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宣城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宋以来,代有名人。南宋状元吴潜,官至左丞相,才高德重,为一代名臣。宣城梅氏自宋至清,名儒辈出,蔚为学宗。据《梅氏家谱》所记,族中有著述者54,刊行于世各类著作230余种,被编入《四库全书》125种,梅氏最负盛名的是宋诗开山之祖梅尧臣,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及清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梅文鼎学识渊博,对中国数学贡献卓著,被公认是与英国牛顿、日本关孝和并列的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除梅氏外,清初宣城文豪施闰章与邑人高咏雄据东南诗坛数十年,创立“宣城体”诗歌。清人王士祯称评:“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闰章)北宋(琬)右者。”近现代,泾县茂林“三吴”即:书法巨匠吴玉如(1898~1982)、丹青名画家吴作人(1908~1995)、一代文豪吴组缃(1908~1994)声震四海;音乐家朱践耳闻名于世。建国后全区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作品竞相问世。截止1987年,全区共成立38个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达1057人。数十年来,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辛勤笔耕,著有专著和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千余篇(首、幅、种)。正如清著名学者张廷玉评说的:“上江人文之盛首推宣城”。
建国以来,全区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87年,有8196人(不含各类学校教师)。科技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1978至1987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27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获省、部级奖励29项,促进了全区各项经济的发展。
全区各项文化事业多萌发于民国时期,建国后蓬勃发展。宣城《民国日报》是境内最早出现的报纸。建国前夕,全区有官、民办报纸7种。建国后,地委先后办有《芜湖报》、《芜湖日报》、《宣州报》。
建国后,广播事业从收音站到广播站,至70年代初,广播网形成。1987年,全区通播率乡镇达99%,行政村95%,村民组50%。
民国时期,境内偶有16毫米黑白无声电影放映。建国后,各县建电影院,成立放映队。电影放映深入集镇、乡村。1987年,全区有放映单位387个,其中35毫米机型单位46个,电影院、影剧院(场)213个,总拥有座位102460个。
1974年10月,全区第一座电视转播台在广德笄山建成,功率300瓦。1987年5月,宣城地区电视转播台正式转播,用两个频道,功率1.05千瓦。1987年,全区有地、县级转播台6座,4.6千瓦;有小型电视差转台95座,1.309千瓦;有卫星地面电视收转站10座。全区电视覆盖率70%。
建国前夕,五县有私营书店12家。建国后,地、县陆续建新华书店,负责各类图书发行。1979至1987年,是全区建国以来图书发行业最繁荣的时期,1987年发行量达1000万册以上。建国前,泾县私家藏书风盛。清时,黄田村朱(珔)创建“小万卷斋”,藏书万卷,颇负盛名。民国时期,黄田村培风中学有“培风图书馆”,后改为“兰波图书馆”。该馆收藏图书数万册。建国后,各县及完全中学建图书馆,县总工会、厂矿、农村设图书室。1987年,各县立图书馆计藏图书16.1万册,年借阅23万人次。
全区传统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春节期间玩龙灯,端午节前后赛龙舟最为盛行。民间歌舞、地方戏活泼多采,丰富了全区文化艺术的宝库。建国至1987年,地区举行过10余次文艺会演,10余次书、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展览和5届体育运动会。1985年起地区每年举行《宣州之声》群众音乐会。首届《宣州之声》组成演出团,应省文化厅邀请在合肥江淮戏院公演,受到好评。
80年代后,中老年健身体育活动兴起。有气功、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拳、慢跑等多种运动项目。同时每天早晨全区有数以千计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境内流行的戏剧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皖南花鼓戏是地区传统剧种。1964年,地区皖南花鼓戏剧团排演大型现代戏《焦裕禄赞歌》,轰动全省。1985年,排演传统剧目《姐妹皇后》,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宣州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丰厚的历史文化。全区现存古迹近600处,革命纪念地40余处。宣城宋代广教寺双塔、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有馆藏文物1300余件。
宣州自古佳山秀水,名冠江南。有被称为“江南诗山”的宣城敬亭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唯一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宣城中国鳄鱼湖;有因李白一曲《赠汪伦》而闻名遐迩的泾县陈村桃花潭;溯桃花潭而上有面积13万亩,连接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的太平湖(陈村水库);还有全省历史最久的,自汉、唐以来就是旅游胜地的广德太极洞。这些景观胜地享誉海内外,每至春暖花开,慕名而来观光者踵迹相接。
建国以来,全区科技事业有较大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87年,有8196人(不含各类学校教师)。科技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1978至1987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27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获省、部级奖励29项,促进了全区各项经济的发展。
全区各项文化事业多萌发于民国时期,建国后蓬勃发展。宣城《民国日报》是境内最早出现的报纸。建国前夕,全区有官、民办报纸7种。建国后,地委先后办有《芜湖报》、《芜湖日报》、《宣州报》。
建国后,广播事业从收音站到广播站,至70年代初,广播网形成。1987年,全区通播率乡镇达99%,行政村95%,村民组50%。
民国时期,境内偶有16毫米黑白无声电影放映。建国后,各县建电影院,成立放映队。电影放映深入集镇、乡村。1987年,全区有放映单位387个,其中35毫米机型单位46个,电影院、影剧院(场)213个,总拥有座位102460个。
1974年10月,全区第一座电视转播台在广德笄山建成,功率300瓦。1987年5月,宣城地区电视转播台正式转播,用两个频道,功率1.05千瓦。1987年,全区有地、县级转播台6座,4.6千瓦;有小型电视差转台95座,1.309千瓦;有卫星地面电视收转站10座。全区电视覆盖率70%。
建国前夕,五县有私营书店12家。建国后,地、县陆续建新华书店,负责各类图书发行。1979至1987年,是全区建国以来图书发行业最繁荣的时期,1987年发行量达1000万册以上。建国前,泾县私家藏书风盛。清时,黄田村朱(珔)创建“小万卷斋”,藏书万卷,颇负盛名。民国时期,黄田村培风中学有“培风图书馆”,后改为“兰波图书馆”。该馆收藏图书数万册。建国后,各县及完全中学建图书馆,县总工会、厂矿、农村设图书室。1987年,各县立图书馆计藏图书16.1万册,年借阅23万人次。
全区传统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春节期间玩龙灯,端午节前后赛龙舟最为盛行。民间歌舞、地方戏活泼多采,丰富了全区文化艺术的宝库。建国至1987年,地区举行过10余次文艺会演,10余次书、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展览和5届体育运动会。1985年起地区每年举行《宣州之声》群众音乐会。首届《宣州之声》组成演出团,应省文化厅邀请在合肥江淮戏院公演,受到好评。
80年代后,中老年健身体育活动兴起。有气功、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拳、慢跑等多种运动项目。同时每天早晨全区有数以千计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境内流行的戏剧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皖南花鼓戏是地区传统剧种。1964年,地区皖南花鼓戏剧团排演大型现代戏《焦裕禄赞歌》,轰动全省。1985年,排演传统剧目《姐妹皇后》,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宣州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丰厚的历史文化。全区现存古迹近600处,革命纪念地40余处。宣城宋代广教寺双塔、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有馆藏文物1300余件。
宣州自古佳山秀水,名冠江南。有被称为“江南诗山”的宣城敬亭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唯一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宣城中国鳄鱼湖;有因李白一曲《赠汪伦》而闻名遐迩的泾县陈村桃花潭;溯桃花潭而上有面积13万亩,连接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的太平湖(陈村水库);还有全省历史最久的,自汉、唐以来就是旅游胜地的广德太极洞。这些景观胜地享誉海内外,每至春暖花开,慕名而来观光者踵迹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