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基层政权建设
解放初期,全区原有的基层机构暂时保留,后逐步建立区、乡、村政权取代。1950年1月起,村(镇)设行政委员会,村下为闾,设闾代表。当年8月统计,全区7个县(含区辖5县)有74个区,1362个村(镇)。其中宣城16个区,245个村(镇);郎溪8个区,143个村(镇);广德9个区17个村(镇);泾县10个区,72个村(镇);宁国7个区,126个村(镇)。
1951年4月,重建乡级政权,并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953年8月,全区(含区内4县)13个县(市)建134个区,1个区级镇,1664个乡,84个乡级镇,5个乡级港。其中宣城16个区,190个乡,11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郎溪8个区,72个乡,2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广德9个区,105个乡,1个乡级镇;泾县10个区,104个乡,3个乡级镇。宁国县时属徽州专区,有7个区,89个乡,3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1958年,全区农村基层机构一律改称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初期,基层政权瘫痪。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初,全区人民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大队、小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12月统计:宣城4个镇,36个公社;郎溪1个镇,17个公社;广德1个镇,28个公社;泾县1个镇,29个公社。宁国县属徽州地区,有8个区,2个镇,42个公社。
1983年2月起,全区改社建乡,至1984年10月。5县共建151个乡,18个镇,1263个村民委员会,3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7年,全区5县有139个乡,24个镇,1292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55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宣州市31个乡、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郎溪县12个乡、6个镇、174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广德县有26个乡、5个镇、28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泾县有32个乡、4个镇、270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宁国县有38个乡、4个镇、227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各区、乡(人民公社)、镇、村(生产队)、居民委员会均实行选举产生。1953年以来,全区共举行7次基层选举:1953至1954年上半年第一次普选;1956年第二次选举;1958年第三次选举1960年第四次选举;1963年第五次选举;1979至1981年第六次选举;1984年第七次选举。前五次实行等额选举,后两次改行差额选举。
1951年4月,重建乡级政权,并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953年8月,全区(含区内4县)13个县(市)建134个区,1个区级镇,1664个乡,84个乡级镇,5个乡级港。其中宣城16个区,190个乡,11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郎溪8个区,72个乡,2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广德9个区,105个乡,1个乡级镇;泾县10个区,104个乡,3个乡级镇。宁国县时属徽州专区,有7个区,89个乡,3个乡级镇,1个乡级港。1958年,全区农村基层机构一律改称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初期,基层政权瘫痪。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初,全区人民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大队、小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12月统计:宣城4个镇,36个公社;郎溪1个镇,17个公社;广德1个镇,28个公社;泾县1个镇,29个公社。宁国县属徽州地区,有8个区,2个镇,42个公社。
1983年2月起,全区改社建乡,至1984年10月。5县共建151个乡,18个镇,1263个村民委员会,3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7年,全区5县有139个乡,24个镇,1292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55个居民委员会。其中宣州市31个乡、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郎溪县12个乡、6个镇、174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广德县有26个乡、5个镇、28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泾县有32个乡、4个镇、270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宁国县有38个乡、4个镇、227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各区、乡(人民公社)、镇、村(生产队)、居民委员会均实行选举产生。1953年以来,全区共举行7次基层选举:1953至1954年上半年第一次普选;1956年第二次选举;1958年第三次选举1960年第四次选举;1963年第五次选举;1979至1981年第六次选举;1984年第七次选举。前五次实行等额选举,后两次改行差额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