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苗第三节 苗木生产
一、播种育苗
北宋《桐谱》记载,“凡种其子(指桐树种子),当先粪其地,然后匀散之。”这是目前所见涉及安徽地区最早用播种方法培育苗木的记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旌德县尹王侦在他著的《王祯农书》中记载了当时乡民培育马尾松苗木的经验:“春分,甜水漫子,十日治畦,下水土粪,漫散于畦内,或单排点播,上覆土厚二指许,畦上搭矩棚数日。”用松树子培育造林用苗,是对长期依赖松树飞籽成林的一大变革,为扩大松树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松树播种育苗传统经验,在安徽流传很广。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肥西、巢县等地一些乡民以培育马尾松苗木为业,其方法都是播种育苗。
民国4年(1915年),省立森林施业所用播种方法培育26种苗木后,各省立林场、县立苗圃广泛应用播种育苗方法生产苗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各地播种育苗面积占育苗总面积的90%以上,并且积累了不少技术经验。
50年代初,滁县专区部分林场、苗圃在石灰岩发育的偏碱性土地上播种杉木、马尾松、侧柏等树种。由于杉木、马尾松生态习性为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不适应碱性土壤条件,以致发生出苗不齐,幼苗个长纤弱等现象,而适宜于碱性土壤的侧柏,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1958年“大跃进”期间,育苗任务翻番,各地都出现有什么种子育什么苗的情况。有的采集了未完全成熟的种子,含水量高,营养物质处于易溶状态,采下后种仁收缩,籽粒不饱满,发芽率低,幼苗生长细弱;有的是采自“小老树”上的种子,因遗传性状不良,苗木生长差,造林后也多形成“小老树”;有的采自萌芽树上的种子,遗传性状不稳定,往往在苗期就发生变异。江淮丘陵北部,引用未经地理种源试验的南方油桐种子育苗,幼苗遭受严重冻害,而用滁县珠龙桥生长的油桐种子育苗,则无冻害现象。
50年代以来,安徽各地在播种育苗前,采用水浸、沙藏、变温、化学药剂和机械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皮较薄的杨树、柳树、泡桐等种子用冷水浸种催芽24小时即可。用温水浸种,水温不得超过30℃,浸泡12小时;种皮较厚的苦楝、臭椿种子,用60℃的热水浸种24小时;刺槐、皂角、樟树,漆树等树种的种子种皮致密、坚硬、透水性较差,用80~90℃热水烫种10~15分钟,种子倒入热水中时,不断搅拌,使种子受温均匀,当水温降至自然温度时,停止搅拌,再浸泡24小时后,捞到筐篓或蒲包里,每天用25~45℃的温水冲洗1~2次,同时进行搅拌,3~5天,大部分种子裂咀发芽时,即可播种;刺槐种子中有一些硬粒种子,吸水困难,一次烫种还不能吸水膨胀裂咀,可把这些种子挑选出来,再用90℃热水烫种。用浸种催芽的种子播种后,需要保持圃地湿润,如果土壤干燥,种子中的水份会发生反渗现象,导致种子死亡。
二、扦插育苗
元朝旌德县尹王祯在他的《王祯农书·百谷谱》栎类树目中记载:“治,中宽狭正似葱垄,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两时,即触雨时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著垄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少枝。”民国时期,各省立林场用法梧、杨树枝条扦插育苗。中华人民共和网成立初期,局限于用法梧、杨树枝条扦插育苗。1957年,省林科所和霍山县扦插杉木侧枝获得成功后,各地采集多种树种枝条和毛白杨枝、根条进行扦插育苗试验工作。70年代初,扦插育苗技术在安徽得到推广应用。首先是淮北地区采集大官杨枝条和泡桐根条扦插、繁育,为绿化平原提供大量苗木。接着,各地试验用枝插法繁殖水杉、桂花、雪松、柏类苗木获得成功,促进了城市和石质山地绿化的进展。
安徽林业职工在扦插育苗实践中,常用插条生根率高低作为衡量各树种繁育难易的指标。据徽州地区林科所试验结果:生根率达90%以上的有杨树、柳树、石榴、大叶黄杨、罗汉松、红豆杉、凤尾柏等;生根率达80~90%的有法梧、翠柏、山茶花、园柏、金钟花等;生根率达70~80%的有桂花、瓜子黄杨、台湾杉;生根率达60~70%的有雪松、铺地柏、池杉;生根率达50~60%的有龙柏、铅笔柏、孔雀柏;生根率在50%以下的有三尖杉、水松等。据省林科所试验结果:幼树上的枝条比老树上的枝条分生能力较强,扦插后愈合生根快,成活率高。70年代中期,各地开始建立采穗圃,专供采集扦插育苗的插条之用。同一棵树,以树冠中上部枝条为佳。柏类、松类、水池杉以一年生枝条主梢发根能力最强。杨树、法梧的枝条以中、下部生根率高,基部次之,梢部最低;樟树和落羽杉以枝条基部的生根率最高,中部次之。
60年代及其以前各地对采下的扦插用枝条,多用浸水加温催根处理。自70年代起,安徽省林科所和一些林场苗圃,用500ppmα—荼乙酸、500ppm吲哚乙酸等生长激素快蘸枝条下部2~3秒钟,促进插条早发根,多发根。经过生氏激素处理的柏类插条的成活率达80%以上。
安徽以春季扦插为主,秋季多在温室内进行。来安县独山乡磁山林场于70年代初,选择座北朝南的土地作圃地,苗床周围砌墙(前墙高30厘米,后墙高70厘米),上面覆盖塑料薄膜防寒,于冬季扦插铅笔柏,70天后开始生恨。扦插的角度有垂直插和倾斜插两种,扦插深度为插穗的一半到2/3。插穗插下后随即压实插穗周围的土壤,防止透风。
泡桐、毛白杨、漆树等树种,地上部分器官生根比较困难,而它们的侧根具有产生不定芽的能力,安徽林业工作者利用这一特点,采集泡桐等母树周围的侧根进行扦插育苗。实践证明,以1~2年苗木侧根萌芽率高,故多在苗木出圃时,从苗木根系中修剪部分种根,残留在上中的根系也可作种根。种根长15~20厘米,大头粗度1.5~4厘米,上端平剪,下端斜修。插根有直插、斜插、平埋三种方法。以直插为好。一般在4月上中旬扦插,种根扦插后20天开始发芽,5月中旬前后基本上即可发齐。当一个种根萌发几个嫩枝时,及时去掉弱枝,保留一个健壮的苗子。
1977年,徽州地区林科所用油茶带芽叶片(一叶一芽)进行叶插,取得了生根成活成苗的效果,油茶叶扦插苗造林成活率达91%。三、嫁接育苗
安徽应用嫁接技术繁殖果树花卉的历史久远,广泛用于林业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0年,亳县魏岗人民公社豆阁园林场以枫杨为砧木,核桃为接穗,用芽接法接厂2100株,成活1730株,成活率达82%。同年,淮南市上窑林场利用分布较广的野生酸枣为砧木,以品质优良枣树枝芽为接穗,嫁接建成500亩枣园。1977年,安徽省林科所在滁县沙河集苗圃地,用黄松幼苗为砧木,雪松枝条为接穗,嫁接后的雪松苗,当年生高40厘米,两年生苗高达100厘米以上,地际直径1.5厘米。与雪松扦插苗相比,高度超过5倍,出圃时间提前一年。1978~1979年,省林科所用湿地松、火炬松、黑松、马尾松幼苗作砧木,用造林地上5至6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的主、侧梢的顶芽为接穗,采取“顶芽顶端劈接”方法,进行嫁接。具体做法是:三月底、四月初,用单面剃胡须刀片切削火炬松、湿地松新梢上抽出的顶芽或其四周的侧芽为接穗(又称接牙),并在接芽的1/2处的两面相对地向下各削一约30度的斜面,随即在砧木主梢顶芽或侧芽的基部平削去其芽,然后用刀在横切面的中央,垂直切下,切口深度与接芽削面长大致相等,迅速将接芽插下,使砧木切口与接芽削面相对正密合,然后用塑料薄膜带扎紧,成活率达70%以上。
1978年,省林科所技术人员,在沙河集定植的板栗幼树侧枝上嫁接板栗优良品种的芽穗,不仅获得早结果、多结果的效果,而且促使板栗矮化,便于采收果实。同时期在滁县皇甫山林场采取“高截接头”方法(即高截板栗大树枝干,用劈接法嫁接良种板栗穗枝),使老龄板栗恢复生机和结实能力。
四、容器育苗
1980年,省林科所用营养杯培育栓皮栎苗木。营养杯为草、泥结构,其规格:内径8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法:将切碎的稻草均匀掺入泥中,用一只一斤容量的瓶子做杯模,为使泥土不粘附杯模,先将瓶子浸一下水,拿出后再蘸部分草木灰,随即围绕瓶身瓶底糊上泥巴,营养杯制成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备用。营养土是肥沃的土壤表土,或是表土加饼肥拌和而成。播种时,先将晒干的营养杯整齐地排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然后将营养土装入营养杯内,当装至营养杯3/4处时,每个营养杯内横放经过催芽处理的栓皮栎种子1~2粒,上覆盖营养土直至高出营养杯为止。营养杯之间的孔隙和苗床上营养杯周围,均用土填实围紧,浇一次透水,待苗木出齐适应外界条件后,即连杯移植造林,延长造林季节。栓皮栎苗木主根长须根少,起苗时往往铲断根条,上山造林成活率不高,而用营养杯育苗造林则可避免此种弊端。
1980年,省林科所和全椒县林科所合作,试验用营养杯(黄泥制的)加罩塑料薄膜培育火炬松、湿地松苗木,3月11日播种,3月25日即发芽出土。这比同期在苗圃播种的种子发芽期和幼苗出土期提早30天,发芽率在95%以上,60天后连杯上山定植,成活率达100%。
五、林木组织培养育苗
1979年,亳县农林局林木育种协作组,进行林木组织培养育苗试验。试验材料为泡桐、毛白杨茎尖,将其剪成3~5厘米长的小段,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待剥去外皮见到幼叶时,快速地置于70~75%酒精内浸泡30秒钟,再置于饱和漂山粉清液中浸泡15分钟,取出放到无菌箱内用消毒水冲洗3~5次,然后用无菌纱布包住,或者及时用解剖工具逐一剥去外部幼叶,露出黄色半圆球状的圆滑生长点,切取1~2毫米小块(带2个叶原基),置于盛有25毫升培养基的三角瓶中(50毫升),每瓶放置茎尖3~5块,用棉化塞封瓶口后,置于黑暗或光下培养。暗培养的温度为25±1度,光培养白大为26±1度,夜间为15~20度。15~20天分化出簇状绿苗,每簇3~5株。再将它们适时分割置于培养基中,10天左右分化出粗状独立苗木。当年培养的试管泡桐苗平均高3.5厘米,最高达5厘米,主侧根系完满,叶片舒展,色泽浓绿。
六、地膜育苗
地膜育苗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播种育苗的一项保护性技术措施。1979年,我国引进该项技术应用于蔬菜、花生、油菜等生产,防止了低温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获得了增产的效果。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于1983年开始,应用该项技术进行阔叶树种地膜育苗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育苗具有提早发芽,出苗整齐、延长生长期等优点。1984年,固镇县地膜育苗65亩,树种有臭椿、杨树、柳树、川柿、法梧等。经测定,地膜育苗比露地育苗的种子发芽期提早7~21天。1985年,界首等县苗圃应用地膜育苗技术培育泡桐苗。据各地测定资料分析:地膜育苗比露地育苗的幼苗提早15天进入速生期;地膜育苗的当年生泡桐苗平均高3.92米,比露地培育的苗木高24%,平均地径8.2厘米,比露地苗高22%;出圃时根系总条数、总长度为露地苗的12倍;苗木组织充实,比露地苗重26%,苗木的干物质是露苗的3.01倍。
安徽各地在开展地膜育苗过程中,摸索出如下经验:首先因地制宜选择塑料薄膜。实践证明,以0.01~0.02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为好,薄膜过厚不宜紧贴地面,而且成本高。透明膜较黑色膜增温2~4度,而黑色膜能抑制圃地杂草滋生,银灰色能避免蚜虫危害。其次是育苗地要深耕细耙,施足基肥,苗床做成龟背形,不能凹陷,以利薄膜紧贴床面和排水。苗床一般窄于膜宽40厘米左右。再次是细心覆膜播种,苗床做好后,立即覆盖薄膜。覆盖薄膜最好3人一组,由一人伸展薄膜,另二人分别在苗床两侧覆土固定,压实封严,以个见皱纹不浮为好。薄膜覆盖好后,用刀片在应该播种的位置开一个“十”形孔,将种子播于孔内土壤中,用细土盖住种子,封闭薄膜切口,且要稍凸起,以防雨水汇集播种孔位置。用地膜覆盖培育扦插苗时,一般用略粗于插穗的带尖棒直接插通薄膜引穴,插穗插入穴内后,立即压紧和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