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仓储
建国前,民国28年(1939),全区建县仓5座、乡(镇)仓57座、保仓558个,共积谷71183市石。民国32年(1943),原配谷58014市石,增配谷(宣、郎、广三县因被日军窜据未增配)18056市石,积谷总量76070市石。
建国初期,区辖各县对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粮仓进行清理、整修后继续使用,还改建了一些祠堂、庙宇、民房作简易粮仓。1953年,宣城兴建两幢容量360万斤砖木结构分廒间的木板库、两幢200米跨度容量530万斤砖墙小瓦木结构地板库;宁国河沥溪兴建一幢容量100万斤砖木结构仓库,是全区较早的粮仓建设。
50年代(1953——1959年),全区共储粮269975吨,其中1954年大水欠收,是年储粮28555吨;食油储存4085吨。60年代,全区共储粮242985吨,年均储粮比50年代减少;储油5285吨,年均比50年代下降。70年代全区储粮上升到687476吨。其中1979年农业丰收,是年储粮135204吨;储油9355吨,均比60年代增长。80年代(截至1986年),全区储粮875604吨,比70年代上升,其中1981年储粮最高188200吨;储油31650吨。1987年,全区有仓点259个、仓容354549吨,其中苏式仓43190吨、房式仓240684吨、简易仓64825吨、民房祠庙仓1560吨、拱型仓3970吨、砖(石)园仓300吨;油罐108座,总容量4027吨。是年,商业部和省粮食局投资300万元在宣城巷口桥兴建16m跨度59.5m长的大型仓库9幢,总容量2万吨,并建有连接皖赣铁路主线的一道铁路专用线,总长488m,有效长度371.5m,一次可停靠15节车皮。全区共储粮101399吨,储油5184吨。
建国初期,区辖各县对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粮仓进行清理、整修后继续使用,还改建了一些祠堂、庙宇、民房作简易粮仓。1953年,宣城兴建两幢容量360万斤砖木结构分廒间的木板库、两幢200米跨度容量530万斤砖墙小瓦木结构地板库;宁国河沥溪兴建一幢容量100万斤砖木结构仓库,是全区较早的粮仓建设。
50年代(1953——1959年),全区共储粮269975吨,其中1954年大水欠收,是年储粮28555吨;食油储存4085吨。60年代,全区共储粮242985吨,年均储粮比50年代减少;储油5285吨,年均比50年代下降。70年代全区储粮上升到687476吨。其中1979年农业丰收,是年储粮135204吨;储油9355吨,均比60年代增长。80年代(截至1986年),全区储粮875604吨,比70年代上升,其中1981年储粮最高188200吨;储油31650吨。1987年,全区有仓点259个、仓容354549吨,其中苏式仓43190吨、房式仓240684吨、简易仓64825吨、民房祠庙仓1560吨、拱型仓3970吨、砖(石)园仓300吨;油罐108座,总容量4027吨。是年,商业部和省粮食局投资300万元在宣城巷口桥兴建16m跨度59.5m长的大型仓库9幢,总容量2万吨,并建有连接皖赣铁路主线的一道铁路专用线,总长488m,有效长度371.5m,一次可停靠15节车皮。全区共储粮101399吨,储油518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