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纺织、服装工业
一、棉织
清同治年间,邑人吴国基在州城西笔架山附近开办织布机坊,有木机120台。光绪年间增至200多台,有机匠300余名。机坊生产的印花毛巾、手帕等,远销苏、沪、杭地区。民国2年(1913),陈言和吴光谟在县城秀园坊开办广盛染织布厂,有木机160台,女工160人。技师从上海聘来,棉纱亦自上海购进。8年,该厂产白大线布、花条布和爱国各色布6600匹。产品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宣城、郎溪等县。20年,在县城先后开办的业兴、叶恒、广生3家织布机坊,规模较小。
民国26年冬,以上织布厂、坊俱为日军飞机炸毁。29年6月,县商会常务委员吴廷澜在县城开办一家官商合办的纺织厂,雇工人16名,月产毛巾200条、布240匹。
民国33年,吴国基之子吴光斗继承父业,在城南夫子庙开办永隆织布厂,生产白市布和花床单。不久,又被日机炸毁。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全县共有大小织布机坊20余家。其中县城只有叶家、李家、 陈家3家机坊,各有木机20余台,生产白老布和米桐布。
1953年城内组成了日新棉织生产合作社,有职工70余人。1956年,有铁木织机46台,职工增至120多人。1958年该社更名为地方国营广德县纺织厂。有铁木机220台,职工200余人。1959年停办。1961年原纺织厂30多名职工重新组成县针织社,1969年更名为广德县染织厂,生产棉布、蚊帐布、彩条被单布等。1978年,县染织厂购进自动铁木机、滑水机、大筒车、经车、纬车、打捆机等设备,形成机械化一条龙生产线,新增产品有中长华达呢,金银丝女格呢、线呢、化纤布等,产品十分畅销。1987年染织厂有自动织布机76台,职工214人,固定资产70多万元,当年生产布匹60万米,产值88.2万元。
另外,建于1980年的山北乡毛纺织厂,因原料完全从外地购进,加之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1987年产值仅6万余元。
二、丝织
广德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唐朝的贡品中就有广德产的丝和丝织品。明万历《广德州志》载,万历七年(1579)朝廷曾在广德分造绢丝。清咸丰、同治年间,兵燹疫疠,境内人几绝迹,丝织业始废。清末,大批移民入境垦殖、蚕桑业缓慢复苏。民国8年(1919)全县仅有5家茧行,所收蚕茧主要销往外地。直至建国前,丝织业亦未恢复。
建国后,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随之,桑园面积逐年扩大,蚕茧产量渐渐增加。1982年全县桑 园面积18945亩,产茧155吨。1983年和1984年两年连续遭洪水袭击,水冲沙压,桑园面积锐减。1987年桑园面积9901亩,产茧297吨。
1979年,四合乡率先开办广德丝织厂,生产软缎被面及涤纶华达呢等产品。翌年,该乡又办起了广德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1987年,又一家丝织厂在四合建成投产。以建厂先后,两厂分别定名为广德县第一丝织厂和广德县第二丝织厂。是年,广德县缫丝厂有缫丝机128台,职工586人,创产值310.3万元;广德县第一丝织厂有丝织机50台,并丝机12台,卷纬机2台,职工215人,创产值56.5万元;广德县第二丝织厂创产值35.9万元。
1987年,全县共产丝39.1吨,丝织品13万米。
三、服装、鞋帽
服装民国元年(1912),马祖培在县城开办1家裁缝店,手工缝衣。7年,已发展为拥有10台缝纫机,30余名裁缝的服装店。不久,取名为马德记服装公司。13年前后,又有徐万源、胡振太、葛元丰等缝纫店相继开业。此时,广德服装加工业渐有青帮、红帮之分,青帮用手工缝制便衣,红帮用机器制作制服。26年,全县共有裁缝700余人,其中多数为青帮,红帮人数较少。因红帮使用机器生产,产量、产值均高于青帮。如胡振太裁缝店,有缝纫机30多台,裁缝50余人,主要生产军警制服、学生操衣和中山装等,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马德记服装公司增购机器,主营加工制服。葛元丰缝纫店亦从杭州聘请师傅专作中山装和学生装,业务量逐渐上升。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本县服装加工业由盛而衰。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缝纫店25家,工匠30余人。另有上门服务的手工缝制便衣的裁缝100余人。
1953年至1956年,城关、流洞、誓节、柏垫先后组织起红星、新星、新民、新华4个缝纫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4个社共有缝纫机126台,社员183人。1957年全县年产服装8.7万件。1958年,红星缝纫社改为地方国营广德县服装鞋帽厂后,因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以至销售困难,产品成批积压,企业出现亏损。1963年,工厂恢复集体性质,并划分为服装、鞋帽两个生产合作社。1965年县服装社开始扭亏为盈。1970年更名为广德县服装厂。
1973年11月,城关镇所属一个缝纫组扩建为服装刺绣社,生产机绣童装、枕套、帘围等10多种产品。1981年更名为广德县童装内衣厂。
1975年开始,服装厂和童装内衣厂连续购置了中速平缝机,钉扣机、锁眼机、四针机、压领机、圆领机、液压领机、绣花机、电裁剪等设备,形成了机械流水作业程序。经营也由原先以来料加工为主,改为既承接来料加工,又批量生产成衣供应市场。1987年县服装厂产值32.3万元,县童装内衣厂产值56.8万元。
流洞、誓节、柏垫的缝纫生产合作社以及其他乡镇的缝纫社、缝纫组,生产长期不能形成规模。80年代初,多数已解散,恢复为个体经营。
鞋帽清末移居广德的绩溪人汪大兴,先在西街摆皮匠摊,后开办汪恒太钉鞋店,制作圆口和高帮钉鞋。民国初,李文贤在西街开设同兴昌裁缝店,兼制山袜、圆顶小盘布帽和披肩帽。不久,专制布底、布帮鞋的陈得利、孙丰林2家鞋店在县城开业。民国24年(1935)城内又有专制皮鞋和皮底布鞋的胡复兴、陈万兴、魏德记、王义兴、刘万胜5家鞋店开业。是年,县城共有鞋匠17人。至解放前夕,城内仅存3家鞋店、7名鞋匠。
1953年,县城有鞋匠15人。1956年,城内鞋匠都加入了红星缝纫生产合作社,生产鞋帽并承接修补业务。翌年,自筹资金1.8万元,购进两部鞋底机和8台草帽机,开始半机械化生产。
1963年红星缝纫生产合作社分为服装、鞋帽两个生产合作社。1965年,鞋帽生产合作社开始扭亏转盈,当年,创产值7.57万元。1970年更名为广德县鞋帽厂。1985年生产皮鞋8126双、布鞋9937双,总产值17.7万元。1987年产皮鞋2800双,布鞋数千双,总产值8.5万元。
清同治年间,邑人吴国基在州城西笔架山附近开办织布机坊,有木机120台。光绪年间增至200多台,有机匠300余名。机坊生产的印花毛巾、手帕等,远销苏、沪、杭地区。民国2年(1913),陈言和吴光谟在县城秀园坊开办广盛染织布厂,有木机160台,女工160人。技师从上海聘来,棉纱亦自上海购进。8年,该厂产白大线布、花条布和爱国各色布6600匹。产品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宣城、郎溪等县。20年,在县城先后开办的业兴、叶恒、广生3家织布机坊,规模较小。
民国26年冬,以上织布厂、坊俱为日军飞机炸毁。29年6月,县商会常务委员吴廷澜在县城开办一家官商合办的纺织厂,雇工人16名,月产毛巾200条、布240匹。
民国33年,吴国基之子吴光斗继承父业,在城南夫子庙开办永隆织布厂,生产白市布和花床单。不久,又被日机炸毁。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全县共有大小织布机坊20余家。其中县城只有叶家、李家、 陈家3家机坊,各有木机20余台,生产白老布和米桐布。
1953年城内组成了日新棉织生产合作社,有职工70余人。1956年,有铁木织机46台,职工增至120多人。1958年该社更名为地方国营广德县纺织厂。有铁木机220台,职工200余人。1959年停办。1961年原纺织厂30多名职工重新组成县针织社,1969年更名为广德县染织厂,生产棉布、蚊帐布、彩条被单布等。1978年,县染织厂购进自动铁木机、滑水机、大筒车、经车、纬车、打捆机等设备,形成机械化一条龙生产线,新增产品有中长华达呢,金银丝女格呢、线呢、化纤布等,产品十分畅销。1987年染织厂有自动织布机76台,职工214人,固定资产70多万元,当年生产布匹60万米,产值88.2万元。
另外,建于1980年的山北乡毛纺织厂,因原料完全从外地购进,加之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1987年产值仅6万余元。
二、丝织
广德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唐朝的贡品中就有广德产的丝和丝织品。明万历《广德州志》载,万历七年(1579)朝廷曾在广德分造绢丝。清咸丰、同治年间,兵燹疫疠,境内人几绝迹,丝织业始废。清末,大批移民入境垦殖、蚕桑业缓慢复苏。民国8年(1919)全县仅有5家茧行,所收蚕茧主要销往外地。直至建国前,丝织业亦未恢复。
建国后,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随之,桑园面积逐年扩大,蚕茧产量渐渐增加。1982年全县桑 园面积18945亩,产茧155吨。1983年和1984年两年连续遭洪水袭击,水冲沙压,桑园面积锐减。1987年桑园面积9901亩,产茧297吨。
1979年,四合乡率先开办广德丝织厂,生产软缎被面及涤纶华达呢等产品。翌年,该乡又办起了广德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1987年,又一家丝织厂在四合建成投产。以建厂先后,两厂分别定名为广德县第一丝织厂和广德县第二丝织厂。是年,广德县缫丝厂有缫丝机128台,职工586人,创产值310.3万元;广德县第一丝织厂有丝织机50台,并丝机12台,卷纬机2台,职工215人,创产值56.5万元;广德县第二丝织厂创产值35.9万元。
1987年,全县共产丝39.1吨,丝织品13万米。
三、服装、鞋帽
服装民国元年(1912),马祖培在县城开办1家裁缝店,手工缝衣。7年,已发展为拥有10台缝纫机,30余名裁缝的服装店。不久,取名为马德记服装公司。13年前后,又有徐万源、胡振太、葛元丰等缝纫店相继开业。此时,广德服装加工业渐有青帮、红帮之分,青帮用手工缝制便衣,红帮用机器制作制服。26年,全县共有裁缝700余人,其中多数为青帮,红帮人数较少。因红帮使用机器生产,产量、产值均高于青帮。如胡振太裁缝店,有缝纫机30多台,裁缝50余人,主要生产军警制服、学生操衣和中山装等,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马德记服装公司增购机器,主营加工制服。葛元丰缝纫店亦从杭州聘请师傅专作中山装和学生装,业务量逐渐上升。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本县服装加工业由盛而衰。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缝纫店25家,工匠30余人。另有上门服务的手工缝制便衣的裁缝100余人。
1953年至1956年,城关、流洞、誓节、柏垫先后组织起红星、新星、新民、新华4个缝纫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4个社共有缝纫机126台,社员183人。1957年全县年产服装8.7万件。1958年,红星缝纫社改为地方国营广德县服装鞋帽厂后,因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以至销售困难,产品成批积压,企业出现亏损。1963年,工厂恢复集体性质,并划分为服装、鞋帽两个生产合作社。1965年县服装社开始扭亏为盈。1970年更名为广德县服装厂。
1973年11月,城关镇所属一个缝纫组扩建为服装刺绣社,生产机绣童装、枕套、帘围等10多种产品。1981年更名为广德县童装内衣厂。
1975年开始,服装厂和童装内衣厂连续购置了中速平缝机,钉扣机、锁眼机、四针机、压领机、圆领机、液压领机、绣花机、电裁剪等设备,形成了机械流水作业程序。经营也由原先以来料加工为主,改为既承接来料加工,又批量生产成衣供应市场。1987年县服装厂产值32.3万元,县童装内衣厂产值56.8万元。
流洞、誓节、柏垫的缝纫生产合作社以及其他乡镇的缝纫社、缝纫组,生产长期不能形成规模。80年代初,多数已解散,恢复为个体经营。
鞋帽清末移居广德的绩溪人汪大兴,先在西街摆皮匠摊,后开办汪恒太钉鞋店,制作圆口和高帮钉鞋。民国初,李文贤在西街开设同兴昌裁缝店,兼制山袜、圆顶小盘布帽和披肩帽。不久,专制布底、布帮鞋的陈得利、孙丰林2家鞋店在县城开业。民国24年(1935)城内又有专制皮鞋和皮底布鞋的胡复兴、陈万兴、魏德记、王义兴、刘万胜5家鞋店开业。是年,县城共有鞋匠17人。至解放前夕,城内仅存3家鞋店、7名鞋匠。
1953年,县城有鞋匠15人。1956年,城内鞋匠都加入了红星缝纫生产合作社,生产鞋帽并承接修补业务。翌年,自筹资金1.8万元,购进两部鞋底机和8台草帽机,开始半机械化生产。
1963年红星缝纫生产合作社分为服装、鞋帽两个生产合作社。1965年,鞋帽生产合作社开始扭亏转盈,当年,创产值7.57万元。1970年更名为广德县鞋帽厂。1985年生产皮鞋8126双、布鞋9937双,总产值17.7万元。1987年产皮鞋2800双,布鞋数千双,总产值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