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鸟类
安徽有各种鸟324种(含亚种),隶属53科;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6.9%,占全省野生动物总数的61.4%。分布于皖南山区有雉科、翠鸟科、啄木鸟科、鹎科,鸦科、河鸟科、画眉亚科、山雀科、文鸟科、鹭科、秧鸡科、杜鹃科,夜鹰科、燕科、山椒鸟科、黄丽科、卷尾科、鹳科、鸭科、科、鹬科、雨燕科、太平鸟科、雀科等鸟类211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5.1%,其中,白颈长尾雉、白鹇、草鹗、大拟啄水鸟、棕噪鹛(八音鸟)、红咀相思鸟等在安徽为该区所特有。分布于大别山区有丹顶鹤、白冠长尾雉、白枕鹤,红光椋鸟、灰椋鸟、八哥、云雀、大山雀、啄木鸟、大白鹭、鸳鸯、白鹳、黑鹳,鸿雁、小天鹅、苍鹰、灰喜鹊、白颈鸦、黄眉柳莺、画眉等鸟类203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2.6%;其中白冠长尾雉(地鸡)八安徽为该区所特有。分布于江淮丘陵区有大白鹭、小白鹭、池鹭、夜鹭、灰喜鹊、余,秃鹫、、灰椋鸟、丝光椋鸟、山斑鸠、大山雀、红尾伯劳、黑枕黄鹏、金腰燕、四声杜鹃、大雁、鸳鸯、白颈长尾雉、云雀、画眉、黄雀等鸟类170种,以鹭鸟为最多,各林区皆有分布,尤其是滁县皇甫山林区,每年春末夏初之际,有数万只白色鹭鸟聚集林冠。分布于淮北平原区有灰喜鹊、大山雀、寿带、极白柳莺、绿啄木鸟、小云雀、金腰燕、从山椒鸟、红尾伯劳、黑枕黄鹏、夜鹰、小翠鸟、四声杜鹃、大杜鹃、山斑鸠、夜鸳等鸟类58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17.9%。
鸟类资源中,嗜食松毛虫的有灰喜鹊、四声杜鹃、黑枕黄鹏、灰卷尾等64种,占全国吃松毛虫鸟类104种的61.5%。啄木鸟、灰喜鹊、大山雀等为有名食虫鸟。
1973年国务院颁个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规定17种鸟类为国家保护动物。1980年,林业部组织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专家对草案进行了修订。安徽的鸟类列为国家保护对象的有丹顶鹤、白鹳、白鹳、白枕鹤、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黑鹳等10种。
一、丹顶鹤(仙鹤)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冬季在安徽当涂、肥西、六安等地湖泊水库区域可见。丹顶鹤为大型珍贵涉禽,白羽黑翎、丹顶绿喙、修颈长脚,身姿秀丽。其寿命长达50~60年,常被喻为长寿象征。安徽现有丹顶鹤数量很少。
二、白鹤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梢大于丹顶鹤,全身羽毛白色。白鹤种群自然数量稀少,国际鸟类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安徽当涂石臼湖等地也有白鹤迁徒来越冬。
三、白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为大型涉禽,体羽大部纯白色,在安徽为冬侯鸟,迁徒期间常飞来长江流域湖泊处越冬。频危物种公约列为一类保护对象。
四、黑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体形小于白鹤,上体羽毛黑褐色。1863年11~12月,青阳县庙前公社曾见到此鸟。1972年9月,合肥逍遥津公园自巢县收购1只黑鹳。黑鹳在安徽为冬侯鸟,迁徒期,长江流域的当涂等县湖泊处可见黑鹳踪迹。
五、白冠长尾雉(地鸡)
我国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似雉鸡,尾长。雄鸡头顶、喉部、颈部均为白色,安徽大别山区有分布,数量不多。
六、白颈长尾雉(山鸡)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比白冠长尾雉小。雄鸡头部橄榄褐色,因颈部灰白而得名白颈长尾雉。安徽皖南山区有分布。
七、白枕鹤(白顶鹤)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小于丹顶鹤,稍大于白头鹤。头顶、后颈及颈部两侧为白色。安徽长江流域的当涂石臼、丹阳两湖和东至县升金湖以及淮河流域等地有分布。1974年4月,合肥逍遥津公园在凤台县收购到1只白枕鹤。八、大天鹅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1.5米左右,头颈长超过驱体长。每年冬季,安徽长江流域及其附近湖泊有大天鹅飞来越冬。
九、小天鹅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1米以上,体型较小,嘴短,故又称短嘴天鹅。安徽长江流域于冬季可见。
十、鸳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是一种中小型鸭类,羽色华丽多彩,为观赏动物。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此呼彼应的生活习性,常被人们比喻爱情的忠贞。鸳鸯在安徽为冬候鸟。每年冬季,长江流域湖泊、山溪和水库处均有鸳鸯踪迹,各城市动物园均有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