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集市贸易
一、集市
建国前,主要集市有县城和三溪两处。此外,较大的村庄和各地庙会期间,也有季节性和临时性集贸市场。
建国初期,县城和三溪仍为商品交易主要集市,俞村、乔亭、庙首、白地等处也先后形成集贸市场。1950年,在县城北门街开辟杂货、粮食、柴炭、仔猪等集贸市场。
1953年后,随着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生猪派购,竹、木、茶叶、烟叶、蚕茧等主要物资计划收购,集市贸易范围日益缩小。1958年“大跃进”时,集市交易受到多种限制,名存实亡。
1961年,集市贸易重新开放,交易兴旺,上市商品180多种,贸易额29万元。1962年,品种增为290余种,全年贸易额达43.4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大为减少。
1978年以后,集市贸易逐渐恢复和发展,农副产品交易增多,猪肉市场放开,集市贸易迅速发展。1981年,全县集市贸易额达131万元,比1979年增长60%。
1983年,县工商部门投资4200元,在县城中心搭盖棚场100平方米,内设服务亭一个,按鱼、肉、豆制品、蔬菜4类划行归市,初步改善集市秩序。三溪、白地、蔡家桥、版书、板桥等地设立耕牛交易所。全年猪肉交易量169吨,鲜蛋成交6.7吨,耕牛成交257头;城乡集市贸易总额达257.7万元。
1985年,县工商部门集资6.45万元,在县城河西路兴建小商品市场营业房67间、721平方米,搭盖菜肉市场摊棚20个、165平方米。三溪乡投资6万元,兴建小商品营业房26间,每间24平方米。白地乡兴建小商品营业房8间、120平方米,同时改造、翻新旧街为农贸市场。
1986年,庙首新建小商品营业房14间、322平方米。原来无场无市的云乐、玉溪、兴隆等乡村也开辟了农贸市场。全县共有农贸市场11处,摊棚265平方米;露天市场2236平方米,共设摊位559个;小商品营业房115间、1787平方米;个体贩运户132户,其中季节性的110户。全年集市贸易成交总额140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比1985年上升58%。个体贩运户从外地贩入猪牛肉250吨,带鱼30吨,黄豆200吨,水果90吨,蔬菜200吨,供应市场。
二、物资交流会
建国前,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县城梓山东岳庙会,全县四乡和邻县群众纷纷前来敬香并顺便交换产品。因时值春耕季节,故以蓑衣、箬帽、农具和耕牛等交易最盛。沿袭日久,人们就把这一庙会称为“蓑衣箬帽会”。其他季节也有趁各乡庙会交流物资的。
建国后,群众照例于三月二十八日进城进行物资交流。1952年,县政府曾先后在县城、三溪、庙首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与会的有全县国营、私营、供销合作商业、手工业、广大农民以及南京、杭州、芜湖和邻县商贩、群众,共约10万人次,成交总额达150多万元(新人民币)。1953年恢复旧习,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县城举办物资交流会,并定名为“旌德县三月二十八物资交流会”。此后,每年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举办一次,延续至今。每次都有工业品、手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小商品、耕牛、仔猪、家禽、竹木柴炭、游医、文化等市场。会期3天,耕牛市场一般为5天。与会者有本县和邻县工商业户,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市客商,近年与会者每次高达5万多人次。1976~1984年成交工业品220万元,耕牛2396头,计60多万元。1986年成交总额60万元。此外,自1978年以来,旌阳、俞村、乔亭、云乐、三溪、庙首、白地也先后举办物资交流会16次,成交总额328万元。
建国前,主要集市有县城和三溪两处。此外,较大的村庄和各地庙会期间,也有季节性和临时性集贸市场。
建国初期,县城和三溪仍为商品交易主要集市,俞村、乔亭、庙首、白地等处也先后形成集贸市场。1950年,在县城北门街开辟杂货、粮食、柴炭、仔猪等集贸市场。
1953年后,随着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生猪派购,竹、木、茶叶、烟叶、蚕茧等主要物资计划收购,集市贸易范围日益缩小。1958年“大跃进”时,集市交易受到多种限制,名存实亡。
1961年,集市贸易重新开放,交易兴旺,上市商品180多种,贸易额29万元。1962年,品种增为290余种,全年贸易额达43.4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大为减少。
1978年以后,集市贸易逐渐恢复和发展,农副产品交易增多,猪肉市场放开,集市贸易迅速发展。1981年,全县集市贸易额达131万元,比1979年增长60%。
1983年,县工商部门投资4200元,在县城中心搭盖棚场100平方米,内设服务亭一个,按鱼、肉、豆制品、蔬菜4类划行归市,初步改善集市秩序。三溪、白地、蔡家桥、版书、板桥等地设立耕牛交易所。全年猪肉交易量169吨,鲜蛋成交6.7吨,耕牛成交257头;城乡集市贸易总额达257.7万元。
1985年,县工商部门集资6.45万元,在县城河西路兴建小商品市场营业房67间、721平方米,搭盖菜肉市场摊棚20个、165平方米。三溪乡投资6万元,兴建小商品营业房26间,每间24平方米。白地乡兴建小商品营业房8间、120平方米,同时改造、翻新旧街为农贸市场。
1986年,庙首新建小商品营业房14间、322平方米。原来无场无市的云乐、玉溪、兴隆等乡村也开辟了农贸市场。全县共有农贸市场11处,摊棚265平方米;露天市场2236平方米,共设摊位559个;小商品营业房115间、1787平方米;个体贩运户132户,其中季节性的110户。全年集市贸易成交总额140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比1985年上升58%。个体贩运户从外地贩入猪牛肉250吨,带鱼30吨,黄豆200吨,水果90吨,蔬菜200吨,供应市场。
二、物资交流会
建国前,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县城梓山东岳庙会,全县四乡和邻县群众纷纷前来敬香并顺便交换产品。因时值春耕季节,故以蓑衣、箬帽、农具和耕牛等交易最盛。沿袭日久,人们就把这一庙会称为“蓑衣箬帽会”。其他季节也有趁各乡庙会交流物资的。
建国后,群众照例于三月二十八日进城进行物资交流。1952年,县政府曾先后在县城、三溪、庙首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与会的有全县国营、私营、供销合作商业、手工业、广大农民以及南京、杭州、芜湖和邻县商贩、群众,共约10万人次,成交总额达150多万元(新人民币)。1953年恢复旧习,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县城举办物资交流会,并定名为“旌德县三月二十八物资交流会”。此后,每年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举办一次,延续至今。每次都有工业品、手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小商品、耕牛、仔猪、家禽、竹木柴炭、游医、文化等市场。会期3天,耕牛市场一般为5天。与会者有本县和邻县工商业户,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市客商,近年与会者每次高达5万多人次。1976~1984年成交工业品220万元,耕牛2396头,计60多万元。1986年成交总额60万元。此外,自1978年以来,旌阳、俞村、乔亭、云乐、三溪、庙首、白地也先后举办物资交流会16次,成交总额3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