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代战争
汉末,太史慈(称丹阳太守)率兵屯泾以拒孙策。孙策进讨,擒获太史慈,得据泾县,后来孙辅、程普佐孙策进讨宜城、泾、安吴、春谷、陵阳诸地,平定祖郎所部。
晋,钱凤率众反晋,屯驻青弋(南陵县弋江镇),广德县人周起兵拥钱凤攻宣城内史钟雅。钟雅退据泾县,招众讨伐,擒杀周
晋,桓彝补宣城内史,时值苏峻之乱,桓彝纠合义兵遣将军朱绰讨伐,因郡无坚城,讨伐屡败。桓彝进屯泾县,遣将军俞纵守兰石(今浙溪乡境地),苏峻遣将韩晃攻之,俞纵力战而死。桓彝固守经年,终因城陷为韩晃所害。
陈天嘉元年(560)梁朝王琳于永定二年(588)立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叛陈。高州刺史纪机率军反叛,攻占宣城,以应王琳。是年,泾县县令贺当迁率众进讨平定。
唐武德六年(623年),舒州总管张镇周在猷州黄沙镇大破辅公部将陈当世。七年,辅公围猷州,刺史左难当固守,李大亮率兵击退辅公。行军副总管权文诞于猷州又破辅公部,拔其据点枚回等四镇。
永泰元年(765),方清率义军攻克石埭(时属泾县地),江西御使中丞季广琛进讨不克。次年秋,御使中丞袁率军驻泾,遣判官陆渭攻石埭方清义兵。未久,方清义军败。
永泰六年(770年),黄巢陷宣州,转战泾县。旧志载,泾县中村乡血岭系黄巢与官兵血战之地,故名其山为血岭。中村乡郭山右玉屏峰东的回军山,系黄巢军见之惊骇而回之地,故名回军山。
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义军陷歙州。宋兵攻之,方腊退走。其时,刘延庆由江东至泾县攻克八大王部。
宣和中,卢进率众据泾县,旌德人鲍琢率兵进讨,激战时,鲍中流矢死。
宜和十四年(1144),泾县东乡俞一举兵起义,未久被官兵捕灭。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泾县石门乡(县东南乡一带)乡民起义,被黄、朱二宣慰使率兵镇压。
至正间,红巾军倪文常率义众至泾县境内,官兵进讨,泾县城乡居民遭难颇甚。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由浙东溃入新安,窜犯旌德、泾县、南陵三县,居民遭杀伤甚重。
清顺治二年(1645),原明代泾县知县尹民兴流寓泾县,与泾县县城诸生赵初浣、赵玮、赵崇雅、赵鹤、赵纯仁、张戴达等率众抗清,据城坚守。清军提督张天禄于农历八月十六日黎明统铁骑百余,占据县城东南约2公里处上东山向城内发炮,城中屋瓦皆震。义军抵挡不住,县城遂陷。尹民兴夜开水门,泅水逃脱,张戴达亦趁乱逃走。其余知名者均被执殉难。城陷后,清兵大肆屠杀,一时横尸遍地,血流成渠。封刀后,泾城遗民仅存九十余人,史称“乙酉之难”。
顺治六年(1649),涌溪义民程济、魏君选集众反清,清副总兵李岐山移兵白华营,率军进剿,义民惨遭捕杀。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民勇余部进占茂林、永定二都,被邑人翟士怡集查村乡乡勇乘雪天追击破灭。
顺治十六年(1659)秋,南明一支武装自闽经上饶、歙州人泾县,地方受惊拢,翟士怡协同泾阳、龙门、震山三乡乡勇合力防御。
二、近现代战争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泾县与清军抗争,自咸丰四年(1850始至同治三年(1864)止,达十年之久。翼王石达开、匡王赖文鸿、侍王刘世贤、辅王杨辅清、襄王刘官芳等率部先后与清军将领易开俊、鲍超、周天受、李嘉万、翟玉龙、杨名声、方国淮反复激战,六次攻克泾县城,先后攻破茂林、章渡、管岭、汀潭、新渡、丁家渡、潘村营、小岭等地清军及地方团练营垒,先后斩杀清廷命官泾县知县崔琳,清军副将翟玉龙,总兵李嘉万。威丰十年(1860)十月至同治二年二月,太平军驻泾期间曾在县城东门建造王府。同治三年(1860太平天国天京(南京)失守后,驻泾太平军撤走。
土匪陷城民国17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初八日)午夜,一股土匪约200余人攻陷泾县城。县长刘大濂潜逃,县城商团武装抵御,大都被戮。土匪在诚盘踞五昼夜,烧毁东街、赏溪街民房数十间。奸淫妇女,掠劫财物,勒索不从者即遭杀害。西南乡团防队驰援,攻城不克,后土匪得知大军将至,于31日晚绑票裹胁妇女、少几300余人质向古坝方向遁去。6月8日小岭团防队入城维持秩序。继之,太平县自卫队驰援到城,国民革命军教导师亦闻讯赶来,李营、杨营两部进山追剿,匪祸始平。
红军攻打赤滩民国24年11月(农历10月初),红军先遣队留泾县地方工作人员储希武、储希文、王化等人从赤滩山胡昭处得知,赤滩国民党自卫队只有十几枝枪,镇上物丰资富等情报。当时为解决红军枪支及冬季生活所需物资,储希文等率红军及赤卫队约300人于11月11日由山区出击赤滩,午夜10时左右到达,在赤滩上街闸口和街上三个巷闸等处与自卫队相继交火,自卫队困守闸内,红军在闸外攻击,双方激战约1小时,中街“义记和”杂货店及下街澡堂内自卫队灶屋先后起火,火势猛烈。自卫队兵唯恐被火吞噬,遂由民生巷冲出,纷纷溃逃至宋家村外树林中。红军自上街闸口冲人赤滩集镇,筹足冬季生活物资后,撤退至古北冲整休两天后,转移到宋村附近。
日军入侵民国29年10月初,侵华日军为消灭皖南各地抗日武装,派遣第十五、十七师团支部约万余人进犯宣城、南陵县一带。10月7日一部分日军从南陵分界山与泾县之间一带隙地经三里店,翻濯坑李家岗进攻本县汀潭地带,在合乐桥附近遭新四军猛烈狙击,日军即转向铺格垄,又遭西山新四军伏军痛击。日军两次受挫,伤亡颇大,被迫改变方向,继由铺格垄插入长龙岗,翻大岭头窜犯小岭,又遭新四军伏击,日军被迫连夜越过双岭坑,继续向枫坑方向逃窜。8日晨,日军在飞机轮翻助战与掩护下,一面纵火焚烧枫坑集镇民居,一面强渡青弋江河。上午日军先后到达井勘王、岩潭洲、沙河里等村落。后又分兵两路:一路由马骡子岗,经上东山、五里岗、向官塘推进;一路沿上坊渡口,经张家竹园,过赏溪桥直扑县城。当时驻泾的六区专署、泾县政府等机关已经撤离县城,城内居民大部分已转移,日军入城后放火焚烧县政府与东街、南街商店铺面及王姓大宗祠、左姓八甲宗祠等200多间房屋,奸淫妇女、抢掠财物,新四军尾随敌后进行追击,日军于下午3时许出北门城撤逃,露宿幕山;另一路达宫塘口后就地夜宿。
当时驻宁国县国民党军四十师、一八师、驻太平县新七师、驻青阳县一四四师,驻南陵县城郊五十二师某团奉调驰援,援军于8日夜先后进入泾县,分别在白塔寺山、高岭、岩寺山、马鞍山、西峰山、狮子山、白虎山等地布防伏击,新四军并在郑家祠堂设前线指挥所,叶挺军长亲自指挥在敌后追击,形成包围圈。9日拂晓,日军越过箬帽山、桐山冲、窜至桑坑,埋伏于天官山的五十二师某团又冲锋下山袭击,日军除少数溃逃外,其余悉被歼灭;夜宿画眉岭、官塘口之日军与夜宿幕山日军会合后,沿泾宣公路东窜,又遭据守西峰山五十二师某团猛烈攻击,守军工事坚固,英勇奋战,日军无法前进,而退转罗家冲。此时日军前遇堵截,后有新四军、新七师追击,便一面顽抗,一面退至琴溪向赤滩方向溃逃,强渡弋江河。沿途又遭一八师、四十师等部狙击,日军数次强登白塔山,均被击溃,受到重创,处于进退不得,行将覆没之势,日军即由芜湖方向出动飞机三架,飞临琴溪一带阵地轰炸扫射,援护被困日军脱围。日暮日机返去,日军退回琴溪,连夜焚尸。
10日,日机出动36架飞临阵地,轮番低空扫射轰炸,掩护日军由赤滩新店渡育弋江溃逃。是夜,日军退到西岸南陵县境地张村、邓村、宋家桥一带宿营,次日继续溃逃。据民国34年出版的《安徽概览》称:“民国九年十月十日,犯南陵、泾县等地敌(日寇)总崩溃,我共歼敌七千余”。
战斗结束后,抗日部队为阵亡将士开追悼大会。同时召开“十月战役胜利祝捷大会”。泾县各界人士纷纷捐送慰劳品慰问抗日将士。
皖南事变民国30年(1941)初,驻泾县云岭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北撤抗日。1月4日,新四军9000余人编成三个纵队,接最后决定北撤路线由泾县云岭经茂林、浙溪、三溪、由旌德、宁国、郎溪向江苏溧阳行进。5日下午,各纵队到达指定地点:一纵队到达大坑王附近;二纵队到达茂林、风村附近;三纵队到达铜山附近;军部直属队到达茂林潘村;后卫五团到达溪口、安吴章村。6日下午、一纵队出球岭;二纵队出丕岭;三纵队出高岭。行进途中,二纵队侦察部队与预谋伏击新四军的国民党四十师一二团某搜索连在丕岭脚下濂长村发生遭遇战;一、三纵队亦先后遭国民党四十师、五十二师拦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此发生。7日,各纵队强行推进,并先后攻下各自山岭、高地。其中二纵队经过激战、强攻,占据了海拔600米高的丕岭。继续挺进途中,遭到原据守丕岭国民党一一九团某加强连狙击,该连一面向垦潭方向溃退,一面利用崎岖山路节节阻击,当新四军沿路追击到山口时,又遭到盘踞山口两侧山峰上国民党军交叉火力封锁。新四军勇猛冲杀多次,均为扼守隘口的国民党军猛烈火力所阻。加之星潭河东国民党守军又以密集炮火对新四军进行狙击,致使新四军伤亡严重,战斗一时呈胶着状态。其时三纵队经过激战,已推进至距星潭15华里处,忽又遭狙击。与此同时,国民党“围剿”总指挥上官云相紧急命令:五十二师迅速靠拢四十师,严饬在7日下午5时前抢占榔桥河;七十九师由南向四十四师靠拢;六十三师进入徽水河东岸一带纵深阵地;己进入茂林地带的一四四师由西向东于后侧进攻新四军;新七师由云岭、章家渡进抵青弋江西岸;一八师由东北面向西南迅速推进,以构成合围之势。
新四军面对极为不利的严峻形势,于7日下午3时许在丕岭山麓百户坑由项英主持召开会议研讨对策。与会人员先后提出多种突围方案,由于当时各方战况不明,对突围方向一时举棋不定,使会议讨论长达7小时,耽误了突围时机。午夜,新四军撤退至里潭仓,原为预备队的新四军第五团抢占高岭。当时战况激烈,午夜撤退,新四军二纵队跟进时误走濂岭,折回时,国民党军七十九师已到高岭阻击,只得折返茂林,行至高坦村时,又遭由茂林东进的一四四师狙击。同时五十二师、四十师、一八师、七十九师,正由东南面合围而来,新四军腹背受敌。9日军长叶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击退一四四师,率领三团、教导总队和军部直属队转移到石井坑。10日局部战斗仍在继续,11、12两日,新四军各路官兵坚守阵地,国民党军数次进攻均被击退。13日,上宫云相下令向新四军部队发动总攻击,新四军伤亡惨重。面对已奋战几昼夜的新四军部队和即将弹尽粮绝的恶劣局势,军部决定分散突围。叶挺军长率教导总队及部分工作人员突围到大坑王家的西坑,遇一八师堵击,多次冲杀,终因兵力悬殊未能突出重围。14日,按照饶漱石意见,叶挺军长去与国民党军谈判,当即在大坑被国民党军扣押。至14日战斗结束,新四军除2000余人突围和一部分人员被俘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亦不幸牺牲。新四军政治委员、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隐蔽于濂长蜜蜂洞,待机突围,被副官刘厚总叛变杀害。国民党顽固派一手泡制的“皖南事变”,铸成了千古奇冤。
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不久,泾县边区山区各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开始了革命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游击战争更加发展。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等游击武装不断壮大。在本县与邻县进行游击的有:泾太旌游击支队(即洪林部)、泾宁宣游击队(即吕辉部、王文石部)、沿江游击支队(即朱农、孙宾部)及皖南游击队(胡明部)。在五年多游击战中,游击队与地方民兵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进行过数百次大小战斗。
主要战斗、战绩有:樵山保卫战长达83天。国民党先后进剿樵山游击队的正规军有五十二师、一四四师、六十三师、一八师;地方武装有泾县保安第六团、泾县、太平、旌德、青阳、南陵、宁国、宣城、石台八个县的自卫队。投入兵力达数万。民国33年11月8日,六十三师两个加强营和泾县保安第六团,进入樵山游击队根据地清剿。9日战斗打响,被游击队击退,回至茂林休整5天后,增调太平县自卫队,由奎坑、夹坑两路再次攻进樵山,结果又败退。15天后,国民党再增调兵力第3次进剿,又被击败。12月2日,国民党重新部署兵力第四次进剿。进剿部队分别从浮口、小河口、鱼鳞坑、麻岭等四路向樵山扑来。游击队对此次反“围剿”改变战略,化整为零,跳出包围打“麻雀战”。与此同时,为配合樵山游击队粉碎国民党的进剿,皖北新四军七师游击队、苏南新四军六师游击队、皖南地委游击队分别在外围配合作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五次进剿樵山的阴谋。
民国33年底,吕辉部队攻打丁溪乡公所,歼乡自卫队22人,缴步枪16支。
民国34年11月15日,国民党泾县行动队50多人护送樵山联防办事处主任徐世梁由旌德来泾县县城,途中在县东周坑(属乌溪乡)遭吕辉小分队伏击,行动队伤亡大半,徐世梁当场被击断左臂狼狈逃命。
民国35年秋,朱农部攻打厚岸乡公所,歼乡自卫队2人,俘28人(后释放),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8支,手枪2支,子弹若干发。洪林部攻打水东乡公所,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2支。
民国36年2月17日、4月14日、6月6日、7月16日,洪林先后四次率领泾旌太游击队和部分民兵攻打章渡乡公所,打开稽征田赋多处粮仓,发动群众分粮,烧毁章渡下街头渡口和吴家花园两处自卫队碉堡。
同年3月4日,游击队联络员得知国民党泾旌太边区樵山联防区署的国民党驻军20多人将去茂林的情报,游击队员50多人立即埋伏在樵山到茂林险处要道——八门口,次日上午8时,战斗打响,经10多分钟激烈枪战,游击队员无一伤亡获胜,缴获步枪17支,手枪1支。
民国36年春,吕辉部攻打赤滩乡公所,缴步枪4支,没收国民党税务稽查室款数百万元。
是年夏,洪林部攻打马渡桥碉堡,缴步枪20余支。
同年秋,吕辉部攻打丁王殿碉堡,歼乡自卫队2名,缴步枪25支。
同年9月20日,泾旌太游击队、武工队和三四百民兵攻打驻茂林镇县自卫队,不久发生巷战,后借助火烧进行强攻,经过三天二夜激烈战斗,焚毁碉堡,歼灭自卫队30多人,伤8人,俘19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21支、掷弹筒2只、子弹若干发。战斗结束后游击队进驻茂林并建立茂林镇人民政府,历时近一月,民众称茂林“小解放”。
同年秋,吕辉部查文和率一小分队攻打榔桥乡公所,击毙乡自卫队兵4名,缴步枪15支,左轮手枪1支。
民国37年夏,泾宁宣游击队(即吕辉部,因吕已战斗牺牲,该部由王文石负责)袭击榔桥黄田附近阳武山自卫队,缴步枪2支,子弹千余发。
同年10月11日,洪林、章春率领泾旌太游击队和民兵在南容乡水岭歼击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八八师一部,战斗8小时,歼敌100多人,俘虏50多人。
是年冬,洪林部在溪口伏击自卫队,击毙自卫队兵8名。缴步枪八支、手枪1支。
民国37年底,泾旌太游击队凤老五小分队在县东姚村将国民党泾县行动队指导员、特务头目王必槐活捉,于1950年依法处决。
附一:民国泾县县政府军政人员起义情况
民国37年秋,民国泾县县政府由俞步骐出任县长。是年冬,安徽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驻防泾县。俞、王素有交游,过从甚密,面对国民党统治即将覆灭形势,对个人前途深感忧虑,便密商转请泾县卸任县长陈大镛秘密与中共皖南地委胡明联系。王汉昭不久率部离泾驻防绩溪、旌德。国民党军一九二师接防泾县。民国38年初,陈大镛与胡明会见,取得联系,就起义投诚诸事进行了商谈,事后由洪林派遣项育中至俞处挂职任自卫队指导员,掩护身份。俞步骐指派助理秘书唐诗成秘密担任联络,共同策划布署起义。4月21日,解放大军已渡江南下,22日,一九二师仓惶向榔桥、旌德方向撤退,胁迫俞率领军政人员一同撤退。23日,沿江支队李友白率部进抵泾县下坊。俞为摆脱一九二师监控,率领县政府机关与各乡军政人员绕道佯装撤退,并派唐诗成速与李友白联系。4月24日县城解放。俞步骐所率军政人员辗转至榔桥河镇驻足。李部星夜赶到。俞步骐旋即发布《泾县县政府榔桥起义告全县人民书》,率所属1000余名军政人员于4月25日正式宣布起义,武装人员接受改编,编入沿江支队,行政人员大部分随军工作,少数人员由俞步骐率领返泾县县城办理移交。
附二:日军在泾县所犯罪行
民国2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六日)上午,日机一架窜入县城上空,在北门外桂竹园投掷炸弹1枚,幸无伤亡。全城受到惊拢,一时秩序紊乱。
11月14日(农历九月二十三日)下午,日机4架在县城长塘北头投掷炸弹,炸死居民2人。“大夫第”赵宅山墙被炸坍塌,楼阁堕毁。
11月19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上午,日机5架在县城投弹多枚,城隍庙(今县黄梅剧团宿舍)、夫子庙(今县政府院内)、荷花塘西(今泾川宾馆一带)、泾川小学(今后勤部院内)、金谷春曹宅(今县委后院宿舍区)、南门郑宅等处被炸。毁房屋数十间,炸死居民2人。
民国28年农历五月十五(公历七月一日),日机12架先后窜入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上空,妄图轰炸新四军指挥机关,但未敢低空飞行,便在上空向云岭老村、罗里村、中村等处投弹十数枚,炸毁民房数十间。中村董家祠堂(当时为新四军教导队驻地)、罗里村“种墨园”(当时军部驻地)脚屋一部分以及民居3间(当时是战士食堂)被炸。炸死村民9人,教导队卫生所护士冯玲被炸牺牲。
7月中旬(农历五月下旬),日机5架在县城上空沿北门口至荷花塘一带投弹近10枚,大安寺佛殿(今大会堂)被炸毁,炸死居民3人。
民国29年:
10月上旬(农历九月),日军对皖南开始“大扫荡”。沿繁昌、南陵等地进犯本县。10月6日军进犯汀潭时烧毁民房百余间。
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七),日军侵入小岭时,枪杀村民曹儒宜及曹一龙父子等5人,并烧毁了南殿和民房138间。村民衣物细软财物被洗劫一空,家禽家畜均被杀光。
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日机轮番轰炸小岭、枫坑、梅村。日军进犯枫坑时还烧毁民房、店铺,枫坑街毁成一片瓦砾。
同日,日军侵入县城,多处纵火。从南门外谏议第(今百园供销社日杂门市部)至南门口一带房屋、东门王氏宗祠(今粮食局后)、左姓八甲祠(今城关镇政府)直至旧县衙一带沿街市房约200间均烧毁,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抢杀无辜百姓多人。此外。还烧毁幕山庵忠烈祠,并用刺刀戳伤显理和尚。同日,日机3架曾轰炸金锹岭一带,我军民伤亡多人。
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中午,日机7架轰炸县城并投掷燃烧弹,南街自南水关至当铺巷(今郑家宅)一带沿街二面市房百余间全被焚毁。
10日晨(农历九月初十日),日机出动36架窜犯本县上空,沿县城、双坑、琴溪、罗家冲、赤滩、马头和南陵县的张村、邓村一带轮番扫射轰炸。毁民房、祠庙数百间,炸死炸伤村民多人。同日,日机2架窜入水东翟村、万村(今陈村镇)一带扫射轰炸。炸毁翟材竹梅居宅中间堂屋,炸死耕牛1条。
日军在进犯时,疯狂施行“三光”(即杀光、烧光、抢光)政策,计有70余名老幼妇孺惨遭杀害。
民国33年
4月,日军小股部队由南陵县窜至本县北乡童瞳村,洗劫民居,掠抢粮食衣物,并抢走民间私有字画古玩文物多件,数名未及逃跑民妇被轮奸凌辱,骚扰5天,返回南陵。
上一篇:第五节 兵防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