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解放初期,区辖各县卫生院实行半企业化经营方针,对接管留用的技术人员一般原职原薪不变,行政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当时卫生经费很少,各级人民政府增拨大米给予支持。
1951年,地方财政相继建立,各县始对卫生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对乡镇卫生所实行“任务补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费管理制度,联合诊所本着“量入为出,多留少分”的原则进行管理。
1953年,卫生经费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制度,专署卫生科对省卫生厅预算拨款一次分配到县及地直卫生单位,加强地方管理,统一开支标准。
1958年,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所(门诊部)、产院等被视为集体福利组织,曾一度实行社员看病不要钱,开支经费纳入区、社财政统一核算,由原来的“自负盈亏”改为“差额补贴”。
1960年,执行卫生部《关于减轻病人负担的决定》,县以上医院由“全额管理,差额补助”,改为“定向补贴,预算包干”,人员工资等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开支。是年,全区门诊医疗费下降20~25%,住院费下降25~30%。
1966~1978年,县级医院曾一度取消住院病人预缴现金制度,实行统一结算制;区、社卫生院采取按工资总额实行定额补助办法,其中集体人员补助50%,大中专毕业生补助70%。
1979~1981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卫生经费改为切块管理,由各县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省、地卫生主营部门不再掌握卫生经费的分配,同时全面推行定额补助和任务挂钩的承包责任制。
1985年,全区卫生经费实际支出为6771577元,其中个人部分(工资、福利等)4471014元,占66.03%,公共部分(公务、设备、修缮、业务等费用)2300563元,占33.97%。在支出总数中,县以上医院经费占34.7%,区、社卫生院补助费占25.5%,防疫经费占23.52%,药品检查费占0.46%,妇幼保健费占3.42%,卫校事业费占4.31%,其它经费占8.05%。全区县以上医院年度业务收入共5527000元,其中门诊收入2506000元,占45.34%,住院收入为3021000元,占54.66%。
1987年,全区卫生经费预算指标为844.5万元,实际支出844.5万元,其中用于县以上医院259.3万元,占30.7%,乡镇卫生院补助223.4万元,占26.5%,防疫经费186.2万元,占22%,妇幼保健费35.3万元,占4.2%,卫校事业费31.4万元,占3.7%,其它经费108.9万元,占12.9%。
附:
一、泾县云岭新四军前、后方医院简介
民国27年(1938)7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军部下设军医处,沈其震任处长。军医处设前、后方两所医院,由军医处医政科科长宫乃泉兼任前方医院院长,崔义田任后方医院院长。医院利用竹、草建病室,共有简易病床370张。
新四军医院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医院建有严格的医疗管理制度。主治医师每天查房,对重患者一日多次巡视。护士每天早、晚交接班,坚持护理记录,还常为重病号作特别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医疗工作分为门诊和住院治疗,既为军人治病,也为百姓看病。当时常见病有疟疾、痢疾、消化性溃疡、结核病、疥疮以及下肢溃疡、疝气等。外科最大手术是胃肠吻合术。民国39年,军医处增设卫生保健科,先后由齐仲桓、杨光任科长,坚持预防为主,为部队和当地民众种牛痘,注射三联疫苗,开展灭疥活动;编印了卫生宣传刊物《大众卫生》、《军人卫生手册》和《保健员三大任务》;举办炊事员培训班,食用加碘盐,预防甲状腺肿。医院的药品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外知名人士的捐助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的援助,其次由国民党第三战区军医处拨给少量药材以及自购一些零星药品。当时主要药品有硫磺膏、奎宁、阿斯匹灵、硫酸镁、硫酸钠、苏打、布朗氏复方片、多佛氏粉片、复方樟脑酊、十滴水及少量专为外伤镇痛用吗啡类药品。
二、外地驻宣主要厂(场)矿医院简介
上海白茅岭农场医院该院系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隶属上海市劳改局,院址郎溪县凌笪乡境内。1956年,上海市劳改局在郎溪白茅岭建农场,设立医务所。次年医务所扩建为医院,始设病床50张,简易床位100张。1965年,医院移址扩建,正规病床增加到100张。1978年新建门诊楼一幢。1984年建犯人病房14间(床位30张)。1987年,全院开放床位150张(含犯人病床30张),职工169人(其中卫技人员106人)。日均门诊173.4人次,日均出院3.1人次,病床使用率37.5%。
上海军天湖农场医院该院隶属上海市劳改局,院址宣城县寒亭乡境内。1962年6月由福建迁来,时有职工25人,病床100张。1964年医务人员增加到40余人,始配30毫安X光机1台。1978年又迁至现址,医务人员增到80余人。1987年,全院开放床位100张,职工131人(其中卫技人员90人),日均门诊113.7人次,日均出院2.6人次,病床使用率37.17%。
安徽省南湖劳教管理处医院该院前身为安徽省芜湖专区新生墨矿医院,建于1959年,始有床位30张,隶属安徽省司法厅劳改局,院址宣城县丁店乡境内。1962年更名南湖农场医院,床位扩至60张。1985年再度更名为安徽省南湖劳教管理处医院,床位增至80张。1987年,全院职工102人(其中卫技人员80人),开放床位100张,日均门诊39.7人次,日均出院1.6人次,病床使用率56.11%。
安徽省国营十字铺茶场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农垦总公司,院址郎溪县十字铺。前身为安徽省国营宣郎广农场卫生所,建于1954年,始设病床10张。1958年,床位发展到38张。197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卫生队,病床扩至50张。1975年,兵团撤销,更名安徽省国营十字铺茶场医院。1987年,全院职工83人(其中卫技人员50人),开放病床50张,日均门诊228.7人次,日均出院2.5人次,病床使用率62.2%。
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职工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农垦总公司,前身为敬亭山茶林场医务室,建于1965年,院址宣城县敬亭乡境内。1969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七团卫生队,设病床50张。1975年,兵团撤销,更名为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职工医院。1987年,全院职工28人(其中卫技人员25人),开放病床30张,日均门诊40人次,日均出院0.2人次,病床使用率28%。
安徽省宁国水泥厂职工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建材局,建于1979年,院址宁国县山门乡境内,下设3个卫生所,承担本厂职工的医疗、防疫、保健及周围群众的医疗工作。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及五官科。1987年,全院职工58人(其中卫技人员52人),开放病床50张,日均门诊123人次,日均出院1人次,病床使用率34%。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新线运输处医院该院隶属铁道部第四工程局,院址宁国县城。1980年由湖南迁来。设床位40张,附设4个地段卫生所、4个直属保健站,承担铁路职工卫生防疫及医疗保健任务。临床科室设有内儿科、普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及检验室、放射室、手术室、药房、供应室等。1987年,全院职工75人(其中卫技人员64人),开放病床40张,日均门诊250.6人次,日均出院0.6人次,病床使用率26.49%。
三、宣城地区援外、援藏医护人员
1966年12月至1981年9月,地区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0名医护人员参加省统一组织的医疗队出国和进藏援助;该院药剂师陈秀君(女),曾随其爱人支援西藏14年零2个月。
宣城地区人民医院援外援藏医护人员表
四、宣城地区古代名医
宣城地区古代名医表
1951年,地方财政相继建立,各县始对卫生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对乡镇卫生所实行“任务补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费管理制度,联合诊所本着“量入为出,多留少分”的原则进行管理。
1953年,卫生经费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制度,专署卫生科对省卫生厅预算拨款一次分配到县及地直卫生单位,加强地方管理,统一开支标准。
1958年,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所(门诊部)、产院等被视为集体福利组织,曾一度实行社员看病不要钱,开支经费纳入区、社财政统一核算,由原来的“自负盈亏”改为“差额补贴”。
1960年,执行卫生部《关于减轻病人负担的决定》,县以上医院由“全额管理,差额补助”,改为“定向补贴,预算包干”,人员工资等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开支。是年,全区门诊医疗费下降20~25%,住院费下降25~30%。
1966~1978年,县级医院曾一度取消住院病人预缴现金制度,实行统一结算制;区、社卫生院采取按工资总额实行定额补助办法,其中集体人员补助50%,大中专毕业生补助70%。
1979~1981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卫生经费改为切块管理,由各县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省、地卫生主营部门不再掌握卫生经费的分配,同时全面推行定额补助和任务挂钩的承包责任制。
1985年,全区卫生经费实际支出为6771577元,其中个人部分(工资、福利等)4471014元,占66.03%,公共部分(公务、设备、修缮、业务等费用)2300563元,占33.97%。在支出总数中,县以上医院经费占34.7%,区、社卫生院补助费占25.5%,防疫经费占23.52%,药品检查费占0.46%,妇幼保健费占3.42%,卫校事业费占4.31%,其它经费占8.05%。全区县以上医院年度业务收入共5527000元,其中门诊收入2506000元,占45.34%,住院收入为3021000元,占54.66%。
1987年,全区卫生经费预算指标为844.5万元,实际支出844.5万元,其中用于县以上医院259.3万元,占30.7%,乡镇卫生院补助223.4万元,占26.5%,防疫经费186.2万元,占22%,妇幼保健费35.3万元,占4.2%,卫校事业费31.4万元,占3.7%,其它经费108.9万元,占12.9%。
附:
一、泾县云岭新四军前、后方医院简介
民国27年(1938)7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军部下设军医处,沈其震任处长。军医处设前、后方两所医院,由军医处医政科科长宫乃泉兼任前方医院院长,崔义田任后方医院院长。医院利用竹、草建病室,共有简易病床370张。
新四军医院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医院建有严格的医疗管理制度。主治医师每天查房,对重患者一日多次巡视。护士每天早、晚交接班,坚持护理记录,还常为重病号作特别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医疗工作分为门诊和住院治疗,既为军人治病,也为百姓看病。当时常见病有疟疾、痢疾、消化性溃疡、结核病、疥疮以及下肢溃疡、疝气等。外科最大手术是胃肠吻合术。民国39年,军医处增设卫生保健科,先后由齐仲桓、杨光任科长,坚持预防为主,为部队和当地民众种牛痘,注射三联疫苗,开展灭疥活动;编印了卫生宣传刊物《大众卫生》、《军人卫生手册》和《保健员三大任务》;举办炊事员培训班,食用加碘盐,预防甲状腺肿。医院的药品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外知名人士的捐助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的援助,其次由国民党第三战区军医处拨给少量药材以及自购一些零星药品。当时主要药品有硫磺膏、奎宁、阿斯匹灵、硫酸镁、硫酸钠、苏打、布朗氏复方片、多佛氏粉片、复方樟脑酊、十滴水及少量专为外伤镇痛用吗啡类药品。
二、外地驻宣主要厂(场)矿医院简介
上海白茅岭农场医院该院系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隶属上海市劳改局,院址郎溪县凌笪乡境内。1956年,上海市劳改局在郎溪白茅岭建农场,设立医务所。次年医务所扩建为医院,始设病床50张,简易床位100张。1965年,医院移址扩建,正规病床增加到100张。1978年新建门诊楼一幢。1984年建犯人病房14间(床位30张)。1987年,全院开放床位150张(含犯人病床30张),职工169人(其中卫技人员106人)。日均门诊173.4人次,日均出院3.1人次,病床使用率37.5%。
上海军天湖农场医院该院隶属上海市劳改局,院址宣城县寒亭乡境内。1962年6月由福建迁来,时有职工25人,病床100张。1964年医务人员增加到40余人,始配30毫安X光机1台。1978年又迁至现址,医务人员增到80余人。1987年,全院开放床位100张,职工131人(其中卫技人员90人),日均门诊113.7人次,日均出院2.6人次,病床使用率37.17%。
安徽省南湖劳教管理处医院该院前身为安徽省芜湖专区新生墨矿医院,建于1959年,始有床位30张,隶属安徽省司法厅劳改局,院址宣城县丁店乡境内。1962年更名南湖农场医院,床位扩至60张。1985年再度更名为安徽省南湖劳教管理处医院,床位增至80张。1987年,全院职工102人(其中卫技人员80人),开放床位100张,日均门诊39.7人次,日均出院1.6人次,病床使用率56.11%。
安徽省国营十字铺茶场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农垦总公司,院址郎溪县十字铺。前身为安徽省国营宣郎广农场卫生所,建于1954年,始设病床10张。1958年,床位发展到38张。197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卫生队,病床扩至50张。1975年,兵团撤销,更名安徽省国营十字铺茶场医院。1987年,全院职工83人(其中卫技人员50人),开放病床50张,日均门诊228.7人次,日均出院2.5人次,病床使用率62.2%。
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职工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农垦总公司,前身为敬亭山茶林场医务室,建于1965年,院址宣城县敬亭乡境内。1969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七团卫生队,设病床50张。1975年,兵团撤销,更名为安徽省国营敬亭山茶场职工医院。1987年,全院职工28人(其中卫技人员25人),开放病床30张,日均门诊40人次,日均出院0.2人次,病床使用率28%。
安徽省宁国水泥厂职工医院该院隶属安徽省建材局,建于1979年,院址宁国县山门乡境内,下设3个卫生所,承担本厂职工的医疗、防疫、保健及周围群众的医疗工作。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及五官科。1987年,全院职工58人(其中卫技人员52人),开放病床50张,日均门诊123人次,日均出院1人次,病床使用率34%。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新线运输处医院该院隶属铁道部第四工程局,院址宁国县城。1980年由湖南迁来。设床位40张,附设4个地段卫生所、4个直属保健站,承担铁路职工卫生防疫及医疗保健任务。临床科室设有内儿科、普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及检验室、放射室、手术室、药房、供应室等。1987年,全院职工75人(其中卫技人员64人),开放病床40张,日均门诊250.6人次,日均出院0.6人次,病床使用率26.49%。
三、宣城地区援外、援藏医护人员
1966年12月至1981年9月,地区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0名医护人员参加省统一组织的医疗队出国和进藏援助;该院药剂师陈秀君(女),曾随其爱人支援西藏14年零2个月。
宣城地区人民医院援外援藏医护人员表
四、宣城地区古代名医
宣城地区古代名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