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附录)重要资料辑存
大工山古矿冶遗址论证1993年10月13~14日,安徽省文物局和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保护规划论证会。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考古研究初步报告》和《芜湖市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方案(草案)》的报告,实地考察了江木冲、塌里牧两处古矿冶遗址,并观看了部分出土文物和冶铸标本,经认真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
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目前已发现有44个地点,分布范围约400平方公里;从西周至宋代,延续两千余年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采矿,冶炼遗址,又有居住遗址和土墩墓群;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矿冶遗存、遗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更为可贵的是自宋代以来,遗址几乎未遭到破坏,当地各级领导对遗址保护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使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本遗址与现代工业建设没有大的矛盾,也有利于遗址的长期保护。
专家们确认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阐明中国古文明和青铜文化的起源,长江下游地区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考古学、历史学、矿冶史、经济史、民族史的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与会专家一致建议:
一、安徽省文物局应尽快将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地方政府应依法加强保护,并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三、破头山古矿井和已发掘的炉址等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经费支持。
四、尽快将已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并继续进行古矿冶遗址的科学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本遗址的宣传报道。
芜湖市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保护规划论证会专家组
组长:黄景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
副组长:华觉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张长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93年10月14日
漳河中段治理漳河源于本县境内西部山区的绿岭乡荷花塘,经县城北流至氵鲁港注入长江,全长115公里,是本县重要河流之一。千百年来,漳河给了南陵人民以舟楫灌溉之便,但每逢洪水暴发,又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长期以来,由于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漳河水患频繁,尤以中段19公里(狮子山至三叉河)最为严重(仅1983年以来的10年间就发生了4次洪灾),洪水一到,中段流域内25.5万亩农田非淹即涝,城区4门进水,两条国道(205、318)公路交通中断,工商企业停产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工程规划漳河中段治理工程的原则和目标:漳河中段治理遵循主流域治理规划,即在不影响漳河整体防洪规划的前提下,不拓宽肇家铺以下河槽断面,以控制上泄洪量,保证下游防洪安全;恢复家发泄洪区,使洪水在中段自行消化,重点解决城区防洪问题,同时兼顾左右岸,不使洪水搬家。总体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城区防洪除涝为主体、河道拓宽疏浚,两桥建设为纽带,西七圩堤加固,家发滞洪区建设为依托的完整城关地区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项目:一是城区防洪除涝工程,包括防洪堤、防洪墙和思姑桥、新龙门桥排涝站建设;二是新龙门桥和东门桥建设;三是河道治理工程,包括河道裁弯取直和拓宽疏浚工程;四是家发滞洪区建设,包括两个分洪口的建设和滨玉、花园圩排涝站建设;五是西七圩堤防加固工程,附属配套工程,包括城区除涝工程、市桥河活水及管理机构建设。上述工程总量为:土方346万立方米,拆迁房屋面积1.2万平方米。工程等级标准为,以防20年一遇洪水作为堤防设计标准,并以50年一遇洪水作为校核标准。工期分三期实施:一是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为城圈应急期;二是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为总体工程全面建设期;三是1993年6月至1994年底为全面配套扫尾期。工程总投资为1821.22万元,本县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1/4。
工程实施情况漳河中段工程治理于1991年12月24日举行开工典礼。一期工程主要是实施城关半封闭工程,从12月底始,共组织原27个乡镇1.5万名民工和16家建筑公司,新筑一条堤顶高16.5~16.7米,顶宽6~10米,长8400米的防洪堤和1200米的防洪墙,新建思姑桥电站,开挖2公里撇洪渠,完成了路、桥、涵、闸配套工程。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石方0.8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0.2万立方米,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胜利竣工。二期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重点。1992年6月开工,主要实施全封闭,完成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新龙门桥工程和修筑从新龙门桥到北门1.5公里连接公路,思姑桥电站及填筑老河口进排水涵,1个穿公路涵和3个穿堤涵等配套工程。1993年5月以前,已完成龙门桥主体工程,思姑桥电站装机3×80千瓦;河道裁弯取直已完成20万立方米土方,新开河道面宽100米,河床底宽50米,长450米;筑堤长1500米;新桥连接318国道至城北公路路基已开始铺设;完成3个排水涵、3个灌溉涵,连接新龙门桥两端公路,撇开了两座危桥(惠民桥和龙汇桥)。
通过一、二期工程实施,至1993年12月,实现了城关防洪圈堤全封闭,县城受保护面积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4.8平方公里,扩大了1倍多,为本县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自《漳河治理工程情况汇报》
1993年12月15日
公路建设1993年底,全县有干支线公路19条,总里程243.2公里。其中油路118.8公里,水泥路38.4公里,砂石路86公里。1991年建成芜(湖)南(陵)路水泥路面;1992年10月建成春谷路850米水泥路面;1993年9月建成芜南路口至茶丰窑厂4.3公里水泥路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漳河大桥。与此同时,狠抓南(城关)丫(山)路、界(山)奚(滩)路、东(塘)太(丰)路、太丰桥建设工程,当年10月全部竣工。其中:南丫、界奚路拓宽改造、浇筑油路35公里,使全县油路覆盖率达71.4%,新修东太路5公里,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太丰桥1座。至此,全县乡乡镇镇通公路,为县域经济,特别是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南丫、界奚、东太路和太丰桥工程建设投入劳力14万人次。拆迁房屋270间,计7800平方米。完成拓宽土方21万立方米,路基铺垫泥砂石料8万立方米,路面柏油950吨。总投资近100万元。为确保工程按期按质竣工,县交通局集中技术力量全力投入,沿途7个乡镇干部群众通力协作,主动参战,拆迁户发扬“牺牲一家利,造福一乡人”的精神,自觉拆迁,整个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竣工。
1993年11月12日,有省交通厅、市交通局、县政府领导同志参加,隆重举行了“三路一桥”建设工程竣工通车典礼。次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会上,县长程晓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1994年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
摘自县交通局向人民政府《关于本县公路建设情况的汇报》
1993年12月31日
城区建设南陵县城垣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形成一定规模的城池。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至解放前夕,县城狭小且破陋不堪。解放后虽经几次改造扩建,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芜湖对外开发开放的辐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城区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南陵新的崛起,199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改造旧城,开辟新区,建设道路网络,拉开城市框架。
1991年10月,城市改造开始启动。至年底,建成陵阳路西段(人民旅社至县政府大门口),长462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18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1992年建成4条路:春谷路(县烟草公司至后港桥),长1200米,道路宽15米(9+2×3),车行道9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6米;陵阳路(县政府门前至通济桥),长1418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文庙路(城关五小门口至县中国银行门前),长302米,路宽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4米;利民路北段(县中国银行门前至县城建局),长130米,道路宽24米(14+2×5),车行道14米,水泥路面厚24厘米,比原巷道拓宽20米。1993年建成3条路:利民路南段(县城建局至县委党校),长145米,道路宽24米(14+2×5),车行道14米,水泥路面厚24厘米,比原巷拓宽20米;惠民北路(十字街至北门回民饭店),长400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惠民南路(十字街至望华楼),长370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此外,还拓宽了漳迎街(通济桥至芜南路口)一段路面;完成了芜南路大转盘主体工程;市桥河清淤活水砌岸护坡工程和籍山路路基一些土方工程。
1991~1993年城区改造、道路拓宽工程,共拆迁临街建筑970户,房屋 1390间,42910平方米;拆除各类围墙13处,757米;新建混凝土路面总长4840米,49480平方米;改造和新增下水管道5930米;移动电力通讯电杆113根;更新路灯76盏。住宅小区开发新建住宅楼17幢32000平方米。城区面积由1990年的2.78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经过改造后的县城是:街道宽敞,道路平坦,高楼林立,路灯明亮。特别是县工商银行大楼、县中国银行大楼、县“五局”办公大楼等一批现代化高层建筑临街崛起,使得南陵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工作总结》
1993年12月31日
程控电话建设1991年2月南陵县邮电局安装的HJ—921型纵横制电话系屯溪市邮电局使用过的设备,其控制电路的基本原件是电磁继电器。这种设备很难满足日益繁荣的市场和不断增多的电话用户需要。且实际装机已接近饱和状态,各类电话用户经常出现“占线”和“串号”情况。改进交换技术和扩大装机容量是势在必行的客观要求。1992年芜湖市被列为国家级沿江开放城市,南陵面临辐射也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开发的步伐。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6月县邮电局向南陵县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我县建设程控电话的报告》。7月8日县人民政府召开第30次常务会议,决定建设4000门程控电话,并成立由县长程晓苏任总指挥的程控电话工程指挥部。
1992年9月23日,南陵县人民政府召开第33次常务会议,决定由邮电部门抽调得力精干人员确保程控电话工程在1993年完成;同时规定工程总投资的原则数额、改制费收取幅度以及5项电信业务附加费的收取办法。1992年10月8月,安徽省邮电管理局下达南陵《关于市话改建项目计划任务书》,指令建设程控电话4000门,开放长途传输电路180条,同时决定给予主机设备总价(638873美元)60%的无偿投资。根据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关于下达市话改建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总原则和《南陵县邮电局上马4000门程控电话实际方案》,县城程控电话总投资为944万元。其中:(1)、县城4000门程控电话贝尔公司产的主机投资574.88万元;(2)、电源电力工程、设备投资60万元;(3)、长途光缆及其传输设备共投资82万元;(4)、地下管道与市话线路工程、设备投资150万元;(5)、意大利产RC空调设备与安装34万元;(6)、程控机房结构改造工程14万元;(7)、程控电话各工程图纸、表设计13万元。南陵县政府财政拨款50万元;收取改制费和电信业务附加费80万元;省局出资345万元;缺口资金469万元,由南陵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贷款解决。
本县初装容量程控制电话,在HJ—921型纵横制基础上建立,诸如电力工程、管线工程、机械工程、机房改造等配套工程均属首次工程,且这类工程科学性强,技术要求高 。因此主要工程均由省、市邮电局专业部门和生产产家负责完成。县城建局、公安局、工商局、供电局和自来水厂以及南陵邮电局各班、室都参与配合了上述各项工程的实施。
1993年11月18日晚21时,S1240型程控电话割接开通,用户可与全国任何一个开通长途网的地区实施电话直拨。本县使用的S1240程控电话主机及配件,系中比(利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国内最先进产品。它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电话的接续动作进行程序控制,具有接续速度快、服务功能多、使用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等优点,并便于在电话网内开放数据、图象通信和其它信息交换业务。此外还具有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遇忙回叫、呼出限制、闹钟服务、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追查恶意呼叫等11种功能。
摘自县邮电局《情况汇报》
1993年12月31日
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目前已发现有44个地点,分布范围约400平方公里;从西周至宋代,延续两千余年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采矿,冶炼遗址,又有居住遗址和土墩墓群;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矿冶遗存、遗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更为可贵的是自宋代以来,遗址几乎未遭到破坏,当地各级领导对遗址保护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使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本遗址与现代工业建设没有大的矛盾,也有利于遗址的长期保护。
专家们确认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阐明中国古文明和青铜文化的起源,长江下游地区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考古学、历史学、矿冶史、经济史、民族史的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与会专家一致建议:
一、安徽省文物局应尽快将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地方政府应依法加强保护,并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三、破头山古矿井和已发掘的炉址等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经费支持。
四、尽快将已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并继续进行古矿冶遗址的科学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本遗址的宣传报道。
芜湖市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保护规划论证会专家组
组长:黄景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
副组长:华觉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张长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93年10月14日
漳河中段治理漳河源于本县境内西部山区的绿岭乡荷花塘,经县城北流至氵鲁港注入长江,全长115公里,是本县重要河流之一。千百年来,漳河给了南陵人民以舟楫灌溉之便,但每逢洪水暴发,又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长期以来,由于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漳河水患频繁,尤以中段19公里(狮子山至三叉河)最为严重(仅1983年以来的10年间就发生了4次洪灾),洪水一到,中段流域内25.5万亩农田非淹即涝,城区4门进水,两条国道(205、318)公路交通中断,工商企业停产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工程规划漳河中段治理工程的原则和目标:漳河中段治理遵循主流域治理规划,即在不影响漳河整体防洪规划的前提下,不拓宽肇家铺以下河槽断面,以控制上泄洪量,保证下游防洪安全;恢复家发泄洪区,使洪水在中段自行消化,重点解决城区防洪问题,同时兼顾左右岸,不使洪水搬家。总体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城区防洪除涝为主体、河道拓宽疏浚,两桥建设为纽带,西七圩堤加固,家发滞洪区建设为依托的完整城关地区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项目:一是城区防洪除涝工程,包括防洪堤、防洪墙和思姑桥、新龙门桥排涝站建设;二是新龙门桥和东门桥建设;三是河道治理工程,包括河道裁弯取直和拓宽疏浚工程;四是家发滞洪区建设,包括两个分洪口的建设和滨玉、花园圩排涝站建设;五是西七圩堤防加固工程,附属配套工程,包括城区除涝工程、市桥河活水及管理机构建设。上述工程总量为:土方346万立方米,拆迁房屋面积1.2万平方米。工程等级标准为,以防20年一遇洪水作为堤防设计标准,并以50年一遇洪水作为校核标准。工期分三期实施:一是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为城圈应急期;二是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为总体工程全面建设期;三是1993年6月至1994年底为全面配套扫尾期。工程总投资为1821.22万元,本县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1/4。
工程实施情况漳河中段工程治理于1991年12月24日举行开工典礼。一期工程主要是实施城关半封闭工程,从12月底始,共组织原27个乡镇1.5万名民工和16家建筑公司,新筑一条堤顶高16.5~16.7米,顶宽6~10米,长8400米的防洪堤和1200米的防洪墙,新建思姑桥电站,开挖2公里撇洪渠,完成了路、桥、涵、闸配套工程。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石方0.8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0.2万立方米,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胜利竣工。二期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重点。1992年6月开工,主要实施全封闭,完成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新龙门桥工程和修筑从新龙门桥到北门1.5公里连接公路,思姑桥电站及填筑老河口进排水涵,1个穿公路涵和3个穿堤涵等配套工程。1993年5月以前,已完成龙门桥主体工程,思姑桥电站装机3×80千瓦;河道裁弯取直已完成20万立方米土方,新开河道面宽100米,河床底宽50米,长450米;筑堤长1500米;新桥连接318国道至城北公路路基已开始铺设;完成3个排水涵、3个灌溉涵,连接新龙门桥两端公路,撇开了两座危桥(惠民桥和龙汇桥)。
通过一、二期工程实施,至1993年12月,实现了城关防洪圈堤全封闭,县城受保护面积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4.8平方公里,扩大了1倍多,为本县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自《漳河治理工程情况汇报》
1993年12月15日
公路建设1993年底,全县有干支线公路19条,总里程243.2公里。其中油路118.8公里,水泥路38.4公里,砂石路86公里。1991年建成芜(湖)南(陵)路水泥路面;1992年10月建成春谷路850米水泥路面;1993年9月建成芜南路口至茶丰窑厂4.3公里水泥路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漳河大桥。与此同时,狠抓南(城关)丫(山)路、界(山)奚(滩)路、东(塘)太(丰)路、太丰桥建设工程,当年10月全部竣工。其中:南丫、界奚路拓宽改造、浇筑油路35公里,使全县油路覆盖率达71.4%,新修东太路5公里,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太丰桥1座。至此,全县乡乡镇镇通公路,为县域经济,特别是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南丫、界奚、东太路和太丰桥工程建设投入劳力14万人次。拆迁房屋270间,计7800平方米。完成拓宽土方21万立方米,路基铺垫泥砂石料8万立方米,路面柏油950吨。总投资近100万元。为确保工程按期按质竣工,县交通局集中技术力量全力投入,沿途7个乡镇干部群众通力协作,主动参战,拆迁户发扬“牺牲一家利,造福一乡人”的精神,自觉拆迁,整个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竣工。
1993年11月12日,有省交通厅、市交通局、县政府领导同志参加,隆重举行了“三路一桥”建设工程竣工通车典礼。次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会上,县长程晓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1994年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
摘自县交通局向人民政府《关于本县公路建设情况的汇报》
1993年12月31日
城区建设南陵县城垣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形成一定规模的城池。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至解放前夕,县城狭小且破陋不堪。解放后虽经几次改造扩建,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芜湖对外开发开放的辐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城区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南陵新的崛起,199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改造旧城,开辟新区,建设道路网络,拉开城市框架。
1991年10月,城市改造开始启动。至年底,建成陵阳路西段(人民旅社至县政府大门口),长462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18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1992年建成4条路:春谷路(县烟草公司至后港桥),长1200米,道路宽15米(9+2×3),车行道9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6米;陵阳路(县政府门前至通济桥),长1418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文庙路(城关五小门口至县中国银行门前),长302米,路宽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4米;利民路北段(县中国银行门前至县城建局),长130米,道路宽24米(14+2×5),车行道14米,水泥路面厚24厘米,比原巷道拓宽20米。1993年建成3条路:利民路南段(县城建局至县委党校),长145米,道路宽24米(14+2×5),车行道14米,水泥路面厚24厘米,比原巷拓宽20米;惠民北路(十字街至北门回民饭店),长400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惠民南路(十字街至望华楼),长370米,道路宽18米(10+2×4),车行道10米,水泥路面厚22厘米,比原路面拓宽9米。此外,还拓宽了漳迎街(通济桥至芜南路口)一段路面;完成了芜南路大转盘主体工程;市桥河清淤活水砌岸护坡工程和籍山路路基一些土方工程。
1991~1993年城区改造、道路拓宽工程,共拆迁临街建筑970户,房屋 1390间,42910平方米;拆除各类围墙13处,757米;新建混凝土路面总长4840米,49480平方米;改造和新增下水管道5930米;移动电力通讯电杆113根;更新路灯76盏。住宅小区开发新建住宅楼17幢32000平方米。城区面积由1990年的2.78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经过改造后的县城是:街道宽敞,道路平坦,高楼林立,路灯明亮。特别是县工商银行大楼、县中国银行大楼、县“五局”办公大楼等一批现代化高层建筑临街崛起,使得南陵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工作总结》
1993年12月31日
程控电话建设1991年2月南陵县邮电局安装的HJ—921型纵横制电话系屯溪市邮电局使用过的设备,其控制电路的基本原件是电磁继电器。这种设备很难满足日益繁荣的市场和不断增多的电话用户需要。且实际装机已接近饱和状态,各类电话用户经常出现“占线”和“串号”情况。改进交换技术和扩大装机容量是势在必行的客观要求。1992年芜湖市被列为国家级沿江开放城市,南陵面临辐射也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开发的步伐。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6月县邮电局向南陵县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我县建设程控电话的报告》。7月8日县人民政府召开第30次常务会议,决定建设4000门程控电话,并成立由县长程晓苏任总指挥的程控电话工程指挥部。
1992年9月23日,南陵县人民政府召开第33次常务会议,决定由邮电部门抽调得力精干人员确保程控电话工程在1993年完成;同时规定工程总投资的原则数额、改制费收取幅度以及5项电信业务附加费的收取办法。1992年10月8月,安徽省邮电管理局下达南陵《关于市话改建项目计划任务书》,指令建设程控电话4000门,开放长途传输电路180条,同时决定给予主机设备总价(638873美元)60%的无偿投资。根据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关于下达市话改建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总原则和《南陵县邮电局上马4000门程控电话实际方案》,县城程控电话总投资为944万元。其中:(1)、县城4000门程控电话贝尔公司产的主机投资574.88万元;(2)、电源电力工程、设备投资60万元;(3)、长途光缆及其传输设备共投资82万元;(4)、地下管道与市话线路工程、设备投资150万元;(5)、意大利产RC空调设备与安装34万元;(6)、程控机房结构改造工程14万元;(7)、程控电话各工程图纸、表设计13万元。南陵县政府财政拨款50万元;收取改制费和电信业务附加费80万元;省局出资345万元;缺口资金469万元,由南陵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贷款解决。
本县初装容量程控制电话,在HJ—921型纵横制基础上建立,诸如电力工程、管线工程、机械工程、机房改造等配套工程均属首次工程,且这类工程科学性强,技术要求高 。因此主要工程均由省、市邮电局专业部门和生产产家负责完成。县城建局、公安局、工商局、供电局和自来水厂以及南陵邮电局各班、室都参与配合了上述各项工程的实施。
1993年11月18日晚21时,S1240型程控电话割接开通,用户可与全国任何一个开通长途网的地区实施电话直拨。本县使用的S1240程控电话主机及配件,系中比(利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国内最先进产品。它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电话的接续动作进行程序控制,具有接续速度快、服务功能多、使用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等优点,并便于在电话网内开放数据、图象通信和其它信息交换业务。此外还具有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遇忙回叫、呼出限制、闹钟服务、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追查恶意呼叫等11种功能。
摘自县邮电局《情况汇报》
199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