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机械工业
一、农机制造
柴油机50年代末,区内已有厂家先后生产约10个型号的柴油机。S195型柴油机是原芜湖专区柴油机厂(原专区农机厂)的主导产品,1969年试制成功。该机适于作手扶拖拉机、小型排灌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亦可作小型船舶以及道路运输动力装置。1970年,S195型柴油机被确定为专区柴油机厂定型产品,当年生产700台。至1980年,企业已形成年产上万台的生产能力。1982年,此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宣城地区柴油机厂划归芜湖市管辖。1974年,宁国柴油机厂试制成功F170型柴油机,定名为“黄山牌”。该产品于1979和1981年先后获省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到1987年止,共生产F170型柴油机6300台,产品畅销省内外,目前是全区柴油机生产唯一型号。
拖拉机宣城地区最初生产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该产品是区内机械系统重点项目,由原芜湖专区拖拉机厂生产主机,有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和九华山——4型手扶拖拉机2种型号。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1972年前称东风——12型,是国家计划产品。该拖拉机是牵引、驱动兼用型,适合于水田、小块旱地、果园和坡度不大的丘陵地作业。到1977年,地区拖拉机厂生产6500台,创历史最高纪录。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销售网点遍及全国13个省和自治区及省内7个地、市。产品自1970年问世到1984年底,整机销售量达3万余台。地区拖拉机厂1983年12月划归芜湖市机械工业局管理。九华山——4型手扶拖拉机是地区拖拉机厂1981年开始研制的新产品。至1983年共生产200多台,年底该厂划归芜湖市。
收获、耕作机械区内生产的收获与耕作机械,有单、双铧犁、旋耕机、机耕船、插秧机、割晒机等。60年代有几家工厂零星生产过脱粒机,以后20余年中,宣城、泾县、郎溪等县农机厂也都先后生产过各种型号的人力或机动脱粒机。近几年来,此类产品在省内销售量较大。郎溪农机厂于1981年试制成功皖江710和420型两种脱粒机。1984年8月在繁昌县召开的全省脱粒机选型会上,皖江710型脱粒机被选为省内定型脱粒机之一,1985年该产品又先后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和郎溪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从1980至1987年,该产品畅销,在邻近省及县内享有一定声誉。宣城农机厂生产的江淮——12型旋耕机是与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相配套的耕作机具。此外,区内还生产过插秧机、割晒机和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产品,但都未能长期生产,且产量也较少。
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机械60和70年代地区曾生产多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如茶叶解块机、斜锅机、杀青机、揉茶机、烘干机、碾米机、砻谷机、饲料粉碎机、山芋擦粉机和切片机等,但这些产品均因使用周期长,社会需求量小,不能长期维持生产。205型磨粉机是宁国县农机修配厂产品,俗称小钢磨。此产品在地区生产历史很短,从1980到1983年,生产未满1000台。揉茶机是泾县农机厂1976年前产品,曾小批量生产。1976年后该厂定点生产柴油机,揉茶机停产。1956年,郎溪糕饼坊师傅钱富凤发明切糕机,每天可切糕近800斤,比手工切糕提高工效5倍,是当时较理想的食品加工机械。60年代中期,该机由泾县农机厂批量生产,后因社会需求量不大,于70年代停产。
水利机械宣城地区圩区众多,水面广阔,沟渠纵横,水利机械生产有较大潜力。郎溪县农机厂生产的螺杆式启闭机和5——4型混流泵是区内水利机械主要产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市场。郎溪县农机厂是省内螺杆式启闭机定点生产厂。1963年该厂夏邦邑设计出3吨和5吨手动启闭机,当年生产20几台,分布在宣城、郎溪、广德3县,有的一直使用到80年代。1985年该厂和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参照有关图纸,联合研制出QL85和QLD85新系列共8种规格的启闭机,启门力分别为0.5吨、1吨、2吨、3吨、5吨、10吨、16吨,又有手板式,手摇式和手电两用式3种类型。该厂1982年开始生产的WND5——4型混流泵,具有扬程低、流量大、效率高、配套功率小、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等特点,由省农用水泵系列会战组研究设计,为全国科技大会授奖项目之一。1983年后区内生产农用水泵的仅郎溪县农机厂1家。该厂另一重点产品ZH85型铸铁闸门是1985年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的。此产品密封性能好,漏水量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运输机械区内生产的农业运输机械有拖车和机动三轮车两种。1970至1980年,共生产各种拖车12000余辆;1981年,由于产品滞销而停产。生产的机动三轮车有飞彩牌和奔马牌两种商标。飞彩牌是皖南机动车辆厂产品,三环牌由宁国县柴油机厂生产,1983年5月,飞彩牌三轮车通过地区级鉴定,同年又通过省级鉴定;次年9月,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12月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产品销售量达6570辆,销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66个县(市)。1985年,产品在“省优”复查中,比原来质量水平又提高0.58%,继续保持省优称号,其中四变速三轮车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产品远销全国530个县(市)。宁国柴油机厂的三环牌7Y——500C型三轮车在外形、规格、性能等方面均与飞彩牌相同。1984年,产品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三环牌改名为奔马牌)。机动三轮车为区内1981年后农业运输机械主要产品,仅飞彩牌三轮车,全区就有3个县的农机厂、15个乡镇企业为其加工零部件,形成一个多层次专业化的协作网络,1987年产品达到11000余辆。
农机配件地区机械工业一贯以农机生产为主。60年代,产品主要有排灌机械和耕耘动力机械。各县农机厂主要生产各种农机配件有:柴油机套缸、活塞、活塞环和铜销套,进气门、气门坐圈和导管、曲轴连杆等产品。80年代,各企业在开发机械新产品同时,有目的地增大零部件产量,以适应市场需要。各县农机厂皆有修理车间,专接外来业务。地区农机公司各种配件较齐全,基本上能满足全区农机修理的要求。
二、机床、电机制造
机床1958年地区各县机械厂贯彻省机械工业厅“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制设备、武装自己”的要求和省下达的机床生产计划,土法上马,生产简易机床。产品有钻床、铇床、车床等。当时泾县机械厂生产Q12毫米简易钻床;广德县机械厂生产铁木结构的B500——650毫米行程的牛头铇床;郎溪县机械厂生产4.5尺(英制)土木结构皮带车床;地直宏大机械厂生产1440型41/2搭轮车床。这些产品主要零件是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回,或送往外地加工后再装配的。1960年,全区共生产简易车床88台、钻床70台、铇床47台。1962年后工业进入调整时期,各种机床的生产随工厂“下马”而停产。1970年,芜湖专区农机修造厂(现皖南机动车辆厂)开始生产C6136A型车床,1972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16台。1974年,郎溪县农机厂生产Z32K型万向摇臂钻床,年产量为30台。这两种产品连续生产6年。C6136A型普通车床最高年产量为20台,Z32K型万向摇臂钻床最高年产量达60台。后因成本高,生产批量上不去,未布点而停产。1984年,宣城县农业机械厂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研制成功MQ——150微型木工多用机床。该机能刨、削、钻,具有一机多用等特点,深受用户欢迎。1986年宣城县农机厂生产凿眼机和C4025卧式高速带锯机床样机各1台,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批量生产,获省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四等奖。
电机1966年前,区内机械产品缺乏电机配套。1967年,泾县农机修配厂试制成功第一批4台JO2系列22——4型配泵电动机,正式开始JO2型电机生产。该厂也随之改名为泾县农电机厂。随着电机产量的日增,1973年3月1日泾县农电机厂分为泾县电机厂与泾县农机厂。泾县电机厂成为区内首家生产电机的专业厂(1980年改名为皖南电机厂),开始扩大电机生产规模。1978年前,该厂仅能生产J022#3#、及4#、5#个别规格的电机,到1980年已发展到能生产JQ21#~5#、功率从0.5~18.5千瓦的全部规格的各种电机,并设计生产出双出轴、多速电机、滚筒式电机、微型电机等特殊规格的电机。该厂生产的JO2系列电机是全省电机行业同系列电机产品中唯一执行国家标准的产品。1980年JO22#、3#交流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之后每次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该厂生产的JO2系列电机质量均名列前茅。
皖南电机厂于1981年开始试制Y系列电机。Y系列电机是国内80年代取代JO2系列电机的更新换代产品,也是机械工业部第一批节能推广产品。1981年,该厂试产801——4、802——4两种Y系列电机获得成功,并于1982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节能新产品Y系列电机制造的空白。1983年,机械工业部将该厂定为全国Y系列(IP44)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生产定点厂。到1984年,企业已具备Y80——132共5个机座号26种规格、Y160共10个规格电机批量生产能力,并能提供YD80——132部分特殊规格的电机。1984年,Y系列5个机座号26种规格的电机又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市500多个单位,并进入国际市场,销往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每年有1000多台电机直供出口。
三、主要企业简介
皖南机动车辆厂建于1970年3月,是由宣城县拖拉机站转建而成,始名为芜湖专区农业机械修造厂,1980年改名为宣城地区农业机械修造厂。1984年4月为适应生产转轨定型需要,定为现名。初建时,仅有职工150人,固定资产17.4万元,各类机床17台,生产设备简陋。通过10年创业奋斗,至1980年,企业已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拥有各种机床设备85台,固定资产185.5万元。1970至1979年共生产农用一、三、五吨拖车12700余辆,创产值1476.8万元。1981年3月,该厂以东风牌汽油三轮车为原型,另吸收日本码头用三轮车的长处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出7Y——500型机动三轮车。样车间世后,得到用户肯定,当年所产300多台三轮车被抢购一空。1982年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飞彩”牌注册商标。此车被农民称为“致富车”。1983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农民欢迎的小蓬车》消息后,新华社记者专程赴该厂拍摄新闻照片,经《安徽日报》刊登后《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十几家报刊相继转载。是年,该产品被列入省机械工业厅的“机械工业为农村经济发展产品开发计划”。皖南机动车辆厂自1981年生产三轮车后,产量、产值、利润3年连续翻番,1984年人均创利6000元,达到全省机械行业最高水平。1984年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和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三等奖,成为地区机械行业专业化协作的龙头产品。1985年,该厂实行目标管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福建、浙江、黑龙江等省农机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供销合同,建立11个销售点,当年远销三轮车近万辆,创产值1674.3万元,上缴利税190余万元,在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夺魁,被省厅列为64个重点企业之一。至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379人,固定资产净值207.64万元,各类机械设备125台,厂房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并建技工学校1所和理化试验楼1幢。当年生产机动三轮车11990台,创产值2159.7万元,实现利税228.4万元。
宣城县机械制造厂建于1953年,是地区历史较久、开工最早的机械企业。其前身为私营大昌铁工厂,1955年12月转为公私合营宣城县铁工厂,1960年改为地方国营宣城农业机械厂。初建时,仅有资金5500余元,从业10人,以3台旧车床投产。1970年后企业生产逐步正规化,开始为地区拖拉机厂生产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生产江淮——12型旋耕机。1979年后,老产品滞销,转产53加伦油桶、简易三轮车和九华山牌旋耕机。1983年后,该厂占地2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26平方米,加入皖南机动车辆厂飞彩牌7Y——500型机动三轮车专业化协作生产,生产三轮车后桥、车箱等配件。1984年10月,企业改名为宣城县机械制造厂,占地面积23500平方米,摘掉多年亏损帽子,开始盈利。1986年,该厂开发新产品G4025卧式高速带锯机床,年底通过地级技术鉴定,上报省厅认可。该产品是国内锯床升级换代产品,获1987年省优秀产品奖和国家星火计划铜牌奖,并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革项目,当年开始批量生产。1987年,该厂建筑面积4426平方米,已有职工288人,固定资产原值222.3万元,净值147.8万元,各类生产设备137台,创产值288.5万元,获利41.1万元,上缴税金8.9万元。
郎溪县农业机械厂建于1958年7月,原名郎溪县第一机械厂,为地方国营企业。1963年试制蜗轮蜗杆式手动水利启闭机。产品投产试销后,用户反映甚佳,从此确立一修二配三制造的经营方针。经过几年技术改革,至70年代,该厂已成为省内较有影响的水利启闭机生产厂,能生产搬运、电动和手电两用、从0.5吨至10吨的各种型号中小型启闭机。1981年,企业又推出新产品710型和420型两种脱粒机。产品以优良性能和可靠质量被选为省内定型脱粒机型;同年又试制管径为125毫米的WHD5——4型混流泵。产品问世后,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该厂获行业劳动竞赛奖。同年,企业着手试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WJP塑料粉末静电喷涂成套设备,生产主机,当年4月正式投产,11月,在由江苏、浙江、湖北、天津及省内23个单位32名代表参加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产品于1986年获得省厅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郎溪县农业机械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9.2万元,净值107.6万元,职工187人,主要生产设备36台;主要产品有水利启闭机、WN5——4型水泵、脱粒机和WJP塑料粉末静电喷涂成套设备等。是年,该厂生产人力脱粒机1765台、水利启闭机479台、农业水泵300台、铸铁闸门135只和静电喷涂设备10台,创工业产值130.2万元,上缴利税5.1万元。
广德县纺织机械厂该厂是广德县技术力量及生产设备最雄厚的企业,也是地区唯一的纺织机械厂,建于1958年,时称广德机械厂。初建时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仅能生产简易铁木结构车床、电动机和铁木鼓风机等。1969年企业转轨定向,转产农机产品,改名为广德县农业机械厂。1978年下半年起,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机产品销售量下降。次年该厂开始转产各棉纺色织单位所需的M——1293型捻线机。样机试制成功后,用户反映良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纺织企业纷纷要求定货。1980年,企业更名为广德纺织机械厂,当年创产值161万余元,实现利润16万元;翌年,恢复1382型复式筒子车生产;1982年,又对M——1293型捻线机进行改造,试制成功H——1293型花式捻线机,做到一机多用,满足了色织行业生产需要。1983年,广德纺机厂同江苏纺织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WGH——1型光电控制三罗拉花式捻线机,达到日本造CF——20型光电控制三罗拉花式线机性能,填补了国内纺织机械的空白。1984年,广德纺机厂又推出更先进的WGH——Ⅱ型微机控制三罗拉花式捻线机,当年荣获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企业也被省厅评为开发新技术先进单位。1985年,WGH——Ⅰ型和Ⅱ型三罗拉花式捻线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至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176万元,职工305人,各类机械加工设备110多台,当年完成产值457.4万元,实现利润78.9万元,上缴利税39.7万元。
宁国机械工业公司该企业是以制造F170型柴油机为主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全国小型柴油机生产定点厂之一。1987年7月改为现名。企业始建于1958年9月,原名宁国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当年底与县农具厂合并。其时生产设备简陋,全厂仅有2台皮带车床、1台冲天炉和几个铁墩子。主要生产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1962年更名为农业机械修配厂,仅有职工226人(1965年又更名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次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生产开始正常。1964年,该厂开始生产铁木结构用水力作动力的揉茶机,但每年仅产200多台。产品受到茶农欢迎,连续生产10多年。同时生产打稻机、榨油机和农用水泵等农业机械。1975年起,企业试产F170型柴油机,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好评。1979年企业改名为宁国县柴油机厂。是年,黄山牌F170型柴油机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1年该产品又获省工商局颁发的著名商标称号,成为地区机械行业的名牌产品。1980年该厂试产7Y——500型简易三轮车,定名为三环牌。1983年企业与宁国农机修配厂合并,扩大了生产量。1984年三轮车销售量为2000多台,产品于当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三环牌三轮车商标更名为奔马牌。同年,该厂被省厅评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领取三级计量合格证和部发生产许可证。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4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生产三轮车5980辆,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2.4万元,有各种生产设备451台套,创工业总产值1008.4万元,实现利税134.4万元。
皖南电机厂原名泾县电机厂,于1980年元月改为现名。该厂是50年代在机械修配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7年第一台JO2系列22——4型配泵电机试制成功,从此开始电机生产。1973年泾县电机厂创建时仅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60余万元,电机年产量仅1.4万千瓦,产值为117.19万元。经过全厂职工几年努力,电机产品发展到JO2系列1~5#个机座号32种规格,产品形成系列化,到1980年电机产量达到35840台,产值为212.7万元,上缴利税23万余元。1980年JO2系列2#、3#交流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5次在全省同行业质检中名列前茅。1982年电机产量首次突破4万千瓦大关。1984年该厂生产的Y系列电机新产品获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Y系列80——132毫米共26种规格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所产的电机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单位;当年有650台电机新产品远销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1985年,该厂电机产量突破10万大关,达12万千瓦,且保持了省优质产品称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该厂“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先进单位”称号,企业获银杯奖,同年被省企业管理协会命名为“省优秀企业管理单位”,省经委授予该厂“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并给予嘉奖。1987年底,皖南电机厂拥有职工580人(其中技术员63人),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各类机械加工设备147台(套),厂房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当年产量为20.68万千瓦,总产值达到1477.7万元,上缴利税为55.2万元。同年,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并获机械部颁发的质量管理奖和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证书。
柴油机50年代末,区内已有厂家先后生产约10个型号的柴油机。S195型柴油机是原芜湖专区柴油机厂(原专区农机厂)的主导产品,1969年试制成功。该机适于作手扶拖拉机、小型排灌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亦可作小型船舶以及道路运输动力装置。1970年,S195型柴油机被确定为专区柴油机厂定型产品,当年生产700台。至1980年,企业已形成年产上万台的生产能力。1982年,此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宣城地区柴油机厂划归芜湖市管辖。1974年,宁国柴油机厂试制成功F170型柴油机,定名为“黄山牌”。该产品于1979和1981年先后获省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到1987年止,共生产F170型柴油机6300台,产品畅销省内外,目前是全区柴油机生产唯一型号。
拖拉机宣城地区最初生产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该产品是区内机械系统重点项目,由原芜湖专区拖拉机厂生产主机,有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和九华山——4型手扶拖拉机2种型号。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1972年前称东风——12型,是国家计划产品。该拖拉机是牵引、驱动兼用型,适合于水田、小块旱地、果园和坡度不大的丘陵地作业。到1977年,地区拖拉机厂生产6500台,创历史最高纪录。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销售网点遍及全国13个省和自治区及省内7个地、市。产品自1970年问世到1984年底,整机销售量达3万余台。地区拖拉机厂1983年12月划归芜湖市机械工业局管理。九华山——4型手扶拖拉机是地区拖拉机厂1981年开始研制的新产品。至1983年共生产200多台,年底该厂划归芜湖市。
收获、耕作机械区内生产的收获与耕作机械,有单、双铧犁、旋耕机、机耕船、插秧机、割晒机等。60年代有几家工厂零星生产过脱粒机,以后20余年中,宣城、泾县、郎溪等县农机厂也都先后生产过各种型号的人力或机动脱粒机。近几年来,此类产品在省内销售量较大。郎溪农机厂于1981年试制成功皖江710和420型两种脱粒机。1984年8月在繁昌县召开的全省脱粒机选型会上,皖江710型脱粒机被选为省内定型脱粒机之一,1985年该产品又先后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和郎溪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从1980至1987年,该产品畅销,在邻近省及县内享有一定声誉。宣城农机厂生产的江淮——12型旋耕机是与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相配套的耕作机具。此外,区内还生产过插秧机、割晒机和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产品,但都未能长期生产,且产量也较少。
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机械60和70年代地区曾生产多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如茶叶解块机、斜锅机、杀青机、揉茶机、烘干机、碾米机、砻谷机、饲料粉碎机、山芋擦粉机和切片机等,但这些产品均因使用周期长,社会需求量小,不能长期维持生产。205型磨粉机是宁国县农机修配厂产品,俗称小钢磨。此产品在地区生产历史很短,从1980到1983年,生产未满1000台。揉茶机是泾县农机厂1976年前产品,曾小批量生产。1976年后该厂定点生产柴油机,揉茶机停产。1956年,郎溪糕饼坊师傅钱富凤发明切糕机,每天可切糕近800斤,比手工切糕提高工效5倍,是当时较理想的食品加工机械。60年代中期,该机由泾县农机厂批量生产,后因社会需求量不大,于70年代停产。
水利机械宣城地区圩区众多,水面广阔,沟渠纵横,水利机械生产有较大潜力。郎溪县农机厂生产的螺杆式启闭机和5——4型混流泵是区内水利机械主要产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市场。郎溪县农机厂是省内螺杆式启闭机定点生产厂。1963年该厂夏邦邑设计出3吨和5吨手动启闭机,当年生产20几台,分布在宣城、郎溪、广德3县,有的一直使用到80年代。1985年该厂和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参照有关图纸,联合研制出QL85和QLD85新系列共8种规格的启闭机,启门力分别为0.5吨、1吨、2吨、3吨、5吨、10吨、16吨,又有手板式,手摇式和手电两用式3种类型。该厂1982年开始生产的WND5——4型混流泵,具有扬程低、流量大、效率高、配套功率小、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等特点,由省农用水泵系列会战组研究设计,为全国科技大会授奖项目之一。1983年后区内生产农用水泵的仅郎溪县农机厂1家。该厂另一重点产品ZH85型铸铁闸门是1985年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的。此产品密封性能好,漏水量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运输机械区内生产的农业运输机械有拖车和机动三轮车两种。1970至1980年,共生产各种拖车12000余辆;1981年,由于产品滞销而停产。生产的机动三轮车有飞彩牌和奔马牌两种商标。飞彩牌是皖南机动车辆厂产品,三环牌由宁国县柴油机厂生产,1983年5月,飞彩牌三轮车通过地区级鉴定,同年又通过省级鉴定;次年9月,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12月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产品销售量达6570辆,销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66个县(市)。1985年,产品在“省优”复查中,比原来质量水平又提高0.58%,继续保持省优称号,其中四变速三轮车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产品远销全国530个县(市)。宁国柴油机厂的三环牌7Y——500C型三轮车在外形、规格、性能等方面均与飞彩牌相同。1984年,产品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三环牌改名为奔马牌)。机动三轮车为区内1981年后农业运输机械主要产品,仅飞彩牌三轮车,全区就有3个县的农机厂、15个乡镇企业为其加工零部件,形成一个多层次专业化的协作网络,1987年产品达到11000余辆。
农机配件地区机械工业一贯以农机生产为主。60年代,产品主要有排灌机械和耕耘动力机械。各县农机厂主要生产各种农机配件有:柴油机套缸、活塞、活塞环和铜销套,进气门、气门坐圈和导管、曲轴连杆等产品。80年代,各企业在开发机械新产品同时,有目的地增大零部件产量,以适应市场需要。各县农机厂皆有修理车间,专接外来业务。地区农机公司各种配件较齐全,基本上能满足全区农机修理的要求。
二、机床、电机制造
机床1958年地区各县机械厂贯彻省机械工业厅“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制设备、武装自己”的要求和省下达的机床生产计划,土法上马,生产简易机床。产品有钻床、铇床、车床等。当时泾县机械厂生产Q12毫米简易钻床;广德县机械厂生产铁木结构的B500——650毫米行程的牛头铇床;郎溪县机械厂生产4.5尺(英制)土木结构皮带车床;地直宏大机械厂生产1440型41/2搭轮车床。这些产品主要零件是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回,或送往外地加工后再装配的。1960年,全区共生产简易车床88台、钻床70台、铇床47台。1962年后工业进入调整时期,各种机床的生产随工厂“下马”而停产。1970年,芜湖专区农机修造厂(现皖南机动车辆厂)开始生产C6136A型车床,1972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16台。1974年,郎溪县农机厂生产Z32K型万向摇臂钻床,年产量为30台。这两种产品连续生产6年。C6136A型普通车床最高年产量为20台,Z32K型万向摇臂钻床最高年产量达60台。后因成本高,生产批量上不去,未布点而停产。1984年,宣城县农业机械厂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研制成功MQ——150微型木工多用机床。该机能刨、削、钻,具有一机多用等特点,深受用户欢迎。1986年宣城县农机厂生产凿眼机和C4025卧式高速带锯机床样机各1台,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批量生产,获省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四等奖。
电机1966年前,区内机械产品缺乏电机配套。1967年,泾县农机修配厂试制成功第一批4台JO2系列22——4型配泵电动机,正式开始JO2型电机生产。该厂也随之改名为泾县农电机厂。随着电机产量的日增,1973年3月1日泾县农电机厂分为泾县电机厂与泾县农机厂。泾县电机厂成为区内首家生产电机的专业厂(1980年改名为皖南电机厂),开始扩大电机生产规模。1978年前,该厂仅能生产J022#3#、及4#、5#个别规格的电机,到1980年已发展到能生产JQ21#~5#、功率从0.5~18.5千瓦的全部规格的各种电机,并设计生产出双出轴、多速电机、滚筒式电机、微型电机等特殊规格的电机。该厂生产的JO2系列电机是全省电机行业同系列电机产品中唯一执行国家标准的产品。1980年JO22#、3#交流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之后每次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该厂生产的JO2系列电机质量均名列前茅。
皖南电机厂于1981年开始试制Y系列电机。Y系列电机是国内80年代取代JO2系列电机的更新换代产品,也是机械工业部第一批节能推广产品。1981年,该厂试产801——4、802——4两种Y系列电机获得成功,并于1982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节能新产品Y系列电机制造的空白。1983年,机械工业部将该厂定为全国Y系列(IP44)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生产定点厂。到1984年,企业已具备Y80——132共5个机座号26种规格、Y160共10个规格电机批量生产能力,并能提供YD80——132部分特殊规格的电机。1984年,Y系列5个机座号26种规格的电机又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市500多个单位,并进入国际市场,销往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每年有1000多台电机直供出口。
三、主要企业简介
皖南机动车辆厂建于1970年3月,是由宣城县拖拉机站转建而成,始名为芜湖专区农业机械修造厂,1980年改名为宣城地区农业机械修造厂。1984年4月为适应生产转轨定型需要,定为现名。初建时,仅有职工150人,固定资产17.4万元,各类机床17台,生产设备简陋。通过10年创业奋斗,至1980年,企业已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拥有各种机床设备85台,固定资产185.5万元。1970至1979年共生产农用一、三、五吨拖车12700余辆,创产值1476.8万元。1981年3月,该厂以东风牌汽油三轮车为原型,另吸收日本码头用三轮车的长处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出7Y——500型机动三轮车。样车间世后,得到用户肯定,当年所产300多台三轮车被抢购一空。1982年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飞彩”牌注册商标。此车被农民称为“致富车”。1983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农民欢迎的小蓬车》消息后,新华社记者专程赴该厂拍摄新闻照片,经《安徽日报》刊登后《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十几家报刊相继转载。是年,该产品被列入省机械工业厅的“机械工业为农村经济发展产品开发计划”。皖南机动车辆厂自1981年生产三轮车后,产量、产值、利润3年连续翻番,1984年人均创利6000元,达到全省机械行业最高水平。1984年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和省机械厅科技成果三等奖,成为地区机械行业专业化协作的龙头产品。1985年,该厂实行目标管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福建、浙江、黑龙江等省农机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供销合同,建立11个销售点,当年远销三轮车近万辆,创产值1674.3万元,上缴利税190余万元,在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夺魁,被省厅列为64个重点企业之一。至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379人,固定资产净值207.64万元,各类机械设备125台,厂房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并建技工学校1所和理化试验楼1幢。当年生产机动三轮车11990台,创产值2159.7万元,实现利税228.4万元。
宣城县机械制造厂建于1953年,是地区历史较久、开工最早的机械企业。其前身为私营大昌铁工厂,1955年12月转为公私合营宣城县铁工厂,1960年改为地方国营宣城农业机械厂。初建时,仅有资金5500余元,从业10人,以3台旧车床投产。1970年后企业生产逐步正规化,开始为地区拖拉机厂生产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生产江淮——12型旋耕机。1979年后,老产品滞销,转产53加伦油桶、简易三轮车和九华山牌旋耕机。1983年后,该厂占地2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26平方米,加入皖南机动车辆厂飞彩牌7Y——500型机动三轮车专业化协作生产,生产三轮车后桥、车箱等配件。1984年10月,企业改名为宣城县机械制造厂,占地面积23500平方米,摘掉多年亏损帽子,开始盈利。1986年,该厂开发新产品G4025卧式高速带锯机床,年底通过地级技术鉴定,上报省厅认可。该产品是国内锯床升级换代产品,获1987年省优秀产品奖和国家星火计划铜牌奖,并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革项目,当年开始批量生产。1987年,该厂建筑面积4426平方米,已有职工288人,固定资产原值222.3万元,净值147.8万元,各类生产设备137台,创产值288.5万元,获利41.1万元,上缴税金8.9万元。
郎溪县农业机械厂建于1958年7月,原名郎溪县第一机械厂,为地方国营企业。1963年试制蜗轮蜗杆式手动水利启闭机。产品投产试销后,用户反映甚佳,从此确立一修二配三制造的经营方针。经过几年技术改革,至70年代,该厂已成为省内较有影响的水利启闭机生产厂,能生产搬运、电动和手电两用、从0.5吨至10吨的各种型号中小型启闭机。1981年,企业又推出新产品710型和420型两种脱粒机。产品以优良性能和可靠质量被选为省内定型脱粒机型;同年又试制管径为125毫米的WHD5——4型混流泵。产品问世后,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该厂获行业劳动竞赛奖。同年,企业着手试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WJP塑料粉末静电喷涂成套设备,生产主机,当年4月正式投产,11月,在由江苏、浙江、湖北、天津及省内23个单位32名代表参加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产品于1986年获得省厅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郎溪县农业机械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9.2万元,净值107.6万元,职工187人,主要生产设备36台;主要产品有水利启闭机、WN5——4型水泵、脱粒机和WJP塑料粉末静电喷涂成套设备等。是年,该厂生产人力脱粒机1765台、水利启闭机479台、农业水泵300台、铸铁闸门135只和静电喷涂设备10台,创工业产值130.2万元,上缴利税5.1万元。
广德县纺织机械厂该厂是广德县技术力量及生产设备最雄厚的企业,也是地区唯一的纺织机械厂,建于1958年,时称广德机械厂。初建时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仅能生产简易铁木结构车床、电动机和铁木鼓风机等。1969年企业转轨定向,转产农机产品,改名为广德县农业机械厂。1978年下半年起,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机产品销售量下降。次年该厂开始转产各棉纺色织单位所需的M——1293型捻线机。样机试制成功后,用户反映良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纺织企业纷纷要求定货。1980年,企业更名为广德纺织机械厂,当年创产值161万余元,实现利润16万元;翌年,恢复1382型复式筒子车生产;1982年,又对M——1293型捻线机进行改造,试制成功H——1293型花式捻线机,做到一机多用,满足了色织行业生产需要。1983年,广德纺机厂同江苏纺织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WGH——1型光电控制三罗拉花式捻线机,达到日本造CF——20型光电控制三罗拉花式线机性能,填补了国内纺织机械的空白。1984年,广德纺机厂又推出更先进的WGH——Ⅱ型微机控制三罗拉花式捻线机,当年荣获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企业也被省厅评为开发新技术先进单位。1985年,WGH——Ⅰ型和Ⅱ型三罗拉花式捻线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至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176万元,职工305人,各类机械加工设备110多台,当年完成产值457.4万元,实现利润78.9万元,上缴利税39.7万元。
宁国机械工业公司该企业是以制造F170型柴油机为主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全国小型柴油机生产定点厂之一。1987年7月改为现名。企业始建于1958年9月,原名宁国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当年底与县农具厂合并。其时生产设备简陋,全厂仅有2台皮带车床、1台冲天炉和几个铁墩子。主要生产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1962年更名为农业机械修配厂,仅有职工226人(1965年又更名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次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生产开始正常。1964年,该厂开始生产铁木结构用水力作动力的揉茶机,但每年仅产200多台。产品受到茶农欢迎,连续生产10多年。同时生产打稻机、榨油机和农用水泵等农业机械。1975年起,企业试产F170型柴油机,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好评。1979年企业改名为宁国县柴油机厂。是年,黄山牌F170型柴油机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1年该产品又获省工商局颁发的著名商标称号,成为地区机械行业的名牌产品。1980年该厂试产7Y——500型简易三轮车,定名为三环牌。1983年企业与宁国农机修配厂合并,扩大了生产量。1984年三轮车销售量为2000多台,产品于当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三环牌三轮车商标更名为奔马牌。同年,该厂被省厅评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领取三级计量合格证和部发生产许可证。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4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生产三轮车5980辆,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2.4万元,有各种生产设备451台套,创工业总产值1008.4万元,实现利税134.4万元。
皖南电机厂原名泾县电机厂,于1980年元月改为现名。该厂是50年代在机械修配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7年第一台JO2系列22——4型配泵电机试制成功,从此开始电机生产。1973年泾县电机厂创建时仅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60余万元,电机年产量仅1.4万千瓦,产值为117.19万元。经过全厂职工几年努力,电机产品发展到JO2系列1~5#个机座号32种规格,产品形成系列化,到1980年电机产量达到35840台,产值为212.7万元,上缴利税23万余元。1980年JO2系列2#、3#交流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5次在全省同行业质检中名列前茅。1982年电机产量首次突破4万千瓦大关。1984年该厂生产的Y系列电机新产品获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Y系列80——132毫米共26种规格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所产的电机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单位;当年有650台电机新产品远销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1985年,该厂电机产量突破10万大关,达12万千瓦,且保持了省优质产品称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该厂“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先进单位”称号,企业获银杯奖,同年被省企业管理协会命名为“省优秀企业管理单位”,省经委授予该厂“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并给予嘉奖。1987年底,皖南电机厂拥有职工580人(其中技术员63人),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各类机械加工设备147台(套),厂房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当年产量为20.68万千瓦,总产值达到1477.7万元,上缴利税为55.2万元。同年,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并获机械部颁发的质量管理奖和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