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兽类
根据1975年以来历次调查资料统计,安徽各地分布野生动物528种,其中兽类25科99种(包括亚种):两栖类9科38种;爬行类11科67种;鸟类53科324种。
第一节兽类
安徽分布有兽类动物99种(含3个亚种),隶属9目,25科,占全国兽类动物414种的23.1%。占全省野生动物总数的18.71%。淮北平原地区有兽类幼物20种,占全省兽类总数20.3%,该区兽类动物以鼠类为最多,草兔、黄鼬次之。草兔分布广,黄鼬的毛皮收购量居全国首位。红狐、貉,狗獾及豹猫数最少。江淮丘陵地区分布有小灵猫、豹猫、獐、草兔、黄鼬、红狐、貉、狗獾以及鼠类等兽类动物31种,占全省兽类总数31.3%。其中獐分布于滁县皇甫山、琅琊山等地区;狼分布较广,以滁县、巢县、六安等县较为常见。大别山区分布有金钱豹、原麝、水獭、獐、黄麂、小灵猫、狗獾、红狐、花面狸、狼、貉、豹猫、黄鼬、草兔以及鼠类等兽类动物46种,占个省总数46.5%。沿江个原地区分布有兽类动物44种,占全省兽类总数44.4%。其中白鳍豚、江豚分布于长江干流中;江北地区分介草兔,江内地区分布华南免;该地区还分布有小灵猫、水獭、獐,狗獾、狼、豹猫、黄鼬、貉、鼠类动物。皖南山区分布有黑熊,金钱豹、小灵猫、云豹、金猫、黑鹿、鬣羚、梅花鹿、猕猴、短尾猴,猪獾、狗獾、水獭、黄鼬、貉、花面狸、鼠类等兽类动物83种,占全省兽交总数83.8%。
安徽兽类资源中,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兽类有云豹、金钱豹、白鳍豚、黑麂、梅花鹿、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江豚、原麝、獐、鬣羚、青羊等19种。
一、云豹
国家一级保护兽类动物,世界重点保护动物。云豹在安徽主要分布了皖南山区的祁门、休宁、黟县,石台、青阳、旌德、歙县、绩溪,东至、贵池等县和黄山市,数量少。云豹自前肢至臂部体侧有数块大型云块斑纹,甚为美观,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有笼养云豹供游客观尝。云豹皮毛美观柔软,富有光泽,是制作毛皮大衣、皮包等上等原料。根据专家研究鉴定,分布于安徽的云豹为指名亚种。
二、金钱豹
国家一级保护兽类动物。金钱豹在安徽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西部的树林中,近年来,金钱豹数量急剧下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江淮丘陵地区已基本绝迹;大别山区也濒于绝灭;皖南山区、丘陵地带由片状缩小成块点状分布。金钱豹体背、体侧呈黄色、上镶有形似古代铜钱状的黑环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豹皮色泽绚丽,斑点清晰,是制作毛皮大衣、帽子等上等原料;豹骨可代替虎骨制药酒。专家鉴定分布于安徽的金钱豹为华南业种。
三、梅花鹿
国家一级保护兽类动物。据1978年调查资料记载:梅花鹿在安徽仅分布于南陵县的三里、丫山、烟墩;泾县的孤峰、北贡、厚岸、包合、茂林、西阳、白华、浙溪、黄田;宁国县的宁墩、杨山、云梯、大龙;旌德县的三溪、兴隆、双河、白地;绩溪县的上庄、旺川;歙县的许村;祁门县的柏溪、雷湖、城安;黟县的西武、柯村;黄山市的新华、新丰、乌石、耿城、潭家桥、新明;石台县的六都、广阳、七井;青阳县的南阳、陵阳、西华;贵池县的棠溪等处,约3000平方公里,数量约100只左右。梅花鹿是一种珍贵药用兽,1958年,医药部门建立贵池棠溪养鹿场,专事驯养梅花鹿。1979年,梅花鹿存栏200头,1985年,存栏110头,产茸量为32.5公斤。1971年11月,含山县在大湖寺建立养鹿场,1985年存栏数达176头,其中梅花鹿141头,马鹿35头,年产茸量30~35公斤。
四、黑麂
皖南山区群众称青麂。国家一级保护兽类动物。主要分布于祁门、休宁、歙县、黟县、宁国、旌德、绩溪、黄山市、石台、青阳、泾县、宣城、广德、东至、贵池等15个县市。据1976年各地收购黑麂皮张或作野味的数字分析,以祁门、休宁、歙县、黟县、黄山市等5个县市分布黑麂最多。
五、白鳍豚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兽类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安庆至芜湖一带长江中的沙洲之头或沙洲尾附近有白鳍豚栖息。无为县太阳洲、铜陵县羊山矶、繁昌县小洲、芜湖市遭姑洲、东至县吉阳附近等江段,常见有白鳍豚活动。
六、短尾猴
皖南山区群众称青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为我国特有种,在安徽分布于青阳、石台、宁国、祁门、黟县、歙县、休宁、绩溪等县和黄山市。旌德、东至和贵池等县有零星分布。短尾猴为猴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之一,合肥市逍遥津公园饲养数十只短尾猴,以其体大、长毛特点突出,深受群众喜爱。
七、猕猴
皖南群众称黄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子皖南山区,栖息于海拔400~8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在绩溪县清凉峰海拔1000米处还见有猕猴活动,猕猴除供人观赏外,也是重要的医学及航天实验动物。
八、穿山甲
皖南群众称穿山鲤、鲮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皖南地区的繁昌、南陵、泾县、宣城、广德、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石台,青阳、贵池、黄山市、东至等县市均有分布。穿山甲是一种小型兽类,体被鳞甲,体长很少超过一米以上,肉可食用,其鳞甲作药材,名“甲片”,主治风湿性关节痛,乳痈、痈肿疮毒,是消毒排脓的要药。近些年来,穿山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濒于绝灭地步。
九、大灵猫
皖南群众称九江狸、九节狸或竹节狸。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灵猫是我国产的灵猫科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大小与家犬相似。50年代初期,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皖南丘陵地带均有分布。大灵猫的香腺分泌物叫灵猫香膏,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定香剂,在医药方面有类似麝香的功能,毛皮厚密,可制裘,市场价格昂贵,因此,捕猎者甚多。1953~1954年,安庆地区畜产站年收购大灵猫皮70张左右,1955年开始下降,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数量再次下降,分布范围缩小。现仅在黄山附近尚能见到大灵猫的踪迹。
十、小灵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大小似家猫,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舒城、六安、岳西、潜山以及长江以南各县均有分布。小灵猫是一种经济毛皮兽,其毛皮拔去针毛后,可制裘,尖毛及尾毛可制毛笔,肉可食,骨和肉又可浸酒饮用,有温补助阳之效,分泌的灵猫香,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定香剂,因此,捕猎者设法多捕小灵猫,导致小灵猫分布范围缩小,数量锐减,1967年前,皖南各地年收购小灵猫毛皮2000张以上,1968~1974年,年收购量1000多张。1975年后,数量再次厂降,1981年产毛皮351张。
十一、金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猫在安徽仅分布于祁门、休宁、宁国等县山区。毛皮色彩美丽,适宜制作皮衣、皮领和垫褥。
十二、原麝
大别山区群众称香獐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原麝在安徽分布局限于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潜山、六安、舒城等县,原麝的麝香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的效用。1958年11月,霍山县建立佛子岭养麝试验场,以养殖原麝为主,兼养小灵猫,1977年存栏214头,取香料300余克,近几年来养殖数量减少到100头以下。
十三、獐
滁县地区群众称羊獐,皖南一带群众称草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安徽省长江沿岸各县以及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边缘低山地带和皖东丘陵地区均有分布。獐肉味美,皮可制革,是狩猎捕获对象。50年代初期,沿江各县捕獐很多,安庆地区每年收购獐皮300张以上,后因獐的栖息地环境遭到不断破坏、獐的数量锐减。80年代初,獐的分布以滁县地区皇甫山自然保护区为最多。
十四、鬣羚
皖南群众称“四不象”又叫马牛羊马头牛身羊尾。、野牛、山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以南除当涂,芜湖、繁昌未见鬣羚外,其余行县均有分布,以山区为多。霓羚外形奇特,健美;具有观赏价值。肉可食,皮可制革。皖南山区群众常用它的血泡酒以治疗跌打损伤。
十五、青羊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如山羊,但颏下无胡须,尾较鬣羚长。主要分布于歙县、宁国、青阳、贵池等山地林区,数最稀少。
十六、豺
慨南群众称红狼,大别山区群众称豺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
十六、水獭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等地。水獭是半水栖的哺乳动物,喜欢栖息于水草少鱼类多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溪流等处。其皮光泽美观,丰厚柔软、保温防湿,是制作高级皮大衣、皮帽和皮领的上等原料。为我国主要的出口皮货。1971年,安徽收购水獭皮184张,1984年,仅收购水獭皮14张,减少92.4%。滁县驻军水獭养殖场现饲养水獭200多只。
十八、江豚
长江一带群众称之为江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要分布于马鞍山至华阳河的长江内,以芜湖至安庆段数量较多。江豚肉可食用,皮下脂肪发达,其油脂凤有多种用途,是水产业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数量口益减少。
十九、黑熊
休宁群众称狗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安徽仅见于祁门和休宁两县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