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性别构成
马鞍山外来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中又以男性居多,性别比例一直偏高。1958年,人口性别比例是225(以女性为100计,下同),为历史最高点,以后呈下降之势。1964年为127.84,1987年降至113.56,但仍高于全国107的平均水平。
附表2—5马鞍山市抽样年份人口性别构成比例表
由于征用土地、招工等原因,郊区男性人口大量进入市区,其妻子、儿女大部分仍在郊区,形成市区与郊区人口性比例的悬殊。据1982年抽样调查,市区人口男性多于女性,而郊区人口女性多于男性,性比例市区为126.80,郊区为88.09。
附表2—61982年市区和郊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按年龄分组统计,除56岁以上老年组以外,其它各年龄组的男性都比女性多。尤其是23~33岁,34~35岁这两个年龄组更为突出,性比例分别为115.11和130.53,这反映出马鞍山作为工业城市,对男劳动力需求量大。此外34~55岁这一年龄组的人大部分是建国前出生的,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是造成男性多于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3~33岁这一进入婚龄的人口组,性比例高达115.11,造成许多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严峻现实。56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
附表2—71982年马鞍山市人口年龄段性比例表
附表2—5马鞍山市抽样年份人口性别构成比例表
由于征用土地、招工等原因,郊区男性人口大量进入市区,其妻子、儿女大部分仍在郊区,形成市区与郊区人口性比例的悬殊。据1982年抽样调查,市区人口男性多于女性,而郊区人口女性多于男性,性比例市区为126.80,郊区为88.09。
附表2—61982年市区和郊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按年龄分组统计,除56岁以上老年组以外,其它各年龄组的男性都比女性多。尤其是23~33岁,34~35岁这两个年龄组更为突出,性比例分别为115.11和130.53,这反映出马鞍山作为工业城市,对男劳动力需求量大。此外34~55岁这一年龄组的人大部分是建国前出生的,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是造成男性多于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3~33岁这一进入婚龄的人口组,性比例高达115.11,造成许多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严峻现实。56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
附表2—71982年马鞍山市人口年龄段性比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