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植树造林
一、育苗
建国前,区内仅有一个公办林场
泾县马头林场。山区林农常用播种、嫁接、扦插等方法培育果木苗,境内森林繁殖素以自然更新为主。
建国后,陆续兴办国营林场12个、苗圃3个。各级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的方针,解决群众植树造林对苗木的需求。1953年泾县采集林木种子500余公斤,有苗圃面积63亩。1956年县林业部门在花林乡建国营紫湾苗圃,专事采种育苗。是年全县采种6万余公斤,育苗面积增加到184亩。
60年代中期,国营林场开始注重营造种源基地。1979年广德县花鼓林场始建油茶采穗圃4亩;1982年泾县马头林场始建火炬松、湿地松种源试验林近百亩,取得好成效,1985年营造国外松子林5599亩,年产种子约150公斤。全区通过选种、育种、引种,到1985年共营造母树林9504亩,其中国营林场(苗圃)8837亩,主要树种有杉木992亩,国外松568亩,马尾松560亩,檫树462亩;种子园5个,经营面积941亩,其中采穗圃142亩。宣城南湖农场于1979~1981年陆续嫁接成功39个无性系,已开花座果,长势良好。
80年代开始,除国营苗圃外,各地育苗专业户应运而生,在积极经营用材林、果木林树苗同时,开始发展园林绿化树种、高档观赏苗木、珍贵花卉及各种树桩盆景,以满足城市家庭绿化、观赏之需要。据1985年底统计,全区有各类育苗专业户120个,经营苗圃面积1500余亩,当年提供各种商品苗木1000多万株,价值200多万元。不仅满足当年本地植树造林所需,还行销区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二、造林
建国后,党和政府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行“谁造谁有”方针,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蔚成风气,林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到1987年的38年间,全区造林投资总额达6028.1万元,其中国家(含省、地林业部门)投资3888.61万元,集体投资858万元,农贷支持399.3万元,个人投劳3265万多个工日。各级政府有组织,有规划,年年抓植树造林。林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以兴办国营林场为主,带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先后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相继兴办12个国营林场、1个管理处、1个农用飞机场,累计营造了39万多亩全民所有制林业基地。仅宣城、郎溪、广德三县丘陵地带1958年前后就兴办了8个国营林场,经营面积23万亩,到1964年,造林保存面积4.87万亩,改造次生林1.5万亩,共新增林地6.37万亩。1987年底,全区国营林场木材蓄积量由解放初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30多万立方米,竹类蓄积量达500万株左右。
60年代末到70年代,大办社队林场,营造了大批杉、檫、竹、油桐、油茶等。1965年前,区内仅有14个社队林场,到1973年发展到941个,有固定专业劳力17759人,经营面积119.32万亩。据1987年底统计,全区乡村林场共培育林木86.3万亩,立木蓄积量147万立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农业体制改革,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条件。1981年,林业开展“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简称“三定”)工作,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林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个人承包荒山造林,国家、集体陆续营造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各地发动干部、群众坚持面上造林,开展四旁义务植树,是年全区造林达26.77万亩。森林长势日趋旺盛,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泾县、宁国、广德三县1985年林业产值达5160万元,占全区当年农业生产总值17.2%。
1981年至1985年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保存面积88万亩,保存率为78%。拥现出林业专业户、联合体6400个,承包面积29万多亩,已造林15万亩,占乡村集体造林的64.8%。五年营造多种经济果木林6万多亩,一些林特产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素享盛名的水东蜜枣,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1984年产青枣300万公斤,加工成蜜枣32万多公斤,产值700多万元。广德县板栗面积发展到3.4万亩,1985年产量65万公斤,出口46万多公斤,远销香港及日本、东南亚国家。各地优良林木引种也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引种的铅笔柏、池杉、川楝等生长良好,泾县引种的意大利杨2730亩,已成为该县火柴用材基地。
附一:宣城地区主要国营林场、苗圃简介
马头林场民国7年(1918)冬创建。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赤滩乡马头,与宣城、南陵县紧邻,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原名安徽省立森林局第五林区,民国9年改称省立第三森林分局,18年改为省立泾县林场,34年场址迁至马头镇东二里亭,更名为安徽省立休宁农场实验马头林场。建国后1953年改为国营芜湖专区马头林场,1969年归属泾县,更名为国营泾县马头林场。1957年经营面积57537亩,1985年为30377亩,其中有林地21418亩,立木蓄积量4662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5%。该场系全国2个湿地松营林生产重点单位之一,是南方13个省良种培育基地,先后获得4项林业科研项目奖。到1987年,全场营造发展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面积6630亩,培育母树林种子园5250亩;有硬阔、软阔、短针松、杉木等用材林和经济林3000余亩,未成林地8000余亩。
小溪实验林场建于1961年,总面积21.98平方公里,位于泾县城东南29公里黄田乡境内。原名小溪森工林场,以采伐更新为主。1963年省林业厅接收,改名小溪实验林场,以次生林改造实验为主。1968年归属泾县,以护林为主,综合利用。1985年底,全场经营面积26282亩,其中有林地11258亩,立木蓄积量5836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5%。
胡乐林场1958年6月建立,位于宁国县胡乐南1.5公里燕子山。初为胡乐公社集体林场,1959年9月转为国营林场。1963年勘查经营面积为73620亩,其中有林地45819亩(多为次生林),立木蓄积5000立方米;另有苗圃64亩,宜林荒山15539亩,非林地12198亩。经抚育改造,垦荒造林,1985年森林资源普查,全场总面积39118亩,林业用地38563亩,其中有林地16512亩,新造未成林地7156亩,苗圃44亩,疏林地58亩,森林覆盖率42.2%。1960~1987年,全场共投资194.3万元,造林28654亩。1987年底,林木蓄积量103545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5400根。
麻姑山林场1957年建立,原为麻姑山绿化站,1958年4月撤站建场,位于宣城县东乡麻姑山麓。建场至1965年春,营造幼林和改造次生林3万余亩;1972~1973年冬营造杉、竹混交林2000余亩。1987年底统计,全场总面积36680亩,林业用地为36523亩,其中有林地26110亩,立木蓄积量3999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2%。
伍牙山林场1958年6月创建,位于郎溪县岗南、凌笪乡境内,东邻江苏省溧阳县龙潭林场,南与广德县下寺乡毗连,总面积37500亩,当年育苗34亩,营造马尾松500亩,至1965年共造林4192亩。1985年森林资源清查时,全场总面积为18896亩,林业用地17974亩,其中有林地13587亩,新造未成林地1014亩,立木蓄积31411立方米,毛竹蓄积10.9万根。1987年,有林地上升到15800亩。
花鼓林场1958年2月创建,位于广德县花鼓乡境内,下设西山、莫干冲、山南、场部4个作业区,经营面积21000余亩。
杨柳农用飞机场1971年建场,位于宣城县杨柳乡境内。有山场1020亩,翌年造林549亩,其中杉109亩、檫319亩、油茶83亩、毛竹38亩;其余荒地至1974年底已全部绿化,树种以杉、檫、毛竹和油茶为主,另有板栗、茶叶、山楂等经济林。建场第二年即开始飞防使用,飞机场地面积为150亩,机坪可停放3架运5型飞机,同时提供飞播造林和飞防灭虫服务。建场17年间,国家共投资23.6万元,机场共收入32.97万元,其中采伐木竹总收入16万多元。
广德县十里头苗圃建于1953年,原为大木桥苗圃,位于县城东大木桥。1958年10月重新征地140亩,迁至城南七里店,改名国营十里头苗圃。
泾县苗圃始建于1956年3月,原址泾县安吴乡紫湾村。1961年迁至县城北郊千亩园。1987年经营面积535亩。
宁国县河沥苗圃1953年4月创建,原址宁国县城东门外,1959年迁址畈村公社徐家冲,改称国营河沥苗圃。是年育苗137亩,生产杉类、栎类、松、金钱松、油茶、杜仲等树苗131万株;1985年在苗圃地中开辟花圃5亩,培育花卉、观赏树种等特种苗木100余个品种。
附二:宣城地区国营林场简明情况表
宣城地区国营林场简明情况表
建国前,区内仅有一个公办林场
泾县马头林场。山区林农常用播种、嫁接、扦插等方法培育果木苗,境内森林繁殖素以自然更新为主。
建国后,陆续兴办国营林场12个、苗圃3个。各级政府贯彻“自采种、自育苗”的方针,解决群众植树造林对苗木的需求。1953年泾县采集林木种子500余公斤,有苗圃面积63亩。1956年县林业部门在花林乡建国营紫湾苗圃,专事采种育苗。是年全县采种6万余公斤,育苗面积增加到184亩。
60年代中期,国营林场开始注重营造种源基地。1979年广德县花鼓林场始建油茶采穗圃4亩;1982年泾县马头林场始建火炬松、湿地松种源试验林近百亩,取得好成效,1985年营造国外松子林5599亩,年产种子约150公斤。全区通过选种、育种、引种,到1985年共营造母树林9504亩,其中国营林场(苗圃)8837亩,主要树种有杉木992亩,国外松568亩,马尾松560亩,檫树462亩;种子园5个,经营面积941亩,其中采穗圃142亩。宣城南湖农场于1979~1981年陆续嫁接成功39个无性系,已开花座果,长势良好。
80年代开始,除国营苗圃外,各地育苗专业户应运而生,在积极经营用材林、果木林树苗同时,开始发展园林绿化树种、高档观赏苗木、珍贵花卉及各种树桩盆景,以满足城市家庭绿化、观赏之需要。据1985年底统计,全区有各类育苗专业户120个,经营苗圃面积1500余亩,当年提供各种商品苗木1000多万株,价值200多万元。不仅满足当年本地植树造林所需,还行销区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二、造林
建国后,党和政府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行“谁造谁有”方针,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蔚成风气,林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到1987年的38年间,全区造林投资总额达6028.1万元,其中国家(含省、地林业部门)投资3888.61万元,集体投资858万元,农贷支持399.3万元,个人投劳3265万多个工日。各级政府有组织,有规划,年年抓植树造林。林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以兴办国营林场为主,带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先后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相继兴办12个国营林场、1个管理处、1个农用飞机场,累计营造了39万多亩全民所有制林业基地。仅宣城、郎溪、广德三县丘陵地带1958年前后就兴办了8个国营林场,经营面积23万亩,到1964年,造林保存面积4.87万亩,改造次生林1.5万亩,共新增林地6.37万亩。1987年底,全区国营林场木材蓄积量由解放初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30多万立方米,竹类蓄积量达500万株左右。
60年代末到70年代,大办社队林场,营造了大批杉、檫、竹、油桐、油茶等。1965年前,区内仅有14个社队林场,到1973年发展到941个,有固定专业劳力17759人,经营面积119.32万亩。据1987年底统计,全区乡村林场共培育林木86.3万亩,立木蓄积量147万立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农业体制改革,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条件。1981年,林业开展“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简称“三定”)工作,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林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个人承包荒山造林,国家、集体陆续营造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各地发动干部、群众坚持面上造林,开展四旁义务植树,是年全区造林达26.77万亩。森林长势日趋旺盛,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泾县、宁国、广德三县1985年林业产值达5160万元,占全区当年农业生产总值17.2%。
1981年至1985年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保存面积88万亩,保存率为78%。拥现出林业专业户、联合体6400个,承包面积29万多亩,已造林15万亩,占乡村集体造林的64.8%。五年营造多种经济果木林6万多亩,一些林特产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素享盛名的水东蜜枣,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1984年产青枣300万公斤,加工成蜜枣32万多公斤,产值700多万元。广德县板栗面积发展到3.4万亩,1985年产量65万公斤,出口46万多公斤,远销香港及日本、东南亚国家。各地优良林木引种也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引种的铅笔柏、池杉、川楝等生长良好,泾县引种的意大利杨2730亩,已成为该县火柴用材基地。
附一:宣城地区主要国营林场、苗圃简介
马头林场民国7年(1918)冬创建。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赤滩乡马头,与宣城、南陵县紧邻,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原名安徽省立森林局第五林区,民国9年改称省立第三森林分局,18年改为省立泾县林场,34年场址迁至马头镇东二里亭,更名为安徽省立休宁农场实验马头林场。建国后1953年改为国营芜湖专区马头林场,1969年归属泾县,更名为国营泾县马头林场。1957年经营面积57537亩,1985年为30377亩,其中有林地21418亩,立木蓄积量4662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5%。该场系全国2个湿地松营林生产重点单位之一,是南方13个省良种培育基地,先后获得4项林业科研项目奖。到1987年,全场营造发展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面积6630亩,培育母树林种子园5250亩;有硬阔、软阔、短针松、杉木等用材林和经济林3000余亩,未成林地8000余亩。
小溪实验林场建于1961年,总面积21.98平方公里,位于泾县城东南29公里黄田乡境内。原名小溪森工林场,以采伐更新为主。1963年省林业厅接收,改名小溪实验林场,以次生林改造实验为主。1968年归属泾县,以护林为主,综合利用。1985年底,全场经营面积26282亩,其中有林地11258亩,立木蓄积量5836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5%。
胡乐林场1958年6月建立,位于宁国县胡乐南1.5公里燕子山。初为胡乐公社集体林场,1959年9月转为国营林场。1963年勘查经营面积为73620亩,其中有林地45819亩(多为次生林),立木蓄积5000立方米;另有苗圃64亩,宜林荒山15539亩,非林地12198亩。经抚育改造,垦荒造林,1985年森林资源普查,全场总面积39118亩,林业用地38563亩,其中有林地16512亩,新造未成林地7156亩,苗圃44亩,疏林地58亩,森林覆盖率42.2%。1960~1987年,全场共投资194.3万元,造林28654亩。1987年底,林木蓄积量103545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5400根。
麻姑山林场1957年建立,原为麻姑山绿化站,1958年4月撤站建场,位于宣城县东乡麻姑山麓。建场至1965年春,营造幼林和改造次生林3万余亩;1972~1973年冬营造杉、竹混交林2000余亩。1987年底统计,全场总面积36680亩,林业用地为36523亩,其中有林地26110亩,立木蓄积量3999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2%。
伍牙山林场1958年6月创建,位于郎溪县岗南、凌笪乡境内,东邻江苏省溧阳县龙潭林场,南与广德县下寺乡毗连,总面积37500亩,当年育苗34亩,营造马尾松500亩,至1965年共造林4192亩。1985年森林资源清查时,全场总面积为18896亩,林业用地17974亩,其中有林地13587亩,新造未成林地1014亩,立木蓄积31411立方米,毛竹蓄积10.9万根。1987年,有林地上升到15800亩。
花鼓林场1958年2月创建,位于广德县花鼓乡境内,下设西山、莫干冲、山南、场部4个作业区,经营面积21000余亩。
杨柳农用飞机场1971年建场,位于宣城县杨柳乡境内。有山场1020亩,翌年造林549亩,其中杉109亩、檫319亩、油茶83亩、毛竹38亩;其余荒地至1974年底已全部绿化,树种以杉、檫、毛竹和油茶为主,另有板栗、茶叶、山楂等经济林。建场第二年即开始飞防使用,飞机场地面积为150亩,机坪可停放3架运5型飞机,同时提供飞播造林和飞防灭虫服务。建场17年间,国家共投资23.6万元,机场共收入32.97万元,其中采伐木竹总收入16万多元。
广德县十里头苗圃建于1953年,原为大木桥苗圃,位于县城东大木桥。1958年10月重新征地140亩,迁至城南七里店,改名国营十里头苗圃。
泾县苗圃始建于1956年3月,原址泾县安吴乡紫湾村。1961年迁至县城北郊千亩园。1987年经营面积535亩。
宁国县河沥苗圃1953年4月创建,原址宁国县城东门外,1959年迁址畈村公社徐家冲,改称国营河沥苗圃。是年育苗137亩,生产杉类、栎类、松、金钱松、油茶、杜仲等树苗131万株;1985年在苗圃地中开辟花圃5亩,培育花卉、观赏树种等特种苗木100余个品种。
附二:宣城地区国营林场简明情况表
宣城地区国营林场简明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