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六、传说、轶闻
(一)吴芳培的一副嵌字联
传说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六十大庆,满朝文武官员纷纷献送寿联、寿巾章以及珍贵礼品为之祝寿。本邑茂林人吴芳培当时官居兵部侍郎,并非当朝一品宰辅大员,可他所撰寿联在庆寿大殿上却悬挂在最高的位置,配在特大“寿”字中堂的两边,原来吴撰的联文是:
顺天康泰,雍然乾坤,嘉千祜;
治国熙和,正是隆恩,庆万年!
寿联对仗工整,歌颂之词,溢于言表,特别是将清朝前期五代皇帝的年号都嵌入其中,恰到好处,深得皇上欢心。把它悬挂在最高的位置,自是谁也无可非议。
(二)徐榜与“午朝门”
距中村约一华里之处,沿溪通行大道旁,建有一座凉亭,门额嵌砖雕“天堑守要”四字。入亭便见徐氏宗祠兀立在不远处。祠堂大门的建筑规格不同一般,两层飞檐翘角,五开间门楼,门楣上镶有雕镂双龙盘珠。其中悬一竖匾,上书“御评(横排)天下文章当以徐榜为式”,石朱底金字,巍巍壮观。门楼斗拱均为六爪式楹柱木兑托。村民称谓“午朝门”。(“午门”乃是帝王宫城的正门,北京原紫禁城正门称“午门”)。这里的“午朝门”,当然不及北京的午门宏伟,但其结构形式基本相似。相传乃是明朝万历年间,中村士子徐榜廷试之前,万历皇帝看了徐榜的文章,爱其文词优美,曾御批:“天下文章当以徐榜为式”,准备点他为状元,并特地把他的文章抽出,插入靴筒内准备回宫后再鉴赏一番。谁知再次登殿钦点时,竟把靴筒里的文章忘得一干二净,点了别人为状元。当回宫脱靴时,才发现徐榜的文章,皇帝十分懊恼,但已无法挽回。徐榜中进士后,有一天在皇宫前观赏午门,徘徊良久,万历皇帝便召问徐榜有什么萦思惦念。徐榜便跪拜奏禀:“臣有老母在堂,曾几次对我说:泾县距京城千里迢迢,云山阻隔,你到京城如果看到皇家的午门,要仔细观看,回来向老母介说,以广见闻。”皇帝听了这番奏禀,便说:“这有何难,朕赐你回家建造一座午门是了”。徐榜俯伏谢恩。后来皇帝又赏赐木柱子4 根。徐榜衣锦还乡之后,就建造了这座午朝门。
(三)“谏议第”的由来
县城南门外街边有一座大府第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名曰“谏议第”。南门一带原为郑姓聚居之地,所谓“谏议第”,乃是为明初郑澜做过谏议大夫等官职而建。三百多年后的清代才建造府第已非常理,即使这样,也应该是郑氏后裔营建,但传说却是赵氏出资所建。
据说清朝赵青藜之所以能中进士,点翰林,与前朝郑澜点过翰林有关。其原委是科举时代举人经礼部会试中贡士后,还要再经殿试及格,才能中进士,点翰林。殿试是皇帝亲自任主考,还有几位大臣当旁考官。殿试试卷先经旁考官批阅,择优假定名次,再呈送皇帝审阅之后,经御笔圈定名次,谓之“钦点”。旁考官所排的名次是否更动,那就看皇帝的才识和爱好而定了,一般是不大更动的。赵青藜的殿试文章,旁考官大多认为可以点翰林,唯独某旁考官心怀鬼胎,表示异议。他对赵的文章无可指责,却以泾县乃山乡草地,不配点翰林,并以泾县没点过翰林为借口,不同意赵青藜点翰林。此事被赵青藜得知,便立上奏折,陈说泾县是文物之乡,前朝早已点过翰林,并举明代永乐年间郑澜曾点过翰林为例,且指出午朝门外所立之“科第碑”上有记载为实证。所谓“科第碑”乃为殿试及格者所立,每届殿试立碑一块,上镌状元及入翰林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后来众旁考官将赵的奏折呈送皇帝,乾隆看过之后,又亲自审阅赵的文章和察看石碑,随即钦点他为翰林学士。赵青藜返乡后为报答郑澜,乃出资为郑澜建造了这座府第,并亲书“谏议第”三字刻为门额。
(四)“三斗六升芝麻官”的传说
泾县男人之间自古以来就有带“官”称呼之习俗。彼此不唤姓只唤名,却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官字。如称赵邦华,则称“邦华官”或“华官”。这种称呼,多用于年龄、辈份相等的人之间和长者称呼晚辈。年轻后生则不能以此称呼长辈。市廛街巷,山乡小村均不例外。多少年来沿袭至今。
原来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邑人王廷干13 岁时即任九江知府。一天他出巡途经街道,忽听有人呼喊:“你们看罗,孙子打奶奶哟!”王廷干一听此言,认为这是大逆不道,遂命衙役将“喊冤”者拘来询问。一看,乃是一位老妪,背着一个年约5 岁的小孩。当即询问情由,老妪说:“我背着孙子上街游玩,孙子拍打我的头顶,是闹着玩的,我也是喊着玩的”。可王廷干认为乃封建礼教所不容。于是把她们带回衙门,随即坐堂审案,按律对小孩施以笞杖。因念小孩年幼无知,命衙役加以一板之罪。但衙役失手,一板打到小孩睾丸上,当场毙命。老妪家乃是九江首富,数世单传,今见独苗孙儿被打致死,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到处控诉,皆予驳回,致使老妪不能胜诉。老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买通阴阳先生破坏泾县风水的主意。阴阳先生潜至泾县一看,回去对老妪说:泾县有青狮白象把门(指青弋江两岸有狮子与象山相对峙),飞天蜈蚣(水西山、湖山逶迤相连,形似蜈蚣)镇护。真乃少有的风水宝地,宝地育英才,泾县要出三斗六升芝麻官(意示数量之多,并非专指七品芝麻小官)。老妪问阴阳先生能否施术破坏。阴阳先生说只有他来泾县当县令才能破坏风水,扼杀再出人才。于是老妪出巨资为他买了泾县县令之职。此人就任后以种种借口发动地方捐资,在狮子(山)鼻下建造了一座神庙,把狮子堵死;在象山上埋葬童男童女,用铜(童)钉把白象钉死,还在水西双塔上施法把飞天蜈蚣双眼钉瞎。从此,泾县便不能出“三斗六升”朝廷命官,而男性相互在名下加一“官”字,作为尊称,相习成俗。
(五)马金财夫妇活捉鬼子兵
民国29 年秋,侵华日军发动对皖南第二次“大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淫掳。农历九月初九日黎明,日军沿泾宣公路东犯,在琴溪、狮子山、西峰山一带遭到我军勇猛截击,伤亡很大,面临围歼,难以逃脱。初十日,日军出动空军掩护,从赤滩沿新店一带渡河溃逃。中午,在琴川涝竹园躲避战火的马金财夫妇听得枪炮声沉寂下来,猜想日军已经退走。便悄悄相继回家。走近家门,只见大门敞开,刚刚跨进门槛,猛吃一惊,见一日军抱枪埋头伏在堂前桌上入睡。二人寻思片刻,商定活捉鬼子,马金财首先蹑手蹑脚走进堂屋,悄悄从日军怀中把枪拿到手,退出来交给妻子收藏。其妻找来一根麻绳,守在门外,注视动静,马金财走到日军背后,猛地使劲将日军抱住,其妻拿出麻绳,俩人使尽浑身力气将日军捆绑起来。这时几位邻居赶到,合伙将日军连人带枪解往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师部,不料行到中途,却被两个国民党军士兵夺去邀功。
(六)“藜豆腐”的传说
泾县有一道普通家常名菜“藜豆腐”。制作原料:即采用新鲜嫩蚕豆仁和豆腐等量,把豆腐切成小方丁块,大小与蚕豆相同;再用咸肉若干,分肥、瘦各切成肉丁,又取油条少许切碎,并备好一些普通佐料。烹调时先将肥肉丁炸出油,将蚕豆仁、豆腐丁、瘦肉丁,倒入锅内轻炒几下,酌加食盐、酱油、糖、清水,盖锅闷煮,待蚕豆熟时,倒入油条碎段,再用豆粉勾芡加醋,起锅后撒上葱花即成。
传说此菜为赵青藜首创。他中进士返乡后,一位“同年”(同科进士)来泾拜访。赵青藜家境清贫,无力大宴款待,但又不可怠慢,时值宅后园中蚕豆新熟,乃摘取鲜嫩蚕豆去壳,取出家中酉奄制腊肉,购豆腐一方,亲自动手烹调制作,煮为菜肴,款待来客,其味鲜美,备受赞扬。后来传扬开来,人们便称之为“藜豆腐”。
(七)半只玉杯识真伪
叶永盛,乌溪人,万历已丑进士。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明朝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权,设置东厂、西厂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另外还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弄得朝政日非,人民怨声载道。稍有正义感的大臣纷纷辞职,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叶永盛也以耳聋多病为借口,向万历皇帝辞官归养。万历虽有不舍之意,无奈叶永盛辞意已决,挽留不住,皇帝乃将一只玉杯劈为两半,一半交叶永盛保存,以示恩赏。
叶返故里后不久,魏忠贤在清查东林党的一宗案件中,发现与叶有牵连,乃假传“圣旨”宣他进京,以图谋害。他见魏忠贤没有出示皇帝保存那半只玉杯,就识破这道“圣旨”是伪造的,当场揭露了这个阴谋。魏忠贤无法,只好侍机再图加害。
万历皇帝死后,魏忠贤认为时机已到,再次假传“圣旨”宣叶进京,可是叶永盛已经去世。
(八)许国与王廷干
歙县许国未登第任高官时,曾在本县城东台泉山云龙书院讲学。据传一日来城,访得一人在3 岁时即能诵读诗文,此人便是聪颖过人的王廷干,于是收为弟子,携入云龙书院就读。经过他精心教授,终于成材,13 岁即中进士,旋授任九江知府,许国亦随往九江任幕宾。某日,师生二人同赴一宴会,主人当然请知府大人座了首席,而王廷干也不因与老师同席而谦让,毫不犹豫地坐上首席。许国当时心中颇为不快,但也不好说出。酒过三巡,许国说:“我出一上联,希望在席上征得下联”,众皆欢悦,许曰:“鼻孔子,眼珠(朱)子(指朱熹),珠子竟在孔子上,”其用意是讽喻王廷干不尊师长。王廷干才思敏捷,随即对出下联:“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意思显然也是讥笑老师。同席之人不知双方用意,皆大加赞扬知府大人才思出众。不久许国辞归故乡,一年参加礼部春闱,亦得中进士,嗣后并累官至殿阁大学士,位臻极品,而王廷干却终于知府之职。
(九)“接福桥”的由来
传说清代泾县书法家包世臣曾娶妻文氏。传说某年正月世臣去岳父家拜年,因家贫无钱备置礼物,只用红手巾提了十个鸡蛋,作为礼物奉上。岳父很不高兴,世臣自然坐立不安,随即告辞,岳父不但不留,并要他把鸡蛋带回去,世臣感到难堪,头也不回地走了。老岳父则更加生气,便随手把一包鸡蛋扔到门口的桥头上。岳母便埋怨老头子不应该这样,并走上桥头提回红包。说也奇怪,包里的鸡蛋一个未破。后来世臣中举,做了知县,拿钱把那座桥修好,并命名为“接福桥”。
(十)仙 韭
陈村镇桃花潭西畔的悬崖峭壁间,至今仍随处可见一种根部紫红、叶色翠绿、油嫩欲滴、芳香扑鼻而又不同于家种的野生韭菜。当地人称之为“仙韭”。
相传唐代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慕名来此与汪伦泛游于桃花潭上。此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薄暮之际,宾主二人舍舟登岸,攀悬崖上小山,把盏同饮,对月咏吟,极尽游兴。李白开怀畅饮,竟然酩酊大醉,俯石呕吐。不久,这里便丛生一种野韭菜。村人为怀念诗仙,便把这种自生野韭称之谓“仙韭”,又曰“太白韭”。至今游人来此,出于好奇,大都去悬崖石隙间采摘几束观赏留念。
(十一)“九将糕”的来历
泾县水东(今陈村镇)、茂林一带的茶馆酒店,都惯于用水磨米粉经过发酵加糖蒸熟成一种米粉糕,切成菱形小块供应早市,名谓“发糕”,当地老人则叫它“九将糕”。相传明末有九位抗清将领因战败而逃亡在外,后来转辗到泾县西乡万村,寻找明末“复社”成员万应隆。相晤后,万应隆帮助这几位将军隐居于万家玉屏山园。此园位于桃花潭西三峰上。玉屏山又名石壁山,石壁四合如屋,蜿蜓十余里,若玉屏,故名。九位将军隐居此间后,当地人士为他们的爱国赤忱所感动,每天借卖发糕为名,暗地将发糕送至山园,以供充饥度日。久而久之,米糕就有了“九将糕”的特殊名称,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六十大庆,满朝文武官员纷纷献送寿联、寿巾章以及珍贵礼品为之祝寿。本邑茂林人吴芳培当时官居兵部侍郎,并非当朝一品宰辅大员,可他所撰寿联在庆寿大殿上却悬挂在最高的位置,配在特大“寿”字中堂的两边,原来吴撰的联文是:
顺天康泰,雍然乾坤,嘉千祜;
治国熙和,正是隆恩,庆万年!
寿联对仗工整,歌颂之词,溢于言表,特别是将清朝前期五代皇帝的年号都嵌入其中,恰到好处,深得皇上欢心。把它悬挂在最高的位置,自是谁也无可非议。
(二)徐榜与“午朝门”
距中村约一华里之处,沿溪通行大道旁,建有一座凉亭,门额嵌砖雕“天堑守要”四字。入亭便见徐氏宗祠兀立在不远处。祠堂大门的建筑规格不同一般,两层飞檐翘角,五开间门楼,门楣上镶有雕镂双龙盘珠。其中悬一竖匾,上书“御评(横排)天下文章当以徐榜为式”,石朱底金字,巍巍壮观。门楼斗拱均为六爪式楹柱木兑托。村民称谓“午朝门”。(“午门”乃是帝王宫城的正门,北京原紫禁城正门称“午门”)。这里的“午朝门”,当然不及北京的午门宏伟,但其结构形式基本相似。相传乃是明朝万历年间,中村士子徐榜廷试之前,万历皇帝看了徐榜的文章,爱其文词优美,曾御批:“天下文章当以徐榜为式”,准备点他为状元,并特地把他的文章抽出,插入靴筒内准备回宫后再鉴赏一番。谁知再次登殿钦点时,竟把靴筒里的文章忘得一干二净,点了别人为状元。当回宫脱靴时,才发现徐榜的文章,皇帝十分懊恼,但已无法挽回。徐榜中进士后,有一天在皇宫前观赏午门,徘徊良久,万历皇帝便召问徐榜有什么萦思惦念。徐榜便跪拜奏禀:“臣有老母在堂,曾几次对我说:泾县距京城千里迢迢,云山阻隔,你到京城如果看到皇家的午门,要仔细观看,回来向老母介说,以广见闻。”皇帝听了这番奏禀,便说:“这有何难,朕赐你回家建造一座午门是了”。徐榜俯伏谢恩。后来皇帝又赏赐木柱子4 根。徐榜衣锦还乡之后,就建造了这座午朝门。
(三)“谏议第”的由来
县城南门外街边有一座大府第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名曰“谏议第”。南门一带原为郑姓聚居之地,所谓“谏议第”,乃是为明初郑澜做过谏议大夫等官职而建。三百多年后的清代才建造府第已非常理,即使这样,也应该是郑氏后裔营建,但传说却是赵氏出资所建。
据说清朝赵青藜之所以能中进士,点翰林,与前朝郑澜点过翰林有关。其原委是科举时代举人经礼部会试中贡士后,还要再经殿试及格,才能中进士,点翰林。殿试是皇帝亲自任主考,还有几位大臣当旁考官。殿试试卷先经旁考官批阅,择优假定名次,再呈送皇帝审阅之后,经御笔圈定名次,谓之“钦点”。旁考官所排的名次是否更动,那就看皇帝的才识和爱好而定了,一般是不大更动的。赵青藜的殿试文章,旁考官大多认为可以点翰林,唯独某旁考官心怀鬼胎,表示异议。他对赵的文章无可指责,却以泾县乃山乡草地,不配点翰林,并以泾县没点过翰林为借口,不同意赵青藜点翰林。此事被赵青藜得知,便立上奏折,陈说泾县是文物之乡,前朝早已点过翰林,并举明代永乐年间郑澜曾点过翰林为例,且指出午朝门外所立之“科第碑”上有记载为实证。所谓“科第碑”乃为殿试及格者所立,每届殿试立碑一块,上镌状元及入翰林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后来众旁考官将赵的奏折呈送皇帝,乾隆看过之后,又亲自审阅赵的文章和察看石碑,随即钦点他为翰林学士。赵青藜返乡后为报答郑澜,乃出资为郑澜建造了这座府第,并亲书“谏议第”三字刻为门额。
(四)“三斗六升芝麻官”的传说
泾县男人之间自古以来就有带“官”称呼之习俗。彼此不唤姓只唤名,却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官字。如称赵邦华,则称“邦华官”或“华官”。这种称呼,多用于年龄、辈份相等的人之间和长者称呼晚辈。年轻后生则不能以此称呼长辈。市廛街巷,山乡小村均不例外。多少年来沿袭至今。
原来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邑人王廷干13 岁时即任九江知府。一天他出巡途经街道,忽听有人呼喊:“你们看罗,孙子打奶奶哟!”王廷干一听此言,认为这是大逆不道,遂命衙役将“喊冤”者拘来询问。一看,乃是一位老妪,背着一个年约5 岁的小孩。当即询问情由,老妪说:“我背着孙子上街游玩,孙子拍打我的头顶,是闹着玩的,我也是喊着玩的”。可王廷干认为乃封建礼教所不容。于是把她们带回衙门,随即坐堂审案,按律对小孩施以笞杖。因念小孩年幼无知,命衙役加以一板之罪。但衙役失手,一板打到小孩睾丸上,当场毙命。老妪家乃是九江首富,数世单传,今见独苗孙儿被打致死,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到处控诉,皆予驳回,致使老妪不能胜诉。老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买通阴阳先生破坏泾县风水的主意。阴阳先生潜至泾县一看,回去对老妪说:泾县有青狮白象把门(指青弋江两岸有狮子与象山相对峙),飞天蜈蚣(水西山、湖山逶迤相连,形似蜈蚣)镇护。真乃少有的风水宝地,宝地育英才,泾县要出三斗六升芝麻官(意示数量之多,并非专指七品芝麻小官)。老妪问阴阳先生能否施术破坏。阴阳先生说只有他来泾县当县令才能破坏风水,扼杀再出人才。于是老妪出巨资为他买了泾县县令之职。此人就任后以种种借口发动地方捐资,在狮子(山)鼻下建造了一座神庙,把狮子堵死;在象山上埋葬童男童女,用铜(童)钉把白象钉死,还在水西双塔上施法把飞天蜈蚣双眼钉瞎。从此,泾县便不能出“三斗六升”朝廷命官,而男性相互在名下加一“官”字,作为尊称,相习成俗。
(五)马金财夫妇活捉鬼子兵
民国29 年秋,侵华日军发动对皖南第二次“大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淫掳。农历九月初九日黎明,日军沿泾宣公路东犯,在琴溪、狮子山、西峰山一带遭到我军勇猛截击,伤亡很大,面临围歼,难以逃脱。初十日,日军出动空军掩护,从赤滩沿新店一带渡河溃逃。中午,在琴川涝竹园躲避战火的马金财夫妇听得枪炮声沉寂下来,猜想日军已经退走。便悄悄相继回家。走近家门,只见大门敞开,刚刚跨进门槛,猛吃一惊,见一日军抱枪埋头伏在堂前桌上入睡。二人寻思片刻,商定活捉鬼子,马金财首先蹑手蹑脚走进堂屋,悄悄从日军怀中把枪拿到手,退出来交给妻子收藏。其妻找来一根麻绳,守在门外,注视动静,马金财走到日军背后,猛地使劲将日军抱住,其妻拿出麻绳,俩人使尽浑身力气将日军捆绑起来。这时几位邻居赶到,合伙将日军连人带枪解往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师部,不料行到中途,却被两个国民党军士兵夺去邀功。
(六)“藜豆腐”的传说
泾县有一道普通家常名菜“藜豆腐”。制作原料:即采用新鲜嫩蚕豆仁和豆腐等量,把豆腐切成小方丁块,大小与蚕豆相同;再用咸肉若干,分肥、瘦各切成肉丁,又取油条少许切碎,并备好一些普通佐料。烹调时先将肥肉丁炸出油,将蚕豆仁、豆腐丁、瘦肉丁,倒入锅内轻炒几下,酌加食盐、酱油、糖、清水,盖锅闷煮,待蚕豆熟时,倒入油条碎段,再用豆粉勾芡加醋,起锅后撒上葱花即成。
传说此菜为赵青藜首创。他中进士返乡后,一位“同年”(同科进士)来泾拜访。赵青藜家境清贫,无力大宴款待,但又不可怠慢,时值宅后园中蚕豆新熟,乃摘取鲜嫩蚕豆去壳,取出家中酉奄制腊肉,购豆腐一方,亲自动手烹调制作,煮为菜肴,款待来客,其味鲜美,备受赞扬。后来传扬开来,人们便称之为“藜豆腐”。
(七)半只玉杯识真伪
叶永盛,乌溪人,万历已丑进士。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明朝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权,设置东厂、西厂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另外还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弄得朝政日非,人民怨声载道。稍有正义感的大臣纷纷辞职,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叶永盛也以耳聋多病为借口,向万历皇帝辞官归养。万历虽有不舍之意,无奈叶永盛辞意已决,挽留不住,皇帝乃将一只玉杯劈为两半,一半交叶永盛保存,以示恩赏。
叶返故里后不久,魏忠贤在清查东林党的一宗案件中,发现与叶有牵连,乃假传“圣旨”宣他进京,以图谋害。他见魏忠贤没有出示皇帝保存那半只玉杯,就识破这道“圣旨”是伪造的,当场揭露了这个阴谋。魏忠贤无法,只好侍机再图加害。
万历皇帝死后,魏忠贤认为时机已到,再次假传“圣旨”宣叶进京,可是叶永盛已经去世。
(八)许国与王廷干
歙县许国未登第任高官时,曾在本县城东台泉山云龙书院讲学。据传一日来城,访得一人在3 岁时即能诵读诗文,此人便是聪颖过人的王廷干,于是收为弟子,携入云龙书院就读。经过他精心教授,终于成材,13 岁即中进士,旋授任九江知府,许国亦随往九江任幕宾。某日,师生二人同赴一宴会,主人当然请知府大人座了首席,而王廷干也不因与老师同席而谦让,毫不犹豫地坐上首席。许国当时心中颇为不快,但也不好说出。酒过三巡,许国说:“我出一上联,希望在席上征得下联”,众皆欢悦,许曰:“鼻孔子,眼珠(朱)子(指朱熹),珠子竟在孔子上,”其用意是讽喻王廷干不尊师长。王廷干才思敏捷,随即对出下联:“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意思显然也是讥笑老师。同席之人不知双方用意,皆大加赞扬知府大人才思出众。不久许国辞归故乡,一年参加礼部春闱,亦得中进士,嗣后并累官至殿阁大学士,位臻极品,而王廷干却终于知府之职。
(九)“接福桥”的由来
传说清代泾县书法家包世臣曾娶妻文氏。传说某年正月世臣去岳父家拜年,因家贫无钱备置礼物,只用红手巾提了十个鸡蛋,作为礼物奉上。岳父很不高兴,世臣自然坐立不安,随即告辞,岳父不但不留,并要他把鸡蛋带回去,世臣感到难堪,头也不回地走了。老岳父则更加生气,便随手把一包鸡蛋扔到门口的桥头上。岳母便埋怨老头子不应该这样,并走上桥头提回红包。说也奇怪,包里的鸡蛋一个未破。后来世臣中举,做了知县,拿钱把那座桥修好,并命名为“接福桥”。
(十)仙 韭
陈村镇桃花潭西畔的悬崖峭壁间,至今仍随处可见一种根部紫红、叶色翠绿、油嫩欲滴、芳香扑鼻而又不同于家种的野生韭菜。当地人称之为“仙韭”。
相传唐代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慕名来此与汪伦泛游于桃花潭上。此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薄暮之际,宾主二人舍舟登岸,攀悬崖上小山,把盏同饮,对月咏吟,极尽游兴。李白开怀畅饮,竟然酩酊大醉,俯石呕吐。不久,这里便丛生一种野韭菜。村人为怀念诗仙,便把这种自生野韭称之谓“仙韭”,又曰“太白韭”。至今游人来此,出于好奇,大都去悬崖石隙间采摘几束观赏留念。
(十一)“九将糕”的来历
泾县水东(今陈村镇)、茂林一带的茶馆酒店,都惯于用水磨米粉经过发酵加糖蒸熟成一种米粉糕,切成菱形小块供应早市,名谓“发糕”,当地老人则叫它“九将糕”。相传明末有九位抗清将领因战败而逃亡在外,后来转辗到泾县西乡万村,寻找明末“复社”成员万应隆。相晤后,万应隆帮助这几位将军隐居于万家玉屏山园。此园位于桃花潭西三峰上。玉屏山又名石壁山,石壁四合如屋,蜿蜓十余里,若玉屏,故名。九位将军隐居此间后,当地人士为他们的爱国赤忱所感动,每天借卖发糕为名,暗地将发糕送至山园,以供充饥度日。久而久之,米糕就有了“九将糕”的特殊名称,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