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江岸走向]
长江马鞍山河段发育于长江下游扬子淮地台的挤压断裂破碎带,江流走向与断裂带的走向一致。该断裂破碎带是由一系列北25~45°东的小构造断裂组成,如白壁山(人头矶)一带可见到北20~30°东的古沟谷与现代沟谷,基岩中有许多北27°东等方向的节理。长江河槽主要是沿着这一系列构造发育的,其后还受到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掀斜的影响,又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使江槽不断东移,从而在西岸形成宽广的河漫滩,东岸河滩则比较狭窄。马鞍山市区西部江岸距丘陵山地较近,采石矶基岩裸露江边,望夫山、慈姥山距江岸最近处仅二三百米左右。长江流经马鞍山市西部,其走向总体上是由南至北、然后折向东北方向。
[地层结构]
沿江的地层分布受河床的地质地貌条件严格控制。沿江东岸低丘构成的河岸,常成陡崖削壁,由石英砂岩或火山岩组成,河岸稳定。这些低丘常突出在河床中,形成天然矶头,对江水起挑流作用。如采石矶沿江,不仅江岸稳定,而且因挑流作用使其下游一定距离内江岸比较稳定。
长江马鞍山河段的江岸与江心沙洲,都是由疏松的全新统(距今约200万年)河流淤积物组成,河漫滩大都是汊道衰亡、古沙洲靠岸而成。河漫滩的组成物质除了表层有3~5米厚的棕色或灰黄色粘土之外,其下部都是砂层,厚达30~50米。砂层大多是由疏松的、透水性较好的细砂组成,其间也夹有中砂、粗砂层,有的夹有薄层粘土或亚粘土。河岸表层的组成物质沿江略有差异,采石矶以下至望夫山一带为淤泥或砂质土壤。恒兴洲一带江岸全新统疏松堆积层可达40~50米厚,底部是侏罗纪红色砂岩,顶部有0.3米厚的红色风化壳。六汾河附近负3米以下直达基岩是厚达40米的粉细砂层,只在近岸部分负30至负35米有一层砾砂。在恒兴洲矶头以下的负36.5米处出现砂砾层,厚约6米。白壁山1954年崩窝附近负3至负10米处,及负28至负34米处,有亚砂土和亚粘土夹层。电厂区江边细砂层埋藏较深,粘土较厚,高程6米上下多为亚粘土。在电厂下游局部地段中下层,大部分是厚厚的中砂、粗砂层。港务局区域的江岸,在地表负8米以上为淤泥、沙质粘土、粉沙,负8米以下为细砂层。这些主要由砂层组成的河岸稳定性较差,易受水流冲刷,产生崩塌,有利于江心沙洲的发育。
[河漫滩分布]
长江马鞍山河段的发育由于受到自北向南的掀斜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床不断南移,在和县境内的西北岸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宽度约15~23公里,地面较平坦。当涂县及马鞍山市区境内的东南岸河漫滩较小,河岸常常紧靠基岩,宽度一般在几百米至1.5公里左右。恒兴洲一带的河岸高度,一般是靠近江水高程愈高,靠近山麓高程愈低,沿江一带高程为5.5~6.5米(黄海高程),山麓附近的高程为3.5~4.5米(黄海高程),而且明显地分布着一带状的较低古河道凹地,目前积水成为湖沼。马鞍山河段河漫滩以上的阶地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主要是堆积阶地;第二级除堆积阶地外,少部分为基座阶地;第三级以剥蚀阶地为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