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江马鞍山河段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电厂下游江岸的稳定性较差,易受水流冲刷而产生崩坍。近代以来,洪水漫滩,水患频仍。建国初,随着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沿江一带厂矿、居民点越来越多。每当汛期来临,溃堤破圩时有发生。1949年、1950年、1952年、1954年,接连发生岸崩堤溃,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厂矿生产。从1955年起,地方政府开始加固江堤,实施防洪保坍护岸工程。到1981年,仅江堤保坍工程即投资931万元。同时,设置市长江修防段专门负责组织、指导维修和加固长江大堤。至1985年,全长11.95公里的长江大堤得到全面整治,堤高达到12.5~13.7米,堤顶宽达6米左右,最宽处达12米;大堤迎江面全部砌上护坡块石,其中电厂、港务局一段3.11公里改成13米高的石砌防洪墙。与此同时,市内与长江相通的慈湖河、采石河河堤,也相应得到加固。至1985年,建成慈湖河、采石河河堤24公里,堤高12米左右,堤顶宽3~5米,增强了城市抗御洪水的能力。1983年,长江马鞍山河段最高水位达11.14米,超出警戒水位1.64米时,江堤与慈湖、采石河堤皆安然无恙,确保汛期大水时城市的安全。
位于城市西部长江中洲地的小黄洲,是马鞍山水利建设的重要区域。小黄洲自民国18年(1929)筑堤围垦以来多次被江水淹没。建国后,于1954年、1969年、1983年3次破圩;从1967年开始,洲头不断崩退。1969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83年,崩岸现象不断发生。为保障洲地圩堤安全,市有关部门从1969年起,开始实施小黄洲保坍护岸工程。至1985年,工程投资613万元,建成圈状的小黄洲圩堤长达13公里,堤高11米左右,堤顶宽3~5米,可以抵御11米以下水位洪水的冲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堤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