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气 候
一、气候特点
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高温多雨,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一年中夏季最长,约121天(5月21日至9月18日,平均气温>22℃);冬季次之,约102天(11月27日至次年3月8日,平均气温<10℃);春季较短,约73天(3月9日至5月20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秋季最短,约69天(9月19日至11月26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日照与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热季节。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5.6℃,最热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气温年较差25.4℃,气候变化温和。干燥度在0.68~0.90之间,即可能蒸发量小于实际降水量,属湿润气候区。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8个月。
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本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每年约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日数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350毫米,一般约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
地形气候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体相对较大,气象要素随山体坡向、坡度呈现不同的分布类型和规律,从而构成立体气候景观。多种类型的地形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但是气象灾害也比较频繁。农业上因热量条件而引起的气象灾害有: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和“倒春寒”,夏季的“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秋季的“寒露风”和早霜冻,冬季的霜冻和寒潮等;因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区山洪,大面积的旱涝等;伴随着某些气象要素异常变化而出现的大风、暴雨、冰雹、冰粒等;因适宜的气象条件而诱发的农作物病虫害等。
二、气候要素
气温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5.6℃,南北稍高,东西略低,差异不大。气温年较差小于全省平均数。说明本区气候更具湿润温和特点。
县、市各月平均气温与年较差如下表:
各县、市月平均气温都是7月最高,1月最低。变化规律一致,从元月开始逐月升温,到7月达最高值,然后逐月降低。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表现在春秋季节温度变化大,冬夏季节温度变化小。春季从3月的9.1℃上升到5月的20.5℃。平均每旬升温1.9℃;秋季从9月的22.5℃下降到11月的10.88℃,平均每旬降温1.94℃。而冬夏季节的温度变化平均每旬只有0.3~0.6℃。
年极端最高温度在40.0~41.5℃之间,年极端最低温度在-13.2~-15.2℃之间。地理分布规律大致是西北、东南部的温度高于西南、东北部。在省内比较,变化较为平缓。
农业界限温度(≥10℃)的年积温在4700~5100度之间,刚能满足双季稻基本热量条件(积温4900度)的要求。在地理分布上,北部宣郎广丘陵高于南部山区。在省内属积温低值区,比屯溪和沿江地区低,也不及江淮之间的合肥,仅高于大别山区和淮北。
县、市农业界限温度如下表:
日照区内年日照时数在2000~2130小时之间,广德县最多,宁国县最少。地理分布具有北多南少、丘陵多山区少的特点。在省内属次低值区。月日照时数夏半年多于冬半年,以8月最多,达246.9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7小时58分钟;2月最少,为122.8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4小时6分钟。从时数变化曲线看,2~3月为谷域,日照少,作物光合作用弱;5~8月为峰域,日照多,作物光合作用强烈;9月为浅谷,日照减少,常伴有秋季低温;1O月为弱峰,日照增多,常有一段小阳春天气。
县、市各月日照时数如下表:单位:小时
初霜期和无霜期区内初霜期出现在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终霜期出现在3月18~25日。全年霜冻期约132天。但因天气变化强弱不同,每年霜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很不一致,年际间的差异较大。初霜日期相差61天,终霜日期相差59天。最长霜冻期186天与最短霜冻期82天相差百余天。霜冻期的长短变化为全省最明显地区。
无霜期天数在224~242天之间,郎溪县最长,宁国县最短。全区平均无霜期比沿江地区约短一周左右。
降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之间。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山区多丘陵少的规律。地方差异明显。年平均雨量最多的泾县与最少的郎溪县比较,相差350毫米,而纬度仅差27′。每个纬度雨量差高达715毫米,高于全省平均数近3倍。就一个县而言,山区与丘陵、圩区的雨量差异也较大。
一年中的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般是从1月起逐渐增多,到6月最大,然后逐月减少,12月最少。四季中以夏季降水量最多,约530毫米,占全年的38%;春季次之,约420毫米,占30%;秋季较少,约270毫米,占20%;冬季最少,约160毫米,占12%。降水量的季节悬殊,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夏季多出现洪涝灾害,春季阴雨低温易造成早稻烂秧,秋冬往往受干旱威胁。
县、市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如下表:
年际间降水量差异大,是本区降水的又一特点。各地年降水极差如下:
风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的转换季节。但因地形不同,风向受山脉、河流、湖泊的影响,季节性变化有所破坏,致使各地风向无明显规律,可比性很小。
全区年平均风速在2.O~3.2米/秒之间。北部的宣郎广丘陵地带年平均风速比中部、南部大。从月平均变化看,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小,秋季最小。此外还存在一些地形风,如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
三、灾害性天气
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暴雨、干旱、寒潮、冰雹、大风和秋季低温,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均会造成危害。
暴雨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1960~1980年。宣城降暴雨96次,郎溪86次,广德86次,宁国98次,泾县134次。年暴雨日数一般为3~5天。日最大降水量,除郎溪为150毫米外,其余县、市在250~270毫米。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建国后的38年中,县、市有6~11年为轻涝年景,5~7年为大涝年景。洪涝的轻重决定于各地的地理条件和水利设施。泾县暴雨次数虽多,但由于青弋江水系流泻较畅,且有陈村水库调蓄,故大涝的机率仅为13%。而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广德、郎溪县,虽然暴雨次数比泾县少得多,但大涝的机率却达到16~18%。
干旱建国后,全区性的大旱发生过两次,1978年大旱持续近两个月之久。轻旱发生9~15次,最多的是宣州,最少的是广德。
寒潮一般每年发生2~3次。最多的是1965年秋至1966年春,发生6次;最少的是1958年秋至1959春。仅发生一次。影响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初潮来得早或终潮结束迟,对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冰雹发生的次数较少。平均每年降雹不足一次。降雹时间大多在每年的3~6月间,山区多于丘陵和圩区。
大风7级以上的大风常伴随寒潮、雷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气象灾害。各县、市每年平均大风日数6~14天,宣州最多,广德次之,泾县最少。丘陵地区春季的寒潮大风比夏季的雷雨大风多,山区则相反。
秋季低温从日平均气温20℃终了日开始,本区一般为9月19~25日,最早出现在9月6日(宁国),最晚出现在10月11日(宣州)。可以认为,本区受寒露风影响的时度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此阶段是南北冷暖空气交锋时期,常形成一年中第二个长时段连阴雨,使双季晚稻受害,并影响秋收秋种。
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高温多雨,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一年中夏季最长,约121天(5月21日至9月18日,平均气温>22℃);冬季次之,约102天(11月27日至次年3月8日,平均气温<10℃);春季较短,约73天(3月9日至5月20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秋季最短,约69天(9月19日至11月26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日照与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热季节。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5.6℃,最热月平均28.1℃,最冷月平均2.7℃,气温年较差25.4℃,气候变化温和。干燥度在0.68~0.90之间,即可能蒸发量小于实际降水量,属湿润气候区。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8个月。
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本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每年约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日数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350毫米,一般约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
地形气候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体相对较大,气象要素随山体坡向、坡度呈现不同的分布类型和规律,从而构成立体气候景观。多种类型的地形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但是气象灾害也比较频繁。农业上因热量条件而引起的气象灾害有: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和“倒春寒”,夏季的“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秋季的“寒露风”和早霜冻,冬季的霜冻和寒潮等;因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区山洪,大面积的旱涝等;伴随着某些气象要素异常变化而出现的大风、暴雨、冰雹、冰粒等;因适宜的气象条件而诱发的农作物病虫害等。
二、气候要素
气温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5.6℃,南北稍高,东西略低,差异不大。气温年较差小于全省平均数。说明本区气候更具湿润温和特点。
县、市各月平均气温与年较差如下表:
各县、市月平均气温都是7月最高,1月最低。变化规律一致,从元月开始逐月升温,到7月达最高值,然后逐月降低。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表现在春秋季节温度变化大,冬夏季节温度变化小。春季从3月的9.1℃上升到5月的20.5℃。平均每旬升温1.9℃;秋季从9月的22.5℃下降到11月的10.88℃,平均每旬降温1.94℃。而冬夏季节的温度变化平均每旬只有0.3~0.6℃。
年极端最高温度在40.0~41.5℃之间,年极端最低温度在-13.2~-15.2℃之间。地理分布规律大致是西北、东南部的温度高于西南、东北部。在省内比较,变化较为平缓。
农业界限温度(≥10℃)的年积温在4700~5100度之间,刚能满足双季稻基本热量条件(积温4900度)的要求。在地理分布上,北部宣郎广丘陵高于南部山区。在省内属积温低值区,比屯溪和沿江地区低,也不及江淮之间的合肥,仅高于大别山区和淮北。
县、市农业界限温度如下表:
日照区内年日照时数在2000~2130小时之间,广德县最多,宁国县最少。地理分布具有北多南少、丘陵多山区少的特点。在省内属次低值区。月日照时数夏半年多于冬半年,以8月最多,达246.9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7小时58分钟;2月最少,为122.8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4小时6分钟。从时数变化曲线看,2~3月为谷域,日照少,作物光合作用弱;5~8月为峰域,日照多,作物光合作用强烈;9月为浅谷,日照减少,常伴有秋季低温;1O月为弱峰,日照增多,常有一段小阳春天气。
县、市各月日照时数如下表:单位:小时
初霜期和无霜期区内初霜期出现在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终霜期出现在3月18~25日。全年霜冻期约132天。但因天气变化强弱不同,每年霜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很不一致,年际间的差异较大。初霜日期相差61天,终霜日期相差59天。最长霜冻期186天与最短霜冻期82天相差百余天。霜冻期的长短变化为全省最明显地区。
无霜期天数在224~242天之间,郎溪县最长,宁国县最短。全区平均无霜期比沿江地区约短一周左右。
降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之间。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山区多丘陵少的规律。地方差异明显。年平均雨量最多的泾县与最少的郎溪县比较,相差350毫米,而纬度仅差27′。每个纬度雨量差高达715毫米,高于全省平均数近3倍。就一个县而言,山区与丘陵、圩区的雨量差异也较大。
一年中的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般是从1月起逐渐增多,到6月最大,然后逐月减少,12月最少。四季中以夏季降水量最多,约530毫米,占全年的38%;春季次之,约420毫米,占30%;秋季较少,约270毫米,占20%;冬季最少,约160毫米,占12%。降水量的季节悬殊,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夏季多出现洪涝灾害,春季阴雨低温易造成早稻烂秧,秋冬往往受干旱威胁。
县、市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如下表:
年际间降水量差异大,是本区降水的又一特点。各地年降水极差如下:
风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的转换季节。但因地形不同,风向受山脉、河流、湖泊的影响,季节性变化有所破坏,致使各地风向无明显规律,可比性很小。
全区年平均风速在2.O~3.2米/秒之间。北部的宣郎广丘陵地带年平均风速比中部、南部大。从月平均变化看,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小,秋季最小。此外还存在一些地形风,如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
三、灾害性天气
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暴雨、干旱、寒潮、冰雹、大风和秋季低温,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均会造成危害。
暴雨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1960~1980年。宣城降暴雨96次,郎溪86次,广德86次,宁国98次,泾县134次。年暴雨日数一般为3~5天。日最大降水量,除郎溪为150毫米外,其余县、市在250~270毫米。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建国后的38年中,县、市有6~11年为轻涝年景,5~7年为大涝年景。洪涝的轻重决定于各地的地理条件和水利设施。泾县暴雨次数虽多,但由于青弋江水系流泻较畅,且有陈村水库调蓄,故大涝的机率仅为13%。而水阳江流域的宁国、广德、郎溪县,虽然暴雨次数比泾县少得多,但大涝的机率却达到16~18%。
干旱建国后,全区性的大旱发生过两次,1978年大旱持续近两个月之久。轻旱发生9~15次,最多的是宣州,最少的是广德。
寒潮一般每年发生2~3次。最多的是1965年秋至1966年春,发生6次;最少的是1958年秋至1959春。仅发生一次。影响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初潮来得早或终潮结束迟,对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冰雹发生的次数较少。平均每年降雹不足一次。降雹时间大多在每年的3~6月间,山区多于丘陵和圩区。
大风7级以上的大风常伴随寒潮、雷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气象灾害。各县、市每年平均大风日数6~14天,宣州最多,广德次之,泾县最少。丘陵地区春季的寒潮大风比夏季的雷雨大风多,山区则相反。
秋季低温从日平均气温20℃终了日开始,本区一般为9月19~25日,最早出现在9月6日(宁国),最晚出现在10月11日(宣州)。可以认为,本区受寒露风影响的时度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此阶段是南北冷暖空气交锋时期,常形成一年中第二个长时段连阴雨,使双季晚稻受害,并影响秋收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