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驿站铺递
驿站南朝,华阳镇已设良安驿传递军情、文书,供应食宿、车马。唐宋驿站在城东南隅。明驿马7匹,马夫4名、差夫10名。清顺治七年(1650)减为马5匹,马夫3名,差夫8名。雍正六年(1729)裁马2匹,马夫1名。乾隆二十四年(1759)马及马夫全裁,留差夫。民国元年(1912)奉北洋政府令废除驿站。
递铺驿道设传递军情、公文的班站为递铺。五代年间邮传“皆役平民”。宋建隆二年(961)始用军人,新安6县“省递三十五铺,每铺十人。”明县境有11铺。总铺设县衙前,置邮亭1所(供歇宿),铺司1名,铺兵6名。分铺10所,雄路、临溪、祥云、翚岭、镇头、冯村、界首、十里岩、扬溪、丛山关等铺。翚岭铺、镇头铺相间20里,余皆距10里。各设铺司1名、兵4名,明万历七年(1579)临溪铺增铺兵1名。清顺治中雄路、镇头铺增铺兵1名,总铺和十里岩、扬溪、丛山关铺各减铺兵1名。民国元年裁革。
递步哨抗日战争爆发后,邮路阻断,民国28年设递步哨,传递公文,搜集情报、指导伤兵就医、散兵归队和公务人员路径。绩溪分哨所设所长1名、哨兵4至6名(警长、乡丁充任)。县内哨站线4条:芦水、万萝、龙井;登源、大障、九华;扬溪、大獒、登塔、戈溪;华阳、来苏、临溪。各哨站设站长1名,哨兵2至3名(乡丁充任)。另,翚岭、竹岭设接递点。30年3月,奉令裁撤。32年4月,恢复。37年4月县设驿运管理处,驿运站、递步哨仍运转至县解放前夕。
二、信客
历代旅外的县人带送财物和家书,全赖信客。明清及民国,传递业务除家书、土产外,还有银钱、票据、包裹和伴带学徒与探亲小孩等,终年往返不停。主要线路:绩溪——深渡——杭州——上海为水路,每趟约30天;绩溪——昌化——杭州——上海为陆路,每趟约45天;绩溪——深渡——淳安——金华——兰溪;绩溪——旌德——泾县——南陵——芜湖——南京——武汉;绩溪——宁国——郎溪——广德——宣城——宜兴——溧阳——苏州;绩溪——歙县——杭、嘉、湖——孝丰、宁国;绩溪——屯溪——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正月十八朝,各路信客跑信,每至一地,落脚县籍名商大店或当地徽菜馆,一般年递6趟。信客多习武防劫。“骡马信客”,专跑宁、宣、宜兴线。清末民初,信客的地区、线路,皆约定成例。伏岭一带有信客5人,水村一带4人,往返杭、嘉、湖、沪、汉、云、贵等地。上庄、旺川信客略多,跑沪、汉。城内信客,主跑淳安、建德、金华、兰溪。县城东街、登源汪村十数家“骡马信客”,除邮传外,还驮递货物。信客捎口信、家书不收费,货、银视路程、数量计费。抗日战争前上海带至绩溪,货物每斤2角(相当一日短工工资),信银每元5分。丢失赔偿,信用颇佳。30年代有信客从大商埠收集信银,转贷给歙城、屯溪、景德镇或县内商户购货,收取1%以上“汇水”,亦有县人在外埠收集信银贩货,俗称“跑盘”。50年代后邮电事业发展,民间信客绝迹。
三、邮局(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城东街盛生和杂货站设邮政代办处,办理民间信件,驿差代运,为县内民邮之始。宣统二年(1910)邑人吴开达在白石鼓盛生和杂货文具店兼理邮务,称大清绩溪邮政局,办理官、民函件及汇兑,邮路为县城至扬溪、临溪,民国元年(1912)改称中华绩溪邮政局,邮路达宁国胡乐、歙县、旌德,隶安徽邮区;2年,设扬溪、临溪、浩寨、镇头、旺川,上庄代办所;13年仁里、瀛洲、湖村、北村、石()、纹川、虹溪桥及磡头、孔灵,始设民办信柜,商号代理。17年县局核为三等甲级,19年,为二等乙级。翌年2月经省核准改民办信柜为官办区、乡信柜,设邮差、单双挂号信,仍由县局收发。抗日战争间皖北及芜、宣沦陷,县邮政先后划属江西、浙江局。29至33年区、乡信柜改为代办所,增设网点。34年12月县局核为二等甲级,迄解放前夕共辖18个代办所。
1949年5月县人民邮政局成立。1952年邮政、电信局合并为县邮电局,翌年地方电话并入。1954年10月设邮电支局于镇头,扬溪、磡头、伏岭、尚田邮政代办所改为邮电所,并增设代办所,1958年邮政代办所达25个。翌年10月设浩寨支局,上庄代办所改邮政所。1960年扬溪、伏岭、磡头邮电所改设支局。1963年浩寨支局降为代办所。1969年分设县邮政局、电信局。翌年瀛洲邮电所改支局。1973年邮政、电信复并为邮电局。1982年瀛洲支局降为所。县局辖扬溪、伏岭、家朋、镇头支局和瀛洲、大源邮电所及北村、荆州、金沙、上庄、尚田邮政所,还有代办所29个(邮电7、邮政12、电信10、私营9)。1987年全县有局、所41个,72只信箱、信筒,43处邮票代售点,形成网络。
四、函件包件汇兑
信函、包裹历代官方函、物由驿铺传递,民间信件、包裹由信客带传。清末民初的县官办邮政,逐渐受理民信,开办快递信函,代售印花税票、定额汇票。信客仍长途带传旅外人员往返钱物,义务带信。民国19年县邮政局始受理邮寄普通包裹。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县内有中共地下交通站和交通员,传递上级党的指示与军事情报。解放后1949年5月县邮政机构受理普通函件、包裹。1957年9月县邮电局承接县委机关的军事邮件及县级以上机关机要信件寄递。1958年增设义务兵免费信件并先后开发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国际信函(平、挂、航件),还有航空平信、挂号信函、物种挂号(寄票证类)和存局候领邮件、代收贷价邮件、快递小包、国际小包及保价、航空包裹业务。支局、所,受理国内邮务。后增设保价信函(寄有价证券)、保价印刷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国际信函、包裹,1977年恢复。1986年5月开办有声信函(讲话录音带)和邮政快件业务。
1950~1987年绩溪县信函、包裹业务出口量表

汇兑清及民国年间兵乱时期,旅京、沪、宁、杭等地工商者寄家银款,放入当地“抄庄”(批发商店)信客带回票据,家人凭据往县城、旌、歙店号领款或货物。民国13年县邮政局始办普通汇兑(500元以下,装钞保价),无汇兑资金,以营业收入付兑款,业务清谈。1950年底县邮政局改用“定额汇票”汇兑。票款从屯溪邮政局领取,翌年由省局核发。1952年办理装钞保价汇兑,填写汇款数额,收汇局留存根,汇票由汇款人保挂邮寄(同“定额汇票”汇兑)。1961年后改为现行汇兑,收汇局按汇款人所填通知单开发汇票,出4联收据,收款人凭兑付局所递通知单加盖单位公章或户口簿、工作证取款,同时,还先后开办普汇、电汇,汇款额最高为300元。70年代后期汇兑业务发展,1983年创办高额(500至5000元)汇兑,1986年开办快汇。
1950~1987年绩溪县汇兑业务出口量表


五、报刊发行
1950年12月收订报刊10余种。1952年发行量3188份。1953年报刊收订增至30余种,3万份。1958年设区、乡推广站,聘请发行员,报刊期发量29539份。1962年县局设专职发行员,收订报刊百余种。1965年《参考消息》扩大发行范围。“文化大革命”10年进展缓慢。1976年后报刊解脱禁锢,社会订阅意识增强,机关、团体外的读者增多,发行突破1000种。文学艺术及专业知识性报刊比重渐增。1980年10月县局开办报刊零售200余种。1982年建立单位义务发行站(员)11个,1984年增2个,全县收订网点54处,发行报刊1700余种、355.6万份。1987年发行报纸176种,杂志1864种,总量323.3万份。《徽州日报》、《文摘周报》、《党员生活》、《安徽日报》订阅逾千份。《报刊文摘》、《故事会》、《小学生学习报·高年级版》近千份。
1953~1987年绩溪县报刊期发量统计表


六、邮路投递
干线清宣统2年绩城至歙城(28公里)始通邮。民国2年开通县城至旌德、三溪、榔桥、泾县、南陵邮路,全程长118.5公里。25年县城至宁国河沥溪98公里通邮。3条干线皆旱班(步班)往返,带运沿途邮局邮件至河沥溪,单程2.5天,间日班,最大运量35公斤。县城至南陵,单程3天,逐日班,最大运量70公斤。
建国后邮件转运、封发,按网路结构和传递时限建立系统管理,“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县以“平十挂三”(平件10件,给据函件、包裹3件)的规定封发。达到规定数量,直发国内市、县。低于规定数量,直邮屯溪、芜湖局转发,到歙县、旌德、宁国、宣城等地的邮件,低于标准也直发。1955年设宁国、宣城、歙县、休宁直封口。1962年增旌德、祁门、黟县口。1970年开沪、杭、宁、肥、淳安口。1984年设南昌、景德镇、厦门、福州、安庆、蚌埠、北京口。1987年后发往省会以上局的邮件,改平、挂合封为分开封发,快件日赶班封发2次。
传递方式,1950年县城至歙县、屯溪和宁国、宣城、芜湖的邮件,改自行车班为汽车带运。1954年3月县城至旌德步班改自行车班,10月改委办汽车邮路。1965年芜湖局置邮车自办芜屯邮路,县局邮件改交对开邮车带运。1984年皖赣铁路营运,邮件改为火车邮政车箱发运,自办邮路停。1985年后平常邮件传递时速为:皖南各县、市1至2天;上海、南京、徐州2天;合肥、蚌埠2至3天;皖北其他县、市和北京、天津、石家庄、无锡、杭州、宁波、西安、郑州、洛阳、武汉、长沙3天;唐山、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头、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宝鸡、西宁、兰州、广州、成都4天;南宁、桂林、昆明4至5天;贵阳、银川、乌鲁木齐、海口5天;拉萨6天。
城乡线民国2年设代办所,有县城至扬溪、临溪、镇头、旺川、上庄、浩寨至旌德县城等邮路,皆当日步班。19年开县城经登源至磡头邮路,沿线设投递点,全程40公里,隔日步班。25年开县城至北村步班邮路,20公里;县城至临溪邮路,伸延到高车、仁里,全程30公里。全县5条乡邮班,邮程百余公里,沿芜屯公路、登源乡道、翚岭驿道设信箱,投递点。
1951年开通县城至宁国胡乐步行邮班。翌年县局配备第一辆自行车,遂改为自行车班,全程43公里,当日往返。1953年8月胡乐划归宁国局,邮班停,同年县境岭北邮区从旌德局划回,开县城至浩寨步班。当时县乡邮路8条,步班邮程267公里。1966年增至29条742公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发展缓慢。1976年县城至伏岭、金沙、上庄3条邮路改摩托车邮路班,99公里。1977年城乡邮路32条990公里。随县乡公路通车,发往支局、所邮件先后改为汽车带运。1980年1月和1982年9月县城至伏岭、上庄和金沙的摩托车邮路停办。1984年全县乡乡通邮,1985年建制村全部通邮。1987年城乡邮路32条941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3条113公里,自行车邮路16条481公里,步班邮路11条344公里。配摩托车2辆,传递机要信函。小邮车1辆(1982年配发)往返火车站接送邮件;自行车29辆。邮路网点遍布境内乡村,邮件可当日封发,当日投递。32个建制村、220村民组,日投递1次以上。
县城邮递,民国36年开办,1条班,1差递送。建国后逐步发展,今为3条半班,邮件当天投递。


七、集邮
1983年10月县局始办集邮业务,翌年1月举办首届集邮展。设中华邮政、中国体育、邮票中国画、纪念邮戳、伟大的祖国、小小动物园等65个专题,展出3450枚邮票,评出一等奖1、二等奖2、三等奖5。1983年底建立集邮预订卡300余户,营业额达1.2万元。后业务量以年20%递增。
下一篇:第十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