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圩 堤
一、修筑加固
宣城地区圩口,主要在水阳江两岸和南漪湖周围。大多为建国前圈筑,最早的筑于东吴赤乌年间,历代都曾围垦、修补。建国后经不断治理、修筑加固和联圩并圩,形成现在的河湖水网区圩群。
建国前大都是小圩。区辖五县1949年有圩口181个,圩内耕地56.28万亩。圩堤低矮,易遭洪水袭击,有的几乎连年受灾。1949年水灾,宣城县除金宝、养贤、团结、汪圩等几个较大圩口外,其它小圩均溃破;郎溪县的圩全部溃破。经过冬春修整,1950年农业获得丰收。1954年特大水灾后,大规模修堤复圩、联圩并圩。到1971年,圩口并成100个,保护耕地50.8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由4个增至19个,保护耕地41.41万亩。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每年完成土石方量500~1000万立方米,所有堤埂普遍加高培厚,迎冲、顶溜堤段及险埂险段,基本做到砌石护坡或抛石固脚。1979年有大小圩口111个,其中万亩以上的14个。经过1983年和1984年两年洪水后修筑加固,到1987年底共有圩口117个,保护耕地54.8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口14个,保护耕地42.5万亩。在新河庄以上的圩口,堤顶高程均超过1983年洪水位1~1.5米,新河庄以下的超过1954年洪水位1~2米。各圩口共新建和改建大小涵闸、斗门448座,其中流量1~10立方米/秒的219座。14个大圩口新、改建涵闸斗门214座(不包括联圩并圩后变为内排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大,机械启闭,排水效率高,除涝效益显著。
二、主要圩口
金宝圩位于宣州市城北40公里水阳江下游。始筑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历代均有整修扩筑,曾有金钱、金银、化成、惠民等名称,明代中叶改称今名。圩口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圩内有4个乡镇(水阳镇和裘公、雁翅、杨泗乡)、38个行政村、654个村民组、21933户、80693人、10.39万亩耕地。
金宝圩历史上有记载的破圩6次: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二十三日,清道光三年(1823)五月、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九年五月初二,民国20年(1931)6月15日。每次破圩都给圩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建国以后,经过不断整修加固,现圩堤总长52.3公里,堤顶高程14.5~15米,顶宽6~8米,内坡1:3,外坡1:1.5,沿河筑水牮107处。圩内依地势筑坝24道,级级控制水位,并有偏埂横贯全圩。建35千伏变电所1座,安装变压器35台、5800千伏安,架设高压线60公里;有国营排灌站9座,装机容量2045千瓦;集体、联户和个体置排灌电机15073千瓦、柴油机4000马力;新建、改建涵闸斗门38座。圩堤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0.5米,排涝标准为三天连续降雨231毫米(七年一遇)不受涝。
养贤联圩位于宣州市城北15公里水阳江干流西岸。相传三国吴筑养贤圩,南宋时称养仕圩,历代有所扩大。建国后,先后联并欢团圩、夹石外滩、南塘、合兴圩,1983年定名养贤联圩,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圩内有养贤乡的7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3009户、16844人、2.63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4.5公里,堤顶高程内河13.5~14.5米、外河14.5~17米,顶宽内河3~4米、外河5~7米,内坡1:3,外坡1:1.7,块石护岸2800米。建电力排涝站11座、涵闸斗门6座。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1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朱桥联圩位于宣州市城北15公里,水阳江干流与南漪湖之间。1984年由汪圩、团结圩、裕丰圩和青草湖农场联并而成,总面积47.67平方公里。圩内有朱桥乡的9个行政村、153个村民组、7178户、26185人、3.15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5.5公里,堤顶高程14.5~15.5米,顶宽4~6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沿河筑水牮30座,块石护岸和抛石固基13.4公里。新建、改建涵闸斗门13座,电力排灌站9座、装机1495千瓦(不包括青草湖农场汪家渡站)。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l~1.5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五星圩位于宣州市城北5公里,水阳江干流东岸。1956年圈筑和联并自家、九合、同兴、庆丰、和尚、詹公等圩及青草湖农场许村作业区部分耕地而成。1961年庆丰圩划出后,圩口总面积30.86平方公里。圩内除青草湖许村作业区外,有五星乡的6个行政村、108个村民组、3556户、15363人、2.15万亩耕地。圩堤总长29.5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7.3米,顶宽4~5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沿河有水牮12处,块石护岸和抛石固基20.6公里。圩内新建、改建涵闸斗门11座;建电力排灌站6座,装机1020千瓦。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1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双桥联圩位于宣州市城东5公里,东临佟公坝灌区下游泄洪区,西部和北部靠水阳江及其支流双桥河。1956年由胜利、上六合、小六合、鸡毛、天林、李林等圩联并,加筑新堤8070米,建成双桥大圩。1972年与建国公社、县农场、孙埠镇联并成双桥联圩,总面积121.43平方公里。圩内有双桥、丁店、建国3个乡和孙埠镇所辖21个行政村、765个村民组以及县农场、皖南机动车辆厂等企事业单位,共有居民20995户、46457人,耕地5.84万亩。圩堤总长37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8.7米,顶宽平均3.5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抛石护岸7.13公里。新建、改建涵闸斗门47座,建电力排灌站7座。防洪能力达到1984年洪水位,排涝标准为三天连续降雨172毫米(五年一遇)不涝。
卫东联圩位于宣州市境北边缘,跨皖、苏两省,东临固城湖,西傍水阳江。1975年由保丰、太保、新保三个大圩及十多个小圩联并而成,总面积34.03平方公里。圩内有卫东乡、狸桥镇及江苏高淳县保胜乡的11个行政村共3854户、16814人、2.02万亩耕地。圩堤总长28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2.8米,顶宽平均3.5米,内坡1:2,外坡1:1.5,块石护坡3470米,沿河有水牮5处。新建、改建涵闸斗门4座,建电力排灌站8座,装机975千瓦。防洪能力为水阳江水位12.6米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夏渡联圩位于宣州市东郊,水阳江与宛溪河之间。1975年至1978年由道宝、夏渡、城东、东河诸小圩及城东滩地联并而成,原名城东联圩,1984年改为今名,总面积20.84平方公里。圩内有夏渡乡及所辖7个行政村、4547户、25000人、1.19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0公里,堤顶高程17.5~26.5米,顶宽3~4米,内坡1:2,外坡1:1.5,块石护岸750米。新建、改建涵闸斗门8座,建电力排灌站2座,装机275千瓦。防洪能力为1984年洪水位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五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狸桥联圩位于宣州市东北边缘,固城湖南岸。1976年由四合、蒋山、狸桥圩联并而成,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圩内有狸桥镇及所辖6个行政村、2770户、11041人、1.09万亩耕地。圩堤总长16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3.5米,顶宽平均5米,内坡1:1.5~1:2,外坡1:1~1:1.5,块石护岸5700米。建涵闸1座,电力排灌站2座,装机550千瓦。防洪能力为1983年洪水位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第一联合圩位于郎溪县城郊老郎川河与钟桥河之间。1951年由梁家、东门、西门、施吴、松林、竹杨、松杨、学圩、金塔、顾东、秤梗、金村、史家、周家、金锁、乌沙、兜臂、杨赛等18个圩口联并而成,总面积37.31平方公里。圩内有城关镇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建平乡8个行政村和东夏乡3个行政村,总人口3.48万人,耕地3.34万亩。圩堤总长28.8公里,其中老郎川河堤长15.6公里,堤顶高程14.46~17.28米,顶宽4~6米,内外坡1:1.5~1:2.5,块石护岸2800米;钟桥河堤长13.2公里,堤顶高程13.5~14.5米,顶宽2~4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堤内原有隔埂一道,名乌基埂。1983年大水后,又加筑防洪隔堤一道,长4公里,堤顶高程14~14.5米,顶宽3米,使整个圩口形成上、中、下三级排水系统。1984年大水后,在县城以南沿老郎川河建防洪墙一道,长2466米,高程超过1981年最高水位1米。全圩有涵闸36座,电力排灌站5座,装机19台、1045千瓦,机械排灌站2座,装机9台、520马力。
幸福圩位于郎溪县西部新老郎川河之间,三面临河,西濒南漪湖。1951年春,并大新、上兴、永兴、横闸、水塔、韩家、鲁家等7个圩口为第二联合圩,1954年大水后,将大小花赛圩及南埂、高埠、白沙圩圈入,改名幸福圩,总面积31平方公里。圩内有幸福乡及所辖12个行政村,人口1.6万人,耕地3万亩。圩堤总长26.4公里。其中老郎川河堤长11.9公里,堤顶高程14.08~15.9米,顶宽4米,内坡1:3,外坡1:2,块石护岸2600米;新郎川河堤长8.5公里,堤顶高程14.38~16.91米,顶宽6米,内外坡为1:2.5;南漪湖堤长5.6公里,堤顶高程14.08~14.38米,顶宽4米,内外坡为1:2.5,块石护坡2500米。建有涵闸11座,电力排灌站3座,装机26台、2010千瓦。
南丰圩位于郎溪县城东南部新老郎川河之间。始建于1951年。1971年开挖新郎川河时,将该圩上部万全等村切开,另成万全圩;同时将下游葛家、夏家、太平圩并入,成为现在的南丰圩,总面积32平方公里。圩内有南丰、城南两乡及所辖12个行政村、1个蔬菜队,人口1.73万人,耕地3.2万亩。圩堤总长34公里,其中新郎川河堤长13.2公里,堤顶高程17.1~21.81米,顶宽4米,内坡1:3,外坡1:2.5;老郎川河堤长20.8公里,堤顶高程15.77~19.24米,顶宽4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建有涵闸23座,电力排灌站6座,装机11台、792千瓦。
建设圩位于郎溪县东南部涛城镇境内,南临无量溪河,西濒老郎川河。建国前,老郎川河只有1米多高的断续小埂,名北圩。1965年大修,改名建设圩,总面积16.4平方公里。圩内有涛城集镇和4个行政村,人口9586人,耕地1.3万亩。圩堤长10.5公里,堤顶高程16.9~20.4米,顶宽4~5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建有涵闸12座,电力排涝站1座,装机2台、110千瓦。1984年特大洪水,排涝站被冲毁报废。
跃进圩位于郎溪县西南部飞鲤河北岸,西临南漪湖。该处原有8个小圩。1970年开始修筑南北向湖堤1280米,将小圩连同5000多亩湖滩地圈入,命名跃进圩,面积11.8平方公里。圩内有飞鲤集镇和6个行政村,人口5800人,耕地1.3万亩。圩堤长12.1公里,堤顶高程14~16.5米,顶宽3~4米,内坡1:3,外坡1:2,湖堤块石护坡600米,建有涵闸14座,排涝站2座,装机5台、270千瓦。
团结圩位于郎溪县西南部毕桥乡境内,为姚村沙河下游,西濒南漪湖。1970年由邱村、夏兴、泥塘、火塘、东圩、西圩等小圩和鸭子湖及其上游冲畈田、下游湖滩地圈建而成,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受益单位为毕桥乡6个行政村,人口2767人,耕地1.25万亩。圩堤长17.6公里,其中北河堤长7.1公里,高程15~17米,顶宽2~3米,内外坡1:1.5~1:2;南河堤长9.2公里,高程14.2~18米,顶宽2~3米,内外坡1:1.5~1.2;湖堤长1.3公里,高程14.2米,顶宽1.5米,内坡1:2~1:2.5,外坡1:2.5~1:3,块石护坡800米。建有涵闸15座,电力排涝站1座,装机4台、220千瓦。
附:1987年全区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口简况
宣城地区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口简况表
宣城地区圩口,主要在水阳江两岸和南漪湖周围。大多为建国前圈筑,最早的筑于东吴赤乌年间,历代都曾围垦、修补。建国后经不断治理、修筑加固和联圩并圩,形成现在的河湖水网区圩群。
建国前大都是小圩。区辖五县1949年有圩口181个,圩内耕地56.28万亩。圩堤低矮,易遭洪水袭击,有的几乎连年受灾。1949年水灾,宣城县除金宝、养贤、团结、汪圩等几个较大圩口外,其它小圩均溃破;郎溪县的圩全部溃破。经过冬春修整,1950年农业获得丰收。1954年特大水灾后,大规模修堤复圩、联圩并圩。到1971年,圩口并成100个,保护耕地50.8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由4个增至19个,保护耕地41.41万亩。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每年完成土石方量500~1000万立方米,所有堤埂普遍加高培厚,迎冲、顶溜堤段及险埂险段,基本做到砌石护坡或抛石固脚。1979年有大小圩口111个,其中万亩以上的14个。经过1983年和1984年两年洪水后修筑加固,到1987年底共有圩口117个,保护耕地54.8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口14个,保护耕地42.5万亩。在新河庄以上的圩口,堤顶高程均超过1983年洪水位1~1.5米,新河庄以下的超过1954年洪水位1~2米。各圩口共新建和改建大小涵闸、斗门448座,其中流量1~10立方米/秒的219座。14个大圩口新、改建涵闸斗门214座(不包括联圩并圩后变为内排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大,机械启闭,排水效率高,除涝效益显著。
二、主要圩口
金宝圩位于宣州市城北40公里水阳江下游。始筑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历代均有整修扩筑,曾有金钱、金银、化成、惠民等名称,明代中叶改称今名。圩口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圩内有4个乡镇(水阳镇和裘公、雁翅、杨泗乡)、38个行政村、654个村民组、21933户、80693人、10.39万亩耕地。
金宝圩历史上有记载的破圩6次: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二十三日,清道光三年(1823)五月、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九年五月初二,民国20年(1931)6月15日。每次破圩都给圩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建国以后,经过不断整修加固,现圩堤总长52.3公里,堤顶高程14.5~15米,顶宽6~8米,内坡1:3,外坡1:1.5,沿河筑水牮107处。圩内依地势筑坝24道,级级控制水位,并有偏埂横贯全圩。建35千伏变电所1座,安装变压器35台、5800千伏安,架设高压线60公里;有国营排灌站9座,装机容量2045千瓦;集体、联户和个体置排灌电机15073千瓦、柴油机4000马力;新建、改建涵闸斗门38座。圩堤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0.5米,排涝标准为三天连续降雨231毫米(七年一遇)不受涝。
养贤联圩位于宣州市城北15公里水阳江干流西岸。相传三国吴筑养贤圩,南宋时称养仕圩,历代有所扩大。建国后,先后联并欢团圩、夹石外滩、南塘、合兴圩,1983年定名养贤联圩,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圩内有养贤乡的7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3009户、16844人、2.63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4.5公里,堤顶高程内河13.5~14.5米、外河14.5~17米,顶宽内河3~4米、外河5~7米,内坡1:3,外坡1:1.7,块石护岸2800米。建电力排涝站11座、涵闸斗门6座。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1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朱桥联圩位于宣州市城北15公里,水阳江干流与南漪湖之间。1984年由汪圩、团结圩、裕丰圩和青草湖农场联并而成,总面积47.67平方公里。圩内有朱桥乡的9个行政村、153个村民组、7178户、26185人、3.15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5.5公里,堤顶高程14.5~15.5米,顶宽4~6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沿河筑水牮30座,块石护岸和抛石固基13.4公里。新建、改建涵闸斗门13座,电力排灌站9座、装机1495千瓦(不包括青草湖农场汪家渡站)。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l~1.5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五星圩位于宣州市城北5公里,水阳江干流东岸。1956年圈筑和联并自家、九合、同兴、庆丰、和尚、詹公等圩及青草湖农场许村作业区部分耕地而成。1961年庆丰圩划出后,圩口总面积30.86平方公里。圩内除青草湖许村作业区外,有五星乡的6个行政村、108个村民组、3556户、15363人、2.15万亩耕地。圩堤总长29.5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7.3米,顶宽4~5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沿河有水牮12处,块石护岸和抛石固基20.6公里。圩内新建、改建涵闸斗门11座;建电力排灌站6座,装机1020千瓦。防洪能力超过1983年洪水位1米,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涝。
双桥联圩位于宣州市城东5公里,东临佟公坝灌区下游泄洪区,西部和北部靠水阳江及其支流双桥河。1956年由胜利、上六合、小六合、鸡毛、天林、李林等圩联并,加筑新堤8070米,建成双桥大圩。1972年与建国公社、县农场、孙埠镇联并成双桥联圩,总面积121.43平方公里。圩内有双桥、丁店、建国3个乡和孙埠镇所辖21个行政村、765个村民组以及县农场、皖南机动车辆厂等企事业单位,共有居民20995户、46457人,耕地5.84万亩。圩堤总长37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8.7米,顶宽平均3.5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抛石护岸7.13公里。新建、改建涵闸斗门47座,建电力排灌站7座。防洪能力达到1984年洪水位,排涝标准为三天连续降雨172毫米(五年一遇)不涝。
卫东联圩位于宣州市境北边缘,跨皖、苏两省,东临固城湖,西傍水阳江。1975年由保丰、太保、新保三个大圩及十多个小圩联并而成,总面积34.03平方公里。圩内有卫东乡、狸桥镇及江苏高淳县保胜乡的11个行政村共3854户、16814人、2.02万亩耕地。圩堤总长28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2.8米,顶宽平均3.5米,内坡1:2,外坡1:1.5,块石护坡3470米,沿河有水牮5处。新建、改建涵闸斗门4座,建电力排灌站8座,装机975千瓦。防洪能力为水阳江水位12.6米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夏渡联圩位于宣州市东郊,水阳江与宛溪河之间。1975年至1978年由道宝、夏渡、城东、东河诸小圩及城东滩地联并而成,原名城东联圩,1984年改为今名,总面积20.84平方公里。圩内有夏渡乡及所辖7个行政村、4547户、25000人、1.19万亩耕地。圩堤总长30公里,堤顶高程17.5~26.5米,顶宽3~4米,内坡1:2,外坡1:1.5,块石护岸750米。新建、改建涵闸斗门8座,建电力排灌站2座,装机275千瓦。防洪能力为1984年洪水位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五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狸桥联圩位于宣州市东北边缘,固城湖南岸。1976年由四合、蒋山、狸桥圩联并而成,总面积12平方公里。圩内有狸桥镇及所辖6个行政村、2770户、11041人、1.09万亩耕地。圩堤总长16公里,堤顶高程平均13.5米,顶宽平均5米,内坡1:1.5~1:2,外坡1:1~1:1.5,块石护岸5700米。建涵闸1座,电力排灌站2座,装机550千瓦。防洪能力为1983年洪水位不破圩,排涝标准为七年一遇降雨量不受涝。
第一联合圩位于郎溪县城郊老郎川河与钟桥河之间。1951年由梁家、东门、西门、施吴、松林、竹杨、松杨、学圩、金塔、顾东、秤梗、金村、史家、周家、金锁、乌沙、兜臂、杨赛等18个圩口联并而成,总面积37.31平方公里。圩内有城关镇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建平乡8个行政村和东夏乡3个行政村,总人口3.48万人,耕地3.34万亩。圩堤总长28.8公里,其中老郎川河堤长15.6公里,堤顶高程14.46~17.28米,顶宽4~6米,内外坡1:1.5~1:2.5,块石护岸2800米;钟桥河堤长13.2公里,堤顶高程13.5~14.5米,顶宽2~4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堤内原有隔埂一道,名乌基埂。1983年大水后,又加筑防洪隔堤一道,长4公里,堤顶高程14~14.5米,顶宽3米,使整个圩口形成上、中、下三级排水系统。1984年大水后,在县城以南沿老郎川河建防洪墙一道,长2466米,高程超过1981年最高水位1米。全圩有涵闸36座,电力排灌站5座,装机19台、1045千瓦,机械排灌站2座,装机9台、520马力。
幸福圩位于郎溪县西部新老郎川河之间,三面临河,西濒南漪湖。1951年春,并大新、上兴、永兴、横闸、水塔、韩家、鲁家等7个圩口为第二联合圩,1954年大水后,将大小花赛圩及南埂、高埠、白沙圩圈入,改名幸福圩,总面积31平方公里。圩内有幸福乡及所辖12个行政村,人口1.6万人,耕地3万亩。圩堤总长26.4公里。其中老郎川河堤长11.9公里,堤顶高程14.08~15.9米,顶宽4米,内坡1:3,外坡1:2,块石护岸2600米;新郎川河堤长8.5公里,堤顶高程14.38~16.91米,顶宽6米,内外坡为1:2.5;南漪湖堤长5.6公里,堤顶高程14.08~14.38米,顶宽4米,内外坡为1:2.5,块石护坡2500米。建有涵闸11座,电力排灌站3座,装机26台、2010千瓦。
南丰圩位于郎溪县城东南部新老郎川河之间。始建于1951年。1971年开挖新郎川河时,将该圩上部万全等村切开,另成万全圩;同时将下游葛家、夏家、太平圩并入,成为现在的南丰圩,总面积32平方公里。圩内有南丰、城南两乡及所辖12个行政村、1个蔬菜队,人口1.73万人,耕地3.2万亩。圩堤总长34公里,其中新郎川河堤长13.2公里,堤顶高程17.1~21.81米,顶宽4米,内坡1:3,外坡1:2.5;老郎川河堤长20.8公里,堤顶高程15.77~19.24米,顶宽4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建有涵闸23座,电力排灌站6座,装机11台、792千瓦。
建设圩位于郎溪县东南部涛城镇境内,南临无量溪河,西濒老郎川河。建国前,老郎川河只有1米多高的断续小埂,名北圩。1965年大修,改名建设圩,总面积16.4平方公里。圩内有涛城集镇和4个行政村,人口9586人,耕地1.3万亩。圩堤长10.5公里,堤顶高程16.9~20.4米,顶宽4~5米,内坡1:2~1:3,外坡1:1.5~1:2.5。建有涵闸12座,电力排涝站1座,装机2台、110千瓦。1984年特大洪水,排涝站被冲毁报废。
跃进圩位于郎溪县西南部飞鲤河北岸,西临南漪湖。该处原有8个小圩。1970年开始修筑南北向湖堤1280米,将小圩连同5000多亩湖滩地圈入,命名跃进圩,面积11.8平方公里。圩内有飞鲤集镇和6个行政村,人口5800人,耕地1.3万亩。圩堤长12.1公里,堤顶高程14~16.5米,顶宽3~4米,内坡1:3,外坡1:2,湖堤块石护坡600米,建有涵闸14座,排涝站2座,装机5台、270千瓦。
团结圩位于郎溪县西南部毕桥乡境内,为姚村沙河下游,西濒南漪湖。1970年由邱村、夏兴、泥塘、火塘、东圩、西圩等小圩和鸭子湖及其上游冲畈田、下游湖滩地圈建而成,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受益单位为毕桥乡6个行政村,人口2767人,耕地1.25万亩。圩堤长17.6公里,其中北河堤长7.1公里,高程15~17米,顶宽2~3米,内外坡1:1.5~1:2;南河堤长9.2公里,高程14.2~18米,顶宽2~3米,内外坡1:1.5~1.2;湖堤长1.3公里,高程14.2米,顶宽1.5米,内坡1:2~1:2.5,外坡1:2.5~1:3,块石护坡800米。建有涵闸15座,电力排涝站1座,装机4台、220千瓦。
附:1987年全区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口简况
宣城地区万亩以下、千亩以上圩口简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