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具机具
人、畜、水力工具清、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步臼。步臼为石质或木质,舂离谷物皮壳然后筛选。步臼今遍存民户但少使用,还有石磨、石碾、木砻等工具,石磨分大磨、推磨(又称腰推磨)、手磨(有手推、手摇2种)。清、民国时期山民普遍使用。大磨直径4至5尺,以畜力拉转,多用加工粉粮,磨制豆浆,今仍遍见农户。石碾盘径丈许,上置石磙,畜力拉转,加工大米、粉碎油料。建国后仅油坊使用,80年代绝迹。木砻,加工糙米,1957年全县尚有5副,60年代绝迹。
碓有脚碓、水碓两种。脚碓以脚力踏动踏脚,启动舂杵舂制臼中之粮。水碓有缭车碓、斗车碓、木杓碓数种,均利用水力推动,水丰时可同时带动4至6只舂头和1个盘磨。水碓昼夜运转,每只舂臼可加工稻谷150至200斤,每盘碓磨可加工小麦400斤。县始建水碓缺考。元初县城大宁渠即有水碓。明清时遍及城乡。镇头乡曾出土明成化间重修西仓碓记石碑。嘉庆《绩溪县志》载有缭车碓图。光绪间(1875~1908)临溪有水碓14座。民国37年(1948)全县有水碓366座、碓磨444盘。其中瀛洲乡水碓23座,扬溪乡水碓35座,伏岭乡水碓26座、碓磨共117盘,磡头水碓30座、碓磨30盘,荆州水碓32座、碓磨32盘。1951年前后县正常营业的水碓125座、碓磨142盘。大源、临溪、和阳各12座、12盘,荆州22座、22盘,浩寨14座、10盘,伏岭8座(每座四至七舂臼)、28盘。城郊扬之河岸,有6臼1磨的水碓5座。1957年20个农业社、两个合作小组共有73座水碓,碓磨73盘、舂臼366只。70年代后,水碓渐减,今不足10座。
农民加工油脂迄今沿用木榨。炒籽、碾籽、装榨、打榨,程序仍旧。1958年后撞锤打油改为飞锤打油,木锤改为石锤重力增大,出油率提高,劳动强度略有减轻。1974年县粮油加工厂华阳油脂车间设计土砝码,自制茶籽脱壳机1台,试榨出油率达22.5%(指标为21%);扬溪油脂车间自行设计3台手揿榨,菜籽出油率达37.2%。县始建油榨缺考。明迄民国多附设于水碓(木榨1至2副)。清光绪初(约1876)城内葛昌和油坊用牛力碾籽,有木榨压子具180副。民国30至36年浩寨叶长兴油坊木榨3堂,大丰号木榨2堂,瑞兴油坊木榨1堂。1955年初全县18家私营油坊有木榨22副;供销社的尚田、浩寨、扬溪3厂木榨5副;粮油站的上村()、楼基2厂木榨2副。1965年社队油坊共16家、16副木榨。1968年国营际下东峰油榨与楼基、尚田、上村()国营油脂车间下放当地社队经营。1975年5月社队集体油坊有木榨26副,日可加工油料1万斤,分布于石门、牛皮石塔(石门公社)、黄土墈、际下、北村、柳村、大谷、镇头、石家、瑞川、上庄、临溪、孔灵、湖里、高车、蒲川、耿川、横川、坑口、横坞、胡家、霞水村、磡头、大源、外洪村、柯家碓等26地。1985年个体、集体木榨增至40副,分布于荆州、逍遥外的20个乡、镇,其中乡办7副,村办16副,联办4副,户办13副。
机械加工1957年县粮站始置碾米机1台,附1斗、1砻,柴油机带动,年碾米450万斤。1958年7月县建小型流动碾米厂,添置小钢磨1台,加工面粉,浩寨引进太平县产3号碾米机,木水轮机带动。1962年5月县粮油加工厂配置30匹马力柴油机1台,带动多台碾米机。1974年县粮油加工厂置90型榨油机,日产糠饼4800斤,为县用榨油机榨油之始。是年,该厂大米车间改装电动机,加工能力增大。1978年4月机械化油脂车间投产,主设备为螺旋榨油机日可处理菜籽1万斤。1979年县粮油加工厂添设电动砻谷机3台,1981年大米车间5大件机械化设备安装投产,日(昼夜)生产能力为“标一”或“标二”米20万斤。1987年底该厂建成植酸钙提炼工艺生产线,主设备为滤油机、烘房、搅拌机、反应池、中和池。1988年面粉加工厂筹建,1989年流水线投产,日(昼夜)产面粉8万斤。
70年代初乡村用柴油机或拖拉机动力带动碾米、磨面、加工山芋粉。70年代末乡、村电网已具规模,用电力带动加工机具。1979年全县有磨粉机273台、饲料粉碎机120台、榨油机8台。1985年12月全县有碾米机364台,磨粉机325台;电动机415台2.7万千瓦,柴油机71台980马力。分布于家朋、胡家外的20个乡镇。其中乡办6家、队办55家、联办17家、户办318家。1985年全县有榨油机22台。分布于高迁、大源、临溪、瀛洲、尚田、浩寨、扬溪、校头、金沙、伏岭、北村、和阳12等乡镇。其中,乡办1台(和阳乡)、村办6台、联办5台、户办10台。1987年全县碾米机575台、磨粉机563台、饲料粉碎机196台、榨油机68台,动力设备配套。民间粮食加工为电力机械取代,油脂加工则木榨、机榨并存。
二、经营
私营碓、榨水碓以租赁方式经营,加工者自行操作,碓主收碓俸,每加工1碓篓(约130斤)谷,收碓俸大米1升(特制碓俸升约2市斤),磨麦一担收磨俸麦一升(约5市斤)。米行或大户以糙米制熟米,收费相同。油坊多为代户加工,亦参与市场购销,兑油不退饼,或退饼收取加工费。油料少者可数户合榨,分格出油,各家自取。
解放初,水碓仍租给民户加工粮油,中心村、镇的水碓与粮站、库订合同加工国家商品粮。碓方以68~70%折交成品粮,不收加工费。1953年3月县以城厢社、扬溪库、胡家仓为试点,储谷分类试舂,求出折率,出米率平均提高7%。
1954年“统购统销”后实行委托加工。私营碓、榨承包加工任务。粮站、库“会碾”定折率,糠耗每百斤谷12两,麸无耗。是年平均出米率72%(原为70%)。1955年私营油榨、油坊亦受委托加工,出油率以试榨(3至5榨)的平均数为准,县粮食局视油坊出油率订全年、半年或季度加工合同,超标提奖,短缺赔偿。菜籽入坊品质标准:水份限12%、杂质限3%,油料(脂)由局统购,私坊停止购料及来料加工。1956年9月城厢榨油生产合作小组试榨米糠油。319斤细米糠出油30.8斤、糠饼290斤,出油率9.6%。当时,油脂产品有菜油、麻油、花生油、茶油、棉油、皮油、青油、蚕蛹油、糠油。1959年后菜籽、芝麻、花生仁等高含油量油料皆重榨2至3遍。水碓加工费,调为百斤谷0.4元、麦0.8元。1959年华阳、扬溪试榨芝麻梗油、花生壳油。芝麻梗53.8斤出油4.8斤,花生壳175斤出油19.8斤。翌年10月油榨加工费调整为百斤菜籽2.9元(原2.6元),芝麻与花生仁2.6元(原2.4元),棉籽2.2元(原2元),桕籽3元(原2.6元),米糠1.7元(原1.5元)。
国营厂坊县商品粮油加工任务1961年始由华阳碾米厂、榨油厂及各粮站承担。兑换以质定率,以原料兑成品、副产品,收加工费。公开挂牌,不赔不赚。1964年后国营厂、坊建立验收制度,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文化大革命”中管理混乱,投放市场的产品质量降低。1979年更新、改造旧设备,健全合同制,规定霉变、生芽、含杂超标准的原粮,整理后始可加工,产品质量提高。设备更新改造后产品质量提高,加工能力剩余,扩大代户加工和兑换业务。1981至1984年共兑换油脂52.2万斤。1984年粮油加工厂产品合格率达95%。2级菜油合格率98%,“标一”米达国家标准。1985年施行“价拨加工”,即原料作价给国营厂坊,产品作价给粮油商店,自负盈亏。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