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
马鞍山市土地面积285平方公里。在杨坝——冯庄——和尚桥一线以东地区,是以丘陵岗地为主的地形区,约占全市面积48.9%。在这一区域里,丘陵的顶部岩石裸露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土壤以粗骨土、黄棕壤性土、普通黄棕壤为主。丘陵区的岗地冲畈部分,土层厚,质地较粘,以粘盘黄棕壤、水稻土等耕种土壤为主。在杨坝——冯庄——和尚桥一线以西地区,是沿江洲地和冲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区,其间还零星分布着一些低丘,如西部的沿江丘陵、中部的佳山和雨山等,这一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51.1%,在这一区域里,丘陵植被覆盖率较高,平原上沟塘交错。平原区土壤是由长江带来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土层深厚,质地较轻,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沿江和江心洲地则以潮土为主,适宜种植旱粮作物。
市郊的土地构成,以1986年统计分类,耕地面积92506亩,折合61.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64%(其中水田70963亩,旱地21543亩);山地面积92586亩,折合61.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67%(其中有林地面积75800亩,无林地面积12597亩);水面积28738.7亩,折合19.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6.72%。
由于受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利用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蔬菜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周围的雨山、慈湖、小黄洲、冯桥等乡的平坦地区,灌溉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高。水田除小黄洲外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主要分布在慈湖河、采石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区。旱地多数分布在无灌溉条件的岗地、石质残丘的缓坡和小黄洲、慈湖等地的沙洲上。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的杜塘、濮塘、霍里等乡镇的中丘或高岗上,这些地区也是园地(果园、茶园、苗圃)的分布区域。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整个郊区的土地利用率不高,1986年复种指数仅179%,大片果园萧条,部分疏林地和荒山荒地未开发;二是近年来乡(镇)、村开山采石采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是国家基本建设和农村盖房占用耕地严重。1983~1987年的5年内,共占用耕地5261亩,比1978~1982年多占用耕地483亩。1986年和1987年两年内共占耕地3512亩,是1984年和1985年两年占用耕地数的3.35倍。
[土壤分布]
马鞍山市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由东部的丘陵、岗地逐渐向西过渡为冲田、平原圩区,土壤类型也从东向西逐渐过渡,依次是黄棕壤、水稻土、潮土、粗骨土与黄棕壤交错相嵌分布。
黄棕壤是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占郊区土地面积33.44%,广泛分布于除小黄洲以外的7个乡镇的石质残丘和波状起伏地段,尤其以霍里、濮塘、杜塘境内居多,为红壤、黄壤向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其中黄棕壤性土亚类主要分布于丘陵中上部位,遭侵蚀地段,土层厚度约30厘米,淀积层发育不明显。普通黄棕壤亚类分布在石质残丘的中下部,由多种岩石风化物发育而成,土层厚度约60厘米,表层腐殖质明显积累,受侵蚀较弱,淋溶淀积明显。粘盘黄棕壤亚类分布在平缓岗地,土体深厚,含有黄土层、粘盘层和网纹层等三个层段。土体结构不良,多为小块状,中下部常有铁锰斑块和结核。
水稻土是郊区面积最大的土类,约占46.38%,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圩、冲、畈、塝地,以市区的中部和西南部占优势。根据水稻土水型的不同,又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3个亚类。其中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分布最广,属良水型水稻土,地下水埋深1米左右。淹育型水稻土亚类是水稻土中面积最小的一类,仅占水稻土面积0.09%,分布在杜塘乡高塝上,地下水位低,属地表水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亚类仅分布在濮塘乡的冲田中,地势低洼易积水,地下水位高。
潮土是郊区面积较小的一个土类,约占10.68%,分布在小黄洲、雨山、冯桥、慈湖四个乡临近长江的洲地,发育于近代长江冲积物上,大多经旱耕熟化而成。潮土形成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位一般在1~3米左右。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腐殖质层——氧化还原层——母质层。耕作层和犁底层度在20~30厘米左右。潮土根据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可划为湿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湿潮土比重较小,约占7.39%,分布在小黄洲洲地外滩区域。灰潮土占潮土总面积92.61%,其中菜园灰沙泥土土种(俗称油沙土)分布在慈湖、雨山、冯桥3个乡,熟化程度较高,养分含量较丰富,尤其是速效磷含量丰富,耕层疏松,透水性好,养分转化快,水、肥、气、热协调,是郊区较好的菜园土。在这种土壤上种植蔬菜产量较高,在施肥适量、肥种搭配较佳的条件下,每亩大约可生产西红柿4000公斤,黄瓜2200公斤,豇豆1500公斤,辣椒2500公斤,大白菜4500公斤,洋葱2000公斤,萝卜2500公斤。
粗骨土是郊区面积最小的一种土类,约占9.5%,除小黄洲外,其他乡镇石质丘陵上均有分布。该土类土壤发育微弱,处在幼年发育阶段,土体浅薄,砾石含量多,风化碎屑层裸露,植被覆盖较差。
马鞍山市土地面积285平方公里。在杨坝——冯庄——和尚桥一线以东地区,是以丘陵岗地为主的地形区,约占全市面积48.9%。在这一区域里,丘陵的顶部岩石裸露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土壤以粗骨土、黄棕壤性土、普通黄棕壤为主。丘陵区的岗地冲畈部分,土层厚,质地较粘,以粘盘黄棕壤、水稻土等耕种土壤为主。在杨坝——冯庄——和尚桥一线以西地区,是沿江洲地和冲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区,其间还零星分布着一些低丘,如西部的沿江丘陵、中部的佳山和雨山等,这一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51.1%,在这一区域里,丘陵植被覆盖率较高,平原上沟塘交错。平原区土壤是由长江带来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土层深厚,质地较轻,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沿江和江心洲地则以潮土为主,适宜种植旱粮作物。
市郊的土地构成,以1986年统计分类,耕地面积92506亩,折合61.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64%(其中水田70963亩,旱地21543亩);山地面积92586亩,折合61.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1.67%(其中有林地面积75800亩,无林地面积12597亩);水面积28738.7亩,折合19.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6.72%。
由于受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利用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蔬菜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周围的雨山、慈湖、小黄洲、冯桥等乡的平坦地区,灌溉条件优越,土地利用率较高。水田除小黄洲外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主要分布在慈湖河、采石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区。旱地多数分布在无灌溉条件的岗地、石质残丘的缓坡和小黄洲、慈湖等地的沙洲上。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的杜塘、濮塘、霍里等乡镇的中丘或高岗上,这些地区也是园地(果园、茶园、苗圃)的分布区域。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整个郊区的土地利用率不高,1986年复种指数仅179%,大片果园萧条,部分疏林地和荒山荒地未开发;二是近年来乡(镇)、村开山采石采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是国家基本建设和农村盖房占用耕地严重。1983~1987年的5年内,共占用耕地5261亩,比1978~1982年多占用耕地483亩。1986年和1987年两年内共占耕地3512亩,是1984年和1985年两年占用耕地数的3.35倍。
[土壤分布]
马鞍山市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由东部的丘陵、岗地逐渐向西过渡为冲田、平原圩区,土壤类型也从东向西逐渐过渡,依次是黄棕壤、水稻土、潮土、粗骨土与黄棕壤交错相嵌分布。
黄棕壤是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占郊区土地面积33.44%,广泛分布于除小黄洲以外的7个乡镇的石质残丘和波状起伏地段,尤其以霍里、濮塘、杜塘境内居多,为红壤、黄壤向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其中黄棕壤性土亚类主要分布于丘陵中上部位,遭侵蚀地段,土层厚度约30厘米,淀积层发育不明显。普通黄棕壤亚类分布在石质残丘的中下部,由多种岩石风化物发育而成,土层厚度约60厘米,表层腐殖质明显积累,受侵蚀较弱,淋溶淀积明显。粘盘黄棕壤亚类分布在平缓岗地,土体深厚,含有黄土层、粘盘层和网纹层等三个层段。土体结构不良,多为小块状,中下部常有铁锰斑块和结核。
水稻土是郊区面积最大的土类,约占46.38%,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圩、冲、畈、塝地,以市区的中部和西南部占优势。根据水稻土水型的不同,又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3个亚类。其中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分布最广,属良水型水稻土,地下水埋深1米左右。淹育型水稻土亚类是水稻土中面积最小的一类,仅占水稻土面积0.09%,分布在杜塘乡高塝上,地下水位低,属地表水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亚类仅分布在濮塘乡的冲田中,地势低洼易积水,地下水位高。
潮土是郊区面积较小的一个土类,约占10.68%,分布在小黄洲、雨山、冯桥、慈湖四个乡临近长江的洲地,发育于近代长江冲积物上,大多经旱耕熟化而成。潮土形成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位一般在1~3米左右。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腐殖质层——氧化还原层——母质层。耕作层和犁底层度在20~30厘米左右。潮土根据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可划为湿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湿潮土比重较小,约占7.39%,分布在小黄洲洲地外滩区域。灰潮土占潮土总面积92.61%,其中菜园灰沙泥土土种(俗称油沙土)分布在慈湖、雨山、冯桥3个乡,熟化程度较高,养分含量较丰富,尤其是速效磷含量丰富,耕层疏松,透水性好,养分转化快,水、肥、气、热协调,是郊区较好的菜园土。在这种土壤上种植蔬菜产量较高,在施肥适量、肥种搭配较佳的条件下,每亩大约可生产西红柿4000公斤,黄瓜2200公斤,豇豆1500公斤,辣椒2500公斤,大白菜4500公斤,洋葱2000公斤,萝卜2500公斤。
粗骨土是郊区面积最小的一种土类,约占9.5%,除小黄洲外,其他乡镇石质丘陵上均有分布。该土类土壤发育微弱,处在幼年发育阶段,土体浅薄,砾石含量多,风化碎屑层裸露,植被覆盖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