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印刷
自西汉以来,宣城为历代州郡治所,历史久远,文化璀璨。随着境内造纸业的日渐发达,给印刷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泾县印刷业有据可查的有明朝谱牒,为木版刻字印刷。清乾嘉年间,布衣翟金生继毕升之后,铸泥活字10万余枚,开创泾县活字印刷先河。民国时期除木版印刷外,尚有石印。民国20年(1931)前后,泾县有美华、东亚印刷社、萧元和印刷作坊和民生印刷店等5家企业,美华印刷社购置脚踏印刷机和少量铅字,承印简单表格和名片等。抗战开始,随第六行政区专署搬迁而来的复兴出版社在泾开业,铅印《宣报》和教科书等。民国34年后,复兴出版社外迁。章渡王振裕印刷社迁县城开业,增添印刷机和铅字。自此泾县铅印业务逐渐扩大。广德早期的印刷附属于书店、文具店和其他商店。民国6年,童体刚开设的本固书局兼营印刷业务,有石印机和3号圆盘机各1台。同期,广德城内王保和书店亦兼营石印业务。民国12年,城关竞芳书局开展石印业务,约于民国25年停业。民国18年程槐庭开办大同书局,兼营印刷业务,有石印设备和2号、3号圆盘机、四开平台机,工人5、6名。民国19年4月创刊的《广德日报》即由该书局石印。竞芳书局关闭后,原在大同书局供职的曹培生买下竞芳书局财产,更名为复兴印书局,以发行教科书为主,兼营印刷业务。抗战中书局一度迁往同溪陈坞和浙江杭垓等地。民国27年,广德西街周儒林堂以木版印刷习字描红本和门神画;东街徐万顺堂也印制门神画。同年徐耕瑶开办以石印为主的新民印刷所。民国34年后,广德城内有私人创办的粹华印刷所,不久易主改称华文印刷所。是时复兴印书局也由杭垓迁回广德城关。民国38年,复兴印书局改名为复兴印刷所,专事印刷。解放前,广德各家印刷单位中虽有铅印机,但因铅字型号不齐,多半仍以石印或木版印刷为主。民国18年,宁国县西津、河沥溪镇有私营江南、新美、启宁阁和凌烟阁4家印刷商号,采用石印、火印。清光绪四年(1878)潘文山在郎溪县城开设潘集文斋,经营木版印刷业务,刻印宗谱、神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女儿经》等启蒙书籍,兼刻木质图章,颇负盛名。是时,郎溪尚有魏康仁开设的盛德堂(后改名为九华堂)经营刻印业务。民国35年,宜兴人谢夷畅、史汝才先后在郎溪开设美新和时新两印刷所,兼刻图章、铺戳等,并兼营课本、簿本印刷业务。民国18年,宣城商绅黄晓恩开办印刷厂,承印《宣城民国日报》。民国19年,城内有振宣铅字石印和天天印刷公司。后有中新、翰墨林、袁盛祥等印刷铺以及刘祥记文具店,以雕板木刻、石印、铅印开展业务,有手工圆盘机、石印板等设备。至建国前夕,全区境内共有印刷所(社、厂)18家,均为私人开设,基本以木印、石印为主,技术与设备都比较落后,产量少,质量差,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建国后,各县个体印刷户联合开业生产,成立合作社性质的印刷铺。1956年工商业公私合营后,区内5县相继成立印刷厂,隶属各县宣传部、科,专为机关党报服务。60年代初,报社停办,各县印刷厂划归县工业局及有关科室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印刷业一度畸形发展,却仍以文字印刷为主。1978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业的产品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先后采用包装装璜、彩色胶印、照像制版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开始稳步上升。1985年底,全区5县各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家,共计职工360人,年生产能力2400万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0万元,净值110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万元。1987年,全区有国营、集体印刷企业20家,年产值395.9万元。是年,区内5家国营企业有职工345人,年生产能力为20700万印,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77.8万元,创产值307.9万元,实现利税53.9元。
宣城县印刷厂该厂是全区最大的印刷企业,其生产能力和所创产值、利税在区内同行业中均占首位。成立于1949年8月,隶属宣城地委宣传部。1952年5月,移交宣城县工商科,划归县工业局管理,更名为宣城县印刷厂,为地方国营企业。1957至1960年,该厂划归县委宣传部,更名宣城报社印刷厂,先后印刷《宣城报》和《宣城日报》。1961年元月《宣城日报》停办,印刷厂仍归工业局管理,复更名为宣城县印刷厂。建厂之初,仅有工人22名,各种不同规格的印刷机器数台和1套型号不齐的铅字设备,生产全由手工操作。1965年,该厂添置各种型号的马达17台,生产基本实现电动化。1982年,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创照像制版新工艺,购置照像制版专用设备14台;翌年,又购进各种包装装璜及配套设备9台,形成包装装璜生产线。1985年,厂里购置塑料铸胶印刷设备1台及自动化设备3台,开创彩色胶版印刷业务。1987年,全厂已形成书刊出版、包装装璜彩印生产流水线。现该厂建筑面积5184平方米,设制版、机印、活版、装订4个生产车间和5个职能科室,成为县级全能印刷厂,在全区印刷业中实力最强。是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10.4万元,净值80.3万元,生产能力为1000万印,产值133万元,利润总额16万元,纳税11万元,有职工102人。
泾县印刷厂泾县印刷厂位于泾县城关,建筑面积3069平方米。全厂设排版、印刷、装订3个生产车间及4个职能科室。该厂前身是1955年7月由县工商联组织成立的振华联营印刷社,1956年6月转为公私合营泾县印刷厂,1966年改名为泾县印刷厂。初建时,有职工33人,主要设备有各类圆盘印刷机8台、石印2块。主要业务是承印各部门信笺、发票、帐目等简单产品,均为手工操作。1961至1977年的16年间,该厂在企业内部挖潜力,对4台主要印刷设备进行电动化改造,生产才开始稳步发展。到1987年,企业实际拥有各类生产设备40台(其中各种自动化印刷设备10台),生产能力由建厂初期的10.2万印发展到4500万印,提高将近450倍。是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7.2万元,净值18.4万元,创产值40万元,实现利税9.3万元,有职工56人。
宁国县印刷厂该厂位于城关东路,原系河沥溪印刷小组,1956年成立。1958年与宁国报社印刷厂合并,专门印刷《宁国报》,隶属县委宣传部。1961年报社停办,划归县工业局,改名为宁国县印刷厂。建厂之初,厂内仅有3台印刷机,主要依靠石印。1968年,企业投资4.3万元建成1个生产车间,并添置半自动印刷机2台,生产规模扩大近1倍。1980年,该厂发展包装装璜、烫金印刷新项目,购置了立飞、卧飞、压痕、烫金等机械设备8台,同时,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原印刷机30台,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84年,企业被县经委评为“经济效益第二名”单位,次年又跃居第一。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1739平方米,设排字、机印、装订3个车间、5个科室。当年产值和利税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是年,企业有职工58人,有固定资产原值34.5万元,净值18.1万元,创产值47万元,实现利税9万元。
郎溪县印刷厂该厂位于城关建平街,建筑面积1866平方米。前身系私人美新印刷所和时新印刷所,1956年4月工商业公私合营后两家合并成立时美印刷厂,隶属县委宣传部,专印《郎溪报》。1961年报社停办,该厂归口县工业局,改为现名,1966年,改为国营郎溪印刷厂。自建厂到80年代初,由于设备陈旧、落后,产品产量变化不大,企业发展缓慢。1982年该厂进行全面整顿,在质量上狠下功夫,当年即扭亏为盈,到1987年,该厂有各类印刷机械设备41台。职工73人(正式工60人),产值、利税均有较大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82年提高1倍。是年,有固定资产原值38万元。净值26万元,创产值33.2万元,实现利税5.8万元。
广德县印刷厂该厂位于城关东街,建筑面积1932平方米。该厂前身为“合工印刷厂”,1953年由县民政局组建,1956年移交县委办公室,为印刷《广德报》服务。1960年报社停办,次年10月,该厂划归县工业局,改为现名。建厂初,固定资产不足5千元,职工22人,有各类印刷机4台。主要业务为承印简单的表格和各类发票。1960年,企业增添各类印刷机8台。1967年开始电动生产,安装各种印刷设备近20台,产量提高2倍。1982年2月,该厂购置烫金印刷设备,开始包装装璜生产,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发展。1987年,该厂有职工68人,内设制版、机印、装订等主要生产车间和4个职能科室。是年,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净值35万元,创产值55.7万元,实现利税7.7万元。
二、造纸
宣城地区盛产竹木,加之江河纵横,为制浆造纸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清乾隆年间,广德已生产表芯纸,(又称三六表)、黄纸(用于敬神鬼)、桑皮纸及檀皮纸(俗称谱纸,用以印谱)。光绪三年(1877),广德南山区开办1家裼泰源纸坊,至民国8年(1919)有职工7人,每天生产10小时,年产表芯纸330担(每担144刀,每刀36张)。嗣后,月湾乡海口冲一带建有很多私人纸槽,当地居民几乎都以造纸为业,产量占全县总产量2/3以上。产品远销上海、无锡、广东及东南亚地区。抗战前夕,广德有生产表芯纸的纸槽1100多架,工人3000多名,年产20万担。明清时泾县即生产土纸,有6个品种:表芯纸、干古纸、骨皮纸、黄纸、高廉纸、署纸。以表芯纸生产居多。清道光年间潘村、茶村、巧峰一带普遍生产骨皮纸、黄纸等;孤峰、田坊、盘坑、梅家冲、清水塘、殷家坑等地主要生产表芯纸,纸槽都取商号名。民国23年,泾县有土纸槽386帘,从业1930余人,年产土纸69500担,占全县土纸产量的22%。民国26年底,泾县有土纸棚81个,从业1600余人。宁国县造纸业始于清代,有皮纸、表芯纸两类。清康熙四十七年(1643),邑人鲍明发在《文脊记》中载:文脊隙地多树楮,取其皮制纸,甚绵密,岁有额解入京师充御用。光绪年间,宁境二都、四十都周、胡二姓仿江西造纸法创设纸厂,民国时期衰落。抗战前夕,宁国县有表芯纸厂(作坊)40余家,年产约2万担。郎溪境内姚村乡造纸业起于明初。清末,该乡曾挖出咸丰六年(1856)沤下的一塘麻,证实其时当地人即在该处造纸。民国6年前,永丰山区有11家造纸厂,共有纸槽32架。纸槽分大、小两种,小帘表芯纸系生活用纸,也用于包装,大板纸主要用于制作爆竹和作“禧钱”用。明末清初,宣城县造纸技术已较发达。是时,水东、周王、扎门、溪口等地均能生产表芯纸和方高纸(又称大纸),尤以水东造纸出名。生产工具有木榨、竹帘、炕箱等。民国8年,全县产表芯纸和方高纸16450捆,每捆l0元,销往县内各乡镇和芜湖、南京等地。民国24年,表芯纸年产量达110500捆,产值42500元。直到解放前夕,全区5县手工土纸年产量达7000余吨,还兼产皮纸和制作纸伞用的油纸。生产皆采用传统手工方式。从业者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生活贫困,故有“嫁人莫嫁造纸郎,养不到爹养不了娘”的民谣。建国后,区内造纸业得以正常发展,各县积极创办机械制浆造纸企业。1957年,郎溪永丰造纸厂建成(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企业)。1958年,全区规模最大的机械制浆造纸企业宣城县造纸厂筹建。1965至1970年,区内又先后建成泾县和广德两家造纸厂。经过多年的努力,宣城、广德、泾县3家造纸厂生产发展迅速,规模逐渐扩大,品种不断增多,由单一产品逐步发展到20多个品种,有仿水泥袋纸,80克包装纸、瓦楞纸、绉纹卫生纸、机制纸和纸浆等。各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该业现已成为地区轻纺工业三大经济支柱之一。至1987年底,全区共有机制纸浆造纸企业11家(属轻纺和二轻系统),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8家(皖南造纸厂正在兴建中),全部职工3107人(不包括临时工),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30.2万元,有各种造纸设备14台,造纸机27台(其中长网多缸造纸机5台,圆网造纸机22台),年产各类纸张及纸板达30500吨,完成工业总产3049.3万元。主要产品有凸板纸、书写纸、打字纸、纸袋纸、牛皮纸、火柴纸、包装纸及卫生纸等20多种。
宣城县造纸厂该厂是全区最大的生产文化用纸企业,隶属县轻纺局,位于城关北郊,建于1958年4月,次年8月投产。当时设计生产能力1吨/日,部分工序手工操作。此后,企业着手生产配套和改造工程建设。1963至1964年,该厂共投资92万元,将原机木架改为铁部件结构,增装1台787型造纸机及完善配套工程,基本实现生产流程机械化,形成2.5吨/日的生产能力。1970年,企业安装1092型单缸单网制纸机1台(1973年投入生产);1972年,又增装1台787型双缸双网造纸机。从1973年起,该厂已有造纸机3台,具有6吨/日的生产能力。1979年,又增装1台1575型双缸双网造纸机,日产纸5至7吨。1984年,企业总投资680万元,扩建1台10吨/日高档纸ZM1880mm长网造纸机。建厂30多年来,该厂由土法上马、半手工操作发展到拥有机械化水平的一条龙生产线,产值、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建厂初期,产品单一,现已能生产十几种不同规格类型的产品,主要有瓦楞纸、包装纸、糖果纸、胶版纸等,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和地区。1987年企业建筑面积24115平方米,有职工429人,各种生产设备170台,有固定资产原值405.6万元,净值225万元,生产机制纸及纸板3725吨,创产值713万元,实现利税84.9万元。
泾县造纸厂该厂是全省唯一的自制硫酸盐木浆,生产80G/m2纸袋纸的生产企业,隶属轻纺局。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泾县造纸厂”,筹建于1961年。1964年,企业无偿移交给省轻工业厅,次年,定名为安徽省泾县造纸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一直未发展。1976年,企业自行设计并安装1台生产能力为5吨/日的双网单缸造纸机,次年底投入使用,生产卫生纸,后产80G/M2纸袋纸。1984年,该厂自行设计并安装1台3吨/日双缸单网造纸机,同年底使用,生产仿纸袋纸和部分瓦楞厚纸。1983和1985两年共投资472万元,营建6万亩石滴松永久性造纸林基地,并进行1092mm长网造纸机技术改造项目建设。1987年,该厂有职工314人,固定资产原值841.3万元,创产值540.1万元,实现利税146.3万元,生产纸袋纸4250吨。是年该厂生产的“雄狮牌”纸袋纸被评为省优产品。
广德县造纸厂该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轻纺局,建于1970年6月,同年11月正式投产。建厂初期,有职工101人,仅有圆网造纸机1台、锅炉1台以及一些陈旧、不配套的设备,生产能力1.5吨/日,部分工序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企业连续5年严重亏损。1975年,该厂进行首次设备更新改造并引进新技术,自行设计、安装2.5吨/日787圆网造纸机和配套设备,形成流水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300吨。1982年,企业进行第二次设备改造,次年5月试车成功;同时,从上海引进条纹牛皮纸表面施胶新工艺,试制成功,年生产能力达到1400吨。自此,企业生产逐步正规化。自1985年起,该厂生产的施胶牛皮纸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成为省外贸定点产品。1987年,企业有职工198人,固定资产原值200万元,创产值249.6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产纸1000吨。
泾县建华造纸厂该厂前身是泾县孤峰建华造纸供销生产合作社,建于1954年,系集体企业,隶属县二轻工业局,是省造纸印刷公司定点生产厂之一,也是全区最大的一家生产牛皮箱板纸企业,现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竹木山林5610亩。企业有造纸、制浆、锅炉、机修、原料5个车间和1个原料仓库。1971年10月。该厂土法上马,建成第一条年产300吨的生产线。1973年8月开始,该厂以笋壳为原料,生产仿纸袋纸,此后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7月,企业先后扩建了1092型造纸机,仿纸袋纸年产量达4500吨。1971至1985年,累计利用笋壳叶5万吨,生产仿纸袋纸1.9万多吨。1984年,该厂与西北轻工学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利用当地毛竹资源,以竹浆代替木浆,生产用途广泛的竹浆牛皮箱板纸,被国家科委等4个部门列入国家级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之一,并获国家经委新产品开发“春笋杯”奖。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2千万元,年产纸和纸板2000吨,总产值1000万元。
郎溪永丰造纸厂该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二轻局。其前身为永丰林业社,1957年7月,由428户造纸个体户组成“郎溪县手工业联社永丰造纸厂”,1959年转为国营企业,1963年复改为合作工厂。该厂在郎溪县姚村乡姚家塔,有竹山10000余亩,杂树林740亩,水田189亩。主要产品为土纸。80年代企业增添2台纸机,生产机制土纸和绉纹卫生纸,年产突破千吨大关,相当建国初期全县土纸总产量的35倍之多。1962年,该厂所产土纸曾出口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口量占全省首位,目前产品还销往国内10多个省市。该厂下属4生产车间、13个工段、15个自然村共278户,年产土纸6000吨、绉纹卫生纸450吨、机制纸1000吨。1987年底企业有职工704人,固定资产原值118.6万元,创工业产值221.2万元,实现利税8.5万元。
三、宣纸
宣纸早在唐代已列为贡品,为国画、书法用纸的珍品,有防腐防蛀之特点,因而博得“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刘海粟、赵朴初、李苦禅、黄胄、吴作人等国内著名书画家一致赞为国之瑰宝。宣纸原有百余个品种,现仍存70多种,久已失传的宣纸珍品如露皇(又名潞王)、白鹿宣、金榜宣、虎皮宣、尺四屏、尺六屏、尺八屏等已陆续恢复生产。
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泾县宣纸主要产于小岭,约有700余年历史。据清乾隆年间重修之《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以后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清末民初,全县较大的纸棚有曹恒源、曹信通、曹允源、曹义发、曹洪昌等10余家。抗战前夕,泾县有私营宣纸棚户44家,纸槽156帘,年产量数百吨,行销国内外,为宣纸生产的鼎盛时期。民国28年4月,当时驻云岭的新四军军部派干部帮助小岭纸工成立“皖南双岭宣纸生产合作社”和“皖南梅村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所产宣纸大部分供新四军印刷《抗敌报》、《抗日手册》及作各种文化用纸。民国29年8月,新四军军长叶挺专程到许湾看望造纸工人。次年5月,国民党当局下令解散两个合作社。抗战后,泾县宣纸生产遭到严重摧残,纸棚仅剩几户。至解放前夕,全部纸槽停产。1951年,泾县人民政府将宣纸生产户组成县宣纸联营处,恢复生产。下属4个生产厂,5帘槽,有职工108人。1953年底联营处转为公私合营,翌年3月正式改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1966年11月转为国营,生产“红星牌”宣纸。1954年小岭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成立。1981年更名为小岭宣纸厂,为集体企业,生产“红旗牌”宣纸。1984年7月,泾县宣纸二厂建立,由国家投资,该厂成为宣纸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生产“鸡球牌”宣纸。建国后,泾县宣纸生产设备不断改进,1958年泾县宣纸厂对部分纯劳力工段进行技改,并逐步采用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工人劳动强度减轻,工效提高。1985年,宣纸产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小岭宣纸厂产量占全县产量的l/3。是年,该县建立青檀基地1200多亩。至1987年,泾县有宣纸厂30家,其中国营2家、集体1家、余皆为乡镇企业。是年,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并大量出口创汇。
泾县宣纸厂该厂为轻工业部定点厂,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泾县宣纸公司,是全区最大的宣纸生产专业厂,现建筑面积39923平方米。其前身为“泾县宣纸联营处”,1954年3月转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1966年11月改为地方国营。1951年该厂产值仅2.35万元,至1985年,产量为建厂时的270倍,产值也增加数百倍,并先后恢复了丈六宣、丈二宣、尺八屏、尺六屏等传统珍贵品种的生产。多年来,该厂通过召集老技工,培训新工人,改进旧设备,开创新工艺,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提高了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名牌信誉。该厂生产的“红星牌”宣纸于1979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并外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628.7万元;有制浆、成品、检验等9个生产车间和板坑、灰坑2个原料加工厂,另有仓库和车队各1个,纸槽45架。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1086人,年末完成产值855.4万元,创利税388万元(利润191万元,上缴税金197万元),创外汇240万美元。
小岭宣纸厂该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泾县宣纸公司,其前身为小岭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现全厂建筑面积181195平方米,山地面积95%以上,竹木覆盖率约55%。小岭是泾县宣纸生产发源地。1954年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成立后,小岭作为宣纸原料生产基地,专门供给县宣纸厂稻草原料。1964年小岭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恢复生产。1966至1976年的10年中,该厂生产一直停滞不前。1978年后生产始发展,生产常规宣纸40种。1964年恢复丈二“白鹿宣”的生产。该产品乃宣纸中的珍品,畅销28个省、市。1981年2月企业更名为小岭宣纸厂,生产“红旗牌”宣纸。该产品1981年底开始出口日本及东南亚等国,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43万元,净值82万元。企业下设6个科室、8个生产车间、3个原料车间,此外还有蒸煮和制浆车间各1个,拥有纸槽20帘。1987年底,该厂有职工829人,完成产值192万元,共创利税107万元。
泾县宣纸二厂该厂建于1984年,主要作为宣纸新工艺试验基地,生产用房面积13398平方米,是国家科委的定点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泾县宣纸公司。该厂为了挖掘传统名牌产品,不断探索研制,终于获得成功。1987年生产的“鸡球牌”宣纸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纸张展览会上获得金牌。该产品可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宣纸媲美,使湮没数十年的名牌产品再度问世。“鸡球牌”宣纸经多道严格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刚柔相济、生熟适中、厚薄均匀、润墨清晰等特点,1987年荣获省经委优质产品称号。其规格有3大类20余种,深受书画家和广大用户的好评。著名国画大师吴作人、李可染等人慕名而来,题字作画,予以高度赞扬。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65万元,净值150万元,设备30台。全厂有职工4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完成产值220.9万元,创利税69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