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林业志》下限为1985年,而1986~1990年间却是林业发展较快时期,生产成就显著,现摘其要点补述于后。
(一)造林育林(1)采种育苗“七五”期间(1986~1990年),全省共采集林木种子354.89万公斤,购买国内外优良种子6.96万斤;建立以国营林场、苗圃为主,乡村林场和育苗专业户为辅的定向育苗点2638个,计育苗77.5万亩,占育苗计划96万亩的80.7%。未能完成育苗面积计划的原因是随着山区、丘陵区营造丰产林任务的增加,调整了针、阔叶树种育苗面积,即增加了丰产林造林所需的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育苗面积,减少了阔叶树种育苗面积。各地在苗本生产中,讲究技术,注重提高苗木产量和质量。各年苗木产量基本上能满足造林用苗的需要,且出圃苗木的高度和基径均达到省颁的苗木标准的规定指标。在此期间,各地继续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工作,截至1990年,建成林木种子园3069亩,母树林9384亩,采穗圃109亩,无性系繁殖圃550亩,实验林1445亩,良种基地总面积达14557亩。部分母树林、种子园开始结实,为日后发展丰产林提高林分质量打下基础。
(2)植树造林
1986~1988年,安徽以营造丰产林和平原绿化为重点推动全面造林。山区各级人民政府针对部分农户承包荒山荒地后,因劳力不足或资金短缺无力在限期内完成绿化任务的情况,在完善林业生产制的工作中,发展农户联合以及国家与集体、国家与农户、集体与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造林,3年造林426,8万亩。由于实行科学造林,坚持一年一度的检查验收制度,造林质量不断提高。1987年,林业部华东调查规划院复查祁门等7县造林情况,核实率为7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7%。速生丰产林达标率由1985年的55.7%,上升到76.4%。1989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全省山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奋斗目标(以下简称“五八”绿化规划),即从1990年起,五年内完成1800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八年内使新造幼林和封育的林木成林,实现城市和平原县绿化达标,绿化所有公路、铁路、河道两旁、水库周围和集镇、村庄等隙地。再经过三年补充完善,到2000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要达到5100万亩,森林复盖率达30%,活立木蓄积量达1.5亿立方米。1989年9月9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动员全省人民实现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目标的决定》。省人民政府于10月5日在合肥举行“安徽省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签字仪式”,省长傅锡寿与各地市专员、市长在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上签字。各地市专员、市长与所辖县(市、区)县长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年底前,各县将造林绿化任务分解到区、乡、村,落实到山头地块。各级党政领导视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为“军令状”,立即付诸行动。是年下半年,六安地区率先发动群众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整地,拉开安徽实施“五八”绿化规划的序幕。各地市县相继兴起造林整地热潮,初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大气候。省、地(市)、县三级党政负责人各自办一个绿化点,全省各级领导共办绿化点588个,规划设计面积217.34万亩(含农田林网面积),其中省委、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办绿化点15个,面积3.37万亩。省委、省人民政府五位领导选择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办点,面积都在5000亩左右。1990年初春,各级领导都到绿化点参加植树,并到有植树造林任务的乡村检查指导面上造林工作。同时,在全省开展以提高造林质量为突破口的“林业质量年”活动。各地在植树造林中既注重完成造林任务,又讲究科学造林,基本做到先规划设计后施工以及细致整地、选用良种壮苗、科学栽植,最后以秋季检查验收合格面积结算造林补助费。据统计,1990年全省造林184.93万亩,占计划180万亩的102.7%,比1989年增加57.2万亩,增长44.7%。经检查验收,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181.87万亩,这是“七五”期间造林最多、质量最高的年份。1990年5月,林业部安排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安徽省国家造林项目,造林面积7万公顷(合105万亩),贷款2212.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455.8万元)。7月13日,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林业厅吴天栋厅长与承担国家造林项目的池州、宣城两行署专员和黄山市副市长签订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执行协议书。项目建设期限为4年,总投资17568万元。除世界银行贷款外,省内配套资金7122.2万元。世界银行贷款安徽造林,为实现“五八”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6~1990年,全省共造林739.47万亩,其中飞播造林11.9万亩、四旁植树11.37亿株、迹地更新33.7万亩。全省平原绿化达标、跨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行列的有阜阳、宿县、淮北、淮南4地市和太和、临泉、阜阳、阜南、利辛、蒙城、颍上、涡阳、濉溪、砀山、灵璧、泗县、萧县、怀远、五河、宿县、凤台、亳州、宿州、界首、阜阳等21个县市以及淮南市潘集区、淮北市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和蚌埠市郊区。
(3)育林
1986~1990年间,各地都将封山育林列为实现“五八”绿化规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全省每年平均封山育林面积696.6万亩,其中当年新封面积133.5万亩。各地还重视林本抚育管理,5年累计开展幼林抚育2285.7万亩次,成林抚育564.1万亩,低产林改造51.94万亩。
(二)护林防火
1986年,全省发生山林火灾643次,受灾山林面积7.09万亩,与1985年相比,火灾增加503次,受灾山林面积增加5.35万亩,分别上升359.3%和307.5%。山林火灾呈上升趋势的严重情况,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省人民政府及时发布《关于防止森林火灾的布告》,各地都采取一些措施防止森林火灾。1987年春,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省人民政府吸取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教训,联系安徽一些地方护林防火组织涣散、制度不健全,防火责任制不落实、灭火手段落后等情况,决定调整省护林防火指挥机构,加强对护林防火工作的领导。为此于6月15日发出《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健全护林防火指挥部,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护林防火工作,限期解决存在问题,并要建立健全护林防火工作制度,加强生产、生活用火管理,确定国营林场、乡村林场、皖东林区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等风景旅游自然保护区为省护林防火重点地区。并实行省、地(市)、县、乡分级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紧急通知精神,调整了护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县长或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指挥长,相应采取一些紧急措施,解决本地护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10月26日,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实行依法防火灭火。是年统计,全省建立县以上护林防火指挥部76个,配备工作人员417名。全年发生山林火灾276次,受害山林面积3.4万亩,比1986年分别下降57.1%和52%。为了筹集护林防火资金,改善防火手段,提高防火能力,省林业厅、财政厅于1988年4月14日发布《安徽省森林防火基金的若干规定》,规定森林防火专项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具体办法。1988~1990年,省用于森林防火经费351.65万元,各级配套护林防火资金1616.83万元,购置风力灭火机796台,安装电台215部,配备无线电对话机205副,增添防火专用车69辆,新建望火楼85座,开辟防火道450公里,营造防火林带150公里,完成省地两级和山区县及皖东林区电台组网建设任务,提高了防止和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1990年全省发生山林火灾54次,受灾山林面积2467亩,比1986年分别减少589次和6.84万亩,是“七五”期间发生山林火灾次数最少、受灾山林面积最小的年分。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
1986~1990年间,安徽各级林业部门都把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列为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是逐步加强森防体系建设,至1990年,县以上森林病虫防治站达78个,427人;省、地(市)和重点林区县设置了检疫室,县以下配病虫害测报员327名。其次是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七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拨款90万元,地县财政配套40~50万元,集资200~300万元,解决病虫防治经费不足的问题。1986~1990年,全省共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3418.2万亩(其中虫害2692.5万亩、病害725.7万亩),防治面积1937.5万亩,防治率56.7%,高于全国30%的水平。病虫害中以马尾松毛虫为主要害虫,杉木以黄化病为主要病害。1990年,全省森林虫害的面积达485.34万亩,其中松毛虫危害面积127.63万亩,占62.3%;病害面积93.7万亩,其中杉木黄化病害面积为9.82万亩,占10.48%。1986年推广综合防治方法防治松毛虫后,又采用超低容量飞机防治为主的方法防治松毛虫,防治效果在95%以上,同时结合地面化防和施放生物农药,使松毛虫危害逐年减少。淮北地区每年防治大袋蛾害虫130~150万亩,保叶率达85%以上。1988年8月,马鞍山市林场5000亩松林遭受松材线虫病害,枯死木达10.5万株,损失木材1万多立方米。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发现松材线虫病害后,立即成立防治松材线虫病害指挥部,拨出20万元防治经费,组织劳力把染病松树连根挖出销毁,并建立临时哨卡,严格禁止疫区木材外运防止该病害蔓延扩散。
(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安徽在1985年取消木材统购的同时,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实行采伐证、运输证、销售证的“三证”制度,以资平稳地转换木材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木材统购取消后,木材产区和销区做木材生意的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导致林区出现乱砍滥伐,采伐失控的局面,尤为严重的是歙县长陔乡农民以山林纠纷为借口,多次哄抢国营石门林场林木,损失木材3.4万立方米,价值千万元以上。省林业厅为了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推进木材管理体制改革,于1986年5月10日召开全省木材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改革,及时妥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保证木材放开工作顺利进行和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依法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198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的指示》(简称20号文件)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20号文件精神,责令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宣传贯彻中央20号文件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织公检、司法、纪检、林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对1985~1987年间发生的乱砍滥伐,包括领导人擅自批准的超计划采伐,进行一次清理,开展打击毁林犯罪的专项斗争,重点查处哄抢国营林场和集体林木案件。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哄抢国营石门林场林木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歙县县委书记方书钦、县长汪月波、副县长程富金3人分别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的处分。各地对盗伐、滥伐林木数额巨大、屡教不改以及使用暴力伤害林政管理人员的犯罪分子给予刑事处罚。据19个山区县清查处理统计,1985~1990年,发生各种森林案件2894起,立案1921起,清查结案1911起,逮捕66人,拘留92人,判刑21人,纪律处分16人,行政罚款1705人次,没收木材3273立方米,罚款和补交税费约100万元。在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同时,全省林区普遍整顿了木材流通渠道,对重点产材县的木材按中央(1987)20号文件的规定,仍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进山收购,不准其他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山收购木材。休宁县国营木材公司在完成国家指导性计划的同时,同乡、镇木材生产组织实行联营分利。全省还贯彻执行了木材采伐限额制度,强化林业部门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职能。“七五”期间,省、地(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别设立了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省林业厅设立林业公安处,10个地市设立了林业公安科,20个林区县设立了林业公安股。林区派出所由1985年89个、干警422人扩大到119个537人。木材检查站由53个增加到100个,木材检查人员653人。乡林业工作站由379个1656人,增加到754个2587人。通过贯彻执行中央20号文件精神,制止住乱砍滥伐,初步控制木材消耗量。1987年全省采伐木材214.4万立方米,占采伐限额的96.5%。为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结合贯彻执行国家法规,抓了地方的林业立法,“七五”期间,省人大、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安徽省实施(森林法)办法》、《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安徽省山林权纠纷调处办法》、《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省林业主管部门也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一些规章制度,为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五)林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
“七五”期间,全省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省林业厅编发《安徽珍贵动物》宣传画10000份,《自然保护文件汇编》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保护》共2000册。每年都于4月4日至4月10日开展“爱鸟周活动”,还开展了《鸟类摄影》、《鸟类标本》、《鸟类大型彩画》、《鸟类知识竞赛》等展览和宣传活动。各县还派出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比较深刻的教育。1989年,凤阳县在宣传教育中受到教育的群众达34万人次。全省各地在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依法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案件。据不完全统计,1988~1989年,各地查获非法捕捉的扬子鳄30条、黑麂16只、梅花鹿6只。1990年还检查没收运销的青蛙近万只。为了保护管理野生动物资源,1985~1990年,新建自然保护区3处,总面积37733公顷。扬子鳄保护区和牯牛降保护区于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1990年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饲养的扬子鳄已达3607条,并顺利完成“扬子鳄生物学研究”课题研究任务。
(六)木材生产经营
1986~1990年,全省森林采伐123.17万亩,其中皆伐29.5万亩,生产木材955.58万立方米(含成林抚育材106.79万立方米、低产林改造材47.54万立方米),毛竹11311.9万根,蒿竹1735.4万根。据1987年全省山区林业工作会议统计,山区每年森林资源消耗量420万立方米,年生长量为368万立方米,消大于长52万立方米。1989年调查统计,全省资源消耗量为826.4万立方米,年生长量为781.5万立方米,消大于长44.9万立方米。
1985年取销木材统购后,实行议价买卖,当年,林农仅议价销售木材一项就增加收入9045万元,国家征收木材产品税也相应地增加904.5万元。
取销木材统购后产材县木材仍由林业部门一家进山收购,木材销区木材则由国营木材公司独家经营变成多家经营。各国营木材公司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中央(1985)1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纠正“官商”作风,改变经营方式和服务态度。产材县木材公司派员到乡村农户收购木材方便林农,保证国家建设用材的需要;或同乡镇企业联合经营木材;或为乡村代销木材。销区木材公司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力争品种齐全,提高商品竞争能力,稳定木材市场。有的木材公司改变坐等顾客上门的经营作风,派员到用材单位推销木材。有的木材公司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办法,发展综合利用和跨行业经营,兴办木材加工厂、百货商店、森工饭店、招待所及造纸、快餐筷、地板条厂等。1986年,全省森工木材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1987年,省木材公司有计划有组织进口经营美国松,并采取“扶贫”措施,让利于地、市、县木材公司。当年,全省森工木材行业利润比1986年增长13%。1988年社会上出现“全民经商”热,各地做木材生意的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各国营木材公司采取合理收购价格,保护林农和消费者利益,积极组织货源,保证生产生活用材。尤其注意适应人们对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做好产前产后服务工作,全行业木材经营局势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有所增长。1989年夏,木材市场出现疲软现象,1990年,有46%的木材公司企业成为亏损企业。
(七)林业科技
1986~1990年,安徽林业科技工作者联系炙际开展林木良种、无性系繁殖、营养杯育苗、整地、栽培、林粮同作、幼林抚育、成林抚育间伐、护林防火、木材综合利用、林产化工、勘察设计以及森林生态、林业经济、林种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至1990年,通过专家鉴定的科技成果39项,其中29项获得林业部和省人民政府奖励。
“七五”期间,各地重视推广林业科技成果。淮北平原地区24个县推广应用《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设计》科技成果,使农田林网面积达到2150万亩,占适宜建设农田林网面积的75%。阜阳地区在沙土类型地带推广中林1号、豫杂1号、皖C001号等泡桐良种。在砂僵黑土类型区推广皖G002和鲁73013、73042等刺槐优良速生品种繁育技术。沿江圩区推广池杉、水杉、杨树,建设池杉、水杉小片林15万亩和池杉为主的农田林网、池粮间作林10万亩。安庆等地在沿江荒滩洲地营造I—72、I—69、I—63等优良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10万多亩。江淮丘陵地区推广湿地松、火炬松栽培技术,面积达65万亩;推广国外松芽苗移栽和容器育苗600万袋,有效地降低了育苗成本,改变了传统育苗方式。山区丘陵区推广封山育林技术,加快了绿化步伐。广德、铜陵、霍山等县试验推广毛竹笋材两用林1万亩。金寨、广德、舒城等县推广板栗良种栽培技术,三县板栗产量逐年增长。33个山区、半山区县对丰产林实行工程项目管理,按设计的程序进行施工和验收,并推广以杉木、松树、杨树、泡桐为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科学整地栽植,使用化学除草剂,建设速生丰产林170万亩。各地推广白僵菌、飞机超低容量喷溴氰菊脂等综合防治松毛虫的技术,以及利角毒签防治蛀干害虫技术成果等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1990年,安徽实施“1463”林业技术开发工程,即从1990年起,至1993年止,4年内,歙县、休宁、旌德、宁国、泾县、东至、贵池、金寨、岳西、霍山、潜山、太湖、舒城、嘉山、肥东、肥西等16个县消灭14万亩荒山;含山、巢湖、和县、定远、六安等5个县市改造低产林6万亩;天长、望江、六安3个县实现四旁绿化。“1463”林业技术开发工程,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营林事业,实现科技兴林的突破口。为保证该项工程顺利实施,省林业厅成立科技兴林领导小组,正、副厅长任组长、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科技兴林办公室,聘请部份专家组成工程指导组,具体负责工程规划与实施,组织协调、指导、咨询、监督及验收评比等工作。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25个县(市)的分管县(市)长和林业局长负责抓该项工作,以林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组成承包集团,层层签订合同。各地在实施该项工程过程中,采取点面结合,统一经营的办法,将工程建设与世行贷款造林、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平原绿化达标及各级领导办的绿化点联系在一起,发挥人、财、物及科技投入的优势。每县(市)均设置3~5片相对集中的科技示范片,每片又设百亩以上的示范点1个,以指导全县的工程建设。1990年利用示范点培训林业技术骨干近5000人次,培训群众达10万多人次。一年完成荒山造林9.2万亩。改造低产林3.4万亩,绿化河、渠、路580公里,新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2.3万亩,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八)其他
1986年3月1日,安徽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正式批准黄山松为省树,黄山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1987年5月23日,林业部批复同意建立黄山国家森林公园。
1988年8月23日~29日、3月15~16日,大别山区和沿江地区17个县市连续出现冻雨和暴风雨,遭受雨淞冰雪灾害的森林达1140万亩,其中重灾720万亩,150万亩幼林和20万亩竹林遭受毁灭性破坏。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