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工人组织
一、组织机构
1949年9月宣城地区工会组织成立,时称皖南区总工会宣城专区办事处,驻地宣城。此后下辖5个县相继建立县工会筹备委员会。
1952年宣城、巢湖专区合并,遂改称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驻地迁至芜湖市。辖13个县和庐江矾矿工会。1955年4月经省总工会批准,建立芜湖专区直属机关工会。
1956年1月徽州专区与芜湖专区合并,辖23个县(市)工会和地直、庐江矾矿工会。1961年4月恢复徽州专区,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辖12个县工会和地直工会。
1965年7月恢复巢湖专区,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辖8个县、芜湖市和地直工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地、县群众团体工作被迫停止。到1968年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群众团体工作由革委会政治工作组群工小组负责。1969年地、县都召开了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三代会”),负责各自日常工作。
1973年8月地区工会办事处,恢复工会职能。1979年地直工会恢复成立。
1980年2月随行政区划变更改名安徽省总工会宣城地区办事处,1983年4月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直到1987年。内设组宣部、生产生活部、办公室,工作人员15人。
二、工会工作
1、组织建设
建国初期,专区工会办事处和各县工会筹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要求,认真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工会会员,各县先后成立了店员、搬运、教育系统产业工会,少数县成立了建筑产业工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三反”、“五反”运动中,全区搬运、建筑行业通过开展反封建把头斗争,斗倒封建把头66人;泾县等5个县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群众运动,清洗出会的反革命分子38人,封建把头1人,阶级异已分子2人;宣城、郎溪7个县工会组织配合公安、航运和民船部门,通过对民船行业的民主改革运动,检举揭发出混进工人阶级队伍的反革命分子、土匪、恶霸、反动道会门头子120人,并给予依法处理;同时全区有214个基层工会组织进行了初步整顿,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50年全区7个县(含5县,下同)有工会会员12339人,占职工总数近60%,建立基层工会393个;1963年全区12个县工会会员发展到51750人,占职工总数68%,建立基层工会1145个。1973年8月,全区8个县工会先后建立恢复工作后,整建基层工会434个,并分期分批发展了新会员。
1981年8月,根据国务院国发24号文件《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精神,在全区企业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到1982年底全区建立职代会单位达230个,1985年增加到280个,加强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同时基层工会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年全区5个县78337名职工中有工会会员72266人,建立基层工会540个,有基层工会干部8284人。
2、职工教育
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建立后,始终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举办各类训练班,提高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素质。1952年全区13个县建立职工业余学校135所,计571个班,参加学习的职工达20166人。同年9月全区又创办64个业余速成班,学员2278人。1959年全区有职工业余学校752所,入学职工147683人,专职教师279人,兼职教师4952人。
1974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17号文件关于加强工人理论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全区8个县当年建立工人理论小组1460多个,参加学习的理论骨干10370余人。
1984年6月,在地区“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发动下,全区职工读书活动形成风气,当年下半年全区建有读书小组811个,参加读书职工10768人,到1985年,参加读书职工达18263人;5个县工会坚持自身办学,兴办起职工业余学校65所,有学员3583人,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7人;郎溪县工会从80年,到1985年已有336人分别达到高、初中毕业,有的考取了电大、函大和中专班,不断提高了文化和技术素质。
3、职工生活
劳动保险
建国后,根据国家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和省总工会要求,全区各级工会全面推行劳动保险,1954年全区签订劳保合同的企业3个,参加保险职工168人;1956年实行劳动保险企业71个,有职工12265人享受劳动保险待遇;1959年增加到228个,参加劳保职工达7530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保险处于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区工会办事处会同行署劳动局,于1980年10月召开全区工会、劳动工作会议,贯彻省总工会劳动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劳动保险整顿工作。1981年全区9个县重新签订劳动保险合同的厂矿企业284个,有25963名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待遇;1983年全区实行劳动保险合同的单位有748个,职工74554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18个,职工59967人;集体所有制企业130个,职工14587人;1985年全区还建立退休管理组织455个,使退休职工生活有了较好的管理。
互助互济
1956年,全区企业职工为发扬互助互济精神,有70个基层工会牵头组建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2112人,筹集储金7988元。1959年全区有979个基层工会建立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达87266人,有储金515947元,发挥了职工群众互助互济作用,及时帮助职工解决了临时困难。
1982年,全区有691个单位建立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4500余人,有储金98万余元;有583个基层工会组织对12959个生活困难职工发放困难补助31万余元。
1983年,全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有116个工厂、公司、商店被迫停产、停业,受灾职工8760户,连同家属有26641人,倒塌房屋4722间,省总工会及时拨款14万元帮助受灾职工重建家园;翌年全区又受水灾侵袭,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互助储金会发挥了互助互济作用,省总工会又拨款4万元,帮助部分职工解决了灾后生活困难。1985年全区225个单位的工会组织对4896名职工补助13.8万元,并有6个企业对181名较贫困职工实行帮扶后,已脱贫163人。
4、女工工作
1980年10月全区工会女工干部会议后,各级工会组织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为女职工说实话、办实事。一是建立女工组织,配备女工干部,开展女工工作;二是加强女工保护,解决企业女工“四室”(冲洗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淋浴室)等实际问题;三是办好各类托幼园所,解决儿童“入托难”;四是开展“五好家庭”活动,教育青年女职工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切实维护女职工民主权益。
1984年10月,地区工会办事处会同地区妇联,组成2个组,深入全区和地直25个厂矿企业,检查了托儿所、幼儿园,从实评出10个先进单位、22名优秀保育员,进行了表彰奖励,促进了托幼工作开展。
1985年8月根据省总工会要求,地区工会办事处组织全区工会女工干部10人,参观考察上海国棉九厂、江南造船厂女工保护、托幼工作,受到了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工会女工工作的开展。
1949年9月宣城地区工会组织成立,时称皖南区总工会宣城专区办事处,驻地宣城。此后下辖5个县相继建立县工会筹备委员会。
1952年宣城、巢湖专区合并,遂改称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驻地迁至芜湖市。辖13个县和庐江矾矿工会。1955年4月经省总工会批准,建立芜湖专区直属机关工会。
1956年1月徽州专区与芜湖专区合并,辖23个县(市)工会和地直、庐江矾矿工会。1961年4月恢复徽州专区,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辖12个县工会和地直工会。
1965年7月恢复巢湖专区,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辖8个县、芜湖市和地直工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地、县群众团体工作被迫停止。到1968年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群众团体工作由革委会政治工作组群工小组负责。1969年地、县都召开了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三代会”),负责各自日常工作。
1973年8月地区工会办事处,恢复工会职能。1979年地直工会恢复成立。
1980年2月随行政区划变更改名安徽省总工会宣城地区办事处,1983年4月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直到1987年。内设组宣部、生产生活部、办公室,工作人员15人。
二、工会工作
1、组织建设
建国初期,专区工会办事处和各县工会筹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要求,认真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工会会员,各县先后成立了店员、搬运、教育系统产业工会,少数县成立了建筑产业工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三反”、“五反”运动中,全区搬运、建筑行业通过开展反封建把头斗争,斗倒封建把头66人;泾县等5个县工会组织通过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群众运动,清洗出会的反革命分子38人,封建把头1人,阶级异已分子2人;宣城、郎溪7个县工会组织配合公安、航运和民船部门,通过对民船行业的民主改革运动,检举揭发出混进工人阶级队伍的反革命分子、土匪、恶霸、反动道会门头子120人,并给予依法处理;同时全区有214个基层工会组织进行了初步整顿,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50年全区7个县(含5县,下同)有工会会员12339人,占职工总数近60%,建立基层工会393个;1963年全区12个县工会会员发展到51750人,占职工总数68%,建立基层工会1145个。1973年8月,全区8个县工会先后建立恢复工作后,整建基层工会434个,并分期分批发展了新会员。
1981年8月,根据国务院国发24号文件《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精神,在全区企业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到1982年底全区建立职代会单位达230个,1985年增加到280个,加强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同时基层工会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年全区5个县78337名职工中有工会会员72266人,建立基层工会540个,有基层工会干部8284人。
2、职工教育
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建立后,始终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举办各类训练班,提高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素质。1952年全区13个县建立职工业余学校135所,计571个班,参加学习的职工达20166人。同年9月全区又创办64个业余速成班,学员2278人。1959年全区有职工业余学校752所,入学职工147683人,专职教师279人,兼职教师4952人。
1974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17号文件关于加强工人理论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全区8个县当年建立工人理论小组1460多个,参加学习的理论骨干10370余人。
1984年6月,在地区“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发动下,全区职工读书活动形成风气,当年下半年全区建有读书小组811个,参加读书职工10768人,到1985年,参加读书职工达18263人;5个县工会坚持自身办学,兴办起职工业余学校65所,有学员3583人,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7人;郎溪县工会从80年,到1985年已有336人分别达到高、初中毕业,有的考取了电大、函大和中专班,不断提高了文化和技术素质。
3、职工生活
劳动保险
建国后,根据国家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和省总工会要求,全区各级工会全面推行劳动保险,1954年全区签订劳保合同的企业3个,参加保险职工168人;1956年实行劳动保险企业71个,有职工12265人享受劳动保险待遇;1959年增加到228个,参加劳保职工达7530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保险处于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区工会办事处会同行署劳动局,于1980年10月召开全区工会、劳动工作会议,贯彻省总工会劳动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劳动保险整顿工作。1981年全区9个县重新签订劳动保险合同的厂矿企业284个,有25963名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待遇;1983年全区实行劳动保险合同的单位有748个,职工74554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18个,职工59967人;集体所有制企业130个,职工14587人;1985年全区还建立退休管理组织455个,使退休职工生活有了较好的管理。
互助互济
1956年,全区企业职工为发扬互助互济精神,有70个基层工会牵头组建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2112人,筹集储金7988元。1959年全区有979个基层工会建立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达87266人,有储金515947元,发挥了职工群众互助互济作用,及时帮助职工解决了临时困难。
1982年,全区有691个单位建立了互助储金会,参加职工4500余人,有储金98万余元;有583个基层工会组织对12959个生活困难职工发放困难补助31万余元。
1983年,全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有116个工厂、公司、商店被迫停产、停业,受灾职工8760户,连同家属有26641人,倒塌房屋4722间,省总工会及时拨款14万元帮助受灾职工重建家园;翌年全区又受水灾侵袭,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互助储金会发挥了互助互济作用,省总工会又拨款4万元,帮助部分职工解决了灾后生活困难。1985年全区225个单位的工会组织对4896名职工补助13.8万元,并有6个企业对181名较贫困职工实行帮扶后,已脱贫163人。
4、女工工作
1980年10月全区工会女工干部会议后,各级工会组织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为女职工说实话、办实事。一是建立女工组织,配备女工干部,开展女工工作;二是加强女工保护,解决企业女工“四室”(冲洗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淋浴室)等实际问题;三是办好各类托幼园所,解决儿童“入托难”;四是开展“五好家庭”活动,教育青年女职工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切实维护女职工民主权益。
1984年10月,地区工会办事处会同地区妇联,组成2个组,深入全区和地直25个厂矿企业,检查了托儿所、幼儿园,从实评出10个先进单位、22名优秀保育员,进行了表彰奖励,促进了托幼工作开展。
1985年8月根据省总工会要求,地区工会办事处组织全区工会女工干部10人,参观考察上海国棉九厂、江南造船厂女工保护、托幼工作,受到了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工会女工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