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桥梁
马鞍山境内湖塘密布,河渠纵横,桥梁建设对于发展交通显得非常重要。建国前,马鞍山境内的桥梁架设甚少,仅有几座木石结构的小桥,至建国时大多毁坏。市区现有桥梁都由建市后改建、新建而成。最早改建的是锁溪桥,接着架设跃进桥、恒兴桥、红旗桥、洋河桥、锁溪新桥、慈湖新桥等。马钢公司的一些工厂先后架设烧结厂桥、一铁厂桥等。市区公路上架设宁芜公路小桥、西村桥、宁芜公路桥等桥梁。这些桥梁都为永久性结构,荷载超过10吨,为沟通马鞍山市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锁溪桥位于采石公园入口处,跨锁溪河,始建于1935年,初建时为木质结构,是马鞍山境内建造较早的一座桥梁。195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式3孔结构,桥长40米,宽6.3米,荷载10吨。
二、跃进桥位于幸福路南端与红旗路北端的连接处,横跨宁芜铁路上空,是马鞍山市区境内唯一的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公路桥,也是连接新老市区的重要通道。1959年动工兴建,1960年竣工通车,因始建于“大跃进”年代而得名。桥长26.16米,宽13米,其中车道宽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桥面两侧有水泥栏杆,桥下3孔,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荷载18吨。1987年,该桥由单桥改为双桥。
三、恒兴桥1961年改建,改建前为木质结构。改建后,桥长8.8米,全宽18米,车道宽8米,跨径8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18吨。桥跨雨山河下游河面,是经恒兴路去江边的通道。
四、红旗桥位于湖北路与红旗路的交叉口,桥面为两条路的交织处。建于1965年,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长11.1米,桥面一端宽48.3米,一端宽46.8米,两侧设有水泥栏杆,荷载18吨。该桥是市区交通的重要道口,桥孔是排泄雨山湖蓄水进入雨山河的唯一通道。
五、洋河桥又称外河桥,位于葛阳路,跨洋河。原为木质桥,1965年重建。桥长26.14米,宽7.6米,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3孔,跨径3×7.66米,荷载13吨。
六、慈湖镇桥跨慈湖河,连接慈湖镇南北街。1976年动工兴建,1978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T”字形,3孔,桥长39.81米,宽9米,荷载13吨,桥面设有栏栅,两端嵌有大理石隶书碑刻:“慈湖镇桥”。
附表3—5马鞍山市区主要桥梁一览表
一、锁溪桥位于采石公园入口处,跨锁溪河,始建于1935年,初建时为木质结构,是马鞍山境内建造较早的一座桥梁。195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式3孔结构,桥长40米,宽6.3米,荷载10吨。
二、跃进桥位于幸福路南端与红旗路北端的连接处,横跨宁芜铁路上空,是马鞍山市区境内唯一的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公路桥,也是连接新老市区的重要通道。1959年动工兴建,1960年竣工通车,因始建于“大跃进”年代而得名。桥长26.16米,宽13米,其中车道宽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桥面两侧有水泥栏杆,桥下3孔,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荷载18吨。1987年,该桥由单桥改为双桥。
三、恒兴桥1961年改建,改建前为木质结构。改建后,桥长8.8米,全宽18米,车道宽8米,跨径8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18吨。桥跨雨山河下游河面,是经恒兴路去江边的通道。
四、红旗桥位于湖北路与红旗路的交叉口,桥面为两条路的交织处。建于1965年,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长11.1米,桥面一端宽48.3米,一端宽46.8米,两侧设有水泥栏杆,荷载18吨。该桥是市区交通的重要道口,桥孔是排泄雨山湖蓄水进入雨山河的唯一通道。
五、洋河桥又称外河桥,位于葛阳路,跨洋河。原为木质桥,1965年重建。桥长26.14米,宽7.6米,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3孔,跨径3×7.66米,荷载13吨。
六、慈湖镇桥跨慈湖河,连接慈湖镇南北街。1976年动工兴建,1978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T”字形,3孔,桥长39.81米,宽9米,荷载13吨,桥面设有栏栅,两端嵌有大理石隶书碑刻:“慈湖镇桥”。
附表3—5马鞍山市区主要桥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