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环境卫生
建国初期的环境卫生工作,重点抓农村“粪便无害化”和“饮水卫生化”。
1952年,环境卫生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进行,全区先后填埋污沟洼地,大力开展灭鼠,进行饮用水源消毒,修建垃圾箱,适时清除垃圾,初步改变了城乡环境卫生状况。
1956年,结合除害灭病活动,对农村进一步施行环境卫生改造。
1959年9月,专区组建防疫大队,各县也相继成立防疫机构。环境卫生工作有了专业部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
1964年,全区先后开展了五次规模较大的环境卫生突击活动,修建公共厕所,添置垃圾箱,整修水井,并对水质较差的老井进行定期消毒。
1965年,进行粪管工作试点,宣城、广德、泾县的部分乡镇共建立10个粪管专业队,建了大型全封闭无害化粪池和小型封闭式贮粪池,并结合水管培训了部分饮水消毒员。
1973年,“两管(水管、粪管)、五改(改造厕所、炉灶、水井、牲畜圈、环境)”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宣城县双桥公社土桥大队,高桥公社柿木大队、双河大队,孙埠公社三里大队以及泾县百园公社董村大队等都打有2~3口小水井;百园公社55个生产队有37个生产队实现了粪便无害化管理。在城镇环境卫生改造中,广德县城关镇填平污水沟24条,并疏竣了一条长达万米、多年淤塞的污水沟;郎溪县疏通阴沟100多条,修建公共厕所3个。
1975年,“两管五改”试点发展到145个,共建无害化粪池247个,有66%的农户新砌了省柴灶和烟囱灶。到1983年,全区有420个大队实行“两管五改”。共建沼气池700个、无害化粪池14座、公厕2178个、水井1860口、简易自来水塔15座。宣城县杨泗、孙埠公社和广德县彭村、邱村公社,基本普及了沼气池。
1984年后,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重点抓饮水管理。通过对全区近200万农村人口调查,饮用沟、塘、江、河、湖、库等地表水的占61.74%,饮用井、泉水的占18.31%,饮用自来水的占19.95%;可供水源28207处,其中分散取水人群占91.14%,集中取水人群占8.79%,缺水人口占0.07%。另对18个地表水样点和32个地下水样点进行枯、丰两期水质检查,其中不清洁和极不清洁水质占62.2%,达标水质为37.8%;在抽查199个自来水样点中,获各类水质数据367个,合格率达94.8%,并建立健全了有关水质档案等资料。城镇环境卫生工作主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竞赛活动,泾县城关镇被评为全省文明卫生城镇。
1952年,环境卫生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进行,全区先后填埋污沟洼地,大力开展灭鼠,进行饮用水源消毒,修建垃圾箱,适时清除垃圾,初步改变了城乡环境卫生状况。
1956年,结合除害灭病活动,对农村进一步施行环境卫生改造。
1959年9月,专区组建防疫大队,各县也相继成立防疫机构。环境卫生工作有了专业部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经常化。
1964年,全区先后开展了五次规模较大的环境卫生突击活动,修建公共厕所,添置垃圾箱,整修水井,并对水质较差的老井进行定期消毒。
1965年,进行粪管工作试点,宣城、广德、泾县的部分乡镇共建立10个粪管专业队,建了大型全封闭无害化粪池和小型封闭式贮粪池,并结合水管培训了部分饮水消毒员。
1973年,“两管(水管、粪管)、五改(改造厕所、炉灶、水井、牲畜圈、环境)”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宣城县双桥公社土桥大队,高桥公社柿木大队、双河大队,孙埠公社三里大队以及泾县百园公社董村大队等都打有2~3口小水井;百园公社55个生产队有37个生产队实现了粪便无害化管理。在城镇环境卫生改造中,广德县城关镇填平污水沟24条,并疏竣了一条长达万米、多年淤塞的污水沟;郎溪县疏通阴沟100多条,修建公共厕所3个。
1975年,“两管五改”试点发展到145个,共建无害化粪池247个,有66%的农户新砌了省柴灶和烟囱灶。到1983年,全区有420个大队实行“两管五改”。共建沼气池700个、无害化粪池14座、公厕2178个、水井1860口、简易自来水塔15座。宣城县杨泗、孙埠公社和广德县彭村、邱村公社,基本普及了沼气池。
1984年后,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重点抓饮水管理。通过对全区近200万农村人口调查,饮用沟、塘、江、河、湖、库等地表水的占61.74%,饮用井、泉水的占18.31%,饮用自来水的占19.95%;可供水源28207处,其中分散取水人群占91.14%,集中取水人群占8.79%,缺水人口占0.07%。另对18个地表水样点和32个地下水样点进行枯、丰两期水质检查,其中不清洁和极不清洁水质占62.2%,达标水质为37.8%;在抽查199个自来水样点中,获各类水质数据367个,合格率达94.8%,并建立健全了有关水质档案等资料。城镇环境卫生工作主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竞赛活动,泾县城关镇被评为全省文明卫生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