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林业专业教育始于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25年(1936年),先后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森林科和7所初级农林学校,进行林业或农林教育。民国26年(1937年),各校受抗日战争影响,停止办学。民国27年(1938年)后,陆续恢复和新建一批职业学校。民国37年(1948年)8月统计,全省有9所公私立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置林科或农林科。民国33年(1944年),安徽学院皖南分院设置农林系森林组,开创了安徽林业高等教育。民国35年(1946年)秋,国立安徽大学农学院设立森林系。至民国37年(1948年),据现有资料统计,全省共培养中、初级林业技术人才572人,高级林业技术人才50人(在校生)。由于当时林业生产落后,历届林科毕业生从事林业工作的寥寥无几。
建国后,安徽省人民政府重视林业教育。1952~1956年,先后创办了两所中等林业学校,同时,改善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教学条件,扩大招生数量。1958~1960年,在“教育革命”和“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全省有8个地、市和2个县建立10所中等林业(园林)学校;人民公社、林业站、国营林场兴办半日制初级林业(园林)学校达117所。安徽农学院增设森工系、园艺系和经济林、林化、木材加工、果树等专业。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合安徽林业教育情况,撤销了地、市、县办的中、初级林业学校和安徽农学院的森工系、园艺系。1964年,安徽林业部门遵照“两种教育制度”的精神,设立了4所半耕半读林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徽林业教育遭受严重破坏,中等林业学校和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全部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1969年,全省林业学校师生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散失殆尽。1970年,安农林学系恢复办学,1972~1976年,先后恢复黄山、管店林校(现为合肥林校)。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林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安徽通过发展林业教育,先后培养林学本科生1748人,大专生122人,研究生5人,中专生6137人,培训职工3597人。由高等院系代培、函授,进修及成人教育的教师、干部共497人。
据史料记载,安徽古人在生产劳动中渐次掌握和发展林业科学技术。北宋铜陵人陈翥采集桐树种子,育苗造林,研究桐树特性和繁殖技术,于宋皇元年(1049年)著《桐谱》流传后世。元时王帧、明末清初方以智等一些有识之士,总结前人林业生产经验,或教民树艺、或亲自植树,研究和发展林业生产技术。民国期间林业部门结合生产开展采种、育苗、造林和引种技术的研究工作。
建国后,安徽省林业部门在继承传统技术经验的同时,采取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试验和考察、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发展林业科学技术,取得了200多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在育苗方面制定的“苗木标准”,提出了标准苗木的判别标志及其定量指标。在造林方面研究出杉木、马尾松、泡桐、杨树、板栗等树种的速生丰产规律和技术措施,为建设高质量速生丰产林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良种选育研究中,发掘和培育出一批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用途较广的珍稀树种或品种,已得到推广应用。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探索出松毛虫、大袋蛾、大牛等害虫的消长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把马尾松毛虫等害虫控制在长期不成灾的限度以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集材技术方面,研制成各种滑道、木轨道、索道等设施,解决了深山区木材集运困难,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在林产化工方面,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制成脲醛予缩液,达到国内80年代技术水平。全省林业部门还注重林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尽力使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推动林业建设的发展。
安徽广大科技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林业学术交流活动,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有力地提高了林业科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