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中小学体育
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宁国府初、高等学堂均开设体操课。
民国初年,中小学规定每周开设2节体操课。区内中、小学常举行体育运动会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民国13年(1924)春,私立皖南中学在宣城举行全区第一次中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
23年,省立第四中学在宣城举行春季运动会,比赛项目径赛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4×100米和4×400米接力、110米高拦、200米低栏;田赛有:铁饼、标枪、铅球、跳高、跳远;田径有五项全能、十项全能赛;球类有:篮球、足球、排球、网球。运动员罗万松以12′4的成绩打破省100米径赛记录,沈家让以1.55米成绩打破省跳高记录。
31年9月,国民党军队五十二师在泾县茂林举行中学生秋季运动会,有旌德、泾县、宣城、南陵4个县7个学校800名运动员参加。
35年秋,泾县县立初级中学为庆祝建校5周年和抗战胜利1周年,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乒乓球等。
36年秋,宁国县立初中举行首届田径运动会,25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60、100、400、800米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同年,宁国学艺班举办“啸天杯篮球赛”,有8个代表队150名运动员参加。
1952年,教育部颁发学校体育有关规定,中小学体育运动纳入正常教学内容,每周2节体育课。1955年,全区开始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7年,宣城中学、宣城师范两校有253人达到“劳卫制”标准。
1963年地区教育局和地区体委利用暑假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后各县也分别办乡镇学校体育教师培训班,效果良好。
1966至1969年,全区中小学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课,未开设体育课,中学组织学生进行军事野营、拉练、防空等活动,名曰“学军”。1970年后恢复体育课,1975年全区中、小学普遍推行“国家锻炼标准”,1979年起执行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暂行规定”,至1987年,全区中学有在校学生62900人,达标的47850人,小学有在校学生71009人,达标的58653人。
70年代,地区体委多次举办中、小学生球类和田径比赛:1972年在广德举办中学生篮球赛,1975年在广德举办田径运动会,同年在宣城举办全区少年篮球赛,各县代表队参加。1977年在广德举办地区中学生足球选拔赛;1978、1979年先后在郎溪举办全区少年篮球赛和全区少年乒乓球赛;1979、1980年先后在宣城举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少年田径运动会;1981年在泾县举办地区少年乒乓球赛;1983、1984年在宣城举办第一、二届少年“奋发杯”田径运动会;1984年在泾县举办地区少年女子篮球选拔赛,同年在宣城举行全区少年中、长跑赛,各县均派代表队参加。
在体育教学中,全区中、小学体育活动项目各有侧重,因而部分学校分别被地区或省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宣城县城关四小、华阳初中,宁国县城关三小、宁国中学,广德县桃州一小、横山中学,郎溪县梅渚中学等于1981年被定为省田径传统学校,泾县城关一小被定为省乒乓球传统学校。1984年,宣城县第二中学被定为省田径传统学校。
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958年,原芜湖地区业余体校成立,开设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技巧6个班,1961年停办。1963年初恢复,开设田径、乒乓球、射击、无线电4个班。射击班在和县、含山、广德三县开办,“文化大革命”开始均停办。
1972年,郎溪成立县业余体校,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3个班,计有70名学生,8名专、兼职教练。1973年宣城县成立业余体校,初设2个田径班,有学员82人,专职教练3人,兼职2人。同年,泾县亦成立业余体校。1975年,宁国县成立业余体校,设篮球、乒乓球、田径3个班。全区共设有田径、游泳、摔跤、拳击、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武术、象棋、围棋等十一个训练项目。至1987年,各业余体校共有学员527人,参加各项田径运动训练计346人。
1972年5县业余体校共有专业教练人员36人,兼职教练员27人,聘任教练员31人。1972年至1987年,在历届省以上体育运动会上,宣城县业余体校学员取得136个第一名,137个第二名,130个第三名。泾县学员取得3个第一名,8个第二名。5县共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及其他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近400名。
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宁国府初、高等学堂均开设体操课。
民国初年,中小学规定每周开设2节体操课。区内中、小学常举行体育运动会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民国13年(1924)春,私立皖南中学在宣城举行全区第一次中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
23年,省立第四中学在宣城举行春季运动会,比赛项目径赛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4×100米和4×400米接力、110米高拦、200米低栏;田赛有:铁饼、标枪、铅球、跳高、跳远;田径有五项全能、十项全能赛;球类有:篮球、足球、排球、网球。运动员罗万松以12′4的成绩打破省100米径赛记录,沈家让以1.55米成绩打破省跳高记录。
31年9月,国民党军队五十二师在泾县茂林举行中学生秋季运动会,有旌德、泾县、宣城、南陵4个县7个学校800名运动员参加。
35年秋,泾县县立初级中学为庆祝建校5周年和抗战胜利1周年,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乒乓球等。
36年秋,宁国县立初中举行首届田径运动会,25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60、100、400、800米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同年,宁国学艺班举办“啸天杯篮球赛”,有8个代表队150名运动员参加。
1952年,教育部颁发学校体育有关规定,中小学体育运动纳入正常教学内容,每周2节体育课。1955年,全区开始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7年,宣城中学、宣城师范两校有253人达到“劳卫制”标准。
1963年地区教育局和地区体委利用暑假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后各县也分别办乡镇学校体育教师培训班,效果良好。
1966至1969年,全区中小学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课,未开设体育课,中学组织学生进行军事野营、拉练、防空等活动,名曰“学军”。1970年后恢复体育课,1975年全区中、小学普遍推行“国家锻炼标准”,1979年起执行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暂行规定”,至1987年,全区中学有在校学生62900人,达标的47850人,小学有在校学生71009人,达标的58653人。
70年代,地区体委多次举办中、小学生球类和田径比赛:1972年在广德举办中学生篮球赛,1975年在广德举办田径运动会,同年在宣城举办全区少年篮球赛,各县代表队参加。1977年在广德举办地区中学生足球选拔赛;1978、1979年先后在郎溪举办全区少年篮球赛和全区少年乒乓球赛;1979、1980年先后在宣城举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少年田径运动会;1981年在泾县举办地区少年乒乓球赛;1983、1984年在宣城举办第一、二届少年“奋发杯”田径运动会;1984年在泾县举办地区少年女子篮球选拔赛,同年在宣城举行全区少年中、长跑赛,各县均派代表队参加。
在体育教学中,全区中、小学体育活动项目各有侧重,因而部分学校分别被地区或省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宣城县城关四小、华阳初中,宁国县城关三小、宁国中学,广德县桃州一小、横山中学,郎溪县梅渚中学等于1981年被定为省田径传统学校,泾县城关一小被定为省乒乓球传统学校。1984年,宣城县第二中学被定为省田径传统学校。
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1958年,原芜湖地区业余体校成立,开设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技巧6个班,1961年停办。1963年初恢复,开设田径、乒乓球、射击、无线电4个班。射击班在和县、含山、广德三县开办,“文化大革命”开始均停办。
1972年,郎溪成立县业余体校,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3个班,计有70名学生,8名专、兼职教练。1973年宣城县成立业余体校,初设2个田径班,有学员82人,专职教练3人,兼职2人。同年,泾县亦成立业余体校。1975年,宁国县成立业余体校,设篮球、乒乓球、田径3个班。全区共设有田径、游泳、摔跤、拳击、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武术、象棋、围棋等十一个训练项目。至1987年,各业余体校共有学员527人,参加各项田径运动训练计346人。
1972年5县业余体校共有专业教练人员36人,兼职教练员27人,聘任教练员31人。1972年至1987年,在历届省以上体育运动会上,宣城县业余体校学员取得136个第一名,137个第二名,130个第三名。泾县学员取得3个第一名,8个第二名。5县共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及其他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近4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