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相传公元前21世纪,夏禹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凿宽荆山口,导淮东流入海。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于酸枣决口,开始南徙侵淮。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661年间,皖境颍河与涡河之间,多次成为黄河南徙夺淮的主要泛道。黄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淤高了皖境淮河干流和淮北支流河床,打乱了原来水系,造成皖境淮河流域绵延不断的深重灾难。
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入海后至民国初年,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治理淮河的呼声,先后提出了恢复淮水故道,疏浚淮河,裁兵导淮等治理意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也曾派员到淮河查勘,提出导淮计划。所有这些虽属纸上论道,但也说明,治理淮河已引起社会有关方面人士的关注。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淮河频繁发生洪水灾害。尤其是民国10年的洪水灾害,安徽淮河流域遭受惨重损失。民国14年,全国水利局编制了《裁兵导淮计划书》,提出了分段治理淮河中游干流的规划,以及洪泽湖以上9条主要支流治理的意见。民国18年,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编制了《导淮工程计划》,提出较为全面的治理淮河的综合性规划。民国20年,淮河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洪灾过后,安徽省进行堵口复堤工程。《导淮工程计划》中规划的安徽省工程项目基本没有实施。民国27年,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西进,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奔腾南泛,经皖境的颍河、西淝河、涡河侵入淮河,形成皖北地区历时9年的黄泛区。9年时间内,安徽省共有253.6万多人流离失所,40.75万人丧生,造成了人为的决黄侵淮的严重恶果。黄河夺淮661年的积患未治,人为的决黄侵淮的新害又增。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床淤高,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破坏殆尽,失去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年和1950年夏季,淮河连续2年发生大洪水。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根治淮河的指示,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10月27日,皖北行署与皖北军区政治部联合发布《治淮动员令》,号召皖北人民和参加治淮的部队指战员,紧急动员起来,为实现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和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而奋斗。皖北人民以治淮为己任,踊跃报名参加治淮。是年冬,80余万民工在各级干部带领下奔赴治淮工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理淮河的宏伟壮举,在安徽淮河流域蓬勃兴起。
根据建国后的治淮方针,治淮委员会与豫、皖、苏、鲁四省密切合作,先后多次编制了治理淮河规划。按照治淮规划要求,安徽省于1950年冬季,开始兴办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治淮工程。至1959年,安徽省先后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治理,在大别山区兴建大型山谷水库,利用沿淮两岸湖泊洼地兴建行、蓄洪工程。1958~1978年,安徽淮北地区的治理,一度偏离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的治淮进程。安徽淮河流域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吸取教训,排除干扰,在这20年时间内,先后在淮河干流开工兴建临淮岗大型水库(1962年停建),在皖西丘陵区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在淮北平原区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1979年停建),以及除涝、井灌和水利配套工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安徽省进一步完善淮河中游防洪规划,对病险水库和淮北大堤进行除险加固;整治淮河干流局部束水河段,清除河道各类阻水障碍物,扩大淮河干流泄量;对淮北地区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引用世界银行贷款,进一步完善淠史杭灌区配套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行山区小水电建设,并对山区水土流失实行综合治理。安徽的治淮事业从此进入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1949~1988年的40年间,安徽淮河流域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执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据统计,整治淮河干、支流河道258条,总长达6026公里;修建淮河干、支流堤防7649公里;修筑行洪区庄台402万平方米;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共1671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58座),总库容84.4亿立方米;兴建大、中、小型涵闸4219座;发展机电排灌设备11.3万台,装机139万千瓦;打机井10.9万眼;开发水电装机15.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103亿千瓦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8平方公里;解决了150万人和27.6万头牲畜饮用水困难;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新增水运里程1100公里,改善水运里程达1080公里。
40年来,安徽兴建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49~1988年,安徽淮河干流防洪工程经济效益累计达204.6亿元,效益与投入之比接近10倍;除涝工程累计受益面积2.6亿亩,效益为投入的4.6倍;灌溉面积累计达2.5亿亩,约增产粮食210亿公斤,效益与投入的比值为3.9。40年来,国家为安徽治淮总投入约42亿元,防洪、除涝、灌溉等已发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56亿元,发电、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安徽40年来的治淮事业,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成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