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庙会
清迄民国时期有花朝会、保安会、三元会、火把会、太子会、观音会、五猖会、目连会、土地会、城隍会、社会和瞎子会等十几种庙会,终年不断,闰年尤盛。唐、宋时期,迎神赛会多源于崇祭山野鬼魅,祈求地方平安。明清时,官方毁淫祠,禁妖会,地方头人遂弃邪神、厉鬼,奉佛教、道教和名垂青史的忠臣名将为神,依规制建庙,合法举行迎神赛会。旨在祈求神力保佑地方平安,消除疾苦与灾难。庙会由一村或相邻数村联合举办。会众组织,伏岭、尚田按族派分为门;水村、北村众姓分为隅;仁里一带为社;岭北为朋。会期分别为二、三、七、十日或半月。会费按人口摊派和私人捐助。明、清年间兴盛,晚清及民国初期,介入工艺、杂技、戏剧、体育项目,会况更为繁侈,靡费浩增,每会耗银洋数百元至数千元。民国20年后,民智渐开,庙会渐落,然大型庙会仍按期举行,政府屡禁不止,直至1950年始禁绝。
一、花朝会
花朝,传为百花神生日,唐朝定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恰逢越国公汪华诞辰。明末,汪华故乡登源之汪村、仁里、梧村、南观等十一村,分别组成十八社,从正月十八至二月十五日轮流在祠堂或村庙举行花朝会。有大、小花朝之分,大花朝12年举行一次,小花朝逢闰年举行。初,以花朝为胜,热烈而简朴,敲锣鼓,放爆竹,抬会猪,撑旗幡迎神。会场摆供献、琼碗,村众香烛祭祀。清乾隆后,旅外商人助资,千百里赶回参加盛举。花朝会渐奢,会场布置若神宫。大厅之上,仁里供奉程忠壮公,汪村供奉越国公汪华神像。敬神蜡烛大如断柱,会猪大如牯牛。供仪有珍馐异果,琼碗数百盏。轩院、回廊悬挂彩灯和古字画,陈列古物器皿,置松柏、花卉盆景。宫前搭彩棚(戏台),筑鱼池。祭坛猪羊,披红插花。日里,儿童登台表演武打,谓“打(


二、保安会
保安会,又称善会、大王会、龙舟会。祭奠安史之乱中殉难的张巡、许远,还有雷万春、南霁云。每逢闰年大村或几村结朋举行,斋官、会首主其事。赛会从正月中旬自绩溪田(今属临安县)开始,二月荆州、磡头,三月胡家,六七月伏岭、石(



三、三元会
即盂兰会,又称社会、施孤会。流行于镇头、旺川、浩寨、伏岭、水村、北村、石(

四、太子会
此会每年或隔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镇头、庄川、上庄会期5天,扬溪、县城三天。会间,抬太子老爷游乡、跳神,许愿者一路焚吊香,或有秋千台阁,演戏。扬溪太子会跳神,有农民反抗财主掠夺田地情节。
五、观音会
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生日,观音庙香火尤甚。逢闰年举行观音会。延僧侣做法事,妇女赶会烧香求子、还愿。湖村观音会在清明前后,会期7天,盛况居全县之首。会期搭花台,饰以青、白布,装栏栅花槛,悬彩灯,置盆景,请名班演戏,日以继夜。晚清,会前斋官领迎神队伍去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迎接观音,民国时期改在三面亭山洞。迎神时,旗幡、锣鼓、鞭爆、硝铳伴秋千台阁,场面热烈非凡。会场设祠堂内,正中供观音,两侧及回廊,供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纸扎神像。夜放焰火。岭北杨村和浩寨等地观音会规模次之,亦有纸扎神像百余尊。
六、祠堂会
各氏族宗祠、支祠,春分、冬至日集族丁举行祭祖大典,尤以冬至隆重,礼生有24、36或48人。有大赞、陪赞、东引、西引、司樽、读祝(读祭文)等执事,捧送礼仪。祭堂摆猪、羊、祭仪、樽盏。行礼如仪。祭礼达二三小时,观众满堂。
七、火把会
上庄村每隔10年于农历六月中旬举行火把会,会期10天。有游龙舟、祭神、拜佛、演戏等活动。会期末夜,数百支火把游乡送舟。相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村人胡直于六月外出经商,行至浙江青田县天已黑,从船上借得火把赶路,说十年归还。越十年,胡忘此事。再次客居青田,突发病,并感染同伴。胡在昏迷中狂喊:“还火把。”火把还后,病即愈。后在村中兴起火把会,延至民国30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