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集镇建设
解放前,全区交通运输、旅行多以水路为主,较大集镇多倚江河而建。水阳江畔有水阳、新河、油榨、孙埠、水东、港口、河沥、石口等;青弋江沿岸有章渡、陈村、马头等;徽水之滨有榔桥;桐汭河畔有柏垫、誓节;定埠、梅渚两镇傍于胥溪河畔,是通往江苏的重要水码头。这些集镇商贾集中,市面繁荣。然镇中环境卫生、照明用电、市民饮水等公用设施建设却十分落后,狭窄的街道大都为条石或卵石路面。当时远近有名的宣城县水东镇,直到解放初期才配有1名清洁工,负责全镇公共卫生。水阳江畔之重镇水阳镇地势较低,常常受到洪水威胁无力抗御。
建国后,这些沿江河古镇有的因水土流失,河道游塞,水上交通不便而渐次萧条。60年代后,随着全区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日渐活跃,部分沿江河且邻公路的古镇得到新生,集镇建设发展较快。宣城县的孙埠、水东镇,郎溪县的梅渚、定埠镇,广德县的誓节镇,宁国县的河沥溪、港口镇,泾县的榔桥、章渡镇等皆属此类。这些古镇多因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快了集镇建设的步伐。
宣城县孙埠镇,境内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文化遗址,为该县最古老的集镇之一。然直至建国之前镇内公用事业简陋而又落后。建国后1958年首先由县城电业部门直接送电,自此居民一改旧习而用电灯照明。全镇在20条街巷装有路灯37盏;修建柏油路面4条街道,总长1290米,浇注水泥路面街道3条,总长741米;兴建排污下水道4条,总长843米。镇内设有中学2所、小学1所、卫生院1所、血防机构1所。1982年后配备清洁工2名,现增加到3人,负责镇内主街道清扫工作,各项社会事业日渐完善。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泾县茂林古镇始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嘉庆年间。但直至建国前,居民饮用水多是下河肩挑手提;照明多数用煤油灯,少数贫穷人家则用菜油灯;学校仅有几所私塾和一所育英小学;医疗卫生只有两名私营中医,设有一个邮政代办所。建国后,镇内先后设立区、乡、镇人民政府,首先发展了公路交通事业,开辟两条总长1600米、宽10米的公路干道;自建水塔,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均用电灯照明;新增的供销社集体企业则拥有房屋8300多平方米,商业布局已成网点;文教卫生设施建有文化站、影剧院、中学一所、小学2所、卫生院2所,设有病床46张。1985年由省民政厅拨专款于镇边南山兴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供人们凭吊瞻仰。
昔因诗仙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七绝而闻名的泾县陈村镇(前称水东乡、桃潭乡),史载隋唐以来即已渐兴。但直到建国前镇内饮水、照明、文教卫生等公用事业落后。建国后公用设施逐步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陈村电站大坝的建成,镇内建成4条主干道,其中2条为5米宽的水泥路面,总长750米,2条为10米宽的砂石路面,总长570米;干道连接着过境公路,西去黄山风景区,北去泾县、芜湖,交通便捷。全镇新建有初中1所、农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有病床30张,文化站、影剧院各1个。昔日居民的照明用具早已为明亮的电灯所代替。1983年县政府拨款修复了古迹“踏歌岸阁”,1986年修复了“汪伦墓”,1987年整修“怀仙阁”、“文昌阁”,使古老的人文景观再现新容。
著名的宁国县首镇——河沥溪镇,解放前镇内公用事业十分落后。建国后由政府拨款先后建成自来水厂,结合街道改造整修,兴建了排水管道,增设了环卫管理设施,到1987年,全镇公用事业投资用于铺设供水干管7450米,日供水6000吨;疏浚建成排水管道8.75公里;装置路灯线路9条,全长5720米;兴建公厕10处、垃圾转运处理所三处,环境卫生不断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统筹规划,加强了乡镇建设工作,尤以交通便捷的过境公路沿线,又相继建成了一批新兴的集镇。如宣城县的洪林、周王,郎溪县的十字,广德县的新杭、独山,泾县的潘村、云岭,宁国县的东岸等多属此类。这类新兴集镇有的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有的因其当地资源物产丰富,市场经济活跃,促进了新兴集镇的繁荣和发展。
原先比较落后的山区小集宣城县周王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适时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今已年产原煤13万吨,为镇区建设不断提供必要的资金。到1987年,全镇主要街道已建成长980米、宽5.5米的水泥路面;镇区建有影剧院、农民文化馆、中学、小学、卫生院各1所,辟有300米跑道的田径场和蓝球场,成为全县有名的文化体育之乡。
地处广德县南乡山区的柏垫镇,因广(德)宁(国)公路穿境而过,带动了经济和集镇建设的发展,到1987年,全镇主街道建成水泥路面总长1300米,房屋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新建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座,建有中学1所、小学2所、影剧院1个、卫生院1所。改革开放10余年来,由于乡镇建设发展较快,县属各区、乡(镇)治地遂渐发展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集市中心。到1987年,全区有建制镇21个,其中5个县城关镇和宣城县孙埠、水东、水阳,宁国县港口等9个标准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均按副县级配备干部;乡集镇153个,集镇功能日益增多。
建国后,这些沿江河古镇有的因水土流失,河道游塞,水上交通不便而渐次萧条。60年代后,随着全区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日渐活跃,部分沿江河且邻公路的古镇得到新生,集镇建设发展较快。宣城县的孙埠、水东镇,郎溪县的梅渚、定埠镇,广德县的誓节镇,宁国县的河沥溪、港口镇,泾县的榔桥、章渡镇等皆属此类。这些古镇多因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快了集镇建设的步伐。
宣城县孙埠镇,境内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文化遗址,为该县最古老的集镇之一。然直至建国之前镇内公用事业简陋而又落后。建国后1958年首先由县城电业部门直接送电,自此居民一改旧习而用电灯照明。全镇在20条街巷装有路灯37盏;修建柏油路面4条街道,总长1290米,浇注水泥路面街道3条,总长741米;兴建排污下水道4条,总长843米。镇内设有中学2所、小学1所、卫生院1所、血防机构1所。1982年后配备清洁工2名,现增加到3人,负责镇内主街道清扫工作,各项社会事业日渐完善。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泾县茂林古镇始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嘉庆年间。但直至建国前,居民饮用水多是下河肩挑手提;照明多数用煤油灯,少数贫穷人家则用菜油灯;学校仅有几所私塾和一所育英小学;医疗卫生只有两名私营中医,设有一个邮政代办所。建国后,镇内先后设立区、乡、镇人民政府,首先发展了公路交通事业,开辟两条总长1600米、宽10米的公路干道;自建水塔,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均用电灯照明;新增的供销社集体企业则拥有房屋8300多平方米,商业布局已成网点;文教卫生设施建有文化站、影剧院、中学一所、小学2所、卫生院2所,设有病床46张。1985年由省民政厅拨专款于镇边南山兴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供人们凭吊瞻仰。
昔因诗仙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七绝而闻名的泾县陈村镇(前称水东乡、桃潭乡),史载隋唐以来即已渐兴。但直到建国前镇内饮水、照明、文教卫生等公用事业落后。建国后公用设施逐步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陈村电站大坝的建成,镇内建成4条主干道,其中2条为5米宽的水泥路面,总长750米,2条为10米宽的砂石路面,总长570米;干道连接着过境公路,西去黄山风景区,北去泾县、芜湖,交通便捷。全镇新建有初中1所、农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1所,有病床30张,文化站、影剧院各1个。昔日居民的照明用具早已为明亮的电灯所代替。1983年县政府拨款修复了古迹“踏歌岸阁”,1986年修复了“汪伦墓”,1987年整修“怀仙阁”、“文昌阁”,使古老的人文景观再现新容。
著名的宁国县首镇——河沥溪镇,解放前镇内公用事业十分落后。建国后由政府拨款先后建成自来水厂,结合街道改造整修,兴建了排水管道,增设了环卫管理设施,到1987年,全镇公用事业投资用于铺设供水干管7450米,日供水6000吨;疏浚建成排水管道8.75公里;装置路灯线路9条,全长5720米;兴建公厕10处、垃圾转运处理所三处,环境卫生不断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统筹规划,加强了乡镇建设工作,尤以交通便捷的过境公路沿线,又相继建成了一批新兴的集镇。如宣城县的洪林、周王,郎溪县的十字,广德县的新杭、独山,泾县的潘村、云岭,宁国县的东岸等多属此类。这类新兴集镇有的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有的因其当地资源物产丰富,市场经济活跃,促进了新兴集镇的繁荣和发展。
原先比较落后的山区小集宣城县周王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适时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今已年产原煤13万吨,为镇区建设不断提供必要的资金。到1987年,全镇主要街道已建成长980米、宽5.5米的水泥路面;镇区建有影剧院、农民文化馆、中学、小学、卫生院各1所,辟有300米跑道的田径场和蓝球场,成为全县有名的文化体育之乡。
地处广德县南乡山区的柏垫镇,因广(德)宁(国)公路穿境而过,带动了经济和集镇建设的发展,到1987年,全镇主街道建成水泥路面总长1300米,房屋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新建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座,建有中学1所、小学2所、影剧院1个、卫生院1所。改革开放10余年来,由于乡镇建设发展较快,县属各区、乡(镇)治地遂渐发展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集市中心。到1987年,全区有建制镇21个,其中5个县城关镇和宣城县孙埠、水东、水阳,宁国县港口等9个标准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均按副县级配备干部;乡集镇153个,集镇功能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