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第一自来水厂]
一、筹备1958年8月,市第一水厂筹备处成立,有工作人员30余人。1958年10月和1959年2月,筹备处派出两批学员共23人,到外地水厂学习自来水生产技术,并委托马钢代培24名学员。1959年3月,一水厂净化区32.63亩土地和非生产用地26.25亩的征地工作全部结束。4月,筹备处与马鞍山发电厂签订发电厂每日无偿供给水厂5万吨冷却水“协议书”,绘制了《全市主要用户分布图》、《水厂净化区地形图》,设计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二、设计1959年5月,马鞍山水厂开始进行现场设计。设计净化部分的工艺流程是:源水(发电厂冷却水)通过渠道流入集水井,由一级泵房提取输入净化区,加混凝剂后输入清水池,再由二级泵房输送出厂。主要土建工程项目有:自流管、倒虹管、一级泵房进水管、沉淀池、快滤池、加矾间、加氯间、清水池、二级泵房、水塔等10多个。为尽量减少钢材和生铁用量,设计上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案。设计于是年8月基本结束,净化工程预算总额206.97万元。
三、施工1959年10月,水厂分别与马钢公司第二工程处和市建公司签订了基建工程施工合同。马钢第二工程处承建一号清水池、快滤池和水塔3项钢筋混凝土工程;市建公司承建一级泵房、二级泵房、加矾间、沉淀池、机修车间等项工程。11月,各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基建工程全面铺开。到年底,一级泵房集水井和3条穿越宁芜铁路的出水涵洞建设完工。1960年下半年,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止对水厂建设投资。1961年4月,水厂工程全部停建。停建不久,国家重点工程马钢车轮轮箍厂上马。为满足轮箍厂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自来水厂得以续建。1961年7月,国家计委投资自来水厂40万元基建资金,8月,各项工程陆续动工。年底,自流管铺设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一、二级泵房、加矾间和加氯间进入安装阶段,快滤池和清水池的土建工程接近完工,直径500毫米出水管道工程完成500米。1962年6月,水厂重点工程中己建成的有:自流管、一级泵房集水井、一级泵房、进水管、沉淀池、清水池一座、二级泵房等项目,供水管道与花山地区原马钢的供水管道接通,构成简易供水条件。
四、投产1962年7月1日,水厂开始试生产。因快滤池尚未建成使用,所供的是一次沉淀水。由于供水管道铺设数量小于原设计,加上管材来源困难,不能按原设计管径进行铺设,出现以小替大的情况,以致试产时日供水仅能达到2000多吨,试产两三天后,又因连降暴雨,一级泵房大量积水被淹,试产中止,转入防洪抢险。8月1日,水厂第二次供水,供水逐渐正常。1962年9月,水厂开始正式生产,计算水费,10月建立工业成本会计帐目,由以基建为重点转入边生产边基建。到年底,日供水量达2万吨,供水范围从花山地区向雨山地区扩展,直径100毫米以上铸铁管总长24.15公里(其中含马钢供水管17.8公里),年内总供水量64万吨,实际售水量39.8万吨,漏失率高达15.1%,每千吨水消耗明矾24.9公斤,漂白粉8.13公斤,用电482.8度,成本为141元,年内总产值8.8万元,盈利2.8万元。
五、续建196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马鞍山水厂配套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续建工程,主要续建项目有:倒虹管、第二条进水管、一级泵房变压器室、二级泵房集水井、清水池、高压配电房、自流管改造、供水管道铺设等,工程概算203万元。续建工程于1964年上半年动工,主要工程由市建公司承建,水厂负责管道铺设。在施工中,鉴于倒虹管铺设工程不安全,有可能造成对马钢水渠的威胁,遂改变设计方案,改倒虹管从集水井取水为从马钢水渠中直接取水。按新方案第二条进水管全部用直径700毫米铸铁管铺设,全长3650米,与第一条进水管并列使用,日供水量可达7万吨以上,为以后水厂提高供水能力创造了条件。在续建工程开始后的两年里,城市供水范围不断扩大,1964年4月和5月,先后向老市区和向山地区供水,1965年12月开始向慈湖地区供水。当续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工程被迫停工。1967年9月,续建工程得以复工,并于年底完工,历时三年半。续建工程竣工投产后,水厂日供水能力增至5万吨。为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改善供水条件,1973年12月,建成日净化能力2.5万吨的脉冲沉清池,民用供水达到日产6.5万吨的规模。1981年10月,在原一级泵房集水井的旧址上兴建1座轴流泵房,后改装成55千瓦低压离心泵1组,进水管直径600毫米,出水管直径500毫米,每小时供水量1300吨,对稳定供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第二自来水厂]
一、筹备1958年兴建第一水厂时,即着手拟定第二水厂建设方案,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方案未能实施。1972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高峰季节日供水量高达7.5万吨,一水厂设备严重超负荷运行,水质下降,雨山、向山、慈湖等地区发生水荒,白天常处于断水状态,有的厂矿因缺水而被迫停产。尤其是采石镇从1968年起靠简易设施供水,用水极为困难。在此期间,马钢“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设重点已移至雨山地区的第三炼钢厂,雨山人口迅速增长,全市的生活、生产用水量每日增加3.7~4万吨。筹建第二水厂,解决洪水急需已刻不容缓。1973年8月,市自来水厂提出《马鞍山市采石水厂设计任务书》,1974年1月,市革委会决定兴建日供水量5万吨的采石第二水厂,8月,第二水厂筹备组成立,着手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设计(1)规模:日产5万吨,并留有日产10万吨的发展余地。进水口、一级泵房、二级泵房及吸水井的土建工程均按日产10万吨规模一次建成,净化及厂前区核定用地2.5公顷,总投资285万元。(2)水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测量长江横断面的江沿深度,确定取长江水为水源,取水口设在翠螺山西南脚下礁石旁。此处河床斜面稳定,水深常在25米左右,无淤积,无污染,水质良好,施工方便,节约投资。(3)净化设施:第一期主要工程项目有:加矾间、加氯间各1座,沉淀池2座,快滤池6座,清水池2座和进出水管及其它附属设施。净化系统的建址,原方案选在翠螺山南麓,新方案改为古塘寺乱坟岗上。(4)管网:全市统一供水管网。其管网发展根据施工情况另行确定,未列入初步方案。
三、施工市第一建筑安装公司承接第二水厂土建工程。为在枯水季节把一级泵房和取水口工程建成,1974年2月16日,施工队伍即进入现场破土动工。1975年1月7日,市革委会下达《关于抓紧建设第二水厂的通知》,决定将第二水厂建设列为全市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组织会战,要求有关部门优先供应二水厂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确定马钢垫拨钢材300吨,生铁2500吨,焦炭600吨;十七冶垫拨钢材60吨,并在现有条件下帮助解决二水厂所需的通用设备。1976年4月,一级泵房、二级泵房、吸水井、高压配电室、一号清水池以及机修车间和仓库等工程相继完工。8月,泵机、电器设备安装完毕,主体工程中除加矾间、加氯间、快滤池、2号清水池、水塔等项尚未竣工外,其余部分基本就绪,具备日供2万吨一次沉淀水的生产能力。
四、投产1976年8月15日,二水厂试供水,因通讯联络失误,造成二级泵房被淹事故。9月12日,二水厂向市区供水管网输送一次沉淀水。初期日供水量2万吨,采取从加矾平台加氯的临时措施,水质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至此,采石镇简易供水系统停止运行。1978年12月,二水厂开始转入正规生产,制水工艺流程完善,日产量达到5万吨规模,主要向采石、雨山和花山地区供水。
五、续建二水厂投产后,市区供水紧张状态得到缓解,但并未完全满足需求,1979年用水高峰季节,供水量仍显不足。为改善供水条件,1980年2月,市自来水公司着手筹建日净化能力4万吨的3号沉淀池,6月开始工程设计,1982年交付施工图纸,11月由市建一公司施工,1984年12月竣工。1987年,新敷设二水厂至大北庄地区的直径1米的输水管道6.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万吨,达日产7万吨水的生产规模。
[市第三自来水厂]
1987年2月,三水厂动工兴建。三水厂为船上水厂,位于马和轮渡上游150米处江面,整个水厂由船体、输变电、管道和江岸附属设施4部分组成。船体全长82米,宽20米,高(含船体吃水)10米,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吨,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船上水厂。水厂的主要工程均于1987年底前完成。
[企业自备水厂]
一、马钢动力厂水厂该水厂为马钢公司提供生产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生活供水系统由18号泵站和12号泵站组成。18号泵站位于桃核山小山口下面,与13号泵站座落在同一院内,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于1958年在日伪时期供水设施的基础上扩建,1981年再次扩建成1000立方米的脉冲沉淀池和虹吸滤池各1座,水源由13号泵站供给泵房,装机容量465千瓦,每小时供水能力2116吨,供给马钢一厂区及江边杨桥一带居民的生活用水。12号泵站位于马钢运输部一厂站处,1958年投产使用,主要供给花山、和平楼、向山地区的生活用水,水源由13号泵站供给。1962年市第一水厂投产后,该站遂交马钢运输部一厂站供给生产用水。
二、马鞍山发电厂水厂解放前,马鞍山发电厂备有简易供水设施。1950年兴建一座每小时净化能力为15吨的生活供水设施,经1959年、1965年和1972年3次扩建,形成每小时135吨的供水能力。发电厂平均日用水量2500吨,夏季高峰达3000吨,职工用水户约500户,2200余人。
三、马鞍山港务局水厂1963年由上海市政工程处设计院设计一套供水净化系统,日供水量600吨,当年投产。1966年扩建,1969年投入使用,日供水量2400吨,高峰供水达3000吨,供全港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四、马钢南山矿水厂生活用水原由市自来水厂供给,1966年初用水自给,后因和尚桥下的水源受尾沙坝有害物污染又改由市水厂供水。1975年,南山矿敷设一条直径400毫米、长约15公里的进水管,取长江水作为水源,又恢复制水生产。1983年5月,该矿从外地购净化船1艘,设在采石江边,日净化能力7500吨,每日供水7000吨。净化船投入使用后,老厂改作加压站,定时供给职工家属和邻近村民用水。
五、向山硫铁矿水厂生活用水原由市水厂供给,1980年该矿开始筹建船上水厂,净化船设在采石江边。1981年5月1日正式投产,通过直径500毫米、长度约15公里的输水管道向矿区供水,日供水量8000吨,供给矿区附近农村以及向山街道用水。从此,市自来水公司停止对向山硫铁矿供水。
六、市肉类加工厂水厂1977年底建成一套生活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1000吨,供给厂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同时还供给附近农村2个生产队的生活用水。
[用户自备加压储水设施]
一、铸管锻压设备厂加压储水设施该厂1974年兴建1座加压泵房,内设离心泵2组。1984年又增建1座地面蓄水池,总容量为6000立方米,进出水管直径为150毫米。
二、太白酒厂加压储水设施1978兴建1座加压泵房,内设泵机2组,1984年增建1座容量为8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出水管直径均为75毫米。这套加压储水设施重点用于酒精生产。
三、苯酐厂加压储水设施1980年兴建1座加压泵房,内设泵机2组,将生产用过的水加压输入高15米的水箱里,使其循环。附设地面蓄水池1座,容量18立方米,进水管直径150毫米,出水管直径108毫米。
四、钢丝绳厂储水设施1983年建成1座地面蓄水池,容量为600立方米,进出水管均为200毫米。
五、322地质队加压储水设施1974年建成1座地面蓄水池,容量300立方米,进出水管直径均为100毫米。水池装有两台水泵,将水输入水塔,再经塔下1座容量为180立方米的地面水池定时向生活区供水。
六、化工地质队加压储水设施1974年建成1座地面蓄水池,容量为300立方米,进出水管直径均为100毫米。池内装有两台水泵,将水输入高15米、容量50立方米的水塔内,靠压差输送到家属区。
七、华东冶金学院加压储水设施1980年建成1座地面蓄水池,容量100立方米,由2台水泵将水压进水塔后,再输往生活区,进出水管直径为200毫米。
八、向山硫铁矿加压储水设施1971年建成1座加压泵房,内设泵机3组,附设1座地面蓄水池,容量为300立方米,并在大黄山和瘌痢山各建了1座地面蓄水池,大黄山的地面储水池容量500立方米,进出水管直径均150毫米;瘌痢山储水池容量500立方米,进水管直径200毫米,出水管直径150毫米。1981年初,又增设泵机2组、400立方米容量的地面储水池1座,并在大黄山增建1座地面储水池,容量1000立方米,进出水管直径均为250毫米。1981年5月1日,向山硫铁矿用水自给。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