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岁时习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自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是我国民间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各县习俗大同小异,旧时都要拜神像,祀祖先,拜尊长,点烛焚香,鸣炮开“财门”。宁国县有“村比爆声长,户比爆声响”之说。开门之后,宣城、郎溪、泾县、宁国习俗要由家主带领子弟,手持姓氏灯笼向四方揖拜“神灵”,到附近的寺庙进香,谓之“出行”。回来先拜列祖列宗,再拜尊长,是谓“拜年”。广德人是初一拜家门,初二拜邻村,初三拜丈人;泾县人是初一拜尊长,初二朋辈互拜;宣城人是初一拜尊长,初二拜远亲;宁国人是初一拜外婆,初二亲友互拜。拜年延续的时间各县长短不一,宁国人是:“年过十五月过半,拜年拜到正月半”;广德人是“青草盖驴蹄,仍是拜年时”。从初一到十五,人们走亲访友,叙旧话新,互致祝贺,民间各种传统文艺,竞相活动。
新年三天,家家饮早茶,吃早点,有的吃“长寿面”,有的吃五香蛋,也有吃饺子的。客籍人则三天不动刀,不倒水,不扫地,谓之“聚财”。
建国后,春节放假三天,民间仍称“过年”。但旧习已改,提倡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开展拥军优属,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开展各种健康的富有时代色彩的文娱活动。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叫“灯节”,民间有“元宵大似年”之说。是日家家吃汤圆(元宵),也有吃饺子的。晚上闹灯会,花灯陆续上街,花市灯如昼,或放礼炮,或放焰火,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灯有各式各样,如龙灯、马灯、狮子灯、高跷、挑花篮,其中郎溪县的小马灯,十番锣鼓,千样打扮,伴以流星,引人入胜;广德县的马灯附有多样神灯,如“上八宝”、“下八宝”、“四大妖”、“四小妖”,还有“四茶盘”、“四茶篓”组成的采茶灯和“捧花瓶”、“滚盾牌”、“飞蝴蝶”组成的十二彩灯。出灯时,号角齐鸣,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浩浩荡荡,气氛十分热烈。宣城的高跷灯,多种人物扮相,跷高人更高,玩起来动作灵便,有惊无险。是日家中处处点灯,客籍人用面粉做成各式小灯,叫做面灯。宁国人这一天还要“送祖”。
清明节旧俗要扫祖墓,祭祖庙,家家插柳条,客居外地的也要回家扫墓。是日宣城、广德、泾县有做“艾蒿粑粑”的习俗,后来演变成时令小吃。青年男女盛装结伴到附近寺庙烧香祈神,或到郊外作踏青之游。建国后扫墓培坟挂纸之俗仍在,中小学生结队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凭吊英灵,缅怀先烈,表达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精神的心愿。
端阳节是日家家吃糯米粽子、咸鸭蛋,喝雄黄酒,旧时堂前悬挂锺馗像,门前插艾蒿、菖莆,用苍术、菖莆烧烟薰住室和畜禽舍栏,孩子们胸前挂各式香袋。宁国县胡乐乡兴吃米酒,湖北籍人张贴张天师画像,撒雄黄酒、石灰。有的地方还赛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应时糕点有绿豆糕、粉蒸糕等。建国后,喝雄黄酒、挂锺馗像已基本绝迹,赛龙舟偶尔为之。唯吃粽子、绿豆糕等相承不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备祭品祀祖先,寺庙僧道斋醮抚孤鬼,名“盂兰盆会”。宁国县港口地区设“三牲”施野鬼孤魂。宣城人是夜于宛溪河上放河灯(状似荷花,故称“荷花灯”)。泾县理发业工人是晚放河灯祀水神。建国后此俗已废,但近年又有复起之势。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这天家人团聚,家家备月饼、板栗(宣城人还有菱、藕、石榴),点烛焚香祀月宫,品饼赏月。宁国县东乡一带兴打糍粑,宣城人兴包粽子。是日子婿要买烟酒礼品孝敬老人。旧时还有“摸秋”的习俗,希望得子者于是夜外出“偷”瓜,如摸到大南瓜,立即匆匆抱回,象征抱“子”回家。广德有的“摸秋”人将“摸”得的“子”送给求子心切的亲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俗或登高赋诗,或饮菊花酒,或放风筝。宁国县胡乐乡兴吃糍粑,广德县兴制“重阳糕”,泾县则包糯米粽子。建国后重阳节的风俗已淡薄,近年来改为老人节或称敬老日,是日各地皆举行敬老活动。
腊八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城乡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传佛祖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佛教徒以香米、果实煮粥供佛,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是日城乡居民用百果煮粥,称做“腊八粥”。大户人家竞巧争奇,标新立异,互相馈赠品尝。广德人煮的“腊八粥”有甜有咸,风味各异。此俗今仍相承。
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的)叫做“小年”。是日家家送“灶神”,本籍人做糯米团,湖北籍人打糍粑。旧俗有“二十三团子二十四饭,长工吃了好滚蛋”,“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的说法。佣人、长工于是日回家,手工工人也于此日收工。送灶后家家忙于筹办年事,准备过新年。
除夕农历年底(习惯称年三十)是一年一度的“除夕”。是日家家贴春联,挂中堂,贴年画,傍晚祭神供祖,吃年饭,旅外家人都回家“团年”,不能回家的,吃年饭时要留一空位、置一副碗筷。午夜家家鞭炮长鸣迎接新年。全家人坐待天明,是谓“守岁”。建国后,送灶祭祖习俗已废,也不再守岁。近年来家家欢聚在电视机旁观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
二、法定节日
1、民国时期法定节日
公历1月1日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是日机关、团体放假一天,悬挂彩旗,集会庆祝。4月5日是儿童节,各地小学集会庆祝。8月27日是教师节,是日学界休假一天,各校教师集会纪念。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机关、团体、学校悬旗志庆,集会纪念。10月10日为国庆节,又称“双十节”,机关、团体、学校悬旗扎彩集会庆祝,休假一天。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诞辰,休假一天,集会纪念。
2、建国后法定节日
元旦公历1月1日,放假一天,机关、团体、学校扎彩挂灯,举办文娱活动,向烈军属拜年。朋友之间互赠贺年片。
“三八”妇女节是日各界妇女放假半天,各级妇联召开会议,表彰“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
“五一”劳动节是日放假一天,机关、团体张贴大幅标语,各级政府召开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大会。
“五四”青年节是日各级共青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激励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六一”儿童节是日小学、幼儿园放假一天,举办故事会、文艺演出、体育游戏等活动。
“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党的各级组织举办纪念活动。
“八一”建军节是日各地都开展拥军和慰问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退伍军人活动。
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议,规定每年9月1O日为教师节。是日各级党政领导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各地举行座谈会、表彰大会,以示对教师的尊重。
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放假两天,机关、团体、学校、厂矿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和文艺演出。人们探亲会友,游览胜景,或合家团聚,欢度佳节,蔚成新风。
春节俗称“过年”,自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是我国民间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各县习俗大同小异,旧时都要拜神像,祀祖先,拜尊长,点烛焚香,鸣炮开“财门”。宁国县有“村比爆声长,户比爆声响”之说。开门之后,宣城、郎溪、泾县、宁国习俗要由家主带领子弟,手持姓氏灯笼向四方揖拜“神灵”,到附近的寺庙进香,谓之“出行”。回来先拜列祖列宗,再拜尊长,是谓“拜年”。广德人是初一拜家门,初二拜邻村,初三拜丈人;泾县人是初一拜尊长,初二朋辈互拜;宣城人是初一拜尊长,初二拜远亲;宁国人是初一拜外婆,初二亲友互拜。拜年延续的时间各县长短不一,宁国人是:“年过十五月过半,拜年拜到正月半”;广德人是“青草盖驴蹄,仍是拜年时”。从初一到十五,人们走亲访友,叙旧话新,互致祝贺,民间各种传统文艺,竞相活动。
新年三天,家家饮早茶,吃早点,有的吃“长寿面”,有的吃五香蛋,也有吃饺子的。客籍人则三天不动刀,不倒水,不扫地,谓之“聚财”。
建国后,春节放假三天,民间仍称“过年”。但旧习已改,提倡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开展拥军优属,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开展各种健康的富有时代色彩的文娱活动。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叫“灯节”,民间有“元宵大似年”之说。是日家家吃汤圆(元宵),也有吃饺子的。晚上闹灯会,花灯陆续上街,花市灯如昼,或放礼炮,或放焰火,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灯有各式各样,如龙灯、马灯、狮子灯、高跷、挑花篮,其中郎溪县的小马灯,十番锣鼓,千样打扮,伴以流星,引人入胜;广德县的马灯附有多样神灯,如“上八宝”、“下八宝”、“四大妖”、“四小妖”,还有“四茶盘”、“四茶篓”组成的采茶灯和“捧花瓶”、“滚盾牌”、“飞蝴蝶”组成的十二彩灯。出灯时,号角齐鸣,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浩浩荡荡,气氛十分热烈。宣城的高跷灯,多种人物扮相,跷高人更高,玩起来动作灵便,有惊无险。是日家中处处点灯,客籍人用面粉做成各式小灯,叫做面灯。宁国人这一天还要“送祖”。
清明节旧俗要扫祖墓,祭祖庙,家家插柳条,客居外地的也要回家扫墓。是日宣城、广德、泾县有做“艾蒿粑粑”的习俗,后来演变成时令小吃。青年男女盛装结伴到附近寺庙烧香祈神,或到郊外作踏青之游。建国后扫墓培坟挂纸之俗仍在,中小学生结队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凭吊英灵,缅怀先烈,表达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精神的心愿。
端阳节是日家家吃糯米粽子、咸鸭蛋,喝雄黄酒,旧时堂前悬挂锺馗像,门前插艾蒿、菖莆,用苍术、菖莆烧烟薰住室和畜禽舍栏,孩子们胸前挂各式香袋。宁国县胡乐乡兴吃米酒,湖北籍人张贴张天师画像,撒雄黄酒、石灰。有的地方还赛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应时糕点有绿豆糕、粉蒸糕等。建国后,喝雄黄酒、挂锺馗像已基本绝迹,赛龙舟偶尔为之。唯吃粽子、绿豆糕等相承不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备祭品祀祖先,寺庙僧道斋醮抚孤鬼,名“盂兰盆会”。宁国县港口地区设“三牲”施野鬼孤魂。宣城人是夜于宛溪河上放河灯(状似荷花,故称“荷花灯”)。泾县理发业工人是晚放河灯祀水神。建国后此俗已废,但近年又有复起之势。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这天家人团聚,家家备月饼、板栗(宣城人还有菱、藕、石榴),点烛焚香祀月宫,品饼赏月。宁国县东乡一带兴打糍粑,宣城人兴包粽子。是日子婿要买烟酒礼品孝敬老人。旧时还有“摸秋”的习俗,希望得子者于是夜外出“偷”瓜,如摸到大南瓜,立即匆匆抱回,象征抱“子”回家。广德有的“摸秋”人将“摸”得的“子”送给求子心切的亲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俗或登高赋诗,或饮菊花酒,或放风筝。宁国县胡乐乡兴吃糍粑,广德县兴制“重阳糕”,泾县则包糯米粽子。建国后重阳节的风俗已淡薄,近年来改为老人节或称敬老日,是日各地皆举行敬老活动。
腊八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城乡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传佛祖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佛教徒以香米、果实煮粥供佛,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是日城乡居民用百果煮粥,称做“腊八粥”。大户人家竞巧争奇,标新立异,互相馈赠品尝。广德人煮的“腊八粥”有甜有咸,风味各异。此俗今仍相承。
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的)叫做“小年”。是日家家送“灶神”,本籍人做糯米团,湖北籍人打糍粑。旧俗有“二十三团子二十四饭,长工吃了好滚蛋”,“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的说法。佣人、长工于是日回家,手工工人也于此日收工。送灶后家家忙于筹办年事,准备过新年。
除夕农历年底(习惯称年三十)是一年一度的“除夕”。是日家家贴春联,挂中堂,贴年画,傍晚祭神供祖,吃年饭,旅外家人都回家“团年”,不能回家的,吃年饭时要留一空位、置一副碗筷。午夜家家鞭炮长鸣迎接新年。全家人坐待天明,是谓“守岁”。建国后,送灶祭祖习俗已废,也不再守岁。近年来家家欢聚在电视机旁观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精彩节目。
二、法定节日
1、民国时期法定节日
公历1月1日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是日机关、团体放假一天,悬挂彩旗,集会庆祝。4月5日是儿童节,各地小学集会庆祝。8月27日是教师节,是日学界休假一天,各校教师集会纪念。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机关、团体、学校悬旗志庆,集会纪念。10月10日为国庆节,又称“双十节”,机关、团体、学校悬旗扎彩集会庆祝,休假一天。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诞辰,休假一天,集会纪念。
2、建国后法定节日
元旦公历1月1日,放假一天,机关、团体、学校扎彩挂灯,举办文娱活动,向烈军属拜年。朋友之间互赠贺年片。
“三八”妇女节是日各界妇女放假半天,各级妇联召开会议,表彰“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
“五一”劳动节是日放假一天,机关、团体张贴大幅标语,各级政府召开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大会。
“五四”青年节是日各级共青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激励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六一”儿童节是日小学、幼儿园放假一天,举办故事会、文艺演出、体育游戏等活动。
“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党的各级组织举办纪念活动。
“八一”建军节是日各地都开展拥军和慰问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退伍军人活动。
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议,规定每年9月1O日为教师节。是日各级党政领导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各地举行座谈会、表彰大会,以示对教师的尊重。
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放假两天,机关、团体、学校、厂矿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和文艺演出。人们探亲会友,游览胜景,或合家团聚,欢度佳节,蔚成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