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建国前夕,马鞍山仅有一条半边街,垃圾成堆,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管理无专人负责。建国后,金家庄建有少量的简易卫生设施,环境卫生工作由当涂县卫生科负责管理。
马鞍山建市后,环境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58年,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有环卫职工22人,1968年增加到92人,到1984年,全市从事环卫工作的专业人员达346人。建市初期,市区公共厕所大多为泥墙草顶或泥墙无顶。70年代,通过维修改造,市区公厕开始建成砖墙草顶、水泥地坪旱厕,并增设照明设施。80年代后,公厕建设有新的发展,仅1985年,市区就建成水冲式厕所7座,1970年前,垃圾转运全靠人力进行。1976年,建成垃圾转运站,1978年,市区开始实行三级清扫,建成垃圾机械化转运站,实现装、卸和运输机械化作业,初步改变过去垃圾靠人力转运的落后状况。至1985年,全市有垃圾转运站6座,其中机械化转运站4座,每日转运垃圾180吨。
马鞍山的环境卫生事业,经过30多年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83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出席全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4年,马鞍山市与合肥市并列全省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第一名;1985年,马鞍山市在全省环境卫生检查评比中再次名列前茅。马鞍山的环境卫生事业,已成为马鞍山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马鞍山建市后,环境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58年,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有环卫职工22人,1968年增加到92人,到1984年,全市从事环卫工作的专业人员达346人。建市初期,市区公共厕所大多为泥墙草顶或泥墙无顶。70年代,通过维修改造,市区公厕开始建成砖墙草顶、水泥地坪旱厕,并增设照明设施。80年代后,公厕建设有新的发展,仅1985年,市区就建成水冲式厕所7座,1970年前,垃圾转运全靠人力进行。1976年,建成垃圾转运站,1978年,市区开始实行三级清扫,建成垃圾机械化转运站,实现装、卸和运输机械化作业,初步改变过去垃圾靠人力转运的落后状况。至1985年,全市有垃圾转运站6座,其中机械化转运站4座,每日转运垃圾180吨。
马鞍山的环境卫生事业,经过30多年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83年,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出席全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4年,马鞍山市与合肥市并列全省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第一名;1985年,马鞍山市在全省环境卫生检查评比中再次名列前茅。马鞍山的环境卫生事业,已成为马鞍山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