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民众教育
一、民众教育馆
民教馆的前身是通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实施民众教育的主要机构。民国13(1924)至24年,5县相继成立民众教育馆。馆内设宣传、教导、阅览、健康四股。通教馆设有馆办业余民众学校。改民教馆后设民众问字处,并备有平民千字文识字卡片;开办民众识字班,学生多为工人、市民,教师由馆内工作人员兼任,开设语文、算术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众教育馆从县城迁至乡村。解放前夕,除宁国县外其他4县民教馆尚存。
二、民众学校、中山学校、民众初习教育班
民国时期,各县政府和民众教育馆为开发民智,扫除文盲,均办有民众学校,时办时停。民国18年(1929),宣城县有民众学校4所,宁国县4所,郎溪、泾县各3所,广德7所。23年,宣城、广德、宁国各设立4所,泾县1所,郎溪停办。全区计13所。民众学校分儿童班和成人班,儿童班每期学习时间1年,分组复式教学;成人班有每期4个月和6个月两种,单式教学。教学内容要求12至25岁的青年读完“平民千字课。”抗日战争爆发,因无经费来源,各县民众学校相继停办。
23年,国民政府对民众实施反对共产党的精神教育,以“感化民众”。要求各县设立中山民众学校(简称中山民校)。是年,宣城设立4所。翌年宁国设立1所。27年,教育部正式颁文规定:“在赣、鄂、皖、豫、闽等省之‘匪区’收复县份,兴办‘特种教育’。以‘中山民众学校’为实施中心。”次年,全区计办中山民校15所。其中,宣城4所,郎溪2所,广德2所,泾县3所,宁国4所。中山民校抗战期间客观上起了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宣传抗战的效果。中山民校招生对象为16至50岁群众,分成人班和妇女班,每期4至6个月,每天学习2小时,教学内容有国语、算术等。中山民校属省教育厅管理,受县教育科指导监督。经费由省厅支付90%,县地方财政筹措10%。29年,全区小学改乡(镇)保国民学校后,中山民校相继停办。
29年,省厅规定各县小学改乡(镇)保国民学校。各校应设小学和民教两部,民教部办民众补习教育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每年至少要办2班,保国民学校每年至少要办1班,以彻底扫除文盲。34年,泾县设民教班98个,3015名学员,宁国177个,5029名学员。36年,宁国199个班,4442名学员。
民教馆的前身是通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实施民众教育的主要机构。民国13(1924)至24年,5县相继成立民众教育馆。馆内设宣传、教导、阅览、健康四股。通教馆设有馆办业余民众学校。改民教馆后设民众问字处,并备有平民千字文识字卡片;开办民众识字班,学生多为工人、市民,教师由馆内工作人员兼任,开设语文、算术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众教育馆从县城迁至乡村。解放前夕,除宁国县外其他4县民教馆尚存。
二、民众学校、中山学校、民众初习教育班
民国时期,各县政府和民众教育馆为开发民智,扫除文盲,均办有民众学校,时办时停。民国18年(1929),宣城县有民众学校4所,宁国县4所,郎溪、泾县各3所,广德7所。23年,宣城、广德、宁国各设立4所,泾县1所,郎溪停办。全区计13所。民众学校分儿童班和成人班,儿童班每期学习时间1年,分组复式教学;成人班有每期4个月和6个月两种,单式教学。教学内容要求12至25岁的青年读完“平民千字课。”抗日战争爆发,因无经费来源,各县民众学校相继停办。
23年,国民政府对民众实施反对共产党的精神教育,以“感化民众”。要求各县设立中山民众学校(简称中山民校)。是年,宣城设立4所。翌年宁国设立1所。27年,教育部正式颁文规定:“在赣、鄂、皖、豫、闽等省之‘匪区’收复县份,兴办‘特种教育’。以‘中山民众学校’为实施中心。”次年,全区计办中山民校15所。其中,宣城4所,郎溪2所,广德2所,泾县3所,宁国4所。中山民校抗战期间客观上起了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宣传抗战的效果。中山民校招生对象为16至50岁群众,分成人班和妇女班,每期4至6个月,每天学习2小时,教学内容有国语、算术等。中山民校属省教育厅管理,受县教育科指导监督。经费由省厅支付90%,县地方财政筹措10%。29年,全区小学改乡(镇)保国民学校后,中山民校相继停办。
29年,省厅规定各县小学改乡(镇)保国民学校。各校应设小学和民教两部,民教部办民众补习教育班,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每年至少要办2班,保国民学校每年至少要办1班,以彻底扫除文盲。34年,泾县设民教班98个,3015名学员,宁国177个,5029名学员。36年,宁国199个班,4442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