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汛地
清代,各县于四乡扼要处,设置汛地派兵驻守。区辖5县有汛地40处。宣城县有双桥汛、孙家埠汛、洪林桥汛、梅村湾汛,西河口汛、赵家渡汛、湾址汛、黄池汛、海港汛、水阳汛、马山埠汛、新河庄汛等12处。各汛的守兵视情多寡不一,宣城以湾址汛守兵最多,达28名。郎溪原设汛3处,即白茅岭、青苔岭、朱塘铺(后改设沿湖汛),雍正八年(1730)增设东夏、梅渚、定埠和顾置四汛。各汛地都筑有木楼为了望台,并置木牌、烟墩等防御和报警设备。广德县东路设界牌汛、东亭湖汛、东里汛,北路设杭村汛、千口汛,此五汛皆归千总管辖;西路设誓节汛、柯匠汛、公馆岭汛,南路设青洪岭汛、前冲铺汛、杨滩汛和卅六都汛,此七汛均系把总管辖。泾县设汛地12处,即上坊渡汛、下坊渡汛、章家渡汛、马头汛、苏口汛、纪家岭汛、铜山汛、竹丝岗汛、考坑汛、鸡子岭汛、白华汛、查村汛。各汛大都设2名汛兵,但考坑、鸡子岭、白华三汛均设汛兵3名。宁国县设汛地3处,即铣村汛、枫树岭汛、胡乐司汛,各设汛兵2~3名。
二、演武场(厅) 宣城演武场设在泰和门外一里许,筑有悬挂军旗的纛台。其东设有演武厅,在县之东郊,有房三进,四周筑有围墙,左筑纛台。郎溪演武场设在西门汪家渡(今吴村渡),有厅房三间,左侧筑有纛台。泾县设演武场于西郊,并建有演武亭和纛台。宁国设演武场于县南,明正德年间移至县东郭外。
三、巡检司
巡检司始于宋代。区属各县均设数个巡检司,并派员任职。宣城有水阳巡检司设在水阳镇,黄池巡检司设在黄池镇之南;郎溪设有陈村(今十字镇)和梅渚两个巡检司,各设巡检1人,吏2人,各有弓兵30名;广德设有杭村巡检司、陈阳巡检司、广安巡检司和下梅巡检司;泾县先在桑坑铺,后在茹麻岭设巡检司;宁国设有岳山巡检司在县东50里石口镇(原在何弄坞,明洪武间迁此),胡乐巡检司在县西南90里胡乐镇。
四、哨所、炮台
泾县在明隆庆年间于县东40里处淘金坑(今属乌溪乡)、县东南70里处兰石(今属浙溪乡)、县东25里处考坑(今潘村乡)各设哨所1座,在县北与南陵县交界山设防御亭,在云岭设栅栏。崇祯年间每5里置一哨所,设兵防守。宣城在新河庄、马山埠、裘公渡、雁翅、梅村湾等处,设立木楼派兵了望,又各造梭船1艘往来哨探。清康熙六年(1667)巡抚张朝珍下令各县每5里设炮台1座。宁国县的千秋关与浙江临安县接壤,为皖浙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室南渡后在此设有点将台,烽火台、大炮台,关下设仙都巡检司。
五、碉堡、战壕
民国16年(1927)郎溪全境建有土碉楼21座。27年国民党军队在郎溪构筑临时战壕,从夹子门至张冲岭,从吼儿桥至东夏,涛城以西、梅渚以北、凌笪西北均挖掘了战壕。民国23年宁国建筑碉堡32座,其中砖碉堡7座、砖碉楼6座、石碉堡3座、土碉堡16座。28年又建碉堡20座。是年10月,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决定在南陵、宣城、宁国建立三块抗日小游击根据地,宁国县政府用拆城墙砖在南郊大山头至鸡坪一带构筑国防工事91座,其中永久性22座。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郎溪沦陷时,日伪军曾建筑不少碉堡。民国32年日军在南门村修筑砖木结构的三层碉堡1座,四周挖有2米深的壕沟,上布铁丝网;梅渚外西门修同样碉堡1座,利用水沟为壕;定埠新庙前建一小岗楼;十字打鼓台建两层碉堡1座;涛城、东夏也筑有碉堡。33年汪伪军进驻县城,在今县政府前建砖木结构三层碉堡1座,又在涛城、梅渚、定埠构筑砖木碉堡。汪伪郎溪县地方自卫队,在梅渚、定埠、东夏、钟桥、十字、涛城、袁村等地建碉堡,有砖木结构,也有土木结构的。
民国23年,安徽省政府命令全省各县城、村镇要隘处及交通要道普筑碉堡,广德县因财力不敷,仅“择要处略建数处”。25年为加强城防在北门城楼侧建砖石碉堡1座。32年日军侵占广德后,在东街日军警备队驻地内筑碉堡3座,南门城门口筑碉堡1座,西郊祠山殿日军警备司令部驻地筑碉堡6座,横山顶各筑碉堡1座,南郊三里店、东郊大木桥以及誓节渡、门口塘、流洞桥、彭村等地的日军均筑有碉堡。34年国民党为内战需要,命县政府在各乡镇据点建造碉堡,广德全县共筑碉堡36座。
上一篇:第一节 城 池
下一篇:第三节 防 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