收,一斛稻值一千钱。
峨岭横云峨岭,即今峨岭乡所在地的峨岭。传说“有金鹅自泾之蛮唐山飞来栖此。”故称“峨岭”。峨岭横云,意为峨岭高耸常有白云缭绕。明朝本县一文人王宏道曾作诗咏道:“右军(王羲之)何年过?遗此笼中物,化作飞来峰,长有云气复”。
漳水拖蓝漳水,即漳河,是发源于县境内的第一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漳河的上游在峨岭到三里那一段叫澄清河。再沿河向上溯源到烟墩的古城大队的水龙洞,从该洞中流出一股“寒流曲折、清澈可爱”的泉水,这便是漳河的一支源头。泉水淙淙,顺势而下,从山地流向平原,一路上汇集各派水流,至此已成大河。河身宽阔,缓缓而流,平静时,水流清澈,河底墨绿色的小草,高空明朗的蓝天,辉映之下像一匹深蓝色的缎子。从五里的茶丰境内经大港到东门大桥一段,河谷高深,两岸树木又多,河水在荫影下显得更蓝,形成了“漳水拖蓝”的景色。上虞别驾(官职名)徐希明写到:“谁染轻绡百里缠?浮光遥接蔚蓝天,诗脾净洗尘氛尽,一曲沧浪烟水边”。
青弋波光青弋,指青弋江,古名青水,又名冷水,青弋水。旧县志载:青弋江发源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至此河身渐广,春夏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青弋江两岸风光旖旎,村舍、竹丛、良田、沙洲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画图。江水青青,微风阵阵,水波在阳光下泛起白光,白帆在水中徐徐远航,“青弋波光”因此得名。历代诗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有关青弋江的诗歌。其中唐代诗人杜牧《送裴坦往舒州经南陵》中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奎湖泛月奎湖,原称奎潭,又称“奎潭湖”。旧志载:奎湖有九十九个汊,三道关,三道锁,湖中有七个土墩,坐落状如奎星,因此名为奎湖。奎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夏时,菡萏(荷花)亭亭,香风遍野,莲、藕、芡、凫、雁、鱼利颇饶”。月色之下,湖景又不同往常,月夜乘舟泛游,情趣无穷,这就是“奎湖泛月”的由来。
龙池布雨龙池,旧名龙湫池,即现在工山腰的龙潭池,龙池布雨,意即龙池铺云布雨。龙池原来是个求雨的场所。旧县志载“龙池岁旱祷雨”,因此也有称之谓“龙池祷雨”的。龙池并大不,不到一丈见方,只是因为这么高的山腰有一潭水,地面又不见水流入,天旱又不见水干涸,古人推断里面有神龙居住(其实是地下水形成),龙池便由此得名。史载龙池原有一龙池庵。其匾上书“佛所悦可”4个大字,据说是雍正皇帝御笔。此庵现已废。
元观仙题元观,指承天观。位于“县东南四百步”(旧县志载)。建于宋朝,明洪武十五年在观中开设了道会司,当时道教活动在本县较活跃。旧县志载:宋朝时,承天观有个道士牧得清,精通法术,道行很深,在观内遇得吕洞宾,吕为度他,曾题诗警化,诗曰:“连岛三山在寸心,先生何事混凡尘?不因门外家人谨,还是无缘遇洞宾”。吕洞宾下凡之说自是无稽之谈,然而,承天观却因神话谬传出了名,成为南陵一景。王宏道有诗曰:“何日无都坛,天风落仙唾?白云或临轩,恐复屏人过”。
西溪积雪西溪,旧县志注,位于县西二里,在“黉桥”南。早先,西溪旁有不少树木,“老树萧瑟栖闲鹤,野岸杈木牙缀古梅”。在白茫茫的雪野中傲然挺立,分外醒目,加上远处的工山雪峰,近处的拱桥、石堰、溪谷,远近层次分明,黑白相间,实是一幅优美的雪景。“西溪积雪”,便由此而得名。西溪应是现城关三小对面的那条水沟,这条溪水是历史上劳动人民为改变生产条件开挖修筑的。梅鼎祚有诗曰:“溪流春谷净纤尘,玉树森森欲照春。皂盖好从西去向,雪中高卧岂无人?”。
南浦甘泉本县西部山丘地区泉水众多,较大的有丫山阝畏湖的双龙井,何湾涧滩的水龙泉,烟墩古城的水龙洞,三里吕山的涌珠泉。南浦甘泉很可能是三里吕山的涌珠泉,但也有是烟墩古城的水龙洞说法。究竟在何处,由于史料不足,已无从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