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普宣传
解放前,本县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封建迷信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解放后,开始向广大农民宣传科学种田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活动逐步展开。
50年代,开展南特号、陆才号、503、连塘早、浙大生青、老来青、农垦58等水稻品种及碧玛1号、南大2419、中大2419、矮粒多等小麦良种的推广,逐步推行耕作制度的“三改”(旱改水、一季改两季、低产改高产)和化肥的应用。60、70年代,开始推广油菜当油早1号、芜湖104、油冬儿、川油3号等优良品种。逐步推行农机具的改革,宣传讲究卫生、消灭“四害”及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天文、气象、医药卫生知识。1978年后,本县共推广了10项农业适用技术:(1)推广农作物优良种子及配套栽培技术;(2)推广农膜栽培技术;(3)开展水稻、油菜、蚕桑、西瓜等方面的杂交优势利用;(4)重视有机肥推广,优化配方施肥,抓好中低产田改造;(5)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进一步推广增产菌的应用面积;(6)积极开展吨粮田建设;(7)围绕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猪的人工授精,圩猪纯繁扩群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推广肥猪杂交一代;(8)积极推广池塘精养,“三网”养鱼及河蟹流放技术;(9)大力营造和培育速生丰产林、用材林、经济果木林;(10)建立棉花原良种提纯复壮基地700亩,高产田3000亩,达到单产皮棉75公斤。
1982年,本县逐步形成优质米、棉花、烟草、果木、蚕桑、水产、瘦肉型猪 、蔬菜8大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示范,用经济效益的区别,激发和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本县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了以农民技术员为主的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水产站、畜牧站、水管站、科普团体及专业研究会,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实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使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1985年,本县建立了第一家农民科技团体—— 蒲桥乡西瓜研究会,引进杂交西瓜的制种技术,为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农民的创举》一书收录了这一成功的经验。1985年全县共有560多名农技人员参与承包,仅水稻综合病虫防治承包就达20多万亩,承包人直接将技术传授给农民。199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科技兴农的决定,实施了“112455”丰收工程(10万亩杂交稻、10项农业适应技术推广、20万亩优化配方施肥、40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丰产田)。开展科技承包和集团承包,共承包耕地7.8万余亩,取得明显成效。县科委实施“5415”兴农工程(5000亩吨粮田建设,100亩高产桑园模式栽植、100亩棉花良种繁殖、100亩双千田建设、100亩精养鱼塘繁殖,每乡(镇)1个科委及科技服务体系,确立500个科技示范联系户)。如在石铺、葛林等乡实施5000亩吨粮田基地建设,获得亩产937公斤的好成绩。
二、科技情报
80年代县科技主管部门始设专人兼管科技情报工作。科技推广、科技图书、科技采编、教育、学术、设计等都有专人从事该项工作,初步建立一个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科技情报网络,科技情报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并开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程服务。本县科技情报工作者,在省、市科技情报所的指导下,积极开发情报资源,变死档案为活财富。1980年,县钢铁厂关停,转产白水泥,总体方案设计时,利用科技档案,转产设备利用率达95%,节约经费155万元。是年,本县在区、乡农技部门发展了24名科技情报员。1982年,本县有宣城地区科技情报员3名。县科委还创办了《南陵科技》刊物,将参考价值较大的情报资料、科技信息及时传送到区、乡、企业及基层单位。至1990年共出100多期。1990年,全县有科技图书馆5个,科技档案室17个,拥有各类科技期刊209份,科技报45种,科技图书3万册。科技资料58000余份,科技声像资料15盒,科技档案230卷 。
本县还通过科普培训班、讲座、广播、墙报、电影等形式,广泛地进行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
三、科技咨询
1982年后,本县广大科技人员依靠自身智力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本县科技咨询分为两大类:一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制定经济、技术政策提供咨询;二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本县科技工作者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县的农业区划、林业区划、水利区划、农村能源区划进行了调查、考察,同时,对农村改革、农村产业结构、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领导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改变本县地方工业、乡镇企业的落后面貌,本县科技咨询的重点放在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同时,芜湖市科技咨询公司等单位及时对本县提供各项帮助。1984年8~9月,芜湖市五七O二工厂、重型机械厂3次派技术员对县食品厂、弋江电镀厂、橡胶厂进行考察,并承担了县食品厂机械化生产的设计。1986年后,县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县白水泥厂的转产更新、县化肥厂的节能改造、九连罐头厂的设计投产、县饮料厂的系列开发都进行了技术论证和鉴定,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了落后面貌。在全省第三个“双百”咨询活动中,县科协的“宣纸一条龙生产服务”获二等奖;在第五个“双百”活动中,本县机械学会的“ILB—4型水田耕整机咨询服务”获优秀项目三等奖。1990年,全县农村建立咨询服务站23个,年接待农民咨询5万人次,形成功能齐全的咨询服务网络。
四、地震测报
1976年,本县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始组织人员监测灾情。在地区精神病院、县气象站、工山、奚滩、何湾、三里中学及排湾学校等地设立了10个测报点,各测报点购置了一批测量土地电、地应力、地磁等仪器设备。全县共聘请了24名兼职监测员。工山中学将地震测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多次受到省、地有关部门的表扬。本县地震办还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工作,印发了地震方面的科普资料3万多份,通过电影、广播、黑板报等形式,传播防震抗震知识,初步建立了一支群测群防队伍,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1980年5月,撤销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及办公室,职能由县科委承担。1984年7月,芜湖市地震局在本县弋江镇建立了一个浅井观测站。井深20.16米,系白垩纪砂岩地下水,时有红旗I型纪录固体潮差2厘米,由于附近生活用水破坏了固体潮,该观测站改作宏观地下水位观测点。
1973~1985年南陵县地震录
表1—4

南陵地震活动分期表
表1—5

南陵地震历史记载表
表1—6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